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第4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0-03-25
  

  • 全选
    |
    目次
  • . 2010, 49(2): 0-0.       PDF全文 ( )   
  • 973碳酸盐岩攻关专题
  • 朱生旺;曲寿利;;魏修成;李 佩
    . 2010, 49(2): 107-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的地震反射表现为复杂的绕射波特征,因此提高绕射波成像精度对储层描述与刻画非常重要。基于等效偏移距叠前时间偏移方法,根据绕射波映射到共散射点(CSP)道集后的特征,利用信号倾角分解方法压制映射相干噪声,以减轻其对绕射波成像横向分辨率的影响。鉴于绕射波与映射相干噪声信息的有效分离是关键,提出了一种适应振幅空变的信号分解算法,理论试算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 张立彬;王华忠
    . 2010, 49(2): 115-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与常规反Q滤波方法相比,反Q偏移理论上可实现严格按波场传播路径对介质非弹性吸收频散效应予以补偿与校正。控制高频振幅补偿不稳定性的方法有两种——增益截频法和稳定因子法。结合增益截频法和稳定因子法,并考虑到偏移假频压制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振幅增益控制方法,即利用稳定因子计算增益截频,并在波场深度延拓过程中利用计算出的增益截频来保证振幅控制的合理性。讨论了叠后偏移、双平方根算子和单平方根算子叠前偏移中吸收衰减和频散补偿的实现方法。数值试验结果证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 董良国;黄 超;刘玉柱;赵 群
    . 2010, 49(2): 121-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采用空间网格大小和时间步长均可任意变化的高阶有限差分地震波传播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大小和埋深的溶洞系列模型进行了不同主频的地震波数值模拟。结果显示,随着溶洞直径的增大,溶洞反射波最大振幅呈现出先增强、后减弱、再增强、最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规律。低速填充的溶洞对地震波传播存在聚焦作用,致使溶洞反射波的最大振幅不是出现在溶洞顶部的第一次反射,而是出现在经过低速填充的溶洞对地震波聚焦作用后到达溶洞底部时产生的反射波上。当溶洞周长等于地震波波长时,反射波能量最强;当溶洞直径等于地震波波长时,反射波振幅降低到一个极小值。同时,对于相同埋深的溶洞,随着溶洞直径的增大,其产生的反射波的频带逐渐变窄,且向低频端移动。
  • 李 佩;朱生旺;曲寿利;刘振峰
    . 2010, 49(2): 125-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应用反射P波数据预测裂缝发育带,进行流体识别是当前地震勘探的重点和难点。利用各向异性弹性波方程交错网格高阶有限差分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不同密度和不同充填物的垂直裂隙介质的波场响应特征研究。对不同模型反射P波的振幅和速度随方位角和炮检距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定量的分析和总结。研究结果表明,当地层中含有单组垂直的平行裂隙时,反射P波振幅对垂直裂隙中充填物的敏感性大于速度对裂隙中充填物的敏感性,随着裂隙密度的增加,P波各向异性程度也相应增强,裂隙中含气时,各向异性程度较含饱和水时强。在一定程度上,为利用P波属性进行垂直裂隙油气藏的检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 刘春园;朱生旺;魏修成;徐胜峰
    . 2010, 49(2): 133-139.    摘要 ( )    PDF全文 ( )   
    为了研究碳酸盐岩储层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在对塔河油田奥陶系风化面下碳酸盐岩储层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利用随机介质建模技术,设计并建立了一系列碳酸盐岩储层规则孔洞和随机孔洞模型,并应用变网格有限差分法对地震波在孔洞模型中的传播进行了正演计算,对模拟得到的地震属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孔洞对地震反射特征的影响,获得了规则孔洞尺度以及随机排列孔洞密度对地震属性的影响规律。对于单个的溶洞而言,当溶洞横向尺度小于菲涅尔带半径,纵向尺度小于调谐厚度时,溶洞反射振幅与溶洞尺度成正比例关系;对于随机分布孔洞的碳酸盐岩储层而言,地震波能量与孔洞密度成正比例关系。
  • 黄中玉;曲寿利;王于静;赵改善;魏修成;徐亦鸣;余 波
    . 2010, 49(2): 140-1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三维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中,鉴于多分量的矢量波场特征和转换波传播路径非对称的特殊性,研究和开发了适合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的专用方法。这些处理方法包括:三维多分量地震资料的水平分量旋转、多分量叠前去噪、转换波静校正、纵波和横波垂直速度比计算、转换波共渐进线转换点面元和共转换点面元抽取、各向异性叠加速度分析、各向异性动校正、叠前时间偏移速度分析、直射线和弯曲射线的各向异性叠前时间偏移等,由此组成了最基本的三维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流程。将上述处理流程应用于实际三维多分量地震资料的处理,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处理效果。
  • 陈 冬;魏修成
    . 2010, 49(2): 147-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对塔河地区奥陶系各类裂缝在常规测井曲线和成像测井曲线上的不同响应特征及响应机理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岩心、阵列声波记录中斯通利波的能量衰减、成像测井图像和双侧向电阻率识别裂缝发育段,并利用声波时差和补偿中子交会分析方法判别裂缝型储层中的流体类型,经塔河地区实际井资料验证,该方法能够有效识别裂缝型储层中的油气层,在塔河地区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 方法研究
  • 陈可洋
    . 2010, 49(2): 153-1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地震波旅行时的计算是地震波偏移成像技术和地震层析成像技术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实现保幅叠前偏移成像的重要因素。推导了地震波波动方程高阶有限差分法计算格式,提出了最大绝对振幅能量节点初至旅行时拾取的方法。均匀介质模型试验表明,该方法与用解析解、程函方程法计算的旅行时等值线基本重合。基于层状介质模型、凹陷模型和Marmousi模型对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试验,将由该方法计算得到的初至旅行时作为叠前逆时成像条件,对凹陷模型和Marmousi模型的数值模拟记录进行了叠前逆时偏移成像,偏移叠加剖面很好地反映了模型的地质特征。
  • 应用研究
  • 陈 高;于 鹏;陈 晓;戴明刚
    . 2010, 49(2): 158-163.    摘要 ( )    PDF全文 ( )   
    为了解决复杂地质问题以及大地电磁(MT)与地震资料联合反演存在的问题,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利用基于不同物性参数随机分布共网格模型的大地电磁与地震资料同步联合反演技术,对黔中隆起地震资料品质低,且构造复杂的典型地段的实际资料进行了联合反演。根据研究区实际情况,利用两种地质解释方案建立了联合反演的初始速度模型和电性模型,并进行了联合反演和综合解释。将反演结果与已有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表明,改进的联合反演方法适用于物性剧烈变化的复杂地质模型条件,在先验信息的约束下,改进后的联合反演方法在确定复杂物性条件下的电性和速度结构方面能够提供更合理的解释方案和物性参数,为目前研究区难以推断的古生界目的层的分布及基本构造特征的判断提供了参考依据和技术手段。
  • 郎晓玲;彭仕宓;康洪全;凌 勇;许建明
    . 2010, 49(2): 164-1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基于多角度道集和多尺度信息约束的叠前同时反演方法是利用多个角度的叠加数据体,将叠后波阻抗和叠前AVO属性整合到反演流程中,并将地震、测井、地质(包括构造倾角)等多尺度信息作为软约束条件参与反演的方法。应用迭代算法,同时反演出与岩性和含油气性相关的纵波阻抗、横波阻抗和密度等多种弹性参数,综合判别储层物性和含油气性,降低单纯利用纵波弹性阻抗反演的非唯一性,增强反演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综合利用颜色编码交会分析和三维可视化技术对众多叠前同时反演属性三维数据体在剖面和空间上进行解释,提高了对弹性反演属性的解释能力。将该反演方法和技术思路应用于新疆某油田M地区,优选XuWhite模型估算S波时差曲线,对4个不同角度的叠加数据体进行了叠前同时反演,使用AVO颜色编码交会分析技术预测了工区中砂岩和含油气性分布。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能有效识别储层和流体。
  • 谢玉洪;陈志宏;陈殿远;刘力辉
    . 2010, 49(2): 170-1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地震岩石学研究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微观层面的地震岩石学研究岩石微观结构和地震弹性参数间的关系,为地震储层预测服务;宏观层面的地震岩石学研究岩相和地震反射特征之间的关系,为地震属性相分析和沉积解释服务。目前,宏观层面的地震岩石学研究尚没有形成一套明确的概念和成熟的方法。首次提出宏观层面的地震岩石学研究应以最小等时研究单元为基础、以测井岩石物理学研究为前提。虽然测井和地震资料的密切结合和统计分析仍是主要的研究方法,但这种统计必须建立在考虑地层成因进行分层、分区的基础上。在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G区块流沙港组一段进行了地震岩石学研究,较准确地预测了砂体平面分布规律。
  • 张永华;杨 晟;任军战;严移胜;王黎明;赵 刚;陈爱琼
    . 2010, 49(2): 176-181.    摘要 ( )    PDF全文 ( )   
    泌阳凹陷梨树凹地区成藏条件复杂,主要的油藏类型为岩性油气藏和构造—岩性油气藏。岩性油气藏与微幅度构造油气藏规模小,识别和预测难度大。针对隐蔽小断层和微幅度构造,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并结合测井资料,通过精细层位标定,采用综合解释技术,对古近系核桃园组目的层进行了精细解释;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精细速度场,采用变速成图方法落实了微幅度构造。对比分析了由变速成图方法得到的结果和钻井结果,表明变速成图方法的绝对误差小,精度高。根据预测结果部署钻探的井在目的层段获得了一定的石油产量。
  • 综合研究
  • 徐敬领;王贵文;刘洛夫;张春花
    . 2010, 49(2): 182-186.    摘要 ( )    PDF全文 ( )   
    测井资料是地层信息的集合体,测井信号的奇异性一般反映了地层边界信息。经验模态分解能检测信号的奇异性。为此,针对目前层序地层划分及对比缺乏统一的标准及存在人为性和多解性等问题,提出了利用基于测井资料的经验模态分解法进行地层划分及对比。方法的基本原理是:①利用经验模态分解法对测井资料进行分解,得到不同频率成分的本征模态函数;②根据多级分解下的本征模态函数表现出的周期性振荡特征,将其与地质上划分的各级层序界面建立对应关系,即不同频率的周期对应不同规模的层序、各个频率段之间的突变点对应着层序界面,进而实现对各级层序的划分;③在各级层序格架控制下,进行等时地层对比。在长庆油田延长组的应用表明,该方法得到的结果比地质分层结果更精细,对比效果更好,为利用测井资料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 崔世凌;杨泽蓉;李 鑫;余 诚;孙金磊
    . 2010, 49(2): 187-197.    摘要 ( )    PDF全文 ( )   
    综合应用钻井和测井等基础地质资料,对惠民凹陷区内的三维和二维地震剖面进行了精细解释,分析了构造几何学特征。以盆地形成和演化的构造背景为基础,对惠民凹陷发育的五大类主要构造样式(滚动构造、岩浆底辟构造、披覆构造、断块构造、滑动断阶)进行了研究。滚动构造受近南北向拉伸作用和地层本身重力的双重影响,主要发育在大型断裂带主断层下降盘弧形内弯处(如临商断裂和夏口断裂);惠民凹陷火成岩的分布受北东、北西和东西向3组深大断裂控制,岩浆底辟构造和火成岩披覆构造发育的主要构造带位于两组断裂的交会部位(临南洼陷东部和阳信洼陷东部);潜山披覆构造受古构造及潜山带分布控制,继承发育了基底古生界隆起及中生界断块山的中央隆起带,主要发育古近系披覆背斜构造,在南部燕山期形成的宽缓褶曲背景上,主要发育古近系潜山披覆断鼻,缓坡带的东部主要发育潜山披覆断块构造;惠民凹陷北部陵县—阳信铲式大断层控制了滑动断阶构造的分布,基山、阳9等陡坡带发育同向滑动断阶构造,在阳信、滋镇洼陷等缓坡带的孔店组—沙河街组四段(沙四段)主要发育反向滑动断阶构造。
  • 赵丰年;曲寿利;
    . 2010, 49(2): 198-2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基于石油勘探开发一体化管理的需要,分析了石油勘探开发数据建设和国内外石油数据标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石油勘探开发数据标准体系的需求。结合石油勘探开发数据采集、管理与服务的内容,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及数据元、元数据和管理标准3个维度建立石油勘探开发数据标准模型。应用石油勘探开发数据标准模型制定出勘探开发数据标准体系框架,并分别分析了体系框架的指导标准、数据基础标准、数据应用标准、管理与服务标准、系统环境与安全标准等子体系的内容,以此作为石油勘探开发数据标准体系和具体标准制定的依据。
  • 地震采集
  • 许建明;徐 海;蒋连斌;韩立强
    . 2010, 49(2): 203-2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海陆过渡带三维勘探项目的野外施工过程中,通常采用常规的线性动校正或直接核对炮点的方法来检查单炮是否发生偏移,但是,这种监控手段工作效率低下且监控质量得不到保证。介绍了一种基于最小偏移距分选的地震数据采集质量监控方法,基本原理是:将初至拉平,观察是否存在初至起跳异常,从而确定是否存在炮点偏移。在沙特Berri工区三维地震数据采集过程中,首先在放炮时采用GPS导航系统,在导航系统监控软件界面上监测炮点偏移情况,初步控制炮点误差;然后利用基于最小偏移距分选方法对地震数据采集质量进行监控,并对炮点和检波点偏移误差进行分析和检查。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能精确地检查炮点和检波点偏移情况,有效地提高了地震资料采集质量。
  • 潘树林;高 磊;陈 辉;陈光明;李轩波
    . 2010, 49(2): 209-2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控震源作为一种环保型的激发源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地震数据采集中,但针对可控震源资料初至拾取的研究并不多。由于可控震源的扫描信号为非线性以及可控震源与大地接触不耦合等原因,在可控震源资料上出现“双初至”或“多初至”等现象,造成初至拾取困难。基于可控震源记录相关性好这一特点,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相关算法——优化相关法,通过不断优化相关模型道来提高初至拾取的精度;同时还提出了一种约束初至拾取方法,根据地表一致性原则进行交互拾取,采用少量人工拾取的初至对相关拾取法进行约束。在可控震源资料初至拾取中,将两种方法相结合,较好地解决了可控震源地震记录的初至拾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