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 第46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7-05-25
  

  • 全选
    |
    专家论坛
  • 滕吉文;
    . 2007, 46(3): 213-2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当今中国地球物理学面对的重大危机问题是资源(金属矿产资源,油、气、煤能源和水资源)和灾害(地震、火山、山体滑坡等),而核心科学内涵是深化认识地球本体,即地球深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深层物理—力学—化学过程及其动力学响应。针对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供需形势与任务,研究和探讨了石油地球物理的发展空间和深化研究的导向:即必须清晰地认识当今世界和中国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以及中国对国外石油资源的依存度,只有在这一认识基础上才能在共享世界油气资源的同时,建立安全、稳定、可靠和能持续供给的能源战略后备基地。中国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向第二深度空间(5000~10000m)、向复杂与勘探困难的地质构造地区、岩相地层区,特别是海相地层地带发展乃是石油地球物理勘探与开发的战略目标,进行构造与油气、岩性地层与油气、火山岩体与油气、海相和陆相及交混相与油气、有机和无机与油气等油气生成和赋存形式的有机综合研究,并在当代相邻学科高新技术成果的有效应用和不断深化认识的基点上,强化高层次的综合研究与集成,以达究其机理、探明其展布、索取其成效,即有序地向纵深发展的目的。因此,走自主创新之路,是中国未来实现油气战略目标的根本所在。
  • 方法研究
  • 徐凌;崔兴福;齐莉;梁宏;张建微
    . 2007, 46(3): 226-2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复杂近地表条件下采集的地震资料,由于地形起伏剧烈,低、降速带变化大,采用传统的垂向时移静校正方法会使地震波场发生扭曲,降低速度分析精度,影响资料的最终成像质量。近地表层析反演与波场延拓联合基准面校正的方法有利于解决复杂近地表条件下地震资料的静校正问题。其应用思路是先采用折射波层析反演得到近地表模型,再根据修正后的近地表速度模型分别对检波点和炮点进行波场延拓。具体实现步骤是:将水平基准面置于地形之上,根据惠更斯-菲涅尔原理和波场互易原理以及炮、检点的空间分布位置,以地表接收到的地震数据为二次震源,将检波点和炮点分别先向下、后向上延拓到水平基准面上,从而实现复杂近地表地区地震数据处理的层析反演与波场延拓联合基准面校正。
  • 凌云;黄旭日;高军;林吉祥;孙德胜
    . 2007, 46(3): 231-248.    摘要 ( )    PDF全文 ( )   
    随时间推移地震(TL)勘探已经逐步成为油田开发中重要的监控方法和油田管理工具。从其成功的研究实例分布看,它主要集中在海上和少数陆上油田中。而陆上的成功实例又主要集中在埋深较浅的重油注气热采方式的油田中,这表明该项技术仍存在一些应用限制和应用条件。为此,针对中国西部某油田1991年和2001年两次采集的地震数据进行了时移地震处理技术的研究。解释和开发验证表明,陆上时移地震数据仅通过互均衡处理难以克服非重复性采集因素的影响,仍需要特殊的针对非重复性因素的处理技术才能有效地克服其影响;同时还应充分考虑陆上近地表空间变化的影响,尽可能获得相对保持了储层振幅、频率、相位和波形的提高分辨率处理的成像结果。在此基础上进行时移地震信息结合地质和开发的综合解释,才可能获得剩余油气的分布以及解决开发中的问题。
  • 王秀闽;刘洪;孟小红;李桃
    . 2007, 46(3): 249-2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块体模型在综合利用地球物理、测井、地质信息进行油气储层或其它地质体预测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有的块体建模技术,包括基于Delaunay剖分和多边形填充、种子填充、边填充等,有的实现速度较慢,有的难以适应地质上的复杂情况。为此,对块体建模技术的算法进行了改进,即将断层(包括工区边界)轨迹抽象为无向图,将断块自动剖分和封闭问题转化为最小回路问题。这是一传统的NP问题,为了把算法的时间复杂度降低到计算机可以承受的范围,在传统有向图寻找回路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简化的无向图按区域进行深度优先遍历,在遍历的过程中记录走过的路径,从而在遍历的同时找到回路,再在所得的回路中过滤出全部最小回路的算法。以某油田的开发模型数据的断层和地层数据为例对方法进行了实用性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大大降低了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在单个微机上就可实现块体模型的建立。
  • 鲁红英;徐天吉;甘其刚;屈社民;李显贵
    . 2007, 46(3): 254-2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川西坳陷深层须家河组具有储层预测难、裂缝分布描述难、含气性检测难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揭示该区裂缝介质的含气响应特征,探索裂缝储层预测与描述的有效方法与技术手段,建立了近似地层原位条件的裂缝储层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从而分析地震波的传播特性,以指导该区地震资料的处理和解释。其主要研究思路是:首先,基于Hudson裂缝介质理论,采用复杂裂缝性气藏地质模型建立方法,充分利用该区的实际地震资料、测井资料与岩石物理测试参数等信息,建立与地层原位条件近似的各种含气裂缝介质模型;其次,运用各向异性介质地震波全波场正演数值模拟技术对裂缝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获得地震波场数据;最后,从地震波的能量、相位、瞬时信息、频谱特征及吸收衰减属性等角度对获得的地震波场记录进行含气性分析,归纳总结裂缝模型的含气响应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当地震波经过含气裂缝介质时,其振幅、相位、频率均具有明显的异常特征,如“亮点”现象、高频衰减等。利用这些异常特征更有利于川西坳陷深层须家河组的储层解释、裂缝分布描述及含气性检测。
  • 储层预测
  • 白斌;周立发;丁国栋;刘彬辉;谢其锋;解东宁
    . 2007, 46(3): 261-2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太康地区勘探目的层为古生界太原组、山西组、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具有砂泥岩薄互层及横向不连续等特点。针对该地区探井少、地震资料品质较差等特点,开展了储层综合预测技术应用研究。首先进行了区域沉积相分析和基于层序地层格架的砂体对比,分析认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性能良好的储集体,横向连续性较好的石盒子组砂岩为有效储集体。然后进行了储层地球物理特征分析、测井资料预处理和合成地震记录制作,根据储层为砂泥岩薄互层,地震属性特征不明显这一特点,确定以砂组为单位进行储层预测;通过测井资料预处理以及资料分析,确定自然伽马值小于60API为有效砂岩;通过制作正负极性合成地震记录,确定该区的地震剖面为负极性剖面。最后,在精细构造解释的基础上,利用相对波阻抗对储层进行了宏观预测,采用绝对波阻抗与多参数测井反演相结合的方法,对储层进行了精细预测。对预测结果进行了质量控制,检验了预测结果的可信度,在此基础上,初步确定研究区石盒子组砂锅窑砂岩、田家沟砂岩连续性良好,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点。
  • 王允清;侯亚彬;刘金平;杨懋新;查朝阳;
    . 2007, 46(3): 267-271.    摘要 ( )    PDF全文 ( )   
    松辽盆地北部扶杨油层属三角洲平原沉积,河道广泛发育,条带状发育的河道砂体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为此,基于河道砂体的沉积特点,借鉴储层裂缝的检测方法和技术,研究了薄互层河道砂体的振幅和频率随方位角的变化(AVA/FVA)规律。首先进行了岩石物理正演数值模拟,发现各向异性对方位角地震反射振幅的影响较大,而储层岩性的变化是影响各向异性的主要因素;然后对测井沉积微相与方位频率各向异性的统计分析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沉积旋回与方位频率各向异性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方位频率各向异性发育的区域对应物性较好的河道砂体的空间分布。
  • 王鑫;
    . 2007, 46(3): 272-277.    摘要 ( )    PDF全文 ( )   
    王73地区沙四段油气藏类型主要以岩性和构造-岩性油气藏为主,滨浅湖相的滩坝砂体是最主要的油气储集体,岩性以灰质、泥质粉细砂岩为主。储层横向变化大,围岩中普遍含有灰岩,使得砂、泥岩速度差异减小,利用传统的稀疏脉冲反演和基于模型反演的方法不能对储层进行有效预测。为此,首先利用岩石物理学方法,对研究区储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气性与地震属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然后利用地震属性技术提取了对刻画砂体和扇体边界较敏感的均方根振幅属性、时差属性和瞬时相位相干属性,对储层的空间展布特征进行描述,预测了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域;最后应用井震结合的外漂克立金技术对王73地区沙四段纯下2砂组的厚度进行了估算。根据预测结果,在油气勘探有利区域部署了一口钻井,钻遇的纯下2砂组厚度与预测厚度一致。
  • 方法研究
  • 王秀娟;吴时国;;余鹏;徐宁;董冬冬;
    . 2007, 46(3): 278-2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没有钻井资料的勘探地区,人们期望能快速准确地反演出各种属性参数。虽然叠后反演简单易行,但仅能反演出波阻抗信息;而叠前反演能够提供较多的属性参数,但运算量巨大。为将叠前和叠后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人们提出了混合反演的方法。混合反演法的基本原理是:首先采用基因遗传算法,在叠前数据上根据勘探要求任意选择控制点进行波形反演,建立弹性模型;然后利用AVO处理方法得到P波和伪S波剖面;最后,在P波和伪S波数据体上,以弹性模型作为低频背景趋势,进行叠后约束稀疏脉冲反演,得到P波阻抗和S波阻抗剖面以及纵横波速度比、泊松比和拉梅参数等地震属性参数。利用混合反演法对我国南海北部的0101线进行了反演,得到了品质较高的多种属性剖面,并对水合物的赋存情况进行了分析。
  • 马朋善;王继强;刘来祥;崔世凌
    . 2007, 46(3): 283-2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利用常规方法对地震资料进行处理,其频带受原始地震资料频带的制约,通常不能满足精细储层预测和描述的需要,为此,提出了一种Morlet小波变换分析方法来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时频局部化性质而优于传统的傅里叶分析方法。Morlet小波变换分析作为叠后地震资料分频方法更适应于地震频谱分析。首先利用Morlet小波变换建立恰当的小波滤波器组,然后对地震信号做相应频谱分析,分别对单道数据及实际资料进行处理,得到了不同尺度的地震资料,最后对处理结果进行了分频反演。最终结果表明,用Morlet小波变换分析处理后的地震资料,其品质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处理后的剖面同相轴变细,频带变宽,分辨率得到了提高。
  • 张莹;潘保芝;印长海;王鹏;刘传平;李宏娟
    . 2007, 46(3): 288-2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火山岩储层评价中,岩性识别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对松辽盆地北部火山岩地层,利用微电阻率成像测井(FMI)图像,结合常规测井资料,对火山岩岩性进行了识别。首先利用FMI静态图像和常规测井曲线将砂泥岩与火山岩区分开来;然后利用FMI动态图像分析了火山岩各种岩性的图像特征,归纳总结出火山熔岩类(流纹岩、英安岩、安山岩、玄武岩)和火山碎屑岩类(火山角砾岩、凝灰岩)的FMI图像模式;最后对研究区的22口井,利用火山岩岩性的FMI图像模式,结合常规测井岩性识别方法,对火山岩岩性进行了识别,识别结果与岩心薄片定名资料的符合率达83%。
  • 杨军;王永刚;杨彦敏;季红军;陈晶
    . 2007, 46(3): 294-301.    摘要 ( )    PDF全文 ( )   
    阿尔及利亚中北部416a—417区块的勘探程度较低,为了实现主要目标层的构造精细解释,在对区内二维地震资料进行品质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了有效的地震剖面极性判别和层位精细标定方法,在构造成图过程中尝试了常规的时深转换、误差相关分析、空间变速等成图方法。实际应用表明,普通的常速成图方法只展现了研究区的大致构造形态,精度较低,地质规律和复杂构造形态表征不准;在缺少区域速度场资料的情况下,使用误差相关分析方法能较好地展示区域构造特征和圈闭形态;变速成图方法可以精细的展示构造带、圈闭面积及构造幅度,保证了构造成图的精度及准确性。
  • 采集技术
  • 崔炯成;刘洋;赵伟;魏修成;江南森
    . 2007, 46(3): 302-309.    摘要 ( )    PDF全文 ( )   
    三维VSP资料具有高分辨率和高信噪比的特点,十分有利于井旁构造成像和油藏描述。由于海上三维VSP勘探大都在斜井中进行,因此,针对斜井的观测系统设计是否合理至关重要。在斜井三维VSP观测系统设计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①炮点分布中心位置的确定;②炮点缺失对覆盖范围和覆盖次数的影响;③多井炮点和多井检波点的布置等。通过模拟计算分析,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得到了一些有益的认识。根据研究结果,制定了某实际斜井的三维VSP观测系统设计方案。
  • 唐建明;马昭军
    . 2007, 46(3): 310-3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宽方位三维三分量勘探综合了宽方位纵波勘探和转换波勘探二者的优势,对于解决川西深层致密裂缝性气藏的勘探开发问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而宽方位三维三分量地震采集设计是三维转换波地震勘探在技术合理、经济可行的条件下,采集到高质量多分量原始资料的技术保障。为此,首先根据储层埋藏深、岩性致密的特点,结合地质任务要求,分析了宽方位三维三分量观测系统设计的难点;然后通过观测系统参数的分析论证,确定了同时适合纵波勘探和转换波勘探的面元尺寸、最大和最小炮检距、接收线距、束间滚动距等;通过针对目的层深度和纵、横波速度比的观测系统模板分析,确定了观测系统的类型。基于上述分析设计了3种观测系统方案,通过对3种方案观测系统的玫瑰图、CMP面元和CCP面元属性、最大炮检距分布等的分析,确定了适合新场地区的宽方位三维三分量观测系统,并利用正演模拟对其进行了验证。将该观测系统应用于实际地震资料采集,获得的三分量资料波组特征清楚,同相轴连续性好,反射信息丰富;PP波剖面和PS波剖面反射层次清楚,目的层反射特征明显,构造形态一致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