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第49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0-11-25
  

  • 全选
    |
    总目次
  • . 2010, 49(6):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 目次
  • . 2010, 49(6): 0-0.       PDF全文 ( )   
  • 方法研究
  • 刘定进;周云何;杨瑞娟;陈胜红;郝 军;鲍 峥
    . 2010, 49(6): 531-535.    摘要 ( )    PDF全文 ( )   
    从波场延拓的非稳态相移公式出发,基于反问题求解中常用的摄动理论,利用单平方根算子的渐进展开,推导出了波动方程广义屏叠前深度偏移算子方程的高阶形式;针对散射波场计算项对于横向变速介质的不稳定性问题,通过数学近似提出了有效提高稳定性的策略并应用到波场递归外推过程中,从而得到一种稳定的高精度屏算子地震偏移成像方法。数值试验和实际资料处理表明,该方法具有更高的精度,对宽角度信息成像更好,是对传统广义屏算子的有效补充和发展。
  • 李国发;常德双;李 皓;赵 超;
    . 2010, 49(6): 536-5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利用褶积模型得到的地震记录由于没有考虑处理过程以及火成岩上覆地层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很好地模拟火成岩在实际地震剖面上的反射特征。因此,设计了一个火成岩地质模型,利用波动方程正演得到其叠前地震波场。分别利用叠后时间偏移、叠前时间偏移和叠前深度偏移对模拟的地震数据进行偏移成像,进而对火成岩地震反射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由此得到对该火成岩模型地震相模式的基本认识。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褶积模型相比,该方法更真实地模拟了火成岩在实际地震剖面上的反射特征,形成的火成岩地震相模式对于实际火成岩机构的地震识别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 吴何珍;葛洪魁;崔士波;韩来聚;魏茂安
    . 2010, 49(6): 540-5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基于传递矩阵可以用一系列反射系数来表示整个钻柱,而钻柱顶端接收的钻柱波信号含有与这些反射系数相关的信息。基于钻柱模拟实验数据,利用盲源反褶积进行反射系数计算,将截取的输入子波与反射系数褶积,得到了模拟输出信号。结果表明,模拟输出信号与实际采集的信号相关度较高。运用该方法对随钻地震参考信号进行了处理,达到了强化钻头源信号的目的。
  • 杨勤勇
    . 2010, 49(6): 546-553.    摘要 ( )    PDF全文 ( )   
    碳酸盐岩缝洞储层具有埋藏深、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地震成像精度较低。为了研究碳酸盐岩缝洞储层地震成像分辨率的影响因素,设计了两个溶洞数学模型。采用不同的空间采样间隔和子波主频进行了数值模拟,利用iCluster软件对不同的地震数据进行了叠前深度偏移成像处理。基于成像结果,分析了与溶洞成像纵、横向分辨率有关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溶洞成像纵向分辨率与激发主频关系密切,与空间采样间隔无关;溶洞成像横向分辨率与空间采样间隔和激发主频有关。小的空间采样间隔有利于提高溶洞的成像精度,但减小空间采样间隔并不能无限提高溶洞成像的横向分辨率。
  • 高少武;赵 波;罗国安;赵海珍;贺振华
    . 2010, 49(6): 554-5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地震数据采集过程中会出现从浅层到深层频率、相位和振幅基本保持不变的50Hz单频干扰。常规时间域压制噪声的方法虽然能够压制这种干扰,但在实际海量地震数据的运算中,耗费时间长,计算效率低。基于正、余弦函数的褶积和自相关运算结果是同频率的正、余弦函数,则单频干扰的褶积和自相关运算结果也是同频率的正、余弦函数。因此,可以通过褶积和自相关运算来确定单频干扰。自相关和褶积法利用地震数据的自相关函数和褶积函数,计算单频干扰的自相关函数和褶积函数,运用正、余弦函数自适应减算法快速估算单频干扰。由于频率和相位与单频干扰呈非线性函数关系,因此使用任何估算方法都非常耗时。运用自相关和褶积法识别与消除单频干扰不需要估算单频干扰的频率、相位和振幅,因此可以高效、快速地估算出单频干扰,达到消除单频干扰的目的。该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在快速、高效地消除单频干扰的同时不损害单频干扰频率分量附近有效信号的频率成分,提高了单频干扰频率分量附近数据的信噪比。合成数据和实际数据试算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且可行。
  • 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
  • 吕公河;张光德;尚应军;杨德宽;张加海
    . 2010, 49(6): 562-572.    摘要 ( )    PDF全文 ( )   
    胜利油田三维高精度采集技术的发展共经历了3个阶段,从最初的探索阶段、发展阶段,到现在的提高阶段,随着高精度地震采集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以高精度观测系统设计技术、高品质震源与激发技术、高保真信号接收与点位测量技术、精细近地表结构探测技术为核心的高精度地震采集技术系列。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成果,为油田持续稳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 刘 群;李宗杰;禹金营;马学军
    . 2010, 49(6): 573-583.    摘要 ( )    PDF全文 ( )   
    针对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纵、横向非均质性强,目的层埋藏深度大、信噪比和分辨率较低等特点,进行了基于目标的采集、观测系统设计以及激发和接收等参数的论证和优选,建立了超深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技术系列。S48井区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实践取得了明显的开发应用效果。
  • 李瑞磊;于 鹏;杨饶平;姜必庆;韩淑霞;李 驰;冯晓辉
    . 2010, 49(6): 584-590.    摘要 ( )    PDF全文 ( )   
    针对梨树断陷的断块小、断裂带复杂、断陷深度大,火山岩发育等特点,吸取老三维地震资料的采集经验,采取目标观测系统优化技术、以精细表层结构调查为重点的最佳激发参数优选技术、以检波器类型与组合选择为特色的接收参数优选技术等,在梨树断陷进行了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取得了品质较好的地震资料,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大幅度提高。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的实施发现并落实了一批构造,实施了多口钻井,其中十屋8井在沙河子组首次获得高产油流。
  • 张永华;刘振东;徐照营;朱景修;郭 毅;尚建立
    . 2010, 49(6): 591-598.    摘要 ( )    PDF全文 ( )   
    王集地区目的层埋藏浅,北东向与北西向两组断裂相互交切,小断块发育,地层横向速度变化大,小断层难以有效识别。针对上述特点,采用层析反演静校正和拉伸畸变切除技术提高了浅层信号的信噪比,采用叠前时间偏移技术提高复杂断裂带断层的成像精度。在速度模型建立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构造特点及速度变化规律,利用水平与垂直速度切片约束,求取更为精确的速度场。在高精度三维地震成像研究中,对叠前偏移中的偏移孔径、偏移速度和偏移角度等关键参数的选取开展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根据倾角确定孔径,通过迭代确定最佳偏移速度,通过综合解释研究,在泌阳凹陷王集地区核三下段发现了一批新的断块圈闭,经钻探在新层系核三下段首次获得工业油流,扩大了该区勘探领域。
  • 地震采集
  • 于世焕;赵殿栋;李 钰;赵文芳;宋桂桥
    . 2010, 49(6): 599-6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建立了均匀性判别法则,利用总道数和炮检距统计数据,说明了细分面元比固定面元有更好的均匀性。针对当前对面元细分方法的不同认识,提出了最小面元是实面元而其它大面元均是虚面元的观点,最小面元和覆盖次数有一定的匹配关系。最小面元应该有足够的但又不能过高的覆盖次数,覆盖次数与信噪比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最小面元越小,分辨率越高,实际资料解释中应该采用最小面元。以面元细分观测系统在MC,YX和SH地区的应用为例,对于不同复杂地质情况及信噪比,分析了面元和覆盖次数的细分程度和效果,指出了前两个观测系统存在过于追求小面元而导致覆盖次数偏低的问题,实际资料解释无法采用最小面元而采用大面元资料,降低了分辨率;而SH地区观测系统的最小面元和覆盖次数搭配合理,覆盖次数在合适范围内,实际资料解释时使用了最小面元,应用效果较理想。
  • 王 栋;贺振华;孙建库;李 兵;王晓阳;代云松
    . 2010, 49(6): 606-6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喀什北区块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西端,地表起伏剧烈,地腹构造高陡、断裂发育。地震勘探难点主要表现在表层结构复杂、次生干扰严重、激发接收条件差、资料信噪比低、成像困难等。针对这些问题,在喀什北区块采用了“宽线加大基距组合”的新采集方式。宽线加大基距组合技术采集得到的地震资料与常规地震资料的对比结果表明,新的采集方式有效地提高了覆盖次数,压制了干扰波,剖面品质有了大幅度提高。这为构造解释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发现、落实构造主体和部署未来的钻探目标创造了有利条件。
  • 储层预测
  • 张志伟;贺振华;唐湘蓉
    . 2010, 49(6): 611-6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基于小波变换的谱分解原理的低频伴影与储层中流体有密切关系,可以作为流体识别的重要标志,确定储层在横向上的展布,但难以有效识别其顶底界限。波阻抗反演技术可以利用测井纵向分辨率高的优点,很好地分辨储层的顶底界限。综合利用这两种方法可以更好地预测储层,精细刻画储层范围。川东北地区发育礁滩相储层,此类储层埋藏深、油气分布不均匀。该区礁滩相储层预测及研究结果表明,利用低频伴影的不同频率切片和单频剖面可以预测储层的横向展布范围,波阻抗反演剖面可以预测储层纵向分布范围,综合这两种方法可以精细刻画储层在横向和纵向上的分布及油气富集的位置和范围,提高了储层预测精度。
  • 程刚建;贺振华;唐湘蓉;蔡涵鹏
    . 2010, 49(6): 616-6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Russell流体识别因子的理论基础上,构建了新的气-水识别因子。利用气-识别因子判断鲕滩储层含气性的步骤是:首先确定目标,即寻找含气鲕滩储层和含水围岩的地震属性差异;然后通过叠前纵、横波阻抗同时反演获得ρ,ZP和ZS等参数,利用这些参数计算全工区的气-水识别因子;最后,利用得到的识别因子和其它参数的交会分析,获得鲕滩储层的含气性显示。结合川东北鲕滩储层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和测井数据对构建的各种流体识别因子的识别能力进行分析,其中流体识别因子ρf/Z2S和纵波阻抗的交会结果与井资料的吻合程度较好,可很好地刻画出鲕滩储层的有利含气区域,且较好地去掉了背景值,减少了识别误差。
  • 李 杨;贺振华;黄德济;程刚建;宋洪勇
    . 2010, 49(6): 620-6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利用地震资料对储层中的流体进行识别是储层预测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流体识别因子实现对流体的识别是对储层中流体进行识别的重要方法之一。为了对储层中的流体进行更好的识别,首先从Gassmann公式出发,分析了填充不同流体时岩石对速度和波阻抗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一个新的流体识别因子。利用Hilterman统计出的3种砂岩的参数资料分析了几种流体识别因子,结果表明,新的流体识别因子比其它流体识别因子对流体更为敏感,对砂岩的识别能力更强。将流体识别因子应用于QL地区实际地震资料的反演,结果表明,新的流体识别因子的识别能力好于其它因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识别流体。
  • 王 勇;张晓培;牛建军;高 成;李 昊;曲昕馨
    . 2010, 49(6): 625-6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地层介质电阻率的不同会影响地表电位场的分布,因此,可以通过地表异常电位反演出油水同层储层的电阻率分布。采用动态监测技术对地表电位进行测量,将电阻率较高的水泥胶结包围的金属套管看做供电源,消除受供电点与测量电极附近电阻率的影响,并对采集数据进行电流归一化处理、远电极和参考电极空间校正,在任意复杂的地电断面下利用拟线性近似方法对异常观测电位数据进行反演,推算出电阻率值,得到不同时段的注水储层电阻率分布图,从而直观地推断出含油区域,以实现对注水油田的动态监测。测试数据处理结果表明,测试得到的井位与实际的注水井井位非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