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 第45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6-09-25
  

  • 全选
    |
    方法研究
  • 韩开锋;曾新吾
    . 2006, 45(5): 435-440.    摘要 ( )    PDF全文 ( )   
    介绍了Hudson裂缝介质模型;阐述了边界元法的基本原理;建立了纵波在裂缝介质中传播的边界元法数值模型;模拟了裂缝密度、裂缝纵横比和裂缝填充物对纵波的传播速度和衰减因子的影响;分析了Hudson理论中裂隙参数的有效取值范围以及可能带来的误差。模拟结果表明,边界元法可以很好地模拟含裂缝非均匀介质中波的传播问题,裂缝密度对纵波传播速度和衰减因子有一定的影响。在地震长波长情况下,相同特征尺度的圆形干裂缝比薄形干裂缝对弹性波的散射可以进行更有效的衰减;裂缝饱和充水后各向异性程度下降,且纵横比值越小,岩石介质性质对裂缝流体越敏感。
  • (亩心)晓宇;刘洪
    . 2006, 45(5): 441-446.    摘要 ( )    PDF全文 ( )   
    统计特征方法在信号处理、模式识别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独立分量分析(ICA)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备受关注。主分量分析(PCA)和独立分量分析总的方法和思路比较相似。在分析PCA和ICA的原理及特点的基础上,分别用PCA和ICA对模型和实际地震数据进行了验证,并比较和分析了两者在信号处理中的特征提取能力。结果表明:在实现信号分离时,PCA分解后的各个分量仍然保持一定的相关性,而ICA分解后的各个分量保持独立。
  • 田文辉;李振春;张辉
    . 2006, 45(5): 447-4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对于地表和地下地质条件复杂地区的地震资料偏移处理来说,由于现有的偏移方法大都假设激发点和检波点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因此给偏移结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为此,探讨了直接从起伏地表开始的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方法。简述了逐步-累加法和频率-空间域有限差分叠前深度偏移方法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复杂地表和地下地质条件下的直接下延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方法,该方法不受起伏地表条件的限制,对模拟层速度的适应性强。模型试算和实际资料试处理表明,该方法直接从起伏地表开始向下偏移,将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和叠前深度偏移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对复杂构造精确成像,又能适应任何起伏地表条件。
  • 综合研究
  • 刘殊;郭旭升;马宗晋;曲国胜
    . 2006, 45(5): 452-458.    摘要 ( )    PDF全文 ( )   
    长兴组礁滩相储层在川东北地区广泛分布,含气量丰富,但生物礁储层预测一直是油气勘探的难点,发现生物礁的钻井多数为随机钻遇的。为此,利用高分辨率高信噪比地震资料,采用从已知气田预测模式入手对未知区域进行分析的方法,对长兴期礁滩相的分布状态进行了预测。首先对研究区的构造和沉积背景进行了描述,对长兴组礁滩相地震响应特征进行了分析;然后通过解剖普光气田长兴组礁滩相的地震响应特征和层序地层学特征,确立了礁滩相储层预测方法,重点对通南巴构造和通南巴构造带-九龙山构造南侧的礁滩相层序地层特征和地震响应特征进行了分析,预测了这2个构造的礁滩相分布区,评价了礁滩相的油气勘探远景。
  • 付广;黄劲松;康德江;周海超
    . 2006, 45(5): 459-463.    摘要 ( )    PDF全文 ( )   
    通过地震资料对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源断裂发育及其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贝尔凹陷布达特群发育有大量北东东和北北东向的源断裂。这些源断裂主要分布在凹陷的中部和东部地区,尤其是凹陷的中部源断裂更为发育。利用最大主应力方向与源断裂走向之间夹角大小,对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源断裂在主要成藏期——伊敏组沉积末期的垂向封闭与开启性进行了研究,得到了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源断裂在凹陷中部垂向封闭性差,开启程度高,是南屯组源岩生成排出油气向布达特群运移的主要输导通道这一认识。源断裂控制着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油气成藏与分布,主要表现在①距源断裂越近油气富集程度越高及②断距越小的源断裂附近油气产量越高2个方面。
  • 张永旺;高霞;王红亮
    . 2006, 45(5): 464-471.    摘要 ( )    PDF全文 ( )   
    以钻/测井、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以多级次基准面旋回为参照面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理论为指导,对惠民凹陷沙三段不同级别的基准面旋回层序进行分析,从中识别出4个中期旋回,从上至下命名为C1,C2,C3和C4旋回,由此建立了惠民凹陷沙三段的层序地层对比格架。在区域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根据岩性和电性资料,对研究区沙三段开展了高频层序划分与对比,共识别出9个短期基准面旋回。以短期旋回为基本的时间地层单元,在连井剖面的层序地层对比基础上,建立了江家店地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格架。在高频层序内研究了沉积微相的构成与演化特征以及储层分布规律。最后在高精度层序划分与对比、层序的沉积微相构成分析、砂体分布规律研究基础上,对有利的岩性圈闭勘探目标区作出了预测。
  • 储层预测
  • 贾亚妮;李振宏;郑聪斌;王欣
    . 2006, 45(5): 472-475.    摘要 ( )    PDF全文 ( )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的膏盐岩沉积面积达5×104km2,天然气的勘探程度很低。为此,利用测井技术和地震反演技术对盐下储层进行了预测。首先,通过对盐下沉积特征的综合分析,对盐下储集层段的发育层位和主要储集岩类型进行了描述;然后,采用ELAN测井技术对盐下储层的物性进行了分析,认为盐下储层的物性在普遍较差的背景上存在相对发育的层段和区带;最后,利用全局优化多道地震反演技术,对岩下储层进行了预测,认为盐下存在的局部隆起是圈闭和储层发育的有利区带。
  • 向树安;姜在兴;卢圣祥
    . 2006, 45(5): 476-481.    摘要 ( )    PDF全文 ( )   
    针对潜江凹陷岩性油藏储层与非储层之间波阻抗差异小,储层薄,波阻抗反演存在多解性且不能定量预测等问题,探讨了盐系地层岩性油藏预测的研究思路和配套技术。对潜江组盐系地层的岩石物理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储层预测方法:①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确定潜江凹陷岩性油藏的有利分布区;②通过基于模型的井约束稀疏脉冲反演获得的波阻抗数据体进行砂体描述;③利用地震约束测井反演方法,对自然伽马和密度等岩性敏感测井参数进行反演,得到拟测井参数反演数据体,在此基础上对砂体厚度进行预测,对储层进行定量评价;④利用多信息含油性预测方法对储层的含油性进行评价。在潜江凹陷广北油田,应用上述岩性油藏预测方法预测了储层发育区域,部署的广43-1井钻遇的某砂组与预测的厚度吻合,试获380t/d的高产工业油流。
  • 于文芹;邓葆玲;周小鹰
    . 2006, 45(5): 482-4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大牛地上古生界岩性气藏主要发育在三角洲分流河道沉积的下石盒子组、海陆交互沉积的山西组及以潮坪相沉积为主的太原组,储层是储集性能较差的致密砂岩,平均孔隙度小于10%,渗透率小于1×10-2μm2,储层单层厚度一般小于10 m,砂体横向连通性较差。由于低孔、低渗特征导致储层与围岩的波阻抗差异微弱,用地震资料进行储层预测困难。为此,针对大牛地石板太工区优质储层的岩性特征和测井响应特征进行了测井综合分析,利用对岩性粒度敏感的自然伽马曲线,以及对岩性粒度响应频率较低,且与波阻抗有较好对应关系的中子曲线重构了岩性指示曲线。岩性指示曲线不仅可以有效地识别优质砂体,划分不同岩性,为地震、测井信息结合的岩性反演建立桥梁,同时也为反演结果识别气层打下了基础。利用岩性指示曲线、波阻抗和电阻率曲线进行的地震、测井联合反演技术在石板太工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对石板太工区下石盒子组盒2段、山2段进行了储层和含气性预测,划分了有利含气区带,部署的2口开发井和1口探井有2口井见气,其中1口井获高产气流。
  • 马沛东
    . 2006, 45(5): 487-491.    摘要 ( )    PDF全文 ( )   
    车排子地区上第三系埋藏浅,砂岩厚度多在6m以下,地震资料视主频约为70 Hz,层速度在1900-2600m/s,按1/4波长的垂直分辨率极限来算,地震可分辨的地层厚度应大于7m,因此,砂体的识别是该区岩性油气藏勘探的关键。为此,针对车排子地区的地质特征,从精确层位标定、层序地层学、反演、正演几方面.探讨了从点到面再到体的砂体识别方法。利用声波测井曲线制作合成记录.并结合VSP测井资料进行精确层位标定;采用波阻抗测井约束反演方法进行砂体识别,在砂泥岩声波时差存在明显差异时效果很好;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建立局部和区块砂体解释模式,进行砂体识别和砂层组划分;采用正演模拟验证砂体识别的效果。综合应用上述方法,对车排子地区排2井区上第三系Ⅰ砂组的砂体进行了识别,并圈定了含油气范围,部署的排206井获得了72t/d的高产油流。在排2井以南地区应用该综合方法进行了砂体识别和含油气预测,部署的排8井也获得了46t/d的高产油流。
  • 应用研究
  • 夏洪瑞;董江伟;邹少峰;刘艳峰
    . 2006, 45(5): 492-4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传统的地震数据拟合技术中大都采用正交多项式拟合方法,这种拟合方法的拟合结果存在拟合不够准确的缺点,导致处理后地震数据的主频降低、断点变形。对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拟合过程中拟合中心点随正交多项式系数的改变是导致拟合不够准确的主要原因,提出采用常规二次多项式取代正交多项式进行数据拟合,以克服正交多项式拟合方法的缺陷。针对常规二次多项式系数扫描时由于系数彼此影响使计算量增大的问题,采用先线性拟合再微调的办法予以解决;针对扫描过程中拟合系数不能直接采用最优化算法的问题,采取了先大步长等间距扫描确定最佳拟合函数的单极值区间,然后再用二分法进行最佳拟合系数扫描的措施,节省了计算时间;针对拟合过程中出现断点模糊这一问题,采用中值约束下的矢量分解技术来解决。最后,利用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对常规二次多项式拟合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处理后的地震数据中,随机干扰得到了很好的压制,同相轴的连续性得到了增强,断点准确。
  • 郭树祥;王立歆;韩文功
    . 2006, 45(5): 497-502.    摘要 ( )    PDF全文 ( )   
    由于叠前时间偏移成像是在叠前数据上进行的,因此对数据的质量要求较高。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数据优化处理技术研究,研究的基础资料是胜利油田渤深6区块的三维地震数据。首先对资料的质量进行了分析,由于是拼接资料,因此存在着能量不均衡、覆盖次数不均匀、波形不一致以及各类干扰发育等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研究了时间-空间域内分频随机噪声衰减、频率-空间域相干噪声衰减、波形匹配处理和数据拟合三维随机噪声衰减等4种处理方法,分别取得了很好的处理效果。在对实际资料进行数据优化处理时,根据资料的特点采用了合适的组合方式,处理后资料的品质得到了较大提高,相干噪声、随机噪声得到了有效衰减,波形一致性得到了恢复,中、深层有效频率和有效能量得到了加强。
  • 胡英;张研;陈立康;崔兴福
    . 2006, 45(5): 503-5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建模是一种基于模型的迭代修正过程。影响速度模型精度的因素,除了速度反演算法之外,还包括复杂近地表条件下的静校正处理和观测系统的不规则性。从地震资料处理解释一体化的研究思路出发,针对不同的地震地质条件,提出了建立精确速度模型的对策。在地震勘探程度较高的地区,首先采用测井约束法建立初始宏观层速度模型,然后利用多域双重迭代法进行优化更新,以达到满足叠前成像精度要求的目的。另外,针对我国西部山地冲断带地区速度建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速度建模的思路和对策,并对该项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 井间与测井
  • 宋常瑜;裴正林
    . 2006, 45(5): 508-513.    摘要 ( )    PDF全文 ( )   
    以数值模拟方法为基础,研究了井间地震粘弹性波场特征及传播规律,并重点研究了井间地震波的粘滞衰减和散射衰减。从本构方程和运动方程出发,给出了二维粘弹性波方程交错网格任意偶数阶有限差分数值模拟方法。对均匀模型、含洞均匀背景模型和含洞层状模型进行了井间地震粘弹性波场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法模拟精度高,边界吸收效果好。介质的粘滞性使得波振幅明显衰减、波形和相位畸变严重,主频向低频偏移显著,且有效频带变窄。洞的散射波同相轴为双曲型,但其同相轴曲率大于直达波的曲率。洞的散射引起直达波振幅衰减明显,而对直达波主频的影响较小。当洞的直径小于一个波长时,洞散射波的主频高于直达波的主频,且与洞的大小关系密切。
  • 曹辉;郭全仕;唐金良;吴永栓;王世星
    . 2006, 45(5): 514-519.    摘要 ( )    PDF全文 ( )   
    井间地震反射波资料处理可以看成是有偏VSP反射波资料处理的一种延伸。由于一对井间地震资料相当于近千个有偏VSP,加上反射角增大和频率大幅度提高(约10倍),因此,井间地震反射波资料处理有着自身的一些特点。为此,对井间地震反射波资料处理中的一些技术和问题进行了讨论。对井间地震资料进行了分析,指出井间地震资料具有反射波场较弱、频率很高、管道波能量很强等特点;介绍了井间地震资料预处理方法,从空间属性建立、数据选排(抽道集)、道编辑、频谱分析、随机噪声压制和管波等相干噪声压制诸方面进行了讨论;对井间地震资料的波场分离和成像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对于井间地震资料的高频特性给噪声压制和同相叠加处理造成的困难,通过提高叠加次数予以解决,对于大反射角对同相叠加造成的影响,则采用限角叠加技术来解决。实际资料处理表明,所采用的处理技术和措施合理有效,获得的反射波剖面品质良好。
  • 何惺华
    . 2006, 45(5): 520-526.    摘要 ( )    PDF全文 ( )   
    井间地震反射波成像资料可以对井间地层和构造进行精细描述。对井间地震反射波的性质进行了讨论和分析。给出了反射波的基本性质,讨论了反射波系数与入射角的关系;分析了井间地震反射波的特点,反射波大都产生在检波器附近的深度范围,离震源和检波器越远反射能量越弱;讨论了大角度反射现象和大角度反射能量强的原因;利用实际资料对井间反射波的性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依据地层速度结构和井间地震观测方式来确定资料中的反射是大角度反射还是广角反射;利用模拟记录对广角反射现象进行了分析,得出波阻抗差为正值时,在临界角处产生广角反射且反射波极性发生翻转的结论;探讨了井间地震反射波振幅与频率等属性随入射角改变而变化的一般规律;提出对于广角反射造成的振幅、频率、相位畸变,可以采用有限角度叠加方法予以消除。实际资料处理证明采用此方法改善了叠加效果,提高了井间地震反射成像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
  • 方伍宝;陈林
    . 2006, 45(5): 527-5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已有的一些三维VSP资料处理方法,存在保幅性较差、对复杂构造不能正确归位、成像分辨率低、噪声强和计算效率低等问题,为此,提出了三维VSP资料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方法,其实质是把地表数据的三维单程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方法推广应用到三维VSP数据。对方法进行了阐述,其基本原理是将三维VSP数据按井中检波器的位置抽成共检波点道集,对共检波点道集进行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实现过程为将VSP波场分解为背景波场和扰动波场,背景波场采用相移法偏移,扰动波场采用频率空间域有限差分法偏移,然后对偏移后的上下波场进行相关处理,获得成像结果。数值模拟证明方法正确可行,实际应用表明方法实用。
  • 张卫红;陈林;高志凌
    . 2006, 45(5): 532-536.    摘要 ( )    PDF全文 ( )   
    三维VSP资料是多偏移距VSP资料,资料中多种类型的波叠合在一起形成复杂波场。从复杂波场中分离出单一的保幅反射波波场是三维VSP波场分离的重要工作。常规二维VSP波场处理方法单一,难以适用于复杂的三维波场处理。针对三维VSP资料的波场特点,以分离上行反射P波为例,将单一波场分离方法加以适当组合,对垦71井区三维VSP实际资料进行了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波场分离处理中叠加消去法和中值滤波相结合以及F-K滤波和中值滤波相结合的方法克服了单一方法的缺陷,波场处理后获得了波组特征明显、波场清晰单一的上行反射P波保幅波场,取得了较好的波场分离效果。
  • 秦绪英
    . 2006, 45(5): 537-5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地层压力低导致泥浆侵入深度加大,电阻率测井响应受到泥浆侵入的影响不能真正反映地层的电阻率特性。在天然气高产的储层段,深、浅电阻率测井应该有的差异被弱化,使得电阻率测井识别与评价天然气储层的应用受到制约。为此,依据电阻率测井的基本原理及泥浆侵入对双侧向测井的影响机理,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储层电阻率测井的响应特征及其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仪器结构参数、地层视电阻率、真电阻率、泥浆侵入深度之间的关系,给出了电阻率测井泥浆侵入影响的校正方法及泥浆侵入深度的计算方法;选择了有代表性的几口井(A15井,A16井,AK2井)对方法进行了验证,改进了该地区天然气储层的识别与评价方法。
  • 周国文;谭成仟;郑小武;朱新喜;王玉生;韦旺
    . 2006, 45(5): 542-545.    摘要 ( )    PDF全文 ( )   
    陆相储层隔夹层是流体在储层中流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也是储层精细表征的重要内容。认识和表征储层隔夹层特征,对中、后期油田剩余油分布的研究以及制订油田开发调整方案有重要的意义。以H油田VIVIAN层砂岩油藏为例,探讨了储层隔夹层的识别方法。首先通过岩心和测井资料分析讨论了H油田VIVIAN层的隔夹层性质和测井曲线特征,VIVIAN层的隔夹层主要为岩性和物性隔夹层;然后对这2种隔夹层的识别分别提出SHI曲线法、孔隙度-渗透率交会图法、经验统计法和含油饱和度法,并建立了隔夹层的识别标准。实际应用表明,提出的隔夹层识别方法和标准可以有效地划分H油田VIVIAN层砂岩油藏的隔夹层,识别结果与岩心和开发资料吻合较好。
  • 汪中浩;罗少成;陈冬;陈新林;宋帆
    . 2006, 45(5): 546-552.    摘要 ( )    PDF全文 ( )   
    水平井井眼轨迹与地层的相对位置经常变化,造成常规测井仪器在水平井中的响应机理发生改变,地层电阻率测井响应表现出各向异性特征,测井解释模型也因井眼位置不同而复杂化。因此,在进行水平井测井资料解释时,应考虑地层各向异性对测井响应的影响和地层非均质性对测井解释模型选择的影响。首先利用水平井井眼轨迹在钻出和钻回同一地层界面时的测井响应镜像特征提取地层界面点,用多项式趋势面分析方法确定水平井井眼轨迹的三维空间展布与地层之间的关系,确定井眼轨迹与地层的相对位置;然后通过研究水平井测井电阻率随水平井井眼轨迹与地层相对位置的变化规律,总结出油、水层的评价标准;最后采用3层水平层状模型对水平井地层电阻率的各向异性进行了研究,准确计算了地层水平电阻率和地层含油饱和度。将以上方法应用于塔里木油田水平井测井解释中,确定了井眼轨迹与地层的相对位置,计算了地层水平电阻率的大小。对油层和水层的电阻率各向异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地层电阻率如果表现为各向异性,就不能将水平井测量电阻率直接用于油水层的识别,但利用计算的水平电阻率能很好地使用垂直井的成熟研究成果进行油水层识别和地层含油饱和度计算。
  • 综述
  • 张明;韩大匡;姚逢昌;甘利灯
    . 2006, 45(5): 553-556.    摘要 ( )    PDF全文 ( )   
    转换波勘探成本低,获取的地下信息量大。但由于转换波的传播路径不对称,入射波与反射波的速度不同,因此转换波资料的成像比纵波资料更复杂。为此,对转换波成像的主要方法进行了讨论,并对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的转换波成像思路作了介绍。转换波成像方法可分为叠后偏移和叠前偏移成像两种,叠后偏移主要包括共转换点道集抽取、动校正、转换波倾角时差校正和叠后偏移等,叠前时间偏移主要分为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和波动方程叠前时间偏移两大类。分别对叠后偏移的4个主要处理步骤和叠前偏移两类方法的基本原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并指出叠前时间偏移方法是目前转换波资料处理的发展方向。新的转换波成像思路是,先对转换波资料进行转换,然后再成像,如非对称性校正法和纯横波成像法等,对这些新方法的基本原理进行了论述。指出了转换波成像方法研究的发展方向,即转换波成像配套技术的研究如静校正、去噪,以及能更好地适应不同观测系统的高保真、高分辨率的叠前成像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