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第5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2-01-25
  

  • 全选
    |
    目次
  • . 2012, 51(1): 0-0.       PDF全文 ( )   
  • 方法研究
  • 李晓波;董良国
    . 2012, 51(1): 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从Kelvin介质的本构方程出发推导了粘弹介质中的弹性波方程和声波方程,建立了粘滞弹性波方程的交错网格高阶差分解和粘滞声波方程的高阶差分解,并应用可变空间网格与局部可变时间步长数值计算技术,形成了适用于粘弹介质中弹性(声)波传播的高效、高精度的数值模拟方法。数值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模拟地震波在粘弹介质中的传播,并且可以比较准确地刻画精细介质结构,在保证模拟精度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计算效率。
  • 柴新涛;李振春;韩文功;刘力辉
    . 2012, 51(1): 1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阐述了谱反演原理,给出了谱反演流程。通过单道模型、楔形模型和Marmousi模型的应用分析,验证了谱反演从地震记录中去除地震子波影响进而得到反射系数序列的效果,揭示了谱反演补偿频谱的过程。谱反演能够分辨出小于调谐厚度的薄层,提高了地震勘探的分辨率;谱反演具有恢复复杂地质模型的能力,适用于复杂、隐蔽油气藏的勘探。

  • 王维强;杨国权
    . 2012, 51(1): 18-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去除随机噪声是地震资料处理的重要环节,而目前的多数去噪技术都不同程度存在去噪效果差、损害有效信号等问题。为此,利用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简写为EMD)能将信号自适应分解为不同尺度振动模态的优点及独立分量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简写为ICA)能提取独立源信号的优势,构造了一种EMD与ICA相结合的新的去噪算法,很好地实现了地震有效信号和随机噪声的分离,在提高去噪效果的同时提高了有效信号的保幅效果。将该算法应用于仿真实验和实际资料去噪,结果都明显优于总体经验模态分解(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简写为EEMD)去噪结果,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都大大提高。
  • 蔡连芳;田学民
    . 2012, 51(1): 3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从地震褶积与反褶积过程的等效总系统出发,使脉冲响应满足单位脉冲序列形式,导出方差约束下反褶积输出的峭度最大化准则,作为地震盲反褶积的目标函数;针对目标函数关于反褶积算子的优化问题,采用粒子群算法进行全局寻优操作,实现地震信号的反褶积。数值模拟和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但适用于最小相位子波的反褶积,而且适用于混合相位子波的反褶积。与梯度法优化峭度准则的反褶积结果相比,能够更好地从地震记录中估计反射系数,拓宽地震资料的频谱,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
  • 应用研究
  • 王小杰;印兴耀;吴国忱
    . 2012, 51(1): 37-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地层品质因子Q值反映了介质的吸收衰减特性,是检测气藏的重要参数。当研究区地质情况较复杂,存在如火成岩等高阻抗体时,难以区分强振幅是由含气还是高阻抗体引起。首先利用相似背景分离技术对地震资料进行预处理,去除与地层特征无关的信息;然后对叠前地震资料进行S变换,得到S域时频谱,再利用S域谱比法逐道求取频谱比斜率值;最后通过线性回归得到零偏移距地层Q值。该方法充分利用了叠前地震资料含有丰富的地层信息和S变换具有较高的时频分辨率等优点。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地震资料提取地层Q值,计算结果表明,在含气区Q值比较低,异常现象明显,在非含气区例如高阻抗体处Q值比较高,无异常现象,从而更真实地反应出地层的吸收特征,提高了含气储层的预测精度。
  • 崔树果;朱凌燕;王建花
    . 2012, 51(1): 43-50.    摘要 ( )    PDF全文 ( )   
    摘要:介绍了一种f-x域Cadzow滤波分块压制随机噪声的技术。首先构建Hankel矩阵,然后利用复数域奇异值分解(SVD)技术进行特征值分解,利用优选特征值的加权并通过替换频率切片实现随机噪声的压制。采用分块处理解决实际地震资料中存在的倾角变化非稳态问题,与传统的假设同相轴水平的SVD技术相比,该技术无需对同相轴进行任何相对时差校正,在假设线性同相轴条件下适应同相轴交错的复杂情况。模型数据处理结果表明,如果地层的倾角个数与选取的特征值个数相同,则对无噪数据没有损害。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f-x域Cadzow滤波技术是一种稳健的压制随机噪声的技术。
  • 刘洪文;杨培杰;刘书会;毕俊凤
    . 2012, 51(1): 5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如何有效利用地震资料进行层序和沉积期次的划分以及内部层序的自动追踪,一直是层序地层学研究所面临的技术难题。地震Wheeler转换技术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它将层序地层学和地震沉积学更好地结合起来,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应用三维高精度地震资料进行地层层序和沉积期次的研究。首先系统阐述了地震Wheeler转换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然后采用三角洲沉积体地质模型验证了方法效果,最后将该方法用于东营凹陷三角洲层序的划分,结合测井资料以及时频分析方法,重新厘定了层序划分方案,将东营凹陷三角洲沙三段中亚段划分为9个四级层序。
  • 斯兴焱;;李录明;胥良君;赵俊省
    . 2012, 51(1): 56-64,7.    摘要 ( )    PDF全文 ( )   
    针对三维VSP多波速度分析问题,研究并实现了三维VSP上行反射纵波及转换波的速度分析方法。该方法可求取接收点以下反射层的多波速度,填补了常规VSP速度分析方法中仅依靠下行波初至求取接收点以上地层速度的缺陷。该速度分析方法包含非零偏VSP多波时距曲线公式、纵波反射点计算、转换波转换点的迭代算法及在没有横波初至信息的情况下求取检波点处横波速度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三维VSP多波速度分析流程和步骤。应用于理论VSP多波资料及实际斜井三维VSP多波资料的处理,得到了与地面地震时间坐标一致的多波叠加速度模型、多波动校正道集及叠加剖面。处理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 谢月芳;张 纪
    . 2012, 51(1): 65-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岩石物理模型是进行岩石物理研究、求取横波速度的重要基础。利用Xu-White砂泥岩混合模型,通过岩心测试数据、纵波和密度曲线、泥质百分含量及孔隙度测量得到岩石骨架的体积模量和剪切模量,然后计算不同流体及流体饱和度下岩石的有效弹性模量,进而计算出纵、横波速度。经过与实测密度、纵波资料的对比,调整参数循环迭代计算,得到最终横波速度。利用岩石物理模型估算横波速度,解决了平湖油气田放鹤亭构造常规测井缺乏横波资料的难题,为AVO正演模拟、叠前AVO/AVA同步反演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数据。
  • 郑鸿明;刘宜文;蒋琳;彭 立;王 政;姚茂敏;常玉蓉
    . 2012, 51(1): 71-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复杂地区的地震勘探往往由于处理中时深转换速度难以准确获得等原因而导致构造形态畸变,圈闭难以落实。结合理论模型,从影响构造成图精度的基准面静校正和时深转换速度入手,详细剖析了复杂地表静校正方法带来的误差,分析了静校正后的地震波场并不等效于在给定基准面上激发的地震波场以及造成时距关系产生畸变而影响地震速度精度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复杂构造带来的地震速度偏差导致构造形态畸变的原因,同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 蔡晓刚;蔡明刚
    . 2012, 51(1): 79-85.    摘要 ( )    PDF全文 ( )   
    求取转换点位置是进行转换波资料处理的重要环节,目前主要有严格的解析方法、基于泰勒级数展开的近似解析方法和基于射线理论的迭代方法3种。以单层水平界面VTI介质为例,给出了弦截迭代方法计算转换点位置和旅行时的步骤和公式;通过各向同性介质、VTI介质模型计算,对3种方法的计算精度进行了对比,讨论了各向异性参数对转换点位置和走时的影响,通过强各向异性介质模型探讨了弦截迭代法应用的局限性。研究结果表明,弦截迭代法由于没有使用任何近似,因此在事先给定的计算精度范围内是准确的,但在长偏移距和强各向异性介质同时存在的情形下,反射的SV波会出现“三叉区”现象,从而导致该方法失效。
  • 测井
  • 刘迪仁;谢伟彪;殷秋丽;
    . 2012, 51(1): 86-9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水平井测井中,由于地层界面与井轴接近平行,因此测井仪器响应随地层电导率的变化规律与垂直井有着本质差别。基于三维数值模式匹配法,模拟了水平井中不平整界面地层双感应测井的响应特征;通过数值分析,研究了水平井中不平整界面地层的阶梯高度和阶梯长度对双感应测井响应的影响,为水平井测井解释工作中消除复杂地层界面对感应测井的影响提供了理论参考。

  • 综合研究
  • 贾红义;路慎强;陈海云;李国栋
    . 2012, 51(1): 91-97.    摘要 ( )    PDF全文 ( )   
    惠民凹陷中浅层认识程度较高,油气勘探程度中等;而中深层地质构造复杂,勘探还处于初期阶段。在研究了大量地球物理资料和区域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新生代构造特征,重新对惠民凹陷南斜坡进行了立体构造解释,发现了中生代北西西基底剪切带和其伴生构造,认为新生界主要受控于喜马拉雅运动产生的张扭应力,而中生界则受控于燕山运动的压扭应力场,两种构造体系在时间上的叠加和空间上的组合造成惠民凹陷深、浅构造差异明显。
  • 肖秋红;李雷涛;屈大鹏;彭 俊
    . 2012, 51(1): 98-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为了准确划分YB地区长兴组的沉积相带,进一步开展长兴组礁滩储层精细预测,对YB地区长兴组进行了系统的地震相分析。主要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地震相检测技术,对地震波形进行分类,区分了不同沉积体。首先对YB地区长兴组进行了系统的相模式分析;然后利用地震相切片技术,分析了YB地区长兴组各沉积时期相带发育及迁移情况;最后进行地震相平面分析,并对各种参数进行试验分析。较好地划分出了YB地区长兴组各沉积相带,认为YB地区长兴组主要划分为开阔台地相、礁后浅滩相、台地边缘礁滩相以及斜坡陆棚相四大相带,清楚地展现了生物礁滩的平面展布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