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第51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2-11-25
  

  • 全选
    |
    目次
  • 石油物探. 2012, 51(6): 1-2.       PDF全文 ( )   
  • “山前带地震勘探”专题
  • 宋桂桥,于世焕
    石油物探. 2012, 51(6): 539-5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地震勘探技术是制约复杂山前构造带油气勘探的瓶颈技术。山前带复杂的表层及地下地质条件,给地震勘探带
    来了极大挑战,主要表现在地震资料信噪比低;横向速度变化大,地震成像方法不适用;山前带地下复杂构造的准确
    解释困难。建议采取的技术对策包括:深化对山前带复杂波场的认识;以模型为基础设计宽线大组合二维、宽方位
    高覆盖三维等观测系统;进一步改善激发、接收效果;探索散射干扰、非纵方向的非线性相干噪声等山前带特殊噪
    声的压制方法;多方法联合提高静校正效果;研究应用高效的逆时偏移技术,重点研究低信噪比资料速度建模技术
    ;前瞻性地研究起伏地表各向异性逆时偏移、全波形反演等新技术。同时,建议严格采集、处理、解释全过程的质
    量控制,不断改进单项方法技术的应用效果,持续优化整个地震技术的应用流程,做好地震技术一体化和技术集成,在地
    质指导下通过综合物探手段提高山前带勘探效果。
  • 邸志欣,丁伟,王增明,敬朋贵,刘斌,陈吴金
    石油物探. 2012, 51(6): 548-5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复杂山前带具有复杂近地表和复杂构造的“双复杂”特征,地震资料品质普遍较差,单炮记录信噪比低,剖面成
    像效果不理想。针对南方和西部复杂山前带的地震地质条件、勘探难点和资料特点,经过十多年系统的地震采集技
    术攻关研究和资料采集实践,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合复杂山前带地震资料采集的技术方法系列,即基于“双复杂”模型
    和“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即“3S”)的观测系统设计论证、炮检点优化与变观施工,精细的近地表
    结构调查与建模技术,井炮与可控震源联合激发技术,特殊地表检波器耦合技术和基于干扰波特点的检波器组合压
    噪技术。在中国西部和南方复杂山前带地区采用以上技术方法使地震资料品质得到明显改善,证明这套方法是切实
    可行和有效的。
  • 夏洪瑞,朱海波,邹少峰,刘燕峰,常磊
    石油物探. 2012, 51(6): 562-569.    摘要 ( )    PDF全文 ( )   
    针对山前带低信噪比地震资料的去噪问题,以随机噪声和相干噪声为例,对目前应用的去噪技术及其效果进
    行了系统的分析。首先根据常用的随机噪声消除技术应用条件,指出现行随机噪声消除技术不能准确消除低信噪比
    资料中的随机噪声,提出在叠加/偏移后进行随机噪声消除的对策,并运用理论模型验证了这一方法。其次根据山
    前带相干噪声能量强、范围广的特点,针对现有相干噪声消除技术均不能完全消除相干噪声的问题,提出压制残余
    相干噪声的客观度量方法:残余相干噪声能量小于有效信号能量。最后通过KD地区实际资料处理证实了这种做法的
    合理性。
  • 杨勤勇,王华忠,刘少勇,方伍宝
    石油物探. 2012, 51(6): 570-5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山前带地震勘探困难的根源在于复杂地表条件。由于复杂地表导致采集数据信噪比低和道间时差变化剧烈是
    制约山前带探区地震成像和进一步油气预测的主要原因。目前,针对山前带地震勘探的正确的地震数据采集和成像
    处理理念的缺乏,以及针对山前带地震数据特点的处理流程和相应的成像处理软件系统的不成熟是山前带油气地震
    勘探无法取得有效突破的现实原因。从山前带存在的地震地质问题入手,分析了山前带地震勘探数据采集和成像处
    理的特殊之处,提出山前带地震勘探的数据采集应该基于Fresnel半波带同相叠加的基本观点。在完整采集到地下任
    何一个绕射点(或反射点)产生的到达地表的波前面的基础上,尽可能关注高覆盖次数和低频信号(譬如小于6 Hz的信
    号)。成像处理应该在一个贴近地表的较光滑的基准面上,把表层和中深层统一的深度域层速度估计和模型建立作
    为山前带成像处理的核心,把Beam波积分法叠前深度偏移作为主要的成像技术手段。在正确理念指导下的野外地
    震数据采集和针对山前带地震数据特点的成像处理流程的软件工程化是目前山前带地震勘探的当务之急。
  • 王华忠,张兵,刘少勇,徐兆涛,蔡杰雄,王立歆,方伍宝,杨勤勇
    石油物探. 2012, 51(6): 574-5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山前带地震勘探中地震数据成像处理的特殊性来自于复杂的地表条件,它导致了地震数据的低信噪比和剧变
    的道间时差。地表高程剧烈变化以及地表横向变速使得常规的基于CMP道集叠加的均方根速度分析过程不再有效。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得到较广泛认可的、有效的成像处理流程来解决实际的山前带地震数据成像问题。在分析
    山前带地震波传播和常规处理方法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成像处理流程,关键环节包括:①选择尽可
    能接近地表的、比较光滑的基准面作为消除高频道间时差的标准,此基准面也是后续叠前深度成像和速度建模的起
    始深度面;②以Kirchhoff积分法叠前深度偏移算子为引擎的Monta Carlo方法初始背景速度反演;③以Beam波积分
    法叠前深度偏移算子为引擎,进行基于成像点道集的剩余速度分析和基于角度道集的层析速度反演。另外,去噪或
    提高信噪比主要依赖于基于Fresnel半波带的同相叠加方法;静校正主要靠浅层层析速度建模和中深层层析速度建模
    的联合来统一解决,不再强调表层静校正处理。初步的数值试验验证了上述流程的有效性。
  • 刘玉柱,程玖兵,董良国
    石油物探. 2012, 51(6): 584-589.    摘要 ( )    PDF全文 ( )   
    静校正量可以分为高频校正量与低频校正量。在缺乏精确的全深度速度模型的前提下,为了进行起伏地表偏
    移成像,需要首先确定一平滑起伏基准面进行表层高频量校正,再进行自起伏基准面的速度分析与偏移成像。为此
    ,提出了基于层析模型的表层高频校正量提取方法及相应的平滑基准面确定方法。在理论模型与实际资料应用中与
    传统方法进行了对比,证实了高频静校正与起伏基准面偏移成像相结合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 张兵,徐兆涛,王华忠,李辉,周巍,郑小鹏,刘少勇
    石油物探. 2012, 51(6): 590-5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山前带深度域速度建模由于采集数据的信噪比低和道间时差大而困难重重。由于叠前深度偏移的同相叠加作
    用,基于初始模型得到的共成像点道集具有比CMP道集更高的信噪比,并且共成像点道集上残存的剩余时差可以用
    于通过层析反演的方式来全局更新速度模型,适用于山前带深度域模型的迭代更新。共成像点道集层析速度反演还
    非常适用于非水平地表下的速度估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共成像点道集层析速度反演方法研究,并且用
    三维SEG盐丘模型和某山前带实际数据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基于共成像点道集的层析速度反演建模方法能够提
    高复杂山前带地震数据成像处理中速度模型的精度。
  • 刘少勇,蔡杰雄,王华忠,方伍宝
    石油物探. 2012, 51(6): 598-605.    摘要 ( )    PDF全文 ( )   
    以低信噪比和剧变的道间时差为特征的山前带地震数据使得常规成像技术流程在该类探区不再有效。回顾了
    针对山前带地震数据处理的主要成像方法,分析了主流山前带成像方法的特点,指出基于射线(束)理论的成像方法
    在适应不规则数据体、低信噪比、各向异性介质及非水平地表等方面有很好的优势,是山前带地震数据成像方法的
    首选。总结了基于射线理论的典型成像方法,给出了作为山前带速度分析主要工具的非水平地表Kirchhoff积分叠前
    深度偏移(PSDM)和非水平地表高斯束PSDM的实现方案。将三维动态规划旅行时计算发展到适应非水平地表各向异
    性介质情况,进一步完善了山前带成像方法流程。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测试结果证明,山前带地震数据射线(束)叠
    前成像方法在处理低信噪比数据上有很大的优势,考虑各向异性后进一步提高了成像精度。
  • “微地震监测技术”专题
  • 宋维琪,王新强,高艳可
    石油物探. 2012, 51(6): 606-6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地面微地震监测资料相邻道走时曲线时差很小,用于模型校正后的反演不够敏感,影响反演定位精度。为此
    ,探索了针对地面监测微地震事件,利用射孔点微地震记录建立等效初始速度模型,通过扰动速度模型找到最佳微
    地震事件的等效速度,进而对该微地震事件进行定位的方法。通过理论模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对实际射孔资
    料进行等效速度反演,定位结果与实际射孔位置一致,进一步验证了方法的可靠性;实际微地震资料反演定位结果
    与预期结果一致,证明地面监测微地震事件的等效速度反演定位方法切实可行。
  • 王磊,杨世刚,刘宏,张德顺,郭炳平,杨英才,梁北援
    石油物探. 2012, 51(6): 613-6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对微破裂向量扫描技术在地表观测的微地震压裂监测中的应用进行了试验和讨论。通过不同岩性条件下直井
    、斜井和水平井压裂监测等多个应用实例的试验研究,讨论分析了微破裂向量扫描技术应用成功必须解决的几个重
    要问题:①在时间上精确同步、与大地良好耦合的专用微震监测仪器;②在远离压裂车群1~3 km的环形地域内定
    量优选安静处布设离散监测地震台网;③对向量扫描输出的破裂能量分布的解释,必须在分辨出压裂段近处的压
    裂裂缝、由于振动波型叠加特性引起的伪能量斑点以及远处不连通的诱发破裂的较高能量带的基础上,作出服从物
    理力学原理和可能的最逼近真实的裂缝时空分布特性解释。通过与井下邻近观测压裂监测解释结果的对比验证,说
    明了地表观测的微破裂向量扫描技术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 姜宇东,杨勤勇,何柯,刘太伟
    石油物探. 2012, 51(6): 620-624.    摘要 ( )    PDF全文 ( )   
    针对地面微地震资料采集方式及其信号特点,并结合曲波变换的特点及阈值去噪原理,研究了一种基于曲波
    变换的自适应阈值去噪方法。首先将地面微地震资料进行曲波变换,得到不同尺度、不同方向的曲波系数;然后通
    过计算曲波系数统计量的方法来确定自适应阈值,采用软、硬阈值折衷方法对曲波系数进行处理;最后将处理后的
    曲波系数进行反变换得到去噪后的信号。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 胡永泉,尹成,潘树林,巫芙蓉,李亚林,刘玉海
    石油物探. 2012, 51(6): 625-632.    摘要 ( )    PDF全文 ( )   
    斜度和峰度作为非对称和非高斯分布时间序列的两个重要度量参数,分别反映了信号分布偏离对称分布的歪
    斜程度(对称性)和信号分布的集中程度(高斯性)。相对于常规地震资料,微地震资料的信号能量较弱,信噪比极低,
    若直接采用常规资料处理方法对其进行处理,往往得不到微地震有效信号。为此,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时变斜度峰度
    法用于识别强干扰背景下较弱的微地震有效信号。首先求取局部微地震资料在不同长度滑动时窗内的时变斜度或峰
    度,然后对长、短时窗内的时变斜度或峰度求差,其差值极大值对应的位置就是微地震有效信号的位置。理论模型
    和实际资料的处理分析结果表明,改进的时变斜度峰度法能较好地消除噪声的非对称性或非高斯性影响,突出微地
    震有效信号。
  • 刘玉海,尹 成,潘树林,胡永泉
    石油物探. 2012, 51(6): 633-637.    摘要 ( )    PDF全文 ( )   
    油气井射孔作业引发的微地震事件频率高、持续时间短、能量小,反射信号很容易被周围的环境噪声湮没,
    在进行微地震信号特征分析前必须对微地震记录进行压噪处理。由于微地震事件的特殊性,常规地震资料处理方法
    难以检测微地震记录中的有效信号。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信号统计理论的互相关检测方法。该方法利用相邻
    道地震信号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而与随机噪声的相关性差的特点,对微地震记录相邻道的数据进行相关性运算,
    达到压制噪声的目的。通过理论分析和微地震实际资料处理证明,该方法不仅在衰减环境噪声方面效果良好,在检
    测地面接收的微地震信号方面也行之有效。
  • 基础研究
  • 姜文龙,杨锴
    石油物探. 2012, 51(6): 638-6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地质统计学反演由于其高分辨率的特点,可以很好地用来描述薄层等信息。就地质统计学反演与高分辨率的
    关系和地质统计学反演在岩石物理参数反演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从算法上研究了减小反演不确定性的方法
    。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变差函数变程的改变,地质统计学模拟结果的分辨率也会发生改变,但常规的克里金算法在
    通过减小变程来提高分辨率的同时,破坏了原有地质层位的连续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入地质解释层位和地层倾角
    等约束信息的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南海ODP1144站位海区矿物组分的反演,很好地揭示了该区碳
    酸盐矿物的沉积特征。
  • 储层预测
  • 李中元
    石油物探. 2012, 51(6): 649-652.    摘要 ( )    PDF全文 ( )   
    随着勘探和开发进程的快速推进,哥伦比亚X区块已发现的“断背斜、断鼻”等构造圈闭已基本被查明和投入开
    发,能否寻找到岩性圈闭是关系到X区块油气勘探开发前景的关键性问题。但前期地震工作均围绕构造落实展开,
    导致了利用原有地震资料难以刻画岩性圈闭。为此,提出了基于地质目标的迭代式处理解释一体化技术,针对X区
    块储层特征建立处理和解释之间相互渗透、迭代递进的研究模式,开展岩性圈闭预测和目标评价工作。根据处理解
    释一体化研究成果部署的W4井获得高产工业油流,充分验证了迭代式处理解释一体化技术的有效性,同时为X区块
    下一步勘探开发部署开拓了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