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 第4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8-03-25
  

  • 全选
    |
    目次
  • . 2008, 47(2): 0-0.       PDF全文 ( )   
  • 专家论坛
  • 李 阳
    . 2008, 47(2): 107-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油藏综合地球物理技术在油田滚动勘探与开发的储层描述、精细地质建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油藏地球物理中相关技术的研究在国内外已有不同程度的开展,但针对处于开发中后期老油田剩余油预测的油藏综合地球物理技术的应用研究还很少。为此,开展了包括地质、地震、测井、岩石物理、油藏建模、油气开发等多学科油藏综合地球物理技术的应用研究。在高精度三维地震、数字三分量检波器采集的三维多波地震、井间地震、三维VSP等资料高分辨率成像的基础上,发展了两项综合应用技术,即提供储层三维空间精细地球物理属性模型的多资料井震联合储层反演技术,以高精度构造解释与储层解释为基础的多尺度资料匹配确定性油藏建模技术。在胜利油田垦71井区应用油藏综合地球物理技术预测剩余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根据预测结果实施了5口补孔改层措施井,部署了13口新井,钻探结果与预测结果基本相符,预计可提高5%的油气采收率。
  • 方法研究
  • 李 磊
    . 2008, 47(2): 116-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Thomsen为横向各向同性(TI)介质提出的各向异性参数和线性近似公式被广泛采用,但目前对Thomsen近似公式的适用范围的认识仍很模糊。针对这一问题,研究了TI介质P波和SV波Thomsen近似公式最大相对误差随各向异性参数变化的特征以及近似公式的适用范围。研究结果表明,波速比α0/β0 =1.5时,在-0.12≤ε≤0.16且-0.16≤δ≤0.24,或
    |ε-δ|<0.17(εδ为正)时, P波相速度近似公式的最大相对误差不超过1%,随着
    α0/β0的增大,适用范围略有扩大。SV波近似公式的精度比P波要低一些,在|ε|≤0.1且|δ|≤0.14,或|ε-δ|<0.02(εδ为正)时, SV波相速度平方线性近似公式的最大相对误差不超过1%,随着α0/β0的增大,适用范围明显缩小。总体来说,P波近似公式适用范围较大,对一些中等强度的各向异性也适用; SV波近似公式尤其是群速度近似公式适用范围很小,必要时需要使用高阶近似或者精确解。
  • 孙成禹;李胜军;倪长宽;张玉华
    . 2008, 47(2): 123-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有限差分算法是常用的正演模拟方法之一,传统的有限差分方法在处理近地表低速层模型或地层中夹有低速、高速层模型时,为了得到较高精度的模拟结果,通常需要减小网格步长,这样既增加了计算时间,又浪费了计算机内存资源。为此,采用具有较好性能的变网格算法来解决这一问题。设计了近地表低速层和地层中夹有低速层两种模型,分别采用传统常网格有限差分算法(大网格步长和小网格步长)和变网格步长有限差分算法对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比了模拟结果。变网格步长有限差分算法不仅提高了模拟结果的分辨率,而且降低了内存需求量,减少了计算时间。此外,变网格算法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计算时间、内存需求量和模拟结果的分辨率来优选网格步长。
  • 文晓涛;唐湘蓉;贺振华
    . 2008, 47(2): 128-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常规的断层检测方法基于道间奇异性,在检测出断层的同时也会检测出噪声;利用大尺度的断层检测方法或将一些噪声压制方法与断层检测方法配套使用可以提高信噪比,但却容易模糊断层边界。因此,断层检测精度与信噪比之间存在矛盾。针对这一矛盾,考虑到方向性是断层与噪声的本质区别之一,提出一种基于方向信息测度的改进方法。 与传统的基于方向信息测度的方法相比,该方法可适用于边缘两侧信号无突变的情况。将该方法与小波小尺度边缘检测方法配套使用,可以有效地检测出断层的位置并压制噪声。利用该方法对某区实际资料处理后,断层成像清楚,断层方向与构造应力相关性较强,证明方法是有效的。
  • 郭德运;夏玲燕;柏冠军;张 林
    . 2008, 47(2): 132-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地层中的断裂、裂缝以及油气的聚集都会导致地震信号突变,因此在油气勘探中可以利用突变理论进行储层预测、断裂检测、异常体边界识别等。阐述了尖点突变理论,建立了地震信号尖点突变模型,并将其转化为尖点突变的标准形式。通过在时间域提取突跳势、突跳时间,在频率域提取突跳势、突跳次数等突变参数,进行储层预测,油气显示与突变参数的符合率达80%。突变参数的切片或曲线可以突出地层的不连续性,显示构造的展布方向。突变异常与构造(边界)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可以对异常体边界进行识别。
  • 张亚敏;张书法;钱 利
    . 2008, 47(2): 136-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探讨了利用地震资料反演砂岩孔隙度的方法。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首先利用地震、测井等资料,在精确层位标定的基础上,进行波阻抗反演,得到砂层组的波阻抗;然后对砂层组的波阻抗进行校正,去除泥岩的影响;最后利用校正后的波阻抗(砂岩波阻抗)计算孔隙度。将该方法应用于东濮凹陷,预测的孔隙度及其平面分布特征与井资料基本相符。
  • 王 孝;刘文卿;雍学善;禄 娟;曾华会
    . 2008, 47(2): 141-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地层含气时,转换波勘探可以获得更为丰富的地下信息。但由于转换波的射线路径不对称,因此转换波的叠前偏移比纵波复杂。在VTI介质中,三维叠前转换波克希霍夫时间偏移的旅行时受偏移孔径、速度模型和双程垂向旅行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此,对转换波旅行时的计算方法和偏移算法进行了讨论。转换波旅行时由激发点到成像点的纵波旅行时和成像点到接收点的转换波旅行时两部分构成,通过建立旅行时表来提高偏移计算效率,保证旅行时精度。同时,讨论了基于VTI介质的三维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近似算法,利用理论模型验证了叠前时间偏移方法的正确性。对西部某油田实际转换波地震资料进行三维叠前时间偏移的结果与井资料较为吻合,含气地层的成像优于纵波。
  • 李国发;廖前进;王尚旭;袁淑琴;王守东
    . 2008, 47(2): 145-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合成地震记录层位标定是连接地震、地质、测井工作的桥梁,是利用地震资料进行构造解释、储层分析和油藏描述的基础工作。对合成地震记录层位标定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经时间偏移的地震道信号来自于地层在成像射线轨迹上的反射,而不是来自地震道正下方地层的反射,合成地震记录上的反射与井旁地震道的反射在横向上存在偏离;基于一维褶积模型的合成地震记录没有考虑多次波和转换纵波的影响,与井旁地震道在地震波场上存在差异;井旁地震道经历了动校正、叠加等由叠前到叠后的处理过程,而合成地震记录由简单的一维褶积模型产生,两者的形成过程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地震资料解释人员在积极探索和研究新的合成地震记录制作方法的同时,应该承认并正视两者的差异,并综合利用其它地质信息对地震反射层位进行标定。
  • 唐旭东;甘利灯;李凌高;
    . 2008, 47(2): 150-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为便于研究,在转换波AVO分析和叠前反演中经常用到由Zoeppritz方程衍生出的各种转换波(PS波)反射系数近似公式,但对这些研究结果尚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分析和归纳,应用时存在着适用性问题。为此,在详细推导各种近似公式的基础上,对其假设条件、参数类型、适用范围进行了总结,并利用Ostrander和Goodway含气砂岩模型,分别对各近似公式的相对误差随入射角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近似公式在入射角较小时普遍适用,在大角度入射时,各近似公式的精度与上、下界面弹性参数的组合密切相关。
  • 模型研究
  • 魏建新;狄帮让;王立华
    . 2008, 47(2): 156-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应用地震物理模拟技术对孔洞型地层进行地震响应特征研究时,会遇到孔洞模型的尺度和洞内填充物较难满足模拟条件等问题,通过在实验室合理调整孔洞与模型的比例关系,分析确定合适的填充材料和制作工艺,制作了4种孔洞形态的物理模型,针对每一种形态的洞设计了5种尺寸,并分别进行了二维观测。在二维叠加剖面上,洞的三维形态各不相同,绕射特征有较大的差异,水平棍形洞的绕射能量远强于其它形态的洞,形态和尺度相近的球形和柱形洞的绕射能量相近,当洞的垂向尺度小于1/2围岩波长时,绕射能量随洞的横向尺度增大而增强。偏移剖面上的串珠状特征主要由洞底绕射引起,当水平洞的长度增加时,串珠状特征更加明显,因此可以利用这些特征对孔洞形态进行识别。
  • 周义军;熊玉萍
    . 2008, 47(2): 161-166.    摘要 ( )    PDF全文 ( )   
    鄂托克前旗地区具备多套含气层系,勘探前景广阔。但该区横跨四大构造单元,构造条件复杂,各目的层储层均存在纵横向变化大、规律性不明显的问题,地震反射波组特征复杂多变。在分析区内井资料和地震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奥陶系上覆煤系地层、奥陶系顶部古风化壳和上古生界主要目的层的地质模型,并通过模拟正演技术分别模拟了各地质模型的理论地震剖面,揭示了不同岩性组合、不同沉积环境和不同流体充填条件下的地震反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主要目的层进行了地震解释和目标筛选,提供的3口建议井均获得了4×104 m3/d以上的工业气流。
  • 应用研究
  • 苏锦义;刘 殊
    . 2008, 47(2): 167-1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二段气藏埋深大,砂体超致密、非均质性强。砂体物性特征分析表明,优质储层的孔隙主要由溶蚀作用形成,且大都发育在河口坝砂体中。河口坝砂体成熟度相对较低,含有相对较多的长石。河口坝与前缘砂坝接触,酸性水容易进入河口坝,河口坝砂体中的长石受酸性水溶蚀,形成次生孔隙。由此建立油气富集模式:生烃时期,以断层为通道、厚大的前缘相砂体为疏导层,酸性水进入河口坝砂体,在长石砂岩中发生溶蚀作用,油气早期进入河口坝砂体,形成早期油气富集带。通过分析典型的X851井,建立河口坝砂体、油气富集带预测模式:河口坝在纵剖面上具有典型S型前积反射结构,横切面呈贝壳形丘状反射,平面呈马蹄形分布。用地震相特征预测了新场气田优质储层、油气富集带分布,结果与钻井吻合。
  • 王晓平;陈 波;臧殿光;李 全;宁清香
    . 2008, 47(2): 172-178.    摘要 ( )    PDF全文 ( )   
    伊通地堑L3井区主要产油层双阳组一段,砂体的厚度和分布横向变化快,具有典型的“源近流短”沉积特征,相邻井的砂体特征及其含油性各异,利用地震相分析技术对研究区的砂体沉积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精细刻画。分别利用传统的地震相参数分析技术和Stratimagic地震相分析技术对双阳组一段的地震相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将两种方法的分析结果进行互相补充和验证。在此基础上,对双阳组一段的地震相特征进行了划分。采用最能反映扇三角洲相和湖相的相标志(如泥岩颜色、岩性组合、沉积层理、沉积韵律和地层的测井曲线特征等)对主要地震相单元中的钻井资料进行了单井微相分析,并依此建立了双阳组一段地震相与沉积相的对应关系,将地震相转化沉积相。
  • 杨江峰;王咸彬;洪太元;沈向存;张学东;
    . 2008, 47(2): 179-1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带构造复杂,深部地层横向速度变化剧烈。为了提高构造成图的精度,采用变速成图技术对研究区进行了构造成图。首先将叠后时间偏移域(简称偏移域)的T0层位数据反偏移(偏移的逆运算)到水平叠加时间域(叠加域);然后利用叠加速度反演方法求取叠加域T0层位数据网格点所对应的层速度值;最后采用三维射线追踪图形偏移方法将T0图转换成深度图。对研究区变速成图结果与简单的时-深关系转换结果进行了对比,可以看出变速成图方法有效提高了构造图的精度,在工区的正南边发现一个新的背斜圈闭。
  • 程莉莉;曹立斌;梁 波;吴战培;杨冬梅;凌振翔
    . 2008, 47(2): 183-1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利用VSP资料可以较好地解决地面多分量转换波的层位标定问题,其基本原理和方法是:首先利用水平分量的下行横波获得横波初至,利用水平分量的上行转换波获得上行转换波的双程时间剖面,利用垂直分量剖面获得纵波初至;然后由纵波初至和横波初至得到转换波的时-深关系;再通过转换波的时-深关系和双程时间剖面对过井转换波剖面进行层位标定。应用该方法对广安地区05GA3C04线过GA101井的地面三分量转换波偏移剖面进行了层位标定,并将标定结果用于纵波与转换波的联合解释和岩性剖面解释,得到的结果与工区内的钻井结果吻合。
  • 杨 林
    . 2008, 47(2): 186-190.    摘要 ( )    PDF全文 ( )   
    于奇西地区三叠系上油组埋藏深,井控程度低,且为砂泥岩薄互层,储层物性变化大,储层与围岩在声波曲线上没有明显的差异,采用常规资料难以进行准确储层预测和评价。为此,在于奇西地区开展了反演方法储层预测研究。对各种反演方法进行了分析,认为基于重构技术的反演方法比较适应于奇西地区的特点。利用自然电位曲线重构了拟声波曲线,进行了伪波阻抗反演,获得了显著的地质效果,反演剖面清晰地描述了砂泥岩薄互层。利用反演结果,综合构造、沉积、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等信息,确定了上油组含油层①号砂体的分布范围和油气有利分布层段。
  • 测井与测试
  • 石兰亭;马 龙;巩 固;陈广坡;李忠春
    . 2008, 47(2): 191-1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吉尔嘎朗图凹陷是二连断陷盆地的重点勘探凹陷之一,储集层主要为以近源的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和湖底扇沉积为主的砂砾岩体,油藏类型以岩性、构造-岩性油气藏为主,含有高电阻水层和低电阻油气层。通过对该地区钻井、录井、测井、试油和岩心分析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总结出该地区中孔、低渗油气层的“四性”关系,建立了测井解释模型,确定出油层的有效厚度下限标准。在此基础上,利用三孔隙度重叠法有效地判断出低电阻气层;利用自然电位异常幅度有效地判断出高电阻水层和低电阻油气层。对该地区所有老井进行了复查,将X4井区X4-12井Ⅰ号层(原水层)解释为油层,使得Ⅰ号层连成一片,扩大了含油面积。此外,X4井区有5层4.7m厚的致密层被解释为差油层,有17层23.8m厚的差油层被解释为油层,增加了所发现的油层厚度。
  • 吴艳梅;王永刚
    . 2008, 47(2): 195-200.    摘要 ( )    PDF全文 ( )   

    低级序断层对油气水的分布和油田开发中后期剩余油的富集起控制作用,水平井开发的目的是为了开采剩余油,提高油气采收率。设计水平井时需要对断层进行精确定位,以确定合适的水平井轨迹。以地震资料为依据,结合地质信息、钻井资料、钻井油气采收信息,利用地震剖面解释技术、相干体解释技术、可视化解释技术以及钻井解释结果、油水关系和油气采收信息等,对L1油田断块油藏的低级序断层进行了解释和验证,由此解释了井资料显示的油气水分布矛盾、油井实际产量与预测产量的矛盾。据此设计的多口水平井投产后,平均日产油量比常规定向井增加了2~4倍,大大提高了油田的产量。

  • 隋志强;
    . 2008, 47(2): 201-2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声波时差测量结果受井径扩径和岩性变化的双重影响。设计了一种砂泥岩剖面的变井径、变岩性模型,分析了补偿声波测井产生的滑行波传播路径,按照费马时间最小原理推导出了同时考虑井径变化和岩性变化的声波时差补偿计算公式。根据实际测井曲线读取测井值,用经典参数进行了实例计算,得到了符合实际的声波时差补偿量。
  • 肖忠祥;肖 亮;张 伟
    . 2008, 47(2): 204-2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利用毛管压力曲线计算砂岩渗透率的方法关键在于Swanson参数(SHg/Pc)max和Capillary-Parachor参数(SHg/P2c)max的确定,但传统的计算Swanson参数和Capillary-Parachor参数的方法存在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和速度慢等问题。在对毛管压力曲线形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利用三次样条插值函数自动计算Swanson参数和Capillary-Parachor参数的新方法。将其与传统方法进行对比,验证了新方法的准确性。选取我国西部3个不同类型的油气田中渗透率介于0.002×10-3μm2~1150×10-3μm2的157块岩心,建立了Swanson参数和Capillary-Parachor参数与砂岩渗透率的关系模型。通过模型分析可知,利用新方法计算的Swanson参数和Capillary-Parachor参数与砂岩渗透率之间都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Swanson参数与渗透率之间的对应关系比Capillary-Parachor参数与渗透率之间的对应关系更好,相关性更强。
  • 地震采集
  • 蓝加达
    . 2008, 47(2): 208-2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控震源的扫描信号可以控制,对环境破坏较小,特别适合炸药震源禁区的地震数据采集。扫描信号的理论基础是线性信号,但是地下介质对地震波的吸收衰减是非线性的,因此线性扫描不能对高频衰减进行补偿,降低了信号的信噪比,由此发展了非线性扫描技术。非线性扫描技术的扫描速率不再是常数,通过在高频段合理增加扫描时间来实现对高频衰减的补偿,达到提高地震分辨率的目的。在哈萨克斯坦S区的高分辨率地震数据采集中,采用非线性扫描技术,通过对扫描参数的优选,对高频能量进行了有效补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现了高分辨率地震数据采集。
  • 其它
  • . 2008, 47(2): 212-212.    摘要 ( )    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