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 第4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8-05-25
  

  • 全选
    |
    目次
  • . 2008, 47(3): 0-0.       PDF全文 ( )   
  • 方法研究
  • 田亚铭;施泽进;王长城;敬朋贵
    . 2008, 47(3): 213-2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利用官渡三维地震资料和钻井、测井资料,对官渡构造带下沙溪庙组层序、沉积相展布特征及砂体分布规律进行了综合研究。首先在单井层序、沉积相划分与联井剖面对比的基础上,结合三维地震资料,开展了沉积相平面展布研究;然后利用砂体的自然伽马响应特征,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选取伽马值90 API作为砂体反演的上限,对下沙溪庙1砂组和2砂组进行了反演预测。研究表明,该区下沙溪庙组可划分为3个长期旋回,11~12个中期旋回,主要为河流控制的三角洲—湖泊相沉积环境,储层砂体均位于长期旋回的上升半旋回底部,砂体发育程度严格受沉积相带展布控制:早期主要为三角洲平原沉积,河道摆动迁移频繁,使河道砂体叠置连片分布;晚期发育三角州前缘沉积,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发育,河道化程度高,使得砂体呈带状展布。
  • 单联瑜;王希萍;李振春;韩文功
    . 2008, 47(3): 219-224.    摘要 ( )    PDF全文 ( )   
    相位差问题是影响有效反射信号实现同相叠加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相位校正的关键是依据一定的判别准则求取相位校正角。首先介绍了目前相位校正中常用的几种判别准则,然后对各种判别准则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进行了分析。针对目前常用的最大方差模方法计算效率低和解析法计算精度不够高的特点,对常用的相位校正判别准则进行了改进,提出一种新的相位校正方法:先用最大方差模方法对模型道的剩余相位进行校正,然后用解析法计算各道的相位校正角,实现精确的相位校正。理论模型试算和实际资料处理表明,改进的方法能够提高相位校正角的计算效率和计算精度,在消除剩余相位的影响、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增强反射同相轴的连续性和改善叠加剖面的质量方面有着明显的效果。
  • 李文杰;魏修成;宁俊瑞;张建伟
    . 2008, 47(3): 225-2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地震资料常规处理过程中,通常在整个地震记录上进行高通滤波来消除低频面波,而很少考虑面波的频率衰减特性。这种方法的缺点在于压制面波的同时,地震记录上有效的低频信号也受到压制。为了克服常规压制面波方法的缺点,提出了一种新的衰减面波的处理方法:在地震记录上确定面波带,然后针对不同的炮检距选用不同的低切频在面波带里进行高通滤波。通过这样的处理,既可以保证面波的压制仅在面波带里进行,又可以较准确地确定不同炮检距的面波频率范围,从而有效地衰减了面波带里的面波能量,较好地保存了地震记录上的有效低频反射波成分
  • 管路平;
    . 2008, 47(3): 228-234.    摘要 ( )    PDF全文 ( )   
    随着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岩性油气藏和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开发问题日益受到勘探学家们的关注,地震叠前反演技术成为近年来地震属性分析和反演研究的热点。AVO技术通过分析振幅随偏移距的变化进行岩性和流体识别,交会图分析是AVO异常分析的主要技术手段。包括弹性阻抗反演和叠前同步反演在内的叠前弹性反演技术是AVO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叠前弹性参数反演可以得到更丰富的储层岩性和流体的信息,有利于进行储层的直接烃类检测。结合地震叠前反演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实际应用,探讨了利用地震叠前反演技术进行油气藏直接烃类检测的技术发展趋势。
  • 武文来;印兴耀
    . 2008, 47(3): 235-243.    摘要 ( )    PDF全文 ( )   
    从孔隙介质理论出发,通过Gassmann理论分析,综合考虑岩石孔隙度、泥质含量、流体类型、应力、温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建立了QHD326油田的地震波速度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孔隙及孔隙流体对地震反射特征的影响。根据QHD326油田的地层条件以及不同流体相态下岩石的纵、横波速度和密度等岩心测试数据,通过对叠前正演结果和实际地震资料的分析,总结了岩石物理参数与地球物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 储层预测
  • 王咸彬
    . 2008, 47(3): 244-2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塔河南探区三叠系中油组储层孔隙度高,渗透性好,但非均质性强,横向变化剧烈。针对这些特点,提出了三叠系中油组储层预测方法——频谱成像技术、测井约束地震反演技术和地震衰减梯度属性技术。利用上述方法技术对塔河南探区中油组储层进行了预测、分析和评价,刻画了砂体的分布特征,描述了有效砂体的含油气性,预测结果与钻井结果相吻合。
  • 刘传奇;吕丁友;侯冬梅
    . 2008, 47(3): 251-2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渤海A油田开发中,对河道砂体连通性的可靠描述关乎注采井网的合理部署及采收率的提高。为此,针对A油田储层主要为点砂坝、天然堤和决口扇,砂体数量多,厚度小的特点,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技术和措施,包括测井资料信息统计、地层切片技术、多地震属性聚类分析技术等,对砂体的连通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技术很好地解释了油田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即原先描述的独立砂体,在注采开发中却发现并不连通,其实是2个甚至是多个砂体叠置。根据重新描述的砂体连通性,调整了注水井,优化了注采井网。注采实例表明,上述方法可以较好地解决河流相沉积类型油田的砂体连通性描述问题,提高油田的采收率。
  • 闫奎邦;李鸿;邓传伟;田军
    . 2008, 47(3): 256-261.    摘要 ( )    PDF全文 ( )   
    松辽盆地北部东南断陷区的XJWZ断陷带火山岩发育,火山岩储层是该区深层天然气勘探的目标储层。XJWZ断陷带南部的火山岩储层勘探已获得可观的天然气储量,北部地区的火山岩储层研究很少。为此,在位于北部的WLT地区开展了火山岩储层研究。首先分析了火山岩的地震反射特征、水平切片特征和相干体特征;在此基础上对火山岩进行了识别,包括火山岩标定、火山岩体顶面识别和火山口位置确定等,并利用可视化技术刻画了火山岩体的空间变化特征;最后,对火山岩体的区域分布特征进行了描述,预测出20个火山岩体。根据预测结果部署了2口井,均钻遇较厚的火山岩,其中1口井获得了19〖KG*9〗513〖KG*9〗m3/d的工业气流。
  • 应用研究
  • 邓传伟;李莉华;金银姬;赵秀红
    . 2008, 47(3): 262-2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地震波形的总体变化是地震波振幅、频率、相位的综合反映,是重要的地震属性参数。地震波形分类技术充分利用了地震资料信息丰富的特点,采用神经网络算法把地震道形状(即波形特征)定量地刻画出来,通过对某一层地震数据逐道进行对比分类,细致地刻画地震信号的横向变化,从而得到与地质层位对应的地震相图,用于储层砂体及岩性油藏的预测。应用波形分类技术对古龙北地区葡萄花油层沉积微相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与该区宏观沉积环境吻合,与单井微相匹配程度高,属性的细节变化符合沉积规律。利用预测结果提供了2口井位,实施钻探后均获得工业油流,新发现了较大储量规模的岩性油藏。
  • 刘保国;刘力辉
    . 2008, 47(3): 266-271.    摘要 ( )    PDF全文 ( )   
    提出了实用地震沉积学理念,探讨了实用地震沉积学的技术体系。实用地震沉积学的技术体系包括精细等时地层格架、最小等时研究单元、岩相物理分析和定量地震相分析等,〖JP3〗其中定量地震相分析包括年代地层切片技术、地震属性和波形分析技术等。以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D气田上古生界岩性油气藏为例,重点阐述了定量地震相分析技术在沉积相分析中的应用。实例分析表明,实用地震沉积学在沉积相分析和岩性圈闭预测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 苏明军;王西文;韩乾凤;刘彩燕;袁克峰
    . 2008, 47(3): 272-276.    摘要 ( )    PDF全文 ( )   
    板南油田已进入开发的中后期,面临增储上产的难题。针对研究区构造复杂、储层薄而变化快、油水关系复杂的特点,提出了基于测井资料的老油田增储挖潜技术,包括斜井校正与等时地层对比技术、老井资料复查技术、两步法真三维构造解释技术、精细速度建模技术、岩性反演技术、圈闭评价技术。在板南油田利用这套技术发现了新的构造岩性油气藏,部署钻探了一口井,获得产气7×104 m3/d、产油17t/d的高产油气流。
  • 于慧玲
    . 2008, 47(3): 277-284.    摘要 ( )    PDF全文 ( )   
    通过地震剖面反射结构分析,结合区域构造变形特征研究,认为天山南地区发育有压缩构造样式、扭动构造样式和复合构造样式等多种构造样式的构造。压缩构造样式主要包括背冲式和冲断式基底卷入型构造、叠瓦状双重构造和冲隆式盖层滑脱构造;扭动构造样式包括正花状、负花状和半花状构造;复合构造样式包括继承性挤压复合构造、挤压扭张性复合构造和挤压走滑复合构造。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塔里木克拉通形成、塔里木克拉通盆地形成和发展、前陆盆地形成和发展阶段等3个阶段。
  • 高 云;凡正才;王 民;吴新娣
    . 2008, 47(3): 285-2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海上地震勘探中,检波器经常发生漂移,室内资料处理时必须对其进行二次定位。针对胜利油田浅海地区折射波较为发育的情况,阐述了折射波法二次定位的原理和实现过程,探讨了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结合实例对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折射波法二次定位在共检波点道集内进行,利用炮点、检波点的空间位置关系求取折射波理论旅行时,通过与实际旅行时逼近来反演检波器的空间位置。为了提高反演的精度,需要同时反演地震波在海水中和海底介质中传播的速度。通过比较反演的震源位置与GPS测得的实际震源位置,可以评估折射波法检波器二次定位的质量。实际应用效果表明,该方法能很好地解决海底折射波较发育区地震资料处理中的检波器二次定位问题。
  • 王建民;刘学伟;王桂水;石战结;裴江云;陈志德;关 昕;王丽娜;林 文
    . 2008, 47(3): 290-293.    摘要 ( )    PDF全文 ( )   
    P-SV转换波静校正问题是陆地多波勘探的“瓶颈”问题,目前尚未有公认的有效解决方法。针对大庆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种转换波组合静校正方法,即将基于三分量微测井资料的模型法和改进型共接收点叠加道集相干法组合在一起进行转换波静校正。模型法较好地解决了转换波长波长静校正问题,改进型共接收点叠加道集相干法解决了转换波中、短波长静校正问题。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较好地解决了该地区转换波静校正问题,消除了因静校正问题造成的假构造现象,增强了同相轴的连续性,提高了转换波地震剖面的品质。
  • 李卫忠;Saleh A. Al-Maghlouth;Adnan Hashem;唐文榜;王向阳
    . 2008, 47(3): 294-300.    摘要 ( )    PDF全文 ( )   
    沙特阿拉伯鲁卜哈利盆地B区块地表多为沙丘、戈壁,近地表地质条件复杂,横向速度变化大,静校正问题严重。B区块勘探程度低,微测井数量少,原有的近地表模型不能很好地解决资料处理中的静校正问题,给最终的处理结果带来影响。针对这一问题,在充分考虑油气勘探对数据处理的精度要求和时效性基础上,探讨了B区块近地表建模的难点,提出了一种快速近地表模型建立方法。首先将B区块划分为沙丘、戈壁和沙丘戈壁过渡带等不同类型的近地表区域;然后根据划分结果分别采用不同的建模方法,对沙丘底面进行准确定义,对微测井空白区带的速度误差进行校正,将沙丘压实曲线应用到模型的建立中,最终获得了能准确描述B区块近地表介质特征的模型,解决了原模型在近地表速度变化区(带)、微测井空白区(带)描述中存在的问题。利用新建立的近地表模型对二维、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处理,得到了品质较好的叠加剖面。
  • 黄兆辉;刘洪雷;唐必锐;覃发兰;王兰英
    . 2008, 47(3): 301-3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四川盆地东部地区地下构造较复杂,构造模式多样,普遍存在高陡构造。在地震资料的处理和解释中,用于时深转换的速度模型对高陡构造的成像精度影响很大。介绍了针对高陡构造地区的地震勘探技术,探讨了高陡构造成像中存在的问题,并以YB地区云安10井钻探失误为例,探讨了速度模型对高陡构造成像的影响,提出了利用速度控制点法建立速度模型的改进措施。利用改进后的速度模型,对YB地区高陡构造原地震资料进行了目标性处理,地震解释深度与钻井基本吻合。将新的构造解释结果与原构造解释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新构造解释结果与钻井吻合较好,进一步落实了YB地区东翼大断层下盘各潜伏构造的形态、圈闭规模、高点位置和隆起幅度。
  • 测井
  • 张银德;童凯军;郑军;王道串
    . 2008, 47(3): 306-3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H油田含油层系中,低阻油层与高阻水层并存,储层的岩性和孔隙结构复杂多变,粘土矿物普遍存在,在电性上直接区分油水层比较困难,常规测井解释符合率较低。为此,在认真分析工区低阻油层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引入模式识别领域应用较好的支持向量机(SVM)方法,探索了该方法在油水层划分中的应用。首先综合常规测井资料和试油资料构建57个油水层样本(学习样本34个,预测样本23个),并进行数据归一化处理,然后根据训练样本的分布和实验结果选择核函数类型,利用网格搜索寻优法得到模型最优参数,建立起低阻油层目的层段流体识别模型。利用该模型对23个预测样本进行识别,结果正确的有21个,预测精度达91.3%,其中2个误判样本是将油水同层判识为水层。对34个建模样本进行回判,准确率达100%。对某井4号层位(1476~1481m井段)射孔试油结果产油63.7m3/d,无水,与预测结果一致。由此表明利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对未知流体属性的正确识别是可行的。
  • 陈钢花;张 蕾;宋国奇;隋风贵;王学军;赵乐强
    . 2008, 47(3): 311-314.    摘要 ( )    PDF全文 ( )   
    不整合面是构造旋回和岩石地层单位划分的重要依据,且与油气关系密切,因此准确确定不整合面的深度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但由于取心资料有限,地震资料分辨率较低等原因,对于地震响应不明显的地层,无法准确地确定不整合面的深度。而测井资料的纵向分辨率较高,不整合面在测井资料上具有特殊的响应特征,因此,在地震资料的宏观控制下,利用最优分割法对某研究区的不整合面进行了确定。结果表明,测井确定的不整合面深度与地质确定的不整合面深度基本吻合。
  • 采集
  • 曹务祥;安树杰;蓝益军;杜中东
    . 2008, 47(3): 315-3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长期的检波器组合研究当中,人们一直认为随着炮检距的增加,点距时差(-Δt)加大,大炮检距的检波器组合对有效波造成压制。为了保证组合效果,必须减少组合尺度,特别是高分辨率勘探。但是,由于大地的吸收作用,地震子波的长度随传播距离的增加也在增加,这种增加制约了点距时差与信号主周期(T)的比值(Δt/T)的变化,使得炮检距的增加对组合效应的影响减小。为了定量研究排列长度对组合效应的影响,利用反射波时距关系计算点距时差,根据地震波的时间衰减规律计算子波长度的变化,找出Δt/T的变化规律,从而得出排列长度对组合效应影响不大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