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 第48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9-03-25
  

  • 全选
    |
    目次
  • . 2009, 48(2): 0-0.       PDF全文 ( )   
  • 方法研究
  • 管路平;冯 波;王华忠
    . 2009, 48(2): 107-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偏移速度是决定叠前地震数据成像质量的最关键参数。叠前偏移速度分析的精度受地震数据的信噪比和分辨率、地震观测系统(主要是观测孔径)及成像方法的影响,很难进行定量的估计。针对此,在常速介质情况下建立了速度估计结果的相对误差与地震数据分辨率、观测孔径及地下反射界面倾角的关系式。利用该关系式,在进行观测系统设计时,可以根据目标反射层的速度估计精度设计观测系统的参数(主要是最大偏移距)。
  • 谢金娥;郭全仕;刘 财;彭代平;肖鹏飞
    . 2009, 48(2): 110-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单点采集的地震记录上,面波能量非常强,有效信号淹没于其中,地震资料的信噪比较低。在常规地震资料处理中,通常采用相位匹配法和高通滤波法对面波进行压制,但存在面波去除不干净或损害有效低频反射波等问题,即使是F-K滤波和小波变换面波压制等改进方法也或多或少地存在同样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自适应波束面波压制方法。该方法利用有效反射波和面波在视速度上的差异,通过设计合理的代价函数,不断优化滤波器的权系数,可以在面波区有效衰减面波能量,保全有效反射波。对新疆亚肯北地区某测线高密度单点采集资料,利用自适应波束方法进行面波压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去除面波的同时有效信号得到了保护,资料的信噪比得到了提高。
  • 潘艳梅;董良国;刘玉柱;郭小龙
    . 2009, 48(2): 115-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近地表速度模型的反演精度是影响复杂地表条件下地下地质构造成像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初至波波形反演方法将速度建模问题转化为寻求地震数据信息和理论模型的最佳拟合,即转化为求解目标函数极小化问题,利用观测记录和模型正演记录之间的最佳匹配关系建立地下模型。梯度类波形反演方法的关键因素是目标函数、梯度和步长,梯度问题可以通过确定合适的目标函数来解决,选取合适的步长可以有效地提高波形反演的计算效率和反演精度。初至波波形反演方法类似于对地表模型同时做偏移和层析,能够同时分辨出高波数和低波数成分,并且同时恢复速度值和速度界面。初至波波形反演结果与初至波射线走时层析反演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对于速度变化比较缓慢的起伏地表,前者的反演效果明显优于后者。
  • 李凌高;王兆宏;甘利灯;杜文辉;戴晓峰
    . 2009, 48(2): 121-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提出了一种基于测井数据和叠前地震反演参数的流体饱和度定量预测方法——孔隙体积模量法。该方法基于Gassmann方程,在假设已经对岩性进行了可靠的定性预测,并较准确地计算了砂岩的泥质含量和孔隙度的前提下,利用测井资料计算干燥岩石体积模量和孔隙体积模量,利用各种叠前反演得到的弹性参数拟合干燥岩石体积模量,建立含水饱和度与孔隙体积模量的关系式,对流体饱和度进行定量估算。利用长庆油田苏里格地区的实际地震资料对孔隙体积模量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定量预测含气饱和度,且能半定量预测气层的产能。根据预测结果部署的井位经钻探获得了高产气流。
  • 凌 云;孙祥娥;高 军;林吉祥;孙德胜;王春芳
    . 2009, 48(2): 125-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反褶积是地震数据提高分辨率处理的重要技术之一,零井源距VSP下行波反褶积被认为是较为理想的地震反褶积方法之一,但在存在较强干扰时,经过零井源距VSP下行波反褶积处理的数据与地面地震数据会经常出现较大的闭合差,以至于严重影响到零井源距VSP数据在地震层位标定和地质解释中的有效应用。实际零井源距VSP数据的研究发现,当零井源距VSP采集数据中存在较强的层间多次波和井壁耦合谐振时,经下行波反褶积处理后的VSP成像数据与地面地震数据之间出现了闭合问题。对影响闭合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上行波统计反褶积方法,实际资料处理试验表明,该方法可以较好地回避和压制以上干扰,获得更稳定的反褶积算子和反褶积效果。上行波统计反褶积有与地面地震反褶积相同的输入统计数据和算法,通过上行波统计反褶积处理,零井源距VSP与地面地震数据之间的闭合差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给出了基于上行波反褶积的零井源距VSP处理流程和质量监控方法。同时指出当VSP采集数据中含有较弱的干扰和层间多次波时,下行波反褶积仍是获得更精确反射系数的重要途径。
  • 王 栋;贺振华;黄德济
    . 2009, 48(2): 141-145.    摘要 ( )    PDF全文 ( )   
    阐述了一种基于波阻抗的高灵敏度流体识别因子的构建思路,并利用数值模拟和实际地震资料对构建的新流体识别因子进行了验证。首先对常用流体识别因子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然后基于Hilterman的研究结果讨论了含不同流体砂岩的物理特性,分析了纵、横波波阻抗对流体的敏感性;基于此,对已有的流体识别因子进行修改,增加了对流体敏感的λρ项,得到了一个更为灵敏的流体识别因子,并以含气砂岩和含水砂岩为例,分析了各种流体识别因子的识别效果。数值模拟和实际地震资料处理结果表明,新的流体识别因子可以很好地对储层中所含流体进行识别。
  • 汪利民;徐义贤;江 桂
    . 2009, 48(2): 146-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研究井中和井间地震波场的形成过程以及波场分量的转换规律,对于指导实际井中地震测量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采用变间距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方法,进行了单井慢速地层和快速地层半空间模型以及井间快速地层半空间模型的地震波场正演模拟。给出了方法的基本原理,讨论了算法的边界条件和自由界面问题,阐述了可变空间步长和可变时间步长的实现方法。采用变间距交错网格、完全匹配层吸收边界条件和Xu等提出的利用声学和弹性介质界面近似代替自由界面的方法,很好地模拟了波场的形成过程,获得了信息丰富的弹性波波场快照。对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认为井间地震记录是各类波组干涉的结果。
  • 朱海波;方伍宝;孔祥宁;李满树
    . 2009, 48(2): 153-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常规叠前时间偏移仅适用于横向缓变速介质,对于横向变速剧烈的介质,其旅行时计算存在较大误差,远偏移距误差更大。针对这一问题,对常规叠前时间偏移双曲线旅行时计算公式进行了改进,提出了扩展的横向变速叠前时间偏移旅行时计算公式。其基本原理是,引入速度函数和加权函数,将偏移距离散化,在每一个偏移距范围内通过加权函数调整均方根速度,由此来修正由横向速度变化引起的旅行时变化,使旅行时的计算精度得以提高,从而加强了时间偏移对速度横向变化的适应能力,改善了偏移成像质量。标准的Marmousi理论模型数据和实际资料的测试结果表明,扩展的横向变速叠前时间偏移能够提高复杂构造的成像精度。
  • 地震采集
  • 蒋连斌;侯成福;刘仁武;徐 海;刘艳杰;廉国芬
    . 2009, 48(2): 157-167.    摘要 ( )    PDF全文 ( )   

    沙特过渡带勘探范围大,地表条件复杂,大部分地区含有高速石灰岩夹层,对地震波有较强的屏蔽作用。针对这一特点,探讨了地震资料采集的难点,并提出了解决难点的相应技术和措施。依据表层结构模型设计井深、优选炸药特性、合理设计气枪组合和确定沉放深度,增强地震波下传的能量;采用震检联合面积组合和海上双检接收的方法,提高资料的信噪比;在受限水域采用浅水气枪垂直叠加技术,以减少炮点的偏移或空炮,保证地震资料有均匀的覆盖次数;采用声波二次定位技术实时监测因海水深度、海流变化等因素造成的海底电缆(OBC)偏移,对偏移误差进行有效控制。

  • 刘益成;易碧金;巩庆钢;张显桂
    . 2009, 48(2): 168-170.    摘要 ( )    PDF全文 ( )   
    相位特性是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的重要性能指标,直接影响地震数据采集的质量,是地震数据采集系统必须考核的指标之一。对地震数据采集系统中普遍使用的线性相位和最小相位两种滤波器的相位特性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从系统的频率特性出发,给出了相位误差的定义和测试原理;基于模拟信号数字处理技术推导了相位误差的频率域计算公式;详细介绍了采用方波脉冲信号测量相位误差的方法。
  • 储层预测
  • 盛 湘
    . 2009, 48(2): 171-174.    摘要 ( )    PDF全文 ( )   
    随着塔河油田三叠系油藏勘探和开发的深入,规模小、构造幅度低且被断层复杂化的油气藏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圈闭识别的难度逐渐加大,因此识别和落实低幅度背斜圈闭对三叠系油气藏勘探开发至关重要。针对此,开展了低幅度构造识别技术研究,形成了由地震资料层位精细标定、层位自动追踪对比、等时切片提取、相干断裂系统解释、精细速度分析、地震振幅属性提取与分析等技术构建的低幅度构造识别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塔河油田阿克亚苏盐上地区,新发现了众多低幅度构造油气圈闭,扩大了阿克亚苏地区三叠系低幅度含油气圈闭群。在新落实的低幅度构造上部署的多口井均有油气发现。
  • 侯伯刚;刘文岭;王经荣;胡水清;张秋娥
    . 2009, 48(2): 175-180.    摘要 ( )    PDF全文 ( )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呈现“整体高度分散、局部相对富集”的格局,认识井间储层与剩余油的分布规律,是处于开发后期油田增储上产的关键。针对港东一区一断块高含水油层,开展了以地震分频处理技术、井震精细标定和地震分频反演技术为特色的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研究;基于地震约束建立的储层地质模型,采用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对研究区的剩余油富集区进行了预测;根据预测结果,对剩余油富集圈闭,采取补孔、堵层、优化注采井网等措施,获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
  • 程冰洁;徐天吉
    . 2009, 48(2): 181-186.    摘要 ( )    PDF全文 ( )   
    转换波资料解释具有优质储层预测可靠、裂缝检测信息丰富、流体性质判断准确等优势。在川西坳陷新场地区,针对深层须家河组目的层,探讨了利用三维三分量地震资料进行储层预测的方法。利用多分量地震资料和纵横波测井资料,建立了裂缝型正演地质模型,获得了裂缝各向异性介质中地震波传播特征;通过纵、横波井震联合标定,弄清了地震相与沉积相的关系,确定了纵波和转换波反射同相轴的地质含义;对纵、横波资料进行匹配处理,使纵波与转换波的同层反射时间、振幅、相位、频率和波形一致;通过全波属性分析和纵波与转换波联合解释研究等,形成了针对川西坳陷储层预测的转换波地震资料解释技术。在川西坳陷深层须家河组优质储层预测、裂缝检测和含气性识别中,该技术获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钻井获得了高产工业气流。
  • 综合研究
  • 沈金松;;孙文博
    . 2009, 48(2): 187-1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利用等参有限元方法对不同类型的偶极子源在二维海底地层上方产生的电磁场响应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对构造走向进行Fourier变换,将全三维电磁问题转化为一系列二维电磁问题,并在波数域求解,极大地减小了计算量;导出了适用于二维海底地层中任意方向的电偶极子或磁偶极子响应的波数域电磁场方程,并在x-z平面内采用等参有限元方法求解,利用Fourier逆变换得到空间域海洋电磁响应;采用具有一定面积的伪δ函数表达源电流分布,提高了数值解的精度;利用层状含高阻油气储层和低阻水层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不同方向的电偶极子源和磁偶极子源的敏感性。模拟结果表明,水平电偶极子激发测得的两个电场分量和一个水平磁场分量,均对海底高阻层响应灵敏,适合于油气储层直接探测;水平磁偶极子激发的两个磁场分量和一个水平电场分量,尽管响应幅度较低,但在高阻储层能产生一定的异常,可以为水平电偶极子激发油气探测提供补充信息。
  • 党瑞荣;闫敏杰;谢 雁
    . 2009, 48(2): 195-1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常规感应测井仪器只有Z方向的线圈系,只能测量水平方向的平均电阻率。三分量感应测井系统分别在XYZ方向布设了3组互相垂直的发射-接收线圈对,可直接测量地层的水平电阻率和垂直电阻率;在XZ平面和XY平面布设了2个交叉线圈,通过测量2个交叉分量可以得到地层的倾角和方位角,为储层评价提供更准确的信息。设计了三分量感应测井系统线圈系的布局结构、排列方法和聚焦方式。通过对线圈系匝数和距离的选取、几何因子的计算以及各向异性介质的正、反演研究,使三分量感应测井系统线圈系的水平探测深度和纵向分辨率得到了提高,能很好地反映出地层的真实特征。
  • 软件系统研发
  • 丁仁伟;李振春;仝兆岐
    . 2009, 48(2): 199-205.    摘要 ( )    PDF全文 ( )   
    从软件编程的角度分析了共聚焦点(CFP)技术,重点总结了成像技术和成像算法步骤,给出了基于CFP技术的地震资料处理流程。在充分利用Linux操作系统环境的稳定、高效特性的基础上,结合跨平台的C++图形用户界面库Qt,使用C/C++和Fortran语言混合编程、多线程和面向对象等技术,开发了基于CFP技术的地震资料处理系统。该处理系统的研发为其它地震资料处理软件的研发提供了一套解决方案。
  • 魏 嘉;刘永宁;仇正兰;岳承褀;庞世明
    . 2009, 48(2): 206-2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地震综合解释需要综合地震、测井和地质等多学科数据,进行多学科工作流程的协同,而地震综合解释软件系统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地震综合解释数据平台是地震综合解释软件系统的核心,基于国内外知名油气勘探综合数据模型的对比分析,提出了建立地震综合解释数据平台的基本思路和实现途径。在参考了油气勘探开发领域PPDM和POSC数据标准的基础上,建立了地震综合解释数据平台(NEWSBase)的逻辑模型;根据地震综合解释数据平台的逻辑模型,采用面向对象的软件分析和软件设计方法,进行了地震综合解释数据平台的软件设计;采用Oracle数据库系统、面向对象编程语言(C++)和组件开发技术,完成了地震综合解释数据平台的软件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