2013年, 第5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3-01-25
  

  • 全选
    |
    目次
  • 石油物探. 2013, 52(1): 1-2.       PDF全文 ( )   
  • 基础研究
  • 李春鹏,印兴耀,张 峰
    石油物探. 2013, 52(1): 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结合等效介质理论和Thomsen裂缝理论构建了饱和流体HTI介质弹性矩阵并推导出HTI介质弹性波反射
    /透射方程,基于该方程讨论了流体类型及裂缝密度对方位反射系数的影响。模型试算结果表明:下伏
    HTI介质饱含气和饱含水之间的方位反射系数差异比饱含油和饱含水之间的明显,饱含气和饱含水反射系
    数的差异随着入射角增大而增大,随方位角增大而减小;裂缝密度越大反射系数越小,不同裂缝密度的
    反射系数差异随着入射角和方位角增大而增大。研究结果为利用方位地震反射特征检测裂缝密度和流体
    性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 方法研究
  • 宋维琪,朱海伟,姜宇东,郭全仕,曹 辉
    石油物探. 2013, 52(1): 1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针对地面微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初至拾取不准、速度模型难以准确建立等问题,以及地面微地震资
    料多条测线测量和浅地表地层速度变化复杂特点,研究了地面微地震资料震源定位的贝叶斯反演方法,
    把所有测线反演结果设定为一个全概率事件,每条测线反演问题设定为一个划分,讨论利用贝叶斯最大
    后验方法反演震源位置。在反演时浅部采用横向变速模型,中深部采用水平横向均匀速度模型模型。对
    目标函数的后验概率密度函数、加权函数后验密度函数、速度参数方差的后验概率密度函数进行理论模
    型拟合,并取拟合后结果作为估计概率密度。采用极快速模拟退火方法加网格法的混合算法作为搜索方
    法,以网格算法为先导使搜索落入最优解所在的凸区间,再利用极快速模拟退火算法搜索最优解,这样
    既可以防止算法收敛于局部极值点,又极大地提高了算法的收敛速度。通过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验证了
    该方法的应用效果,即对随机跳动误差较大初至反演能够保证反演结果的精度。
  • 黄 跃,许 多,文雪康
    石油物探. 2013, 52(1): 17-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地震信号的多子波分解与重构中,子波类型与子波分辨率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针对这一问题,
    首先计算了复数Paul子波和复数Morlet子波的时频谱,并讨论了频率域内子波宽度控制参数对频率域分辨
    率的影响;然后应用匹配追踪算法对实际地震数据进行多子波分解与重构,从理论上确定了控制复数
    Paul子波和复数Morlet子波频率域分辨率的最佳子波宽度,对两种子波分解重构地震剖面的差异性进行了
    对比分析。理论和实际计算结果表明:复数Paul子波与复数Morlet子波的分辨率和频谱能量分布有所不同
    ,在实际应用中需针对不同的研究目的选择不同类型的子波。基于复数Paul子波的重构剖面保留了更多
    的低频能量,适用于反射同相轴连续的地下构造研究;基于复数Morlet子波的重构剖面高、低频频谱差
    异大,更适用于地震波吸收衰减研究。
  • 李景叶,陈小宏,张金淼,宋家文,刘志鹏,胡 坤
    石油物探. 2013, 52(1): 23-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海上地震资料采集过程中,海上平台、船只、崎岖海底障碍物或地形不连续等会引起能量较强的
    点源干扰,严重影响了地震成像的质量,是海上地震资料噪声压制处理的难点之一。在点源干扰产生机
    理分析和传播时距方程推导的基础上,研究了直线型和双曲型点源干扰压制方法。基于f-x域预测滤波的
    直线型点源干扰压制针对地震数据中的线性干扰进行分析与识别,通过拟合与相减较好地去除直线型点
    源干扰。双曲型点源干扰压制是根据点源干扰传播特征和相似性扫描预测干扰点源位置,以实际地震采
    集观测系统模拟来自预测点源的干扰波,并将模拟的点源干扰波和实际地震资料进行匹配相减处理,实
    现点源干扰压制。理论模型数据和实际地震资料处理试验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能较好地压制直线型和
    双曲型点源干扰,并很好地保留有效反射信息及其频谱特征。
  • 林伯香,孙晶梅,徐颖
    石油物探. 2013, 52(1): 3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为了找到一种最适合的静校正方法与参数,不同静校正方法和参数计算的静校正量常被用于同一个
    地震数据进行测试,并依据叠加剖面质量来判断静校正量的优劣。合理的对比流程对静校正量的客观评
    价至关重要。分析了与静校正相关的影响叠加剖面质量的因素,指出除了静校正量外,叠加剖面质量还
    与叠加速度关系密切,而叠加速度又是静校正量的函数。给出了一种比较合理的静校正对比流程,其中
    采用了与各自静校正量相适应的叠加速度。认为基于另一套静校正量的叠加速度分析结果,不一定适合
    应用了当前静校正量的地震数据,叠加结果并不一定能代表当前静校正量的实际效果。分析了静校正量
    与叠加速度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种利用静校正量差异对叠加速度进行修正的方法并用实例说明了应用效
    果。
  • 郭树祥
    石油物探. 2013, 52(1): 35-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地震速度分析贯穿于地震资料处理的整个过程,速度分析的精度影响到最终地震成像的质量。当地
    震资料覆盖次数不高或信噪比较低时,地震速度谱能量团发散,这种情况下常采用多面元组合的方式来
    增加参与速度分析的数据量。通过对速度分析数据量及数据面元大小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了采用椭圆
    形数据面元组合方式优化参与速度分析的数据量,消除远离速度分析中心点数据的各向异性对速度分析
    精度的影响,从而提高中深层速度分析精度的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胜利油田济阳坳陷实际资料处理,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速度分析的精度。
  • 应用研究
  • 虞 立,王国群,袁忠明,周肃文
    石油物探. 2013, 52(1): 43-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当地震波入射到地下时,地层介质中反射波和散射波同时存在,用单一的反射理论或散射理论来描
    述介质的空间结构都是不全面的。特别是结构十分复杂的浅表层介质具有强烈的不均匀性,是散射源的
    主要分布区域,采用散射波地震勘探技术来研究其波场特征更具合理性与针对性。工程勘查中目前应用
    的地震散射剖面法(SSP)以地震散射理论为基础,通过反射与散射的混合模型来解析地下空间结构,有利
    于提高浅表层小尺度离散地质体勘查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能力。SSP法在隧道路线方案比选工程勘查中的
    应用结果表明,在地表和地下复杂程度及震源能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SSP资料的探测深度和信噪比均优
    于常规反射地震资料;工程钻探结果印证了SSP法所获信息的可靠性。散射波地震勘探技术在工程勘查应
    用中取得的研究成果,对油气地震勘探中低信噪比地区复杂近地表结构的精细地质调查具有现实的参考
    意义。
  • 王红丽,丁在宇,桂德军,黄金连
    石油物探. 2013, 52(1): 49-54.    摘要 ( )    PDF全文 ( )   
    辨别和消除虚反射及气泡效应的影响是提高海洋地震资料分辨率和解释精度的重要环节。研究了压
    制海洋地震资料虚反射和气泡效应的震源子波反褶积方法,根据震源子波处理的原理及反滤波因子的求
    取过程,给出了实际生产中常用的震源子波处理流程。首先通过确定性子波反褶积消除虚反射、气泡震
    荡的影响,然后对震源子波进行整形处理,使其满足后续的反褶积处理所需的最小相位假设条件。将上
    述方法应用于南黄海盆地某工区实际资料处理,使地震剖面上反射波的续至相位得到有效抑制,子波的
    形态得到了很好的恢复,证明方法是实用的。
  • 袁刚,冯心远,蒋波,张涛
    石油物探. 2013, 52(1): 55-59.    摘要 ( )    PDF全文 ( )   
    由于广义线性反演的局限性,由旅行时残差,层析反演无法同时准确反演速度值和界面几何形态。
    提出了一种以已知速度信息作为约束条件,从浅到深分层约束反演地震速度的方法。该方法以微测井资
    料对小折射初至波进行约束层析反演,获得比较准确的极浅层速度场;以得到的极浅层层速度和低降速
    带资料约束大炮初至波层析反演,得到了精度更高的近地表速度模型和静校正量;以静校正计算中用充
    填速度替换低降速带后获得的速度模型,作为浅层反射波层析的初始约束条件,可提高浅层偏移速度建
    模精度;用VSP、地球物理测井速度约束反射波层析反演,得到精度更高的中深层偏移速度场。实际资料
    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明显提高了层析反演精度,获得了更准确的速度场,改善了叠前偏移成像效果。
  • 偏移成像
  • 喻勤,张少华,孔选林
    石油物探. 2013, 52(1): 60-64.    摘要 ( )    PDF全文 ( )   
    转换波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可以实现全空间三维转换波资料的准确成像。但转换波叠前偏移数据
    量巨大,而且需偏移迭代多次来寻找匹配的偏移速度模型,导致偏移处理周期长、效率低,限制了转换
    波偏移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规模。目前解决海量运算问题的方法主要是应用CPU集群来提高计算效率,
    但集群存在成本高、功耗大、占用空间大、维护成本高等缺点。给出了一种基于MPI
    (MessagePassingInterface)和CUDA的转换波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并行算法,将细粒度线程级的GPU
    (GraphicProcessingUnit)并行计算融入粗粒度进程级MPI并行编程模型。利用实际转换波数据分别在CPU(单
    核)、GPU(单卡)、MPI和GPU(2个节点)测试平台上对算法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MPI和GPU(2个节点)
    的计算速度是CPU(单核)的近400倍,可以大幅度提高转换波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的计算效率,降低计算
    成本。
  • 谢飞,李佩,黄中玉,魏修成,朱成宏
    石油物探. 2013, 52(1): 65-71.    摘要 ( )    PDF全文 ( )   
    高斯束偏移方法弥补了克希霍夫偏移方法在处理多值走时及焦散问题方面的不足,同时突破了单程
    波偏移算子的倾角限制。系统介绍了高斯束偏移方法的基本原理,应用理论模型验证了高斯束偏移方法
    在陡倾角构造成像能力上优于二阶广义屏算子这一结论。由于高斯束中心射线携带了丰富信息,在偏移
    算法中给出了直接计算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的方法。实际数据测试结果表明,在复杂构造、陡倾角以及
    低信噪比资料成像方面,高斯束偏移成像效果明显好于目前常用的克希霍夫偏移成像方法。
  • 李宗杰,王立歆,郭书娟
    石油物探. 2013, 52(1): 72-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主要利用地震一次波信息进行成像的背景下,当地震资料采集过程中遇到某些无法放炮而只能放
    置检波器的障碍地段,会出现地下构造成像信息不足。若此区域地震多次波比较发育,可以尝试将多次
    波视为有效信息进行利用。在障碍地段的检波点处设置虚拟炮点和虚拟接收点,通过互相关和叠加的方
    法技术将多次波降阶构建虚拟一次波;通过虚拟一次波偏移成像,实现观测系统障碍区域的多次波成像
    ,并用于补充地震一次波成像信息的缺失,从而获得更加丰富和完整的地下构造成像信息。模型数据和
    实际资料测试结果证明了该方法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 储层预测
  • 郭见乐,唐文榜,李宗杰,佟凤芝,赵文龙,姜华方
    石油物探. 2013, 52(1): 79-88.    摘要 ( )    PDF全文 ( )   
    以薄储层调谐特征、相位变化特征和高频振幅随频率变化特征为基础,论述了利用瞬时谐频特征(
    HarmonicFrequenciesCharacters,HFC)分析技术进行薄储层(体)含油气性识别的理论依据、技术思路和
    实施步骤。首先对已知样本井井旁道产层段进行频谱分析,总结因产层的含油气性差异而产生的反射波
    频谱差异;然后选用能够表征频谱差异的多种频率域敏感属性进行交会分析,得到油气分布特征(异常
    )值,用以识别和预测薄储层(体)的含油气性。应用HFC技术对薄砂岩储层和碳酸盐岩洞缝型储集体进
    行了油水识别,结果经验证井验证,符合率分别达到84.4%和81.0%。
  • 耿福兰
    石油物探. 2013, 52(1): 89-96.    摘要 ( )    PDF全文 ( )   
    针对南堡2号潜山顶部奥陶系非均质碳酸盐岩储层,基于宽方位角采集的地震资料,结合已有钻探
    成果,开展了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的地震综合预测研究。在对地震资料进行相对保幅处理的基础上,通
    过构造精细解释落实潜山顶面层位和断裂格局;应用P波方位各向异性分析技术进行叠前裂缝预测,利用
    曲率属性技术进行叠后裂缝预测,再辅之以叠后衰减梯度属性检测溶蚀孔洞分布。通过叠前、叠后预测
    结果的对比分析,以及FMI成像测井解释结果和钻井实际生产效果的验证,证明了研究思路的正确性和所
    用预测方法的有效性。综合预测研究成果为圈定南堡2号潜山奥陶系储层裂缝发育的有利目标区提供了依
    据。
  • 毕俊凤,顾汉明,刘书会,管晓燕
    石油物探. 2013, 52(1): 97-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垦东1地区新近系馆陶组沉积时期为辫状河—曲流河的过渡时期,河道砂体形成的地震反射类型多
    样,以往井位部署时单纯追踪强同相轴的方法仍然会有部分砂体漏失。因此,在利用常规地震资料描述
    砂体之前,有必要明确河道砂体能够形成的地震反射类型。从研究区主力砂层组实际井储层与围岩的岩
    性组合、速度差异、厚度分布特征入手,建立正演模型,得出不同岩性、厚度、速度组合条件下河道砂
    体能够形成的地震反射类型,分析了引起反射振幅强弱的影响因素。正演模拟研究和实际资料的统计分
    析表明,研究区目的层段内大部分河道砂体均形成叠合砂包反射,大约有68%的砂体在地震剖面上呈强
    振幅反射特征。在相同的沉积背景下,泥岩隔层厚度、砂泥岩间速度差异对砂体地震响应特征变化起主
    导作用。针对研究区河道砂体进行井位部署时,不能只瞄准反射振幅“亮点”,而依靠地质分析,选择有
    利沉积相带和油气运移指向区尤为重要。即使是弱反射砂体,同样可能成藏。勘探实践表明,该分析方
    法对砂体追踪解释和井位目标优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综合物探
  • 李琴,陈立卿
    石油物探. 2013, 52(1): 104-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TC盆地勘探与研究程度很低,区域地质结构与地层展布尚不十分明确。统计分析露头与电测井资料
    ,建立该区岩性、地层密度、磁化率、电阻率模型,对2010年的两条区域重力、磁力、电法综合剖面做
    了处理分析,结合区域重力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进行了解释。综合解释分析认为,区域断裂控制了基底
    隆坳格局及石炭系沉积,TC盆地为“两坳夹一隆”结构,发育南、北两个石炭系—二叠系残留沉降带,分
    别为额敏坳陷、库吉坳陷;下石碳统(C1)分布广泛,其电性特征显示是一套低阻特征碎屑岩沉积地层,
    是潜在烃源岩;上石碳统(C2)—下二叠统(P1)为火山岩建造,分布较为局限。分析认为,额敏坳陷为TC盆
    地含油气相对有利区,建议进一步开展较高精度的综合物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