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 第46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7-09-25
  

  • 全选
    |
    目次
  • . 2007, 46(5): 0-0.       PDF全文 ( )   
  • 方法研究
  • 孙成禹;万学娟;倪长宽
    . 2007, 46(5): 425-4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当介质中存在按照一定方向排列的裂隙时,会形成弱连接界面。地震波传播时,界面两侧的质点不再满足位移的连续性条件,位移差与该点的应力呈线性关系。界面的这种弱连接特性可以用法向柔量和切向柔量来表示,柔量值越大,界面的接触程度和质点位移的连续性就越差。讨论了界面柔量对PP反射波的影响,并通过数值算例说明了法向柔量对反射系数的影响大于切向柔量;建立了基于反射率法的弱连接界面地层地震反射波场正演方法;通过用正演方法合成的(τ,p)域地震记录,讨论了含有弱连接界面模型的波场特征,给出了(τ,p)域波场的动校正方法。模拟试验和动校正结果说明方法正确可行。
  • 凌 云;高 军;孙德胜;林吉祥
    . 2007, 46(5): 433-4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回顾地震垂向(时间)和横向(空间)分辨率的发展历史可知,在地震资料的采集和处理中,影响地震分辨率的因素有很多,以至于影响到地震分辨率的提高及其准确定义,如再考虑复杂构造和沉积相以及地质解释中的问题,对地震分辨率的讨论将会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针对这些问题,作者认为只有通过地震理论和地质理论的综合研究才能全面认识地震勘探的分辨能力。为此,提出了基于地质概念的空间相对分辨率定义,并通过某油田57口开发井建立的地质模型,讨论了基于地质概念空间相对分辨率的解释步骤及其与常规地震解释的不同之处。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基于空间相对分辨率的主要技术,并通过一个地震勘探实例和后期钻井验证结果,进一步论证了在有限带宽地震成像数据条件下,基于空间相对分辨率的地震勘探可以分辨小于1/4波长的薄储层,获得其空间展布信息。
  • 刘军迎;雍学善;高建虎;杨午阳
    . 2007, 46(5): 451-456.    摘要 ( )    PDF全文 ( )   
    以多波多分量地表资料处理和解释为目的,利用波动方程数值模拟方法对多波多分量地震波场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单界面和双界面模型正演,对反射纵波(PP波)和转换横波(P-SV波)的识别及波场响应特征进行了研究:①P-SV波速度低,频率低,能量随偏移距的增加而增加,零偏移距处能量为零;②界面反射系数为正时P-SV波与PP波极性相反,界面反射系数为负时P-SV波与PP波极性一致;③Z分量和X分量地震记录都是PP波与P-SV波的混合信息;④X分量的PP波和P-SV波都是由两个极性相反的分支组成的。通过多界面模型正演, 分析了转换波勘探的多解性,即地质上的同一个岩性界面有可能对应地震剖面上的两个甚至更多的同相轴。通过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分析,探讨了多波多分量勘探中水平分量旋转处理存在的问题,即通过水平分量旋转处理获得的三分量记录仍然包含了全波场信息,指出通过极化分析,进行三分量同时旋转,可以实现纵波波场和横波波场的完全分离。最后讨论了PP波和P-SV波的分辨率,认为P-SV波的纵、横向分辨率均低于PP波。
  • 李丽青;梁蓓雯;徐华宁
    . 2007, 46(5): 457-462.    摘要 ( )    PDF全文 ( )   
    海洋单道地震资料中存在严重多次波,但针对单道地震资料识别和压制多次波的方法不多。通过剖面观察、自相关分析等手段将海洋地质调查单道地震资料中存在的多次波分为两大类。针对各自的特征,利用预测反褶积和模型拟合方法对它们进行了衰减试验。试验表明,预测反褶积用来衰减周期性强的短周期多次波比较有效;对于不规则的崎岖构造产生的短周期多次波,预测反褶积会有二次残留,可以使用自适应预测反褶积进行压制,但会造成数据空白。模型拟合方法适用于压制与一次波有明显区别的长周期多次波,其中参数LNC值对多次波衰减的效果有影响,值太大则难以识别多次波;值太小,会使有效波被衰减。对于多次波与一次反射差别明显(反向斜交)的情况,LNC值可以取小一些使得多次波衰减更干净;对于多次波与一次反射差别不明显(同向斜交)的情况,LNC值要取大一些,以免造成有效反射被误认为多次波而衰减掉。
  • 傅旦丹;林小竹;李玉艳;张海云
    . 2007, 46(5): 463-4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三维地震资料采集中产生的声波为非线性干扰波,能量强,频谱宽,利用常规的分频去噪和线性压噪方法难以将其去除,使后续的资料处理效果受到影响。基于声波具有非常稳定的传播速度这一特点,提出了一种利用非线性变换手段压制强声波干扰的方法。方法原理是,首先对三维地震资料中含声波到达时间的某段记录(时窗)进行转换,将非线性声波时距关系转换为速度趋于无穷、波数趋于零的一组噪声;然后应用f-k滤波对这组噪声进行压制;最后,再通过逆转换得到声波压制后的结果。该方法易于实现,并只对声波到达时间处的小范围数据进行处理,数据量小,计算效率高。对实际三维地震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压制强声波干扰的效果非常明显。
  • 储层预测
  • 龚洪林;孙勤华;刘晓梅;李录明
    . 2007, 46(5): 467-470.    摘要 ( )    PDF全文 ( )   
    碳酸盐岩岩溶储层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强,采用井震联合方法对储层次生孔隙度进行了预测。首先利用成像测井数据评价碳酸盐岩储层次生孔隙参数,然后运用模糊神经网络技术建立次生孔隙参数与井旁道地震属性之间的关系模型,进而预测全工区储层次生孔隙度分布。采用井震联合方法预测的次生孔隙发育带与钻遇优质储层的井点吻合,预测结果在研究区块有一定的可用性。
  • 王西文;陈志勇;冯云发;胡 杰;徐尚成;苏明军;冯会元;王 海
    . 2007, 46(5): 471-483.    摘要 ( )    PDF全文 ( )   
    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生物天然气气藏发育。气藏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低频、低速和强振幅特征,反射同相轴出现下拉现象。根据这些特征,提出了三湖地区生物天然气储层预测方法,包括共偏移距扫描、频率扫描、常速扫描、速度谱剖面分析、反射同相轴下拉量分析和烃类检测等。对3条过井测线利用上述方法进行了含气性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生物天然气预测方法可以很好地识别气藏的圈闭范围,有效地评价气藏的含气丰度。
  • 尹兵祥;杨剑萍;尹克敏
    . 2007, 46(5): 484-4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储层地震预测技术以油藏描述理论为指导,利用由地震资料反演得到的波阻抗或波速数据体,准确地描述储层分布状态和油藏储量规模。研究中综合应用地震解释软件和反演软件各自的优点,针对东营凹陷民丰断裂带地区沙二、沙三段的具体地质情况,开展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通过精细构造解释,建立精细地质模型,采用多井约束反演,进行砂体储层预测。对地震反演资料补充测井数据的高、低频成分之后,波阻抗数据体的频带显著拓宽,剖面内垂向变化趋势合理,分辨率高,据此预测的两个砂体经钻探均见工业油流。
  • 袁书坤;王英民;陈振岩;祝彦贺;范春花
    . 2007, 46(5): 488-495.    摘要 ( )    PDF全文 ( )   
    陈家洼陷是辽河盆地西部凹陷内的一个生油洼陷,洼陷内沙三段下亚段发育有多套浊积砂体和厚层泥岩,具有自身发育地层岩性圈闭的条件。利用地震属性分析、地震分频处理和模型约束波阻抗反演等技术,对沙三段下亚段的砂体沉积规律和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描述,预测了砂体分布的优势区。在此基础上,结合钻井、测井和岩心资料,对沙三段下亚段4thSQ2和4thSQ3层序顶界面的有利砂体进行了预测。结合沉积相划分结果,对沙三段下亚段地层岩性圈闭的形成模式进行了分析,预测了有利圈闭的分布区域。
  • 方雪芹;刘德菊;田 军 王建民;高 君
    . 2007, 46(5): 496-500.    摘要 ( )    PDF全文 ( )   
    松辽盆地北部YX地区砂泥岩薄互层中砂岩的有效厚度在2~5m之间,多小于调谐厚度,而且由于波阻抗差异较小,使得砂泥岩难以区分。通过对测井资料的分析,发现对砂岩较为敏感的测井曲线是电阻率曲线和自然伽马曲线。在有效砂岩处自然伽马呈现出比围岩更小的值,电阻率呈现比围岩更大值。为此,在每一条测井曲线上寻找有效砂岩与围岩的分界线,并读取值,然后以其均值为基值,采用平移法对测井曲线逐一进行归一化,消除系统误差。砂泥岩门槛值在基值附近按沉积环境的影响进行优选,采用随机模拟技术中序贯高斯模拟法进行储层预测,得到的有效砂岩厚度图与沉积环境和实际值吻合。最终结合物性、试油、测井等资料确定了油气、水、干层识别图版,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岩性识别和储层预测的可靠性。
  • 罗 霞
    . 2007, 46(5): 501-5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胜利油田沾化地区,由于受多期构造运动叠加的影响,发育了高、中、低多位序潜山。低位序潜山埋藏深,一般大于3 800m,成藏条件好,但勘探程度低。为此,在沾化地区开展了深层潜山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获得了构造清晰、信息丰富的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低位序潜山储层预测。通过对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潜山层位的准确标定和精细构造解释,落实了低位序潜山顶面和内幕构造形态;利用正演模拟结果和钻井统计信息建立了缝洞型储层与地球物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潜山储层的反射特征;利用裂缝预测技术、属性分析技术预测了有利储层发育区,部署钻探的渤深6-12井,获得产油180t/d的工业油流。
  • 应用研究
  • 王成礼;宋玉龙;付 强;牟风明
    . 2007, 46(5): 505-508.    摘要 ( )    PDF全文 ( )   
    浅海地震勘探中目前常用的两种检波器定位方法——声波定位方法和初至波定位方法各有优点和缺点。声波定位方法采收率低,水下接收器故障率高;初至波定位方法没有考虑折射波,且忽视了水深造成的影响。为此,提出用声波定位结果作为初始值,用直达波和折射波旅行时反演计算检波器位置的方法——检波器二次剩余定位方法。该方法在计算检波器位置的同时,反演计算了海水速度与海底速度,通过循环计算,提高了检波器定位精度。理论分析和实际资料处理表明,该方法比声波定位方法能反映更多细节,剩余定位后的道集波组特征更加明显,剖面质量有较大提高。
  • 郭 建;王咸彬;胡中平;王仰华
    . 2007, 46(5): 509-5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准噶尔盆地Y1井区主要发育岩性、地层油气藏,但由于目的层埋深大(5000~6000m),储层薄(8~10m),储集体与围岩波阻抗差异小,反射能量弱,加上煤层干扰,使得储层识别、预测难度大。针对这一问题,利用能同时进行振幅校正和相位畸变校正的反Q滤波方法对该区的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提高分辨率处理。首先选择过井地震剖面进行相位校正,通过与测井资料合成记录进行对比获得最佳相位校正算子;然后进行振幅补偿,通过频谱分析调整振幅补偿算子,确保反Q滤波在振幅补偿的同时不破坏各种有效频率成分的相对变化关系;反复进行上述处理获得最佳Q值模型,该模型具有时变和空变的特点。用最佳Q值模型对全区地震资料进行补偿处理,明显提高了地震剖面的分辨率,提高了地层岩性圈闭的识别能力与储层预测精度,落实了地层上倾尖灭线及砂体展布范围。
  • 汪学武
    . 2007, 46(5): 514-5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南方黔中地区地表出露不同地质年代的碳酸盐岩地层,地表起伏剧烈,地层倾角大,表层破碎,岩性复杂,表层结构纵、横向变化大,激发和接收条件差;溶洞、裂隙发育,散射严重;面波、折射波发育,次生线性干扰强;目的层埋藏深度变化大,断层发育,地腹构造复杂,构造部位的成像效果差;地震波吸收衰减严重,反射能量弱,信噪比低。针对这些问题,探讨了适合于黔中碳酸盐岩裸露区的地震资料采集方法。对采集因素——道间距、最大炮检距、覆盖次数、激发井深、激发岩性、激发药量、检波器组合方式等进行了细致分析,确定了小道距、长排列、高覆盖次数、深井饱和药量激发、多串检波器组合接收的采集方法。实际应用表明,采用该采集方法提高了资料的信噪比,提高了断层和地腹构造的成像效果,可以满足碳酸盐岩裸露区的勘探要求。
  • 刘志成
    . 2007, 46(5): 521-5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地震记录的初至自动拾取一直是复杂地形和表层条件下地震勘探工作的一个难题。为此,提出了初至智能拾取技术,模拟人机交互初至半自动拾取过程进行初至拾取。首先通过改进Coppens的滑动时窗能量比方法进行“好初至波”拾取;然后通过模拟人工辅助线的“架桥”技术获得可用初至波;再采用波峰(谷)相位域追踪技术获得初至波峰点,进一步采用炸药震源初至波起跳点的相位域估算技术获得初至波起跳点。在南方复杂地区,采用自主研发的Hunter初至智能拾取软件对靶区地震资料进行了初至拾取,并与OMEGA商业软件初至自动拾取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初至智能拾取方法及软件不仅能够实现高精度、高命中率的智能化初至拾取,而且能够提供初至时间、初至波周期和初至波品质等更多的信息;在复杂地区低信噪比地震资料中更能体现Hunter初至智能拾取软件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