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 第4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6-05-25
  

  • 全选
    |
    院士论坛
  • 滕吉文;
    . 2006, 45(3): 209-2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地球物理学在本质上是一门观测科学,高精度、高分辨率的观测和实验仪器、设备是地球物理学发展进程中的“前哨”。为此,对中国的地球物理科学仪器事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一些想法和建议。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进行了历史回顾和剖析;对发展自主创新的地球物理科学仪器事业的战略地位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对依赖国外科学技术的危害性进行了深刻的讨论;对中国地球物理科学仪器事业的现状进行了理智的分析;对中国地球物理仪器和设备研制队伍从有到无的缘由进行了深度剖析;提出了要使中国地球物理事业得到健康迅速发展,必须国家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国家行为的思想;提出了构建“地球科学仪器研发工程”规划的设想和建议,以及阶段性发展的具体目标、任务和实施必备条件。对于中国地球物理科学仪器事业,认为转变观念,自主创新,创自己的品牌,产业化生产,是进入世界强国的根本。
  • 方法研究
  • 凌云;高军;孙德胜;林吉祥
    . 2006, 45(3): 217-229.    摘要 ( )    PDF全文 ( )   
    随着计算机硬件和地震勘探成像技术的发展,叠前时间偏移正逐步替代常规的NMO加DMO加叠后时间偏移成为地震数据成像处理方法的主流。但对于不同的地质目标,叠前时间偏移的成像效果是否优于常规 NMO加DMO加叠后时间偏移的成像效果呢?为此,从地震数据成像处理方法、处理流程和处理参数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并基于某地区三维数据常规处理结果和叠前时间偏移处理结果,针对不同地质目标进行了剖析与评价。认为:叠前时间偏移成像的垂向分辨率较常规处理明显降低,但对于空间波阻抗变化明显的河流和断层,叠前时间偏移成像的空间分辨率要高于常规处理;对于小于1/4波长的叠置薄储层,叠前时间偏移成像的垂向和空间分辨率低于常规处理结果。
  • 关达;张卫华;管路平;张秀容
    . 2006, 45(3): 230-2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地震和地质条件复杂地区,利用纯地球物理方法进行储层预测,由于受到地震资料品质和预测方法多解性的影响,使得预测精度成为制约地震勘探开发的关键。为此,提出了相控储层预测技术,即利用地震相和沉积相控制地震储层预测。给出了相控储层预测技术的基本原理——综合利用地质、物探和测井资料,从地震相出发寻找储层识别模式,利用沉积相(有利地震相)控制地震储层预测。在大牛地气田D井区,应用相控储层预测技术对盒3段和山1段的有利储层分布范围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与井的符合率在90%以上。
  • 佘德平;吴继敏;李佩;徐国庆
    . 2006, 45(3): 234-238.    摘要 ( )    PDF全文 ( )   
    膏盐层作为一种很好的烃源岩和极好的盖层与油气储层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膏盐层具有的特殊性质使得其下伏目标地层成像困难。为此,以济阳坳陷HJ复杂膏盐区为目标区,首先通过分析膏盐层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说明了造成其下伏地层成像困难的主要原因——原位地层条件下处于蠕动状态非均匀分布的膏盐层对地震波场的强烈吸收和散射作用。然后设计了一个简化的膏盐层模型,采用波动方程粘弹介质波场数值模拟技术,分析了单道记录中以膏盐层为界的浅层和深层地震反射信号振幅谱的频率差异,证明了介质对波场的散射和吸收作用与地震信号的频率密切相关,高频信号衰减快,低频信号具有较强的抗散射和抗吸收能力,更易于穿透处于蠕动状态的非均匀膏盐层。最后根据目标区实际地质情况,建立了膏盐层地质模型。模拟数据分频成像处理表明,利用低频信号可以提高深层的成像质量。
  • 宁忠华;贺振华;黄德济
    . 2006, 45(3): 239-2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应用地震资料识别地层中的流体是储层预测的重要内容,对地层中流体的识别是通过流体识别因子实现的。为此提出了一种高灵敏度的流体识别因子。首先对常用流体识别因子进行了分析、归类和总结,给出了流体识别因子函数的一般形式,该函数基于纵波波阻抗和横波波阻抗等参数,可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和应用不同的流体识别因子;然后从Gassmann公式出发,分析了岩石中不同充填流体对弹性参数、速度和波阻抗的影响, 进一步明确了对流体敏感、比较敏感和相对不敏感的参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高灵敏度流体识别因子;最后以湿砂岩和含气砂岩为例,对比分析了不同流体识别因子对流体的敏感度。分析结果表明.高灵敏度流体识别因子对流体的灵敏度较其它常用流体识别因子高。
  • 杨贵祥;
    . 2006, 45(3): 242-244.    摘要 ( )    PDF全文 ( )   
    讨论了基于调谐频率与分频处理的高分辨率反演技术,给出了方法的基本原理,即利用地震数据的调谐频率和分频处理分析,半定量地确定储层厚度,并将其作为地震反演的约束条件。方法的实现过程是:通过层状地质模型的地震正演模拟,建立不同主频子波时地层厚度与调谐频率的关系;利用地震资料时-频分析技术,实现地震资料分频处理;利用合成地震记录标定地震子波主频;利用分频处理结果,借助于调谐频率分析与调谐振幅分析,给出地震反演约束条件;利用反演算法消除地震子波影响,提高和拓展地震资料的频带范围,实现储层的高分辨率成像。普光地区的应用实例表明,调谐频率与分频处理的高分辨率反演方法无需对储层空间变化规律进行假设,适用于强非均质碳酸盐岩储层的高分辨率成像。
  • 潘树林;高磊;周熙襄;钟本善
    . 2006, 45(3): 245-2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初至波自动拾取方法已有很多,但在实际应用中或多或少都受到一定的限制。为此,从初至波的特点出发,提出了单道数据边界检测和样条插值相结合进行初至波自动拾取的方法。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首先应用单道边界检测算法确定单炮记录每一地震道的能量边界;然后利用一定的判定准则对检测结果进行判别,保留正确的边界点,去掉错误的边界点;再利用正确的边界点对不确定边界点进行样条插值,得到一条连续的边界; 最后,利用能量边界点对原始记录进行映射,在一定范围内搜索最准确的初至波到达时刻。利用实际资料对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拾取精度高,自动化程度高,剖面的品质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 应用研究
  • 邢卫新;汤达祯;杨铭;何祖荣;付志芳;宋珩
    . 2006, 45(3): 250-255.    摘要 ( )    PDF全文 ( )   
    断块油藏的形成与断层的封堵性密切相关,因此可以通过对断层封堵性的研究预测断块油藏的含油气性。阐述了评价断层封堵性的方法,通常,采用泥、页岩在断面上的涂抹程度,即粘土涂抹潜力、泥岩涂抹系数和泥质断层泥比率来定量描述断层的封堵性。介绍了粘土涂抹潜力、泥岩涂抹系数和泥质断层泥比率的计算方法,讨论了方法的适用范围,给出了方法实现的详细步骤。粘土涂抹潜力和泥岩涂抹系数评价方法由于需要对每一个单层都要计算断层的涂抹程度,因此对于薄砂泥岩互层的地层实现起来比较困难,而泥质断层泥比率对于多层序地层计算简便,容易实现。故采用泥质断层泥比率和断层横向封堵系数对新庄油田复杂断块油藏断层的封堵性进行了评价,并通过标定确定了断层的横向封堵系数与断块储量的关系,以及可封堵油气的最小断层泥比率。对新庄油田泌90断块的含油气性进行了预测,后期的油气开发证实,预测结果是正确的。
  • 郑四连;刘百红;张秀容;关达;付强
    . 2006, 45(3): 256-2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小壕兔工区的气藏属于典型的岩性气藏,砂体薄,岩性横向变化大。砂岩含气后,速度、密度、波阻抗明显降低,呈现出类似于泥岩的特征,声波曲线不能很好地反映地层的岩性。为此,采用拟声波曲线波阻抗反演方法,对该地区砂体的分布特征和展布规律进行了描述。首先,通过统计分析找出对地层岩性变化敏感的测井曲线——伽马测井曲线;然后利用信息融合技术将声波测井曲线和伽马测井曲线构建成伽马拟声波曲线;最后,利用宽带约束地震反演技术进行了储层反演。对伽马拟声波曲线的反演结果与声波曲线的反演结果进行了对比, 伽马拟声波曲线的反演结果在分辨率和与钻井岩性的匹配精度上都有较大的提高。用反演结果对砂体的分布特征和展布规律进行了描述,结果与地震振幅属性预测结果大趋势一致,但在局部刻画上更细致。
  • 冯凯;查朝阳;钟德盈
    . 2006, 45(3): 262-266.    摘要 ( )    PDF全文 ( )   
    井约束地震反演技术具有很好的垂向分辨能力,在储层横向变化不大时反演效果很好,但如果储层的横向变化十分复杂,反演技术的局限性就非常突出,要获得好的反演效果很困难。基于薄层反射调谐原理的频谱成像技术不依赖于井资料,只与地震资料的品质有关,对于储层边界、非均质及厚度的成像,分辨率尤其是横向分辨率要高于传统的宽带地震分辨率。中国东部H区块S构造带。主要目标地层厚度变化大,构造复杂,目标储层主要由砂岩、砾岩、凝灰质砾岩和火山碎屑岩组成,非均质性强。综合应用反演技术和频谱成像技术对其含油气储层的分布范围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与验证井吻合很好。
  • 王香文;于常青;董宁;于文芹
    . 2006, 45(3): 267-671.    摘要 ( )    PDF全文 ( )   
    鄂尔多斯盆地是典型的克拉通盆地,具有构造平缓,储层埋藏深(2500m以下)、地层薄(砂岩单层厚度一般小于10m)、砂泥岩叠置、横向变化大等特点,储层预测比较困难。为此,利用地震综合解释技术和高精度储层综合预测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定北区块进行了储层描述。精细刻画了目的层的构造,落实了上古生界区域及局部构造位置,评价了目的层段砂体空间展布及厚度变化,预测了砂体富集区和含气性。
  • 乔玉雷;王延光;李九生;何惺华
    . 2006, 45(3): 272-276.    摘要 ( )    PDF全文 ( )   
    井间地震在解决油藏开发问题方面具有明显的精度优势,为了更好地认识和应用井间地震资料,从不同角度对井间地震反射波成像资料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井间不同成像方法基本原理的分析,井间成像资料与合成地震记录的对比分析,地层与反射波组对应关系的分析,地层内部变化与地震反射结构的分析,以及井间成像资料与地面地震资料构造趋势的对比分析,得出井间成像资料可以更好地反映地下地质构造形态,同相轴反映的是地层波阻抗界面的认识。对垦71井区井间地震反射波深度域资料进行了波数计算,对其时间域资料进行了频谱分析,并进行了井间地震资料、地面地震资料、测井曲线等的标定对比,认为井间地震反射波成像资料能够分辨3~5m厚的薄层。对胜利广利油田的井间地震反射波成像资料进行了构造解释,结果表明井间地震反射波成像资料具有反映细微构造的能力。井间地震正演模型分析表明,选择大角度道集进行有限角度叠加处理的成像资料可以用于岩性解释。
  • 宁俊瑞;王顺国;樊佳芳;贾建仓;徐国栋
    . 2006, 45(3): 277-2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地形起伏剧烈、速度和厚度横向变化大的地区,折射静校正技术的应用受到诸多限制,主要表现在不能准确地识别和拾取来自于地下连续地质界面的折射波,使得精确求取的长波长静校正量困难。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对比折射法的三维静校正技术。介绍了这种静校正技术的方法原理和特点,基于对比折射法的折射波至拾取实质上是一个折射层的对比分析解释过程,因此能准确地拾取折射波至,精确地求解低速带的绝对延迟时; 然后利用延迟时和近地表速度模型(等效,时深,空变)反演表层模型,最终一次性完成基准面静校正(包含低速带校正和高程校正)。在黄土塬、沙漠以及沙漠和山地的接合部等地区,利用基于对比折射法的三维静校正技术进行静校正处理,使资料的品质得到了明显改善,反射同相轴连续性好,信噪比和分辨率高.构造形态清晰可靠, 提高了勘探精度。
  • 袁井菊
    . 2006, 45(3): 285-2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对于垂向速度突变的地层,采用速度连续变化的层状介质模型和平均速度场实现变速成图.会带来较大的误差。为此,探讨了采用分段速度模型描述速度场的层叠法变速构造成图方法。首先利用VSP、地震测井、声波测井等速度资料,根据速度变化趋势划分速度段,分段拟合速度,求取各速度段的截距(v0)和斜率(K),建立各层v0速度平面图;然后计算层速度,获得各速度段的层速度平面图;再利用各层的层速度和时间计算各层的厚度;最后通过多层厚度叠加,获得不同层段的构造图,实现变速成图。该方法不需要编制时间等值线图,因此避免了在成图过程中出现的相交点时间差异问题。
  • 王增明
    . 2006, 45(3): 290-2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准噶尔盆地北缘地表条件复杂,有沙漠、农田、砾石和基岩出露山体等。二维地震勘探测线跨越玛湖凹陷、克夏断阶带、哈山凸起与和什托洛盖沉积盆地等地下构造。由于地表高程起伏大,低、降速带速度和厚度变化剧烈,地下地质结构复杂,使得地震资料的属性存在较大的差异,采用常规方法处理效果不好。为此,从地震测线的地表结构和地下构造的研究入手,对不同地表条件下的地震资料特征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即对地震资料进行空间变化处理。处理结果表明,空间变化处理方法对地表条件复杂地区的资料有很好的处理效果,剖面的品质可以得到较大的提高,剖面的一致性好,反射同相轴连续,信噪比高。
  • 地震采集
  • 李仲远;刘胜;郭勇
    . 2006, 45(3): 294-2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广西百色盆地地下构造十分复杂,其北部地层高陡,断裂异常发育。以往的勘探,一是受仪器设备和技术条件的制约,观测系统CDP网格过大,排列长度较短;二是没有针对盆地中油气最富集的目标区(北部陡坡带) 进行针对性的观测系统设计,致使地震剖面的波组特征不明显,断点不清晰,构造难以准确落实。为查明百色盆地3条主控断层的产状、性质和展布情况,落实北部陡坡带的盆地边界地层接触关系,针对该区地震地质条件, 进行了基于目标的三维观测系统设计。首先,对以往的三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进行了分析,找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提出了设计思路,并利用弹性波波动方程正演方法对目标区北部陡坡带进行了正演模拟,分析了不同地震地质条件下资料的品质以及满足地质条件的采集参数;最后,针对该区的复杂构造进行了基于目标的三维观测系统设计。在北部陡坡带,利用基于目标的观测系统采集的资料,信噪比得到了较大改善,品质较好,可用于精细构造解释。
  • 李云龙;严又生;白俊辉;樊杨栓;张福天;李学民
    . 2006, 45(3): 299-303.    摘要 ( )    PDF全文 ( )   
    采集参数和观测系统设计是资料采集质量的根本保证,为此,对轮古38井三维VSP数据采集方法进行了探讨。首先以轮古38井区已有资料为基础,结合三维VSP所要解决的地质问题,建立了地质模型;然后利用射线追踪、波动方程正演模拟等方法对观测方式进行了分析论证,确定了最大偏移距、检波器的沉降深度、接收点距、震源位置和炮点间距等采集参数,探讨了这些参数对地下成像范围和覆盖次数的影响;最后利用成像范围、面元大小、覆盖次数、入射角等参数对设计的观测系统作了进一步论证评价,确定了最佳的三维VSP采集施工方案。轮古38井的应用实例表明,利用所设计的三维VSP观测系统获得的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都要优于三维地面地震资料,成像更清晰。
  • 综合研究
  • 周义军;杨遂正;王欣
    . 2006, 45(3): 304-310.    摘要 ( )    PDF全文 ( )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的风化淋滤带与油气运聚关系密切,古岩溶孔洞是其主要储层。为此,通过恢复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纪古构造、风化裸露期古地貌及奥陶系顶面在二叠纪本溪期、太原期、山西期、石盒子期、石千峰期的起伏形态,分析了奥陶系岩溶储层的演化过程。奥陶纪“三隆两鞍一坳陷”的古构造格局控制了沉积相带的展布,是岩溶储层发育的基础;风化裸露期岩溶古地貌格局有利于岩溶储层的进一步发育;奥陶系顶面在本溪期一早中三叠世的起伏形态决定了岩溶储层的后期改造,其在沉积演化过程中,始终处于中部高、东西低的构造格局。分析认为:东部坳陷与中部隆起之间的斜坡带为岩溶储层展布的有利区域,是下古生界油气勘探的重点;东部坳陷中的岩溶残丘为岩溶储层发育的次级有利区,存在较大的勘探潜力。
  • 刘羽;王家映;孟永良
    . 2006, 45(3): 311-315.    摘要 ( )    PDF全文 ( )   
    Occam反演以其稳定收敛和不依赖于初始模型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大地电磁数据的处理,但偏导数矩阵的计算和拉格朗日乘子的求取导致大量的模型正演,使得反演速度较低。为此,研究了用基于PC机群的并行计算来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首先对Occam反演方法进行了阐述;然后,分析了反演方法中各计算耗费的时间,提出对约占计算量90%的偏导数和拉格朗日乘子进行并行计算的思想,即偏导数计算采用频点计算一级的大粒度并行,拉格朗日乘子扫描和一维搜索分别采用μ值计算一级的大粒度并行和频点计算一级的小粒度并行;给出了并行计算的实现方法,即在PC机群上,利用主一从编程模式实现Occam反演的整体并行计算。在计算中,采用任务组合方式,减少了通信量,较好地实现了负载均衡。在4节点PC机群上,对应于拉格朗日乘子的扫描和一维搜索方式,整体加速比分别达到3.36和2.83。
  • 宋维琪;刘仕友
    . 2006, 45(3): 314-328.    摘要 ( )    PDF全文 ( )   
    研究了地下埋藏点电流源三维地电介质的有限差分数值方法。首先讨论了三维埋藏直流点电源场方程及边界条件;然后讨论了微分方程的离散化,对于数值求解时电导率应具有一定连续性的要求,采用斯托克斯定理将体积分化为面积分的方法来消除,求解方程利用有限差分技术构成。为了提高计算精度和计算速度以及避免由源奇异性引起的差分计算复杂性,计算时将电位分成二次异常电位和背景电位2部分。在背景场计算中,对地下均匀半空间和水平均匀层状模型的背景场对二次异常场的影响进行讨论。结果发现,将地电模型中各层的电导率和异常体电导率取加权平均,以此作为均匀半空间模型的电导率进行背景场计算时,二次异常场计算结果较差;利用水平层状模型计算背景场,以此为基础计算三维地电场,二次异常场的计算结果有明显的改善。研究表明,利用有限差分数值方法进行复杂地电模型的正演计算,计算速度快,计算结果精度较高。
  • 徐世浙;张研;文百红;杨辉;杨长福
    . 2006, 45(3): 316-3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准噶尔盆地陆东地区的某些井中已发现有价值的油气,而且与火山岩有关。该地区的磁异常主要由火山岩引起,但当磁性体相距不远时,磁异常会互相重叠,在磁异常图上很难将它们区分开来。因此,该地区的已知含油、气井,在磁异常图上与磁异常并不对应。为此,采用切割法对磁力资料进行了处理,将不同来源的磁异常分离开来,用区域场代表深部磁性体的异常,局部场代表浅部磁性体的异常。在切割半径为4km的局部异常图上,很清楚地显示出原来与磁异常对应关系不明显的含油、气井,均位于局部异常的边缘,这表明含油、气井的分布规律与一定埋深的火山岩边缘有关。
  • 陈玲;白志琳;李文勇
    . 2006, 45(3): 319-3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北黄海盆地属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地质构造复杂,我国在该区的油气勘探一直未见成效,2002年开始对盆地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合地球物理调查。对北黄海盆地沉积坳陷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描述——盆地由一系列中、新生代断(坳)陷构成,位于盆地北部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坳陷是盆地的主体沉积坳陷,最大沉积坳陷面积超过2200 km2,最大沉积厚度达9000m,其中中生界最大厚度达4800m;盆地南部则分布了一些规模较小的断陷。对油气勘探前景进行了分析——根据朝鲜的钻探资料,北黄海盆地中生界的白垩系和侏罗系是主要勘探目的层,而盆地东部坳陷的中生界厚度大,烃源岩条件好,各种类型的局部构造圈闭发育,且既有区域性盖层又有局部盖层,生储盖条件优越,因此,东部坳陷应是盆地油气勘探前景最好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