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 第4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7-07-25
  

  • 全选
    |
    方法研究
  • 尹军杰;王 伟;王 赟;刘学伟;李文慧;赵志伟
    . 2007, 46(4): 319-323.    摘要 ( )    PDF全文 ( )   
    为解决地震数据处理中的多次波问题,研究了散射成像衰减多次波方法,分析了该方法的基本原理、实现步骤以及实际应用效果。散射成像方法主要是根据散射波的波场特征及散射理论,利用共散射点的等效偏移距道集对地下地质体进行偏移成像。基于共散射点道集(CSP)成像时,每炮利用了多道信息,而在CSP道集中,仅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少数道含有多次波,因此,散射成像具有衰减多次波的特性。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在衰减多次波方面效果明显。
  • 彭 才;朱仕军;黄中玉;孙建库
    . 2007, 46(4): 324-328.    摘要 ( )    PDF全文 ( )   
    目前常用的地震子波估计方法基于传统的褶积模型,没有考虑子波在传播过程中的动态衰减特性。针对这一问题,对传统褶积模型进行了改进,建立了能够描述子波衰减特性的动态褶积模型,并以动态褶积模型为基础提出了动态子波估计方法。该方法首先对衰减地震道做频谱分析;然后假设反射系数的频谱为白谱,通过对衰减地震道频谱值做平滑,去除反射系数谱值的影响,获取动态子波的振幅谱值;最后对子波相位做一定假设,从而求得动态子波。理论模型分析与实例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 徐秀刚;李振春;吕 彬
    . 2007, 46(4): 329-3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对于较复杂的理论模型和低信噪比的实际地震资料处理来说,用基于射线理论的有限差分走时法共聚焦点(CFP)成像技术生成的CFP偏移剖面不能精确地对地下构造成像。为此,探讨了基于波动方程的傅里叶有限差分法(FFD)共聚焦点(CFP)成像技术。该技术可以自动检测宏观速度场正确与否,大大提高了聚焦算子的计算精度和双聚型保幅成像精度。数值模拟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实际资料处理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与基于射线理论的有限差分走时法的CFP成像剖面对比结果表明,基于波动方程的CFP偏移剖面分辨率更高,层位更清楚,可以对地下构造清晰成像。
  • 袁江华;刘 洪;首 皓;秦月霜
    . 2007, 46(4): 334-338.    摘要 ( )    PDF全文 ( )   
    为解决三维叠前角度道集的生成和存储问题,在局部谐波分解思路的基础上,将二维情形下的角度道集生成技术推广到三维情形。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定义局部角度变换、波数和空间域滤波因子,给出入射波及散射波的角度域表达形式;利用上(下)行波的角度道集三角展开系数,结合相关成像条件,生成反射系数角度道集的三角展开系数体,并由指数映射,获得反射系数角度道集。在具体实现时,利用面向目标的大步长波场延拓,实现快速、准确,针对目标层的偏移成像,同时,在角度域计算谐波分解三角展开系数;采用炮域并行思路,将主节点和各节点的计算加以分解,以节省各节点中间环节的角度道集存储空间,各节点只计算三角展开系数,在主节点回收并生成系数数据体;然后,根据具体目标需求,输出相应的角度道集。由此,极大地减少了角度道集数据存储量,解决了计算效率及存储空间问题。利用中国东部某油田的三维地震资料对方法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方法可行实用。
  • 凌 云;黄旭日;孙德胜;高 军;林吉祥;熊万强;李 岩
    . 2007, 46(4): 339-352.    摘要 ( )    PDF全文 ( )   
    3D和随时间推移(TL)地震是油田评价与开发阶段重要的地震勘探方法。近年来,TL地震正逐步成为油藏开发和管理中的重要手段之一。但TL地震受到储层条件、开采方式、TL地震勘探过程中非重复性噪声以及一些油田在开发早期未开展基础3D地震观测等诸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使得这一技术在陆上油田开发中的应用受到了制约。为此,提出了3.5D地震勘探方法。3.5D地震勘探方法应用油田开发中、晚期的高精度3D地震数据,结合油田开发动态信息解决油田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剩余油气分布区域。通过对中国西部某油田的开发实例研究,认为:3.5D地震可以较有效地解决油田开发中的问题,发现剩余油气的分布,不但解决了一些油田早期没有3D地震或早期3D地震数据质量存在严重非重复性噪声影响的问题,同时还可降低TL地震勘探的风险,提高油田开发的经济效益。
  • 谢玉洪;陈志宏;陈殿远
    . 2007, 46(4): 353-358.    摘要 ( )    PDF全文 ( )   
    D气田为构造岩性油气藏,主力气层为海相临滨砂坝和临滨滩砂,储集层非均质性严重,主要表现为平面上的冲沟和储层内部厚度较薄的隔夹层。在现有的地震资料分辨率条件下,利用常规的地球物理手段很难对冲沟和隔夹层的分布进行精确描述。为此,首先对D气田的地质构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现有储层预测技术系列存在的弊端;然后提出了一套针对冲沟和隔夹层的地球物理评价体系,包括岩石物理学、提高地震分辨率处理、有色反演、时频三原色和属性投影等方法技术。实际应用效果表明,该套评价体系适合于非均质性较强地区的储层预测,储层预测结果与钻井结果一致。
  • 王月英;宋建国
    . 2007, 46(4): 359-3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有限元地震波正演模拟中,采用Sarma吸收边界条件会在介质与衰减层之间的界面上产生人为反射,这是由于在衰减层中引入阻尼矩阵,使衰减层与介质之间出现明显物性差异所致。为此,对Sarma吸收边界条件进行了改进,将衰减层内所采用的恒定比例系数改为变比例系数,即在衰减层厚度相等的条件下,在衰减层内设置一个过渡带,在过渡带比例系数由小变大,在衰减层内比例系数取恒定值。这样,使介质与衰减层之间的物性参数由突变改变为渐变,不仅压制了人为反射,而且保证了反射波在衰减层中被充分吸收。数值模拟表明,改进的Sarma边界条件方法有效实用。
  • 储层预测
  • 敬朋贵;
    . 2007, 46(4): 363-369.    摘要 ( )    PDF全文 ( )   
    随着地质认识的深入和勘探思路的转变,川东北地区在原来认为是勘探不利区的海槽相区,相继发现了飞仙关组鲕滩孔隙型气藏、长兴组礁滩孔隙型气藏,探明了普光特大型气田。钻探表明,川东北地区长兴飞仙关组气藏多为构造岩性复合型气藏,加强储层预测研究是取得勘探成功的关键。为此,在达县宣汉地区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采用古地貌分析、地震相分析和多属性分析技术进行了礁滩相储层展布预测;应用地震波阻抗反演方法、岩性反演方法对礁滩相储层孔隙度、有效厚度进行了定量预测。在长兴组和飞仙关组预测储层发育区,毛坝3井、普光5井、普光6井均钻获长兴组礁滩相优质储层,完井测试获高产天然气流;大湾1井、大湾2井钻获飞仙关鲕滩优质储层:预测结果与钻探结果吻合。将以上方法技术应用于通南巴构造带和元坝地区,预测元坝地区可能发育大规模的礁滩相储层,是勘探有利区。
  • 杨子川;李宗杰;窦慧媛
    . 2007, 46(4): 370-377.    摘要 ( )    PDF全文 ( )   
    通过对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模型正演研究,结合储层实际地震反射特征,依据碳酸盐岩岩溶储集体的形态、规模、组合形式、距奥陶系风化面距离等多种影响因素,对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识别模式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分析,总结出了不规则地震反射结构、串珠状强振幅地震反射结构、弱振幅低频地震反射结构三种储层地震识别模式,并对每种识别模式和三者之间的组合方式进行了详细论述。在此基础上,运用时频分析、反射强度、波形分析技术,依据对缝洞体空间分布研究及实钻的溶洞统计分析结果等资料,以缝洞单元划分结果为约束条件,对三维缝洞储集体的有效空间分布进行精细刻画,并求取视体积。初步探索了碳酸盐岩储层的定量预测方法,并取得一定效果。
  • 张永华;杨道庆;孙耀华;李 锋;林社卿;赵雨晴
    . 2007, 46(4): 378-383.    摘要 ( )    PDF全文 ( )   
    针对泌阳凹陷地层沉积特点,以高精度地震资料、钻井和测井资料为基础,采用高精度层序地层学方法,通过对不整合面的识别和追踪,建立了泌阳凹陷重点勘探层段下第三系沉积的区域等时地层格架,划分出一级层序界面3个、二级层序界面3个、三级层序界面7个。在三级层序界面控制下,利用露头剖面和具代表性的钻井资料进行了层序地层和沉积相研究;结合过井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剖面,对凹陷中的各井进行了高精度层序地层和沉积相的划分和对比;在单井短期旋回叠加样式的基础上,对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进行了等时对比,建立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在分析层序格架内储层发育规律的基础上,预测了隐蔽油藏的有利勘探区带,并利用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和地震反演技术对砂砾岩扇体及其分布的边界进行了描述。根据预测结果部署的探井试采均获得了工业油流,新增石油控制储量1092×104t。
  • 龚 立;梁 波;张 红;王小兰
    . 2007, 46(4): 384-3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川东北QLB构造位于广旺海槽东边的台地边缘礁滩组合相区,根据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分析结果,采用多参数聚类分析技术对QLB构造生物礁的分布范围及厚度变化进行了预测。首先通过统计QB101井测井曲线和井旁道生物礁层段的地震属性信息,建立过井地震剖面的属性响应特征,确定出样本井的属性参数值;然后在一定的范围内搜索这些样本值,从而得到需要预测的生物礁信息。预测结果表明,QLB生物礁为堤礁,厚度60多m,面积约46.5km2。根据预测结果确定了QLB2井生物礁钻探坐标,结果在地震预测的靶心处成功地钻遇了生物礁,厚度55m,有效厚度约30m,获工业性气流。
  • 王 濮;金振奎;李国发;张立勤
    . 2007, 46(4): 390-3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地震反射的薄层干涉限制了利用地震反射结构识别薄互层地层的能力,而地震属性隐含了地下介质三维非均质性分布信息,为此,探讨了通过地震属性的统计特性检测薄储层的能力。在黄骅坳陷某区,提取了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下段(沙一下段)20ms时窗内的平均振幅和主频属性,统计分析了这2个属性异常与钻井岩性的对应关系;对多口钻井沙一下段各类岩石的声波时差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地震属性异常分布与井点岩性及其厚度的关系,得到在40~50Hz的地震主频下高速的生物碎屑灰岩和部分砂岩对属性特征起决定性作用的认识。对薄层生物碎屑灰岩地震属性检测的研究表明,岩石物理参数分析是确定地震属性解决地质问题能力的关键因素。
  • 综合研究
  • 刘 殊;郭旭升;曲国胜
    . 2007, 46(4): 394-4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川东北通南巴构造带上,下二叠阳新统具有发育大型气藏较好的基础条件。为此,从通南巴构造带的构造演化背景出发,分析了通南巴构造带阳新统断层系统发育状况及其作用。通南巴构造带为一大型背斜,构造主体为北东-南西向展布。主体构造上同时又发育有大量北西-南东向断层,将主体构造切割,形成多个次一级构造。在构造带的东北部黑池梁-马路背一带,下二叠阳新统地层发育多期次、多方向、互相连通的断层系统。用平衡剖面、层序地层学方法进行分析,发现有部分断层具有明显的反转断层性质,即早期为拉张正断层,后期挤压为逆断层。通南巴构造带涪阳坝构造大规模的断层系统有利于裂缝的发育,早期拉张断层的发育有利于岩溶作用的发生。同时,尽管断层较为发育,但其都没有断穿较厚的膏岩层,保存条件较好。结合下二叠统地层本身为优质烃源岩这一有利因素,分析认为通南巴构造带东北段具有较好的勘探远景。
  • 范哲清;吴振东;白玉春;陈洪涛
    . 2007, 46(4): 402-410.    摘要 ( )    PDF全文 ( )   
    歧口凹陷三维地震资料分年度采集区块小,为此进行了连片三维地震宏观构造解释研究。提出“点—线—面—体”的解释方法,即井震结合层位标定、区域结构剖面建立、构造层序划分、井层控制变速成图等方法。将歧口凹陷连片三维地震区新生代划分为7个构造层序进行对比解释,获得了井震结合全区统层、宏观构造格局、断裂平面和剖面组合特征、火山岩发育与分布情况等成果。分析认为,该区宏观构造格局为“三横三竖”:受北西—南东向拉张应力场控制形成的北北东—北东东向构造带和同沉积断层组成“三横”,由南西—北东侧向挤压应力控制和同沉积断层分段活动差异形成的褶皱组成“三竖”。受中生界残留盆地的控制,在近南北向大区域拉张应力场作用下经历了古近纪扩张深陷、稳定发展和衰减3个阶段。新生代断裂类型主要有正断层和张扭断层,均为伸展断层,其分布具有明显的方向性。火山岩发育与湖盆拉张期构造活动关系密切,主要分布在主断层交汇或弯折处。根据新成果提出北大港潜山带东翼围斜构造和南翼同沉积构造为近期勘探重点目标,张东歧东断裂构造带为近期重点勘探区带,预期具有较大的勘探前景。
  • 张银德;周 文;叶 斌;王良军
    . 2007, 46(4): 411-416.    摘要 ( )    PDF全文 ( )   
    为了弄清赤水及邻区燕山期古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的关系,首先应用钻井资料、地震资料、部分野外露头实测资料,以陆相碎屑岩地层的5个界面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志层”拉平技术——标志层厚度法恢复了主要目的层在燕山期的古构造面貌,查清了古隆起的分布范围,编制了古构造图,并分析了古构造的发育情况和演化特征。须家河底面的古构造总体上表现为“三隆两凹”的构造格局;须家河顶面的古构造主要表现为被“X”形的古凹陷分割的4个古隆起平台;东岳庙顶面和凉高山顶面的古构造相似,具有继承性发育的特点。大致以现今的官渡构造带为界,工区东部古构造形态相对较简单,凸起和凹陷的幅度均不大,中西部古构造相对较发育,表现为多凸多凹,凸凹相间的古构造格局。结合前人对区内生烃史和烃源岩演化史的研究结果,分析了古构造与油气聚集的关系,认为燕山期古隆起与下伏海相烃源岩和上三叠统烃源岩的生烃高峰期相匹配,是油气运聚的有利指向区。
  • 应用研究
  • 林伯香;肖万富;李 博
    . 2007, 46(4): 417-4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常规层析静校正技术用于黄土塬地区弯宽线资料处理难以达到合理的精度。为此,在假设垂直测线方向上表层速度是随地形起伏的稳定速度结构的情况下,引入“广义速度单元”概念,对三维层析静校正速度反演过程加以改进,使其适合宽、弯线资料观测系统。将采用广义速度单元策略的层析静校正技术用于实际资料处理,并将结果与某处理系统的层析静校正处理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这种处理方法是可行的。
  • 李 浩;王 骏;殷进垠
    . 2007, 46(4): 421-424.    摘要 ( )    PDF全文 ( )   
    目前,国内测井技术识别不整合面利用的是地层倾角测井资料,但当研究区缺乏地层倾角测井资料或者识别的对象是平行不整合面时,这项技术就无法应用。为此,探讨了测井地质学识别不整合面的方法。地质学方法识别不整合面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界面上覆和下伏地层地质特征的突变现象,采用多方面分析的方法,进行不整合面识别。通过测井相分析沉积事件,利用泥岩声波测井资料分析地层压实和成岩作用的差异,利用对残余沉积韵律的识别和地层对比技术判断不整合面上的剥蚀事件等等。实际应用表明,利用测井地质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识别不整合面,尤其适用于缺乏地层倾角测井资料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