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第4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0-01-25
  

  • 全选
    |
    目次
  • . 2010, 49(1): 0-0.       PDF全文 ( )   
  • 方法研究
  • 张显文;韩立国;王 宇;单刚义
    . 2010, 49(1): 1-6.    摘要 ( )    PDF全文 ( )   
    提出了地震信号谱分解的两步法匹配追踪(MP)算法。该方法根据最优小波的时间延迟,采用多点同时搜索的方式,在不损失MP算法精度的同时使运算效率得到了提高。阐述了基于Ricker小波MP算法的基本原理,给出了两步法MP快速算法的实现步骤。基于理论模型,讨论了MP算法谱分解的效果,并与Gabor变换和小波变换的谱分解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利用谱分解的峰值瞬时频率进行了薄层反演,与常规薄层反演算法的对比表明,该方法对储层上、下界面反射系数的变化不敏感。在某地区,利用两步法MP快速算法对实际地震记录进行了谱分解,并基于由谱分解得到的不同频率的切片,分析了含气储层下方的影子效应,结果表明影子效应直接指示了烃类的存在。
  • 侯贺晟;高到锐;贺日政;刘金凯;酆少英;管 烨;蔡勋育;James.H.Knapp;Francis T. Wu
    . 2010, 49(1): 7-11.    摘要 ( )    PDF全文 ( )   
    盆山结合部位近地表结构复杂,地震资料信噪比低,静校正问题突出。以横穿西南天山与塔里木盆地的某二维地震测线为例,通过分析盆地、盆山结合部和山区的典型单炮记录,确定了一套基于浮动基准面的层析静校正流程——对起伏地表的高程进行平滑,将其作为浮动基准面;在该基准面上应用初至波层析反演方法计算炮、检点静校正量,并应用于数据体上;之后对该数据体进行速度分析和动校正等常规处理,再应用高程法计算浮动基准面到最终基准面的炮、检点静校正量。实际应用效果表明,该方法能较好地解决盆山结合部资料中的中、长波长静校正问题,地震剖面的成像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 胡立新;彭洪超;于富文;孙成禹;杨德宽;宫同举
    . 2010, 49(1): 12-18.    摘要 ( )    PDF全文 ( )   
    近地表介质具有低速度、高吸收等特性,对地震波场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三分量检波器有利于记录全波场信息。选择在灰岩区,利用三分量检波器进行了近源地震数据采集,开展了近地表介质对波场影响的研究。基于三分量资料进行了纵波波场合成,通过对比分析合成纵波记录的频谱特征和能量特征,结合吸收系数特征,得出灰岩区吸收强烈、近地表滤波作用明显的结论。基于合成纵波记录拾取了初至信息,对地表速度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
  • 陈可洋
    . 2010, 49(1): 19-22.    摘要 ( )    PDF全文 ( )   
    有限差分算法存在固有的数值频散问题,在正演过程中会严重干扰有效波场,降低地震波场的分辨率。针对此,从最简单的平面波数值理论分析出发,推导了任意高阶有限差分近似条件下相对相速度和相对群速度的计算公式,给出了求解最佳Courant数的计算方法,分析了差分近似造成的各向异性效应。理论分析和数值实例研究表明,正演数值模拟的精度与最小波长节点数、Courant数、有限差分近似阶数这3个因素密切相关,通过合理调节这3个量可以提高有效波场区域的数值模拟精度,拓宽正演波场的频带宽度,提高数值模拟的计算效率。
  • 应用研究
  • 李继光;耿 林;顾庆雷;陈新荣;徐 辉
    . 2010, 49(1): 23-29.    摘要 ( )    PDF全文 ( )   
    针对三维地震资料连片处理不同区块资料拼接中存在的时差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互相关的最大能量时差识别算法。通常相邻区块的三维地震资料有一部分是重叠的,重叠部分对应的是地下同一区域的地层,地震反射波的性质基本相同,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互相关函数是对两个地震信号相似程度的比较,因此,可以利用互相关函数对同一位置的两个地震道进行互相关分析,定量描述两个信号的时间延迟。阐述了互相关时差定量识别技术的方法原理,讨论了影响互相关时差分析的因素,并将该技术应用于胜利油田青东5区块与周边区块的三维地震资料拼接处理,以及东营东部大规模连片叠前时间偏移处理中。互相关时差定量识别技术的实际应用表明,该技术减少了由人为因素导致的误差,提高了时差分析的客观准确性,使连片处理结果的质量得到了提高。
  • 王 孝;禄 娟;冯心远;李 斐;苌 亮
    . 2010, 49(1): 3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针对不同的地质目标采集了多块三维地震资料,对于该地区进一步的油气勘探开发,需要整体认识该区域的地质特征和沉积相,为此在该区开展了三维地震资料连片处理研究。柴西南地区近地表结构复杂,岩性多变,地表高差达600m,低、降速层厚度变化大(4~200m),连片处理中静校正问题突出。在对各种静校正方法适应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先验信息约束层析成像静校正技术,阐述了该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步骤。在方法实现时,区块之间的初至时差采用相关法予以消除,初始速度模型采用相控处理的小折射和微测井资料来建立,并将该模型作为初至波非线性层析反演的约束条件,建立了准确的近地表速度模型,计算全区的静校正量。应用效果分析表明,先验信息约束层析成像静校正技术可以较好地解决复杂地区三维地震资料连片处理中的静校正问题。
  • 储层预测
  • 张世鑫;张繁昌;李少鹏;印兴耀;常炳章
    . 2010, 49(1): 34-41.    摘要 ( )    PDF全文 ( )   
    泌阳凹陷安店区块勘探目的层为砂泥岩薄互层,砂体厚度一般小于10m,储层横向变化大,砂、泥岩声阻抗界限不明显,叠前资料缺失大角度信息。探讨了小偏移距条件下的薄储层预测方法——精细反演方法。首先采用两角度弹性阻抗反演方法进行叠前参数提取,并采用统计方法对叠前属性进行优选,得到对安店区块薄砂体的岩性和流体最为敏感的属性——泊松比;然后将叠前反演提取的泊松比数据体作为背景约束,采用高斯配置协模拟方法生成最终的高垂向分辨率泊松比数据体,实现薄储层的精细反演。利用精细反演方法,结合地质、测井等资料对安店区块薄砂体的展布特征进行了描述,并预测了有利储集体。预测结果得到了钻井结果的验证。
  • 马志霞;孙赞东;
    . 2010, 49(1): 42-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地震分频技术可以刻画碳酸盐岩储层中由缝洞引起的地震反射频率特征。常规小波变换频谱分解技术使用的是尺度参数,难以与频率参数直接对应,其结果的地质含义不够明确。Gabor-Morlet小波变换直接使用频率参数,能更有效地突出信号的局部特征。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有效储集空间以次生孔、洞和裂缝为主,基质孔隙度低、渗透性较差,储层的非均质性极强,用常规地震属性方法不能有效地描述储层的分布特征。为此,分别利用常规小波变换和Gabor-Morlet小波变换谱分解技术对塔中地区奥陶系良里塔格组碳酸盐岩储层进行了预测,并将两种方法的预测结果与钻井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Gabor-Morlet小波变换的频谱分解技术储层预测结果与实际钻井数据的吻合率在90%以上。
  • 胡伟光;蒲 勇;赵卓男;肖 伟;肖继林
    . 2010, 49(1): 46-83.    摘要 ( )    PDF全文 ( )   
  • 杨金山;丁艳红;李志勇;张云峰;王 赟
    . 2010, 49(1): 54-57.    摘要 ( )    PDF全文 ( )   
    针对泌阳凹陷深凹区砂岩储层厚度变化快、横向相变复杂、薄层储层精细刻画难度较大等特点,在泌204井井区应用了地震频谱成像技术,并对砂岩储层频谱成像响应特征进行了分析。阐述了频谱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为克服离散傅里叶变换时窗长度选择上的困难,采用以小波变换为基础的时频分析技术,建立薄储层与频率之间的调谐关系。在精细层位标定的基础上,基于深凹区三维地震资料,采用分频技术生成了泌204井井区不同频段调谐频率下的地震能量数据体,并进行了薄储层分辨能力分析;然后基于地震能量数据体,进行了砂体储层的边界和空间分布检测,提出了有利目标区。预测结果与实际地质情况较为吻合。
  • 杨敏芳;杨瑞召;张春雷
    . 2010, 49(1): 58-61.    摘要 ( )    PDF全文 ( )   
    松辽盆地古537区块勘探目的层的沉积相为三角洲前缘亚相,储层砂体薄、相变快、规律性差,精确预测困难。地震约束地质建模技术能有效地预测储层分布和物性特征,方法原理是,以地质资料和地震解释层位数据为基础构建构造模型,在测井数据控制下,以地震岩性反演数据为约束,采用序贯高斯同位协同模拟方法建立储层岩性模型,进行储层描述。在古537区块,利用该方法进行了储层砂体展布和厚度预测,结果与井点的储层特征基本吻合。
  • 苗永康;王玉梅;吴国忱;慎国强
    . 2010, 49(1): 62-67.    摘要 ( )    PDF全文 ( )   
    济阳坳陷Y3地区为复杂断块区,砂岩储层的厚度和物性变化快,油藏类型比较丰富。油田已经过多年开发,剩余油分布不明制约了后期开发水平的提高。为了弄清该地区的剩余油分布情况,在地震岩石物理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地震资料和测井资料提高地质框架模型的精度,利用叠前地震反演结果对储层的含流体性质进行描述。针对Y3地区小断层发育的特点,研究了多断块地震、地质、测井联合精细标定技术和井-震联合提高地质模型精度技术;针对油层的低密度、低泊松比特征,采用对流体敏感的泊松阻抗属性参数进行流体识别,提高了流体识别的精度。识别结果与采油动态情况吻合程度较好,新部署的钻探井获得了较高的产量。
  • 综合研究
  • 张 玉;王雅春;关晓强;林晓海;彩 彩
    . 2010, 49(1): 68-71.    摘要 ( )    PDF全文 ( )   
    从区域地质背景出发,通过岩心观察、粒度分析、重矿物和测井曲线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对吉林大情字井地区青山口组二段IV砂组和V砂组的沉积背景、物源方向和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确定其主要为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发育了水下分支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和重力流等沉积微相,储油砂体以水下分支河道、河口坝微相为主。编制了IV砂组和V砂组10个小层的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图,对砂体的演化规律进行了分析,认为沉积环境为以西南保康水系为主的三角洲前缘相沉积,砂体以水下分支河道和河口坝为主,其中水下分支河道砂体呈南西—北东向展布,向东逐渐减薄,河道的侧向摆动造成了砂体的叠置或切割,形成了条带状和断续分布特征。
  • 苑闻京;魏 伟;符力耘;王秀明
    . 2010, 49(1): 72-78.    摘要 ( )    PDF全文 ( )   
    以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卡拉汶盆地超压地层为例,讨论了地层孔隙压力与地球物理响应之间的关系。声波弹性理论超压地层地震模拟和超压地层测井资料分析表明,超压地层的声波响应在不同类型资料上的表现特征不一致,基于声波弹性理论的地震波模拟往往会低估地层超压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在极低过压和极高过压情况下,地震波衰减与孔隙压力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反比关系,但是在中等程度过压情况下,这种变化规律并不明显;在同一套地层序列内声波速度的横向变化与地层孔隙压力分布有明显的相关性。
  • 邓维森;林承焰
    . 2010, 49(1): 79-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大庆葡萄花油田和敖包塔油田葡Ⅰ组油层以窄薄砂体为主,且呈条带状、断续条带状或零星分布,在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时,对“窄、薄、散”砂体的展布和储层的非均质性的准确描述,对低级序断层的准确识别和解释,是剩余油挖潜的关键。基于对大庆葡萄花油田和敖包塔油田宏观构造特点和砂体展布总体特征的分析,利用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基于正演模拟结果,综合采取地震剖面解释、沿层相干属性解释和断层综合解释等方法,对6个存在开发问题的低幅度构造断块的葡Ⅰ组油层低级序小断层进行了识别,结合开发动态资料,落实了86条四、五级小断层,为油田剩余油挖潜提供了依据。
  • 地震处理
  • 于相海;张克诚;周夏丽;王 军;汪铁望;高 秦;张 媛
    . 2010, 49(1): 85-91.    摘要 ( )    PDF全文 ( )   
    鄂尔多斯盆地巨厚黄土塬区,地表条件复杂,直测线资料的品质较差,而沿沟布置的弯线,测网稀疏,地震勘探的精度受到很大制约。在鄂尔多斯盆地JY地区开展了非纵测线地震资料处理方法研究。对非纵测线资料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非纵地震资料处理流程。主要技术包括:①具有黄土塬特色的静校正技术;②合理的噪声压制技术;③拓宽频带的组合反褶积技术;④高精度非纵速度分析技术。经过非纵地震资料处理流程处理的地震剖面,品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可以满足该地区油气勘探的需要。
  • 综述和讨论
  • 杨勤勇;段心标
    . 2010, 49(1): 92-98.    摘要 ( )    PDF全文 ( )   
    逆时偏移比单程波波动方程偏移和克希霍夫积分偏移更适于复杂构造成像。基于双程波波动方程进行波场逆时外推,并应用成像条件提取成像值,可以得到逆时偏移数据体。实例分析表明,逆时偏移对盐体侧翼及盐下构造的成像效果要优于单程波波动方程偏移。然而,由于采用有限差分算法以及需要保存大量的震源波场数据,因而逆时偏移的计算成本很高,使其无法适应大数据量的地震数据处理;而由互相关成像条件引入的低频噪声也是困扰逆时偏移实用化的一个问题。在总结和分析逆时偏移技术的进展以及国外地球物理公司关于逆时偏移技术发展策略的基础上,结合研究现状,阐明了逆时偏移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研究重点。分析认为,进一步提高逆时偏移的计算效率仍然是未来几年逆时偏移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弹性波逆时偏移和各向异性逆时偏移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 季玉新;魏修成;陈天胜
    . 2010, 49(1): 99-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对于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需要进行纵、横波联合层位对比,因此地震资料极性的确定非常重要。从地震反射系数和坐标系统二者之间的关系出发,探讨了纵波反射系数和转换横波反射系数之间的关系。基于一个3层各向同性介质模型,在地震资料采集和处理中常用坐标系下,按照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地震记录极性标准,分析了多波多分量资料中各种反射波和初至波的极性情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极性判断和选择的建议。
  • 其它
  • . 2010, 49(1): 104-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 . 2010, 49(1): 106-106.    摘要 ( )    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