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第5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2-03-25
  

  • 全选
    |
    目次
  • . 2012, 51(2): 0-0.       PDF全文 ( )   
  • 方法研究
  • 唐文榜;刘来祥;樊佳方;姚 姚
    . 2012, 51(2): 107-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探测厚度小于或远小于λ/4的薄层(薄煤层、薄砂岩储层等)以及宽度有限或长度、宽度有限且高度小于λ/4的非规则二度体(如地下暗河)和三度体(如溶洞)已是地震勘探的重要目标。近年来,这方面的探索研究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人们对厚度(高度)小于λ/4的薄层(非规则体)能否被检测出来产生了质疑。分析表明,常用的分辨率定义(如瑞利、瑞克的λ/4、威迪斯的λ/8等)是用地震波的特征确定薄层厚度的,可以用其回答“薄层有多薄”的问题,因此,准确地说,上述分辨率应该称之为薄层厚度分辨率。用这类分辨率定义来判断薄层是否可被检测,有其不适应性。研究表明,薄层(非规则体)能否被检测的关键是其反射波(属性)能否从背景反射(属性)中区分出来,用这一思想可以回答“多薄的薄层、多小的非规则体可以被检测”的问题,这即是地震可检测性分辨率。讨论了薄层和非规则体可检测性分辨率的一些定量指标,给出了薄煤层、碳酸盐岩溶洞型储集体和薄砂岩储层检测的实例。
  • 张博;韩立国;谭尘青;黄飞;张生强
    . 2012, 51(2): 119-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VTI介质浅层长偏移距动校正一直是地震资料处理的难点之一,常规校正后同相轴不仅出现强烈拉伸,常见的信号交错更会造成同相轴扭
    曲,即便采用高精度非双曲线走时公式也无法将精度范围内的信号正确校正。为此,首先采用重建的同一信号周期内各信号点的走时公式,通
    过初至点走时将信号整体搬家,消除动校拉伸;然后利用基于初至点走时的双参数反演方法,对传统的相似系数算法公式进行改进。通过对水
    平3层VTI介质理论模型试算的结果表明,平移初至整体搬家方法能将长偏移距同相轴无拉伸校平;而初至点双参数反演方法能够大幅提升反演
    的精度。
  • 李景叶;陈小宏
    . 2012, 51(2): 125-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时移地震油藏监测可行性分析评价研究能确定对目标油藏进行动态监测的可行性、结果的可靠性,并针对工作中需要处理的技术难题与重
    点提前设计解决方案。基于实际油田可行性分析评价研究,并结合时移地震油藏监测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从油藏地质条件、储层条件和
    地震条件3方面出发,利用油藏实际测量数据和模型数据资料,综合分析油藏时移地震监测可行性的系统评价方法,通过岩石物理模型与叠前地
    震正演的结合进行油藏参数变化定量解释可行性分析评价。可行性研究为时移地震油藏监测研究从叠后地震资料推进到叠前地震资料、提高不
    同油藏参数解释精度提供了依据。
  • 张金强;马中高;曲寿利;董 宁;于文琴
    . 2012, 51(2): 133-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流体替换是研究流体对储层岩石物理参数影响的重要手段。在流体替换过程中,通常使用Wood’s方程计算混相流体的体积模量,但对于
    碳酸盐岩储层,由于其基质孔隙度低,岩石内存在不均匀充填的情况,Woods方程不再适用,为此,对斑块充填(Patchy)条件下混相流体体
    积模量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通过对Patchy模型极端情形的研究,得到了饱和斑块充填情况下混相流体的计算模型。混相流体均
    匀充填和饱和斑块充填模型分别对应于混相流体充填的两种极端情况,所计算的结果分别是实际混相流体体积模量的上限和下限。考虑实际储
    层中混相流体的复杂充填状态,将利用Wood’s方程和Patchy模型计算的流体体积模量取算术平均(VRH模型),所得结果作为近似的混相流体
    体积模量。南方某探区碳酸盐岩储层实际流体替换结果表明,利用Wood’s方程和Patchy模型计算的结果有明显差异,利用VRH模型计算的结果
    是较为可信的。
  • 应用研究
  • 刘传虎
    . 2012, 51(2): 138-1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宽方位地震技术即是横向接收单元尺寸与纵向接收单元尺寸之比大于05时的三维地震采集、处理技术。由于宽方位地震技术的方位角分
    布全、炮检距从小到大分布均匀,因此,宽方位地震资料中蕴含着更为丰富的信息,有助于识别微幅构造、小断层和高角度裂缝。介绍了济阳
    坳陷罗42地区、商741地区和准噶尔盆地中部Ⅰ区块庄1井区宽方位地震采集处理技术,并对比分析了利用宽方位地震资料预测泥页岩裂缝油气
    藏和火成岩裂缝系统发育带以及在庄1井区描述砂体的效果。分析认为,宽方位地震技术在研究具有各向异性特点、非均质性强的地质目标体时
    效果明显,但对于地质目标体为砂岩体和各向异性特点不突出的储层预测,宽方位地震资料在对砂岩体的识别能力和对物性参数的反演精度等
    方面并无明显优势。
  • 李福强;贺振华;文晓涛;蒋文杰;蒋首进;李如山;
    . 2012, 51(2): 146-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计算曲率的常用方法是使用3×3网格单元对局部曲面作最小二乘法逼近。这种网格逼近法在求取曲率值的同时带来了大量噪声,使一些细
    微的构造被淹没而无法显示。为此,对3×3网格单元拟合曲面求取曲率属性的算法进行了改进,采用5×5和7×7网格单元对局部曲面进行最小二
    乘法拟合,推导出详细的计算公式。YY地区实际地震资料计算结果对比表明,利用改进方法计算曲率时噪声干扰大大减少,能有效区分出断层及一
    些细微的构造特征,证明5×5网格、7×7网格拟合曲面求取曲率公式是正确的。
  • 杨 维;王 赟;芦 俊;赵海珍
    . 2012, 51(2): 151-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实验室解析得出吸附参数的基础上,使用Langmuir方程计算煤层气含量是目前预测煤层中煤层气含量的主要方法之一。此方法需已知地
    应力和地层容重数据,在钻孔数量有限时,其预测精度有限。在已有钻孔测试数据和测井数据的基础上,通过三分量地震数据与测井资料联合
    反演获得地层密度和纵、横波速度,直接计算精确的泊松比参数,进一步得到精确的地应力和地层容重,从而提高Langmuir法预测煤层气含量
    的精度。结合淮南顾桥煤矿三维三分量地震数据和综合地球物理测井资料,计算了该区不同深度煤层的密度、泊松比和金尼克静水压力,提高
    了煤层气含量的计算精度。
  • 地震处理
  • 曾富英;张绍胜;孔 骅;张秀平;李本亮;郭泽清
    . 2012, 51(2): 156-163,.    摘要 ( )    PDF全文 ( )   
    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近些年进一步的勘探实践发现,该区地震异常特征并不完全预示地层含气。经分析研究认为,该区地震异常从成因角
    度可分为3种类型:一是表层低速带(非含气)引起的地震异常;二是由高丰度气引起的地震异常;三是由低丰度气与表层低速异常带共同引起
    的地震异常。地震正演模拟和反复实验证明,应用共炮检距剖面分析技术能够有效判识研究区表层低速异常带引起的地震异常,在此基础上联
    合应用层析成像静校正技术与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技术,能够较好地将其消除。
  • 张 山;白俊辉;李彦鹏;吴 超;李 青
    . 2012, 51(2): 164-1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复杂山前带具有地表起伏大、地下逆掩推覆构造倾角大、断层关系复杂等地质特征,采用传统有偏VSP数据处理方法难以解决复杂山前带构
    造成像问题。为此,针对波场分离、静校正、成像方法和速度建模等VSP处理的几个关键环节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波场分离采用了F-K滤波与
    逐点偏振滤波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复杂波场的有效分离。为解决静校正问题,改变了VSP成像策略,由传统的时间域成像改为深度域成像,成像后
    再进行统一基准面校正,从而消除了多方位有偏VSP传统成像剖面间的闭合差。在成像方法上,采用克希霍夫深度域积分成像方法,并根据VSP观测
    的特点,采用零偏VSP与有偏VSP初至时间计算积分成像中的关键参数——观测时间。将该方法应用于库车复杂山前带相邻两口井的VSP资料处理
    中,处理结果与钻井结果吻合良好。
  • 吴 波;徐天吉;唐建明;潘树林
    . 2012, 51(2): 172-1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沙漠、山地和黄土塬等复杂地表地区的地震勘探中,由于地表起伏大、低速带厚度大且横向速度变化剧烈,基准面静校正计算不准确,因
    而对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剩余静校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对共地面点法、Satan算法和最大能量法等3种剩余静校正方法的原理和适用性进
    行了研究。从模型道构建方法和构造项影响的角度详细分析了3种剩余静校正方法的适用性,指出在能消除构造项影响的情况下,共地面点法和
    Satan算法可以生成质量更高的模型道和计算大剩余静校正量,处理效果更好;但在构造项影响无法消除的情况下,由于最大能量法不受构造项影
    响,因而更加适用。实际资料的测试结果验证了3种剩余静校正方法的特点。
  • 地震采集
  • 张洁;周 辉;张红静
    . 2012, 51(2): 178-1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控震源高保真采集(HFVS)方法利用多震源在多位置同时激发,大大提高了地震数据采集效率。但多震源同步激发,增加了记录的相邻干扰
    ,降低了资料信噪比,原始记录需要进行炮集分离后才能应用。采用可控震源激发的线性扫描信号模拟高保真采集(HFVS)技术进行的二维地震数
    据采集,对震源信号进行相位编码,正演模拟多张混叠记录。利用震源检测信号以及地震记录获得震源与各检波点之间对应物理路径各频率点处
    的传输函数,并将传输函数作用于各震源检测信号,即可得到分离后的单炮地震记录。对比炮集分离结果与单炮正演模拟结果可以看出,远炮点道
    和近炮点道的分离效果都较好,且远炮点道的分离效果好于近炮点道。
  • 许银坡;蒋先艺
    . 2012, 51(2): 184-1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海上OBC地震勘探中,OBC面元覆盖次数除了受目的层深度、速度的影响,还受到海水深度、速度等参数的影响。为此,运用Snell定律
    建立了两层水平反射界面模型的OBC反射点坐标四次方程,严格地推导出与海水速度和深度、目的层速度和深度以及炮检距有关的反射点位置的
    解析解,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确定了符合条件的解析表达式,给出了能适用于海水深度变化和目的层速度变化,提高OBC面元覆盖次数计算速度
    和精度的新方法。模型试算和实际应用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必要性。
  • 综合研究
  • 刘振峰;曲寿利;孙建国;董 宁
    . 2012, 51(2): 191-1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地下裂缝识别和预测对于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相关的理论研究和现场试验已经证明裂缝诱发的各向异性会对岩石的地震波传播
    特征产生影响,通过地震资料识别和表征地下裂缝的走向、密度及分布范围是可行的。地震识别裂缝方法具有费用低、覆盖范围广和探测深度
    大的优点,主要包括多分量转换波裂缝检测、纵波方位各向异性检测和叠后地震属性分析三大类。从应用情况来看,由于数据基础、数据要求
    、技术完备程度3方面的原因,不同方法的应用程度及效果存在差异。随着采集和处理等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分量转换波裂缝检测、纵波方位各
    向异性检测方法会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而在传统三维叠后数据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性分析技术也会因为数据对象类型的多样化而获得更为广
    阔的发展空间。
  • 伊万顺;邓艳涛;狄邦让
    . 2012, 51(2): 199-203.    摘要 ( )    PDF全文 ( )   
    琼东南盆地南部隆起带地震剖面上梅山组普遍存在丘状反射现象,关于该丘状反射存在两种成因认识,即冲刷水道或生物礁。为了辨别梅山
    组丘状反射成因,分析总结了典型的水道冲刷和生物礁地震反射特征,认为两者在地震相上明显不同:冲刷水道具有典型的下切特征,常呈明显
    的期次性;生物礁多呈透镜状、塔状,常见上覆岩层的披覆构造。利用地震相分析技术、瞬时属性技术、地层切片技术对丘状反射体进行了识
    别和刻画,结合琼东南盆地梅山期构造运动的背景,认为该丘状反射为生物礁。
  • 张建宁;韩文功
    . 2012, 51(2): 204-212.    摘要 ( )    PDF全文 ( )   
    东营凹陷牛庄洼陷沙河街组三段是典型的浊积砂体岩性油藏发育层段,地质构造相对简单。以一个钻探了20多口井的浊积砂体油藏为例
    ,通过大量实测的砂层厚度、孔隙度、渗透率等物性参数和反射振幅、频率、能量等地震属性参数的统计分析,深入研究了该浊积砂体储层物
    性参数、地震属性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①孔隙度与渗透率、砂体厚度与砂层厚度、泥质含量与孔隙度等有较好的相关性;②
    振幅、能量类属性之间相关性较好,主频率与瞬时频率线性相关,但相关系数较低;③地震属性与储层物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不同地震
    属性组合后与储层物性的相关性有很大变化;④样本的数量和分布对统计结果有较大的影响。基于这些认识,指导东营北带盐家〖CD*2〗永安
    地区的岩性油气藏预测,计算的砂体孔隙度平均误差小于7%;史南地区浊积砂体储层物性的预测也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