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 第44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5-09-25
  

  • 全选
    |
    院庆专稿
  • 赵改善;李剑峰;王于静;韦海亮
    . 2005, 44(5): 413-420.    摘要 ( )    PDF全文 ( )   
    网格计算已经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网格计算技术,可以全面实现信息共享、数据共享、存储共享、计算资源共享、软件资源共享、知识共享和协同工作。首先阐述了网格计算的概念,介绍了网格计算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和应用现状;然后对中国国家网格从建设目标、建设现状、软件体系结构等几方面进行了概述;最后介绍了网格计算技术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应用现状,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 王世星;曹辉兰;靳文芳;蔡玉华
    . 2005, 44(5): 421-427.    摘要 ( )    PDF全文 ( )   
    碳酸盐岩岩溶风化壳由多期喀斯特化与后期构造运动叠加改造的孔、洞、缝等组成,形成了大小不等、空间形态复杂的储集体,此类储层非均质性强,难以预测和表征。设计了不同尺度溶洞和裂缝的碳酸盐岩岩溶风化壳物理模型,采用超声定比观测方法对地震波的传播能量和反射结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理想条件下溶洞与裂缝可形成强短反射和杂乱反射,极不规则溶洞和洞缝的复杂联合体均表现为反射背景上的杂乱反射。利用强振幅聚类分析和不连续性检测等手段对塔中卡1区的叠后地震资料进行了储层预测和识别,卡1区的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储层表现出强短反射和反射背景上的局部杂乱反射这2种地震微相。利用古构造起伏趋势和波形检测等辅助方法,进一步证实了这些反射异常与卡1区岩溶缝洞地质成因的关联性。综合分析认为,卡1区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储层发育程度较弱,在构造高点部署的2口异常区外的探井实钻数据也证实了这一预测结果。
  • 李剑峰;赵群;郝守玲;李智宏
    . 2005, 44(5): 428-432.    摘要 ( )    PDF全文 ( )   
    针对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的地质特点,设计和制作了裂缝、孔洞和洞-缝3种典型物理模型,并采用超声波测试方法进行了模型正演模拟,以分析当地下存在溶洞、裂缝时的地震波传播的能量和反射结构的变化。给出了模型的制作原理和制作材料,对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层中存在较大的溶洞时,叠加剖面上溶洞的上方会出现弱反射,但溶洞内部往往形成强绕射波,经偏移归位后成为强短反射,并连续出现;地层中存在裂缝时,在叠加剖面上表现为杂乱反射地震相;地层中存在不规则的缝-洞组合时,叠加剖面上以杂乱反射相为主。
  • 张松扬;陈萍;范宜仁;
    . 2005, 44(5): 433-4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常规测井资料主要用于识别大段低孔隙地层中明显的缝-洞型储层特征,对于裂缝性和孔隙性储层,由于受测井资料分辨率的限制,识别较为困难,而微裂缝和溶蚀微孔储集层则几乎无法识别。为了使常规测井资料能有效反映碳酸盐岩储集层孔、洞、缝的特征及其变化,突出不同缝、洞层的响应特征,并划分出不同类型的储层,对测井资料响应特征敏感性进行了分析。以新疆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集层基本特征为依据,利用常规测井信息比值法和重叠法等技术,分类提取了储层测井特征参数:①岩电测井特征参数(包括井径比K1、深浅电阻率比K2、自然电位相对比K3);②孔隙测井特征参数(包括声波时差比K4、密度比K5、中子相对孔隙度K6);③能谱测井特征参数(包括铀相对含量K7、钍铀比K8等),并进行了综合评判,确定出划分储层类别的标准。经过50口井的应用验证,采用多参数综合评判来划分地层和储层是可行的,效果也很明显。
  • 郭全仕;邬达理;唐金良;曹辉
    . 2005, 44(5): 439-444.    摘要 ( )    PDF全文 ( )   
    井间地震反射波的主频大约是地面地震反射的10倍,因而井间地震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同时对成像精度的要求也就更高。以VSP-CDP成像方法为例,探讨了影响井间地震反射波成像质量的因素,指出井间直达波可作为检验成像精度的依据;在总结和比较井间和地面地震反射成像方法差异的基础上,提出无需速度建模的走时场延拓反射波成像方法,并推导出弱各向异性介质下纵波的走时延拓方程。实际井间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走时场延拓反射波成像方法较之井间VSP-CDP反射成像方法的成像质量有了质的提高,其成像剖面与地面地震剖面相比,包含了更多的地层信息,由此说明,新的成像方法是可行和可靠的。
  • 陈世军
    . 2005, 44(5): 445-4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地震射线层析成像需要进行旅行时和射线路径的计算,而复杂介质的地震射线追踪方法受到地震波频率有限的影响。为此,提出了基于薄层模型的有限频率井间地震波层析成像方法。给出了方法的基本原理,即在Fresnel带内寻找长度最短的路径,在弯曲射线追踪方法表示旅行时大小的目标函数中,加入一项与射线长度有关的惩罚项,把有限频率地震射线追踪问题转化为求解该目标函数无约束最优化问题,从而实现基于薄层介质模型的有限频率地震射线追踪,最后通过反演计算实现井间地震射线层析成像。该方法计算简单,易于实现,理论模型试算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 李剑峰;黄卫;胡中平;马国庆;王辉明;宗遐龄;李守才
    . 2005, 44(5): 449-4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对微机电系统(MEMS)数字检波器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简要介绍,对MEMS数字检波器的室内检测系统的组成、标定和测量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描述。在江苏油田进行了MEMS数字检波器野外试验,以测试MEMS传感器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用MEMS数字检波器采集的资料,浅层的信噪比、分辨率和波组特征比传统检波器的要好,深层能量较弱;在室内进行了三分量MEMS数字检波器和超级检波器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数字检波器的频率响应要优于超级检波器,阻尼低于超级检波器;在四川达州进行的三分量MEMS数字检波器野外试验表明,三分量MEMS数字检波器的灵敏度较低,不能分辨深层弱信号;在山东煤田的试验中,三分量MEMS数字检波器的灵敏度提高了3倍,记录的总体面貌没有很大改观,但检波器对小于10Hz的面波信号有响应。
  • 林伯香;孙晶梅;徐颖;李博
    . 2005, 44(5): 454-457.    摘要 ( )    PDF全文 ( )   
    针对复杂山地的静校正问题,研究了利用基于初至时间的3D表层速度层析反演技术。给出了反演方法的基本原理,即采用基于最短旅行时原理的射线路径追踪法计算初至波的路径和旅行时,采用同时迭代重建技术(SIRT)计算速度修正量,修改速度模型。最终的速度模型通过正演和反演多次迭代获得,不依赖于初始模型。用一个速度变化复杂的理论模型对该方法进行了试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很好地重建了横向剧烈变化的3D速度结构。对南方某山地3D资料处理结果表明,用该方法可以获得可靠的3D近地表速度模型和静校正量。
  • 武克奋
    . 2005, 44(5): 458-460.    摘要 ( )    PDF全文 ( )   
    通常干扰波压制技术是利用有效波与干扰波的频率差异和视速度差异来分离和压制干扰的。利用视速度差异的f-k滤波技术,虽然有很好的压制效果,但当有效波与干扰波的视速度范围有重叠时,二者不能完全分离;此外,由于是多道处理,在压制干扰的同时,也产生了人工噪声,降低了分辨率。双向预测法利用拉冬变换同时预测有效波和干扰波的模型,以约束压制函数的计算,然后在单道记录上压制干扰波,能时变和空变设计滤波器,有很强的信噪分离能力,不会产生人工噪声。理论记录和实际地震数据的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是一种分离和压制干扰波能力很强的高保真压制干扰波方法。
  • 孙成龙;方伍宝;孔祥宁;王于静;段文超
    . 2005, 44(5): 461-464.    摘要 ( )    PDF全文 ( )   
    根据波场外推理论和共角度成像条件,给出了基于深度-射线域共成像道集的偏移速度分析方法。该方法采用速度扫描技术,以共成像点道集同相轴拉平,即成像质量最优为准则提取速度修正量,可以采取沿构造层位或道集深度2种方式进行交互式速度分析。用Marmousi模型对该速度分析方法进行了沿深度方向和沿层位的偏移速度分析测验,结果表明,用该方法提取的速度修正量与预设的偏移速度误差几乎一致。
  • 邬达理
    . 2005, 44(5): 465-4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进行长排列地震资料处理时,由于大地滤波和动校拉伸等因素的影响,存在随炮检距增大频率降低的现象,难以获得高分辨率的资料处理结果。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地表一致性反褶积、提高大炮检距地震资料分辨率的处理方法。该方法在常规地表一致性反褶积之后,对数据进行共炮检距域分选和动校正处理,然后进行主分选为共炮检距域的地表一致性反褶积。介绍了该处理方法的实现步骤,并用数值模拟和实际资料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用改进方法进行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共炮检距域自相关特征子波分析处理后,相位一致性得到明显改善,叠加剖面的同相轴变细,频带变宽,提高了资料的分辨率,改善了叠加剖面的品质。
  • 孙开峰;管路平;韩革华;刘群
    . 2005, 44(5): 468-470.    摘要 ( )    PDF全文 ( )   
    新疆亚肯北部地区表层和地下地质条件复杂,浅层第三系巨厚高速砾岩以及深层上第三系低速膏盐存在速度和厚度的变化,使得区内构造和圈闭难以落实。为此,提出了密点速度分析方法,该方法逐道求取强波组地震波速度,并应用速度滤波、频率滤波、倾角滤波等手段提高速度参数的精度。将该方法应用于亚肯北库1井区600km2的叠前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速度分析,搞清了浅层高速砾岩区和深部低速膏盐层的速度变化规律,预测了浅层高速砾岩的平面分布范围。
  • 李剑峰;董宁;关达
    . 2005, 44(5): 471-4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反射结构的地震属性技术。该技术的基本原理是:①通过分析研究区内钻井、测井、地质和物探等资料,建立高孔隙储层发育带的预测模式.寻找相对较厚的河道砂体;②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浏览三维数据体,研究河道沉积的反射结构;③在地震属性体上,对河道砂地质异常体进行三维雕刻,预测砂体空间展布及纵横向叠置关系。根据预测结果,在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部署了9口开发准备井,已完钻的7口井都钻遇了早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1段-盒3段砂岩,并均获工业气流,平均产能为16.9×104m3/d,其中1口井的产能达58×104m3/d,为本区最高产井。
  • 郭建;魏福吉;吴长祥
    . 2005, 44(5): 474-478.    摘要 ( )    PDF全文 ( )   
    盒子波技术可以较准确地获得干扰波的速度、传播方向以及资料的信噪比信息,能任意进行各种面积的检波器组合。因此,可以根据勘探区域的地表和地下地质条件,利用盒子波技术选择经济有效的检波器组合形式,获得较好的采集资料。首先,简单介绍了盒子波技术在顺托果勒地区的应用。然后,利用盒子波技术中的方形排列进行了检波器组合个数、组合基距、组合图形及室内组合和野外组合的分析和比较,得出了①检波器组合是提高记录信噪比的必要手段;②室内检波器组合的动态范围和去噪能力优于野外检波器组合;③经静校正后再做室内检波器组合,将保留记录的高频成分,大大提高分辨率等结论。最后,设计了一种新的单点多线二维地震观测系统,即把野外组合接收优化为野外单点多线接收,经室内预处理后再进行组合,充分保持了地震记录的原始分辨率,提高了地表和地下地质条件复杂地区目的层信号的分辨率和信噪比。
  • 魏嘉;岳承祺;刘永宁;徐雷鸣;庞世明
    . 2005, 44(5): 479-485.    摘要 ( )    PDF全文 ( )   
    NEWS油藏综合解释系统(NEWS系统)是基于Linux操作系统的、支持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多学科综合解释的油气藏综合解释软件系统。该系统采用网络化分布式并行计算的体系结构,构建了综合解释数据平台和集成化的图形平台,可以综合利用地震、地质、测井和测试等多学科资料,进行构造、地层、岩性及含油气特征等的研究,预测储层的特性及分布,建立油气藏地质模型。从综合解释数据平台、集成化图形平台、服务性子系统等几方面对NEWS系统进行了介绍;从地震解释、测井解释、层序地层学分析、地震反演和属性分析、储层综合评价及实用工具几方面对NEWS系统的功能进行了描述。应用NEWS系统对东海西湖凹陷保俶斜坡中部的平北区带进行了构造、地层和储集体综合解释。
  • 方伍宝;孙建国;赵改善;王华忠;程玖兵
    . 2005, 44(5): 486-4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基于波动方程的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技术可以将叠前深度偏移技术的应用领域从复杂构造成像扩大到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岩性地层成像。研制开发了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成像软件系统,该系统包含工区管理、数据管理、偏移速度分析、构造建模、2D/3D地震速度建模、地震偏移成像、三维可视化、辅助计算等一系列功能模块;具有独特的速度建模、叠前深度偏移成像、高效并行计算、三维可视化和性能优化等特色技术。对该软件系统进行了SEG/EAGE3D盐丘模型数据测试,在所获得的成像剖面上盐丘边界和断层清晰。将该软件应用于实际地震资料的处理,河南油田泌阳凹陷的高陡构造、胜利油田的古潜山内幕都得到了很好的成像。
  • 方法研究
  • 姚姚
    . 2005, 44(5): 491-494.    摘要 ( )    PDF全文 ( )   
    碳酸盐岩洞缝型油气藏可以看作是由准均质介质中随机分布大小形状各异的低速体共同组成的复杂非均匀介质。应用随机介质模型及非均匀介质弹性波波动方程对洞缝型油气藏进行了系统的正演模拟。对模拟地震波场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得出①溶洞横向尺度的变化对振幅影响很大;②溶洞高度的变化对振幅影响较小;③宽度较小溶洞的振幅变化比宽度较大溶洞的振幅变化复杂;④利用振幅可以确定小溶洞宽度;⑤不同溶洞的振幅变化规律存在差别等结论。利用惠更斯原理和菲涅耳带的思想从理论上对这些结论进行了分析和解释,结果说明溶洞型油气藏的地震波场主要由那些非均匀分布、大小形态各异的低速体所产生的强弱不同的散射(绕射)波组成,因此,要解决溶洞型油气藏的问题必需加强以散射(绕射)波为基础的处理方法研究。
  • 邓继新;王尚旭;俞军
    . 2005, 44(5): 495-4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实验室高频条件下,对储层砂岩样品采用常规吸入饱和法得到的纵波速度与饱和度的相关性表现出复杂的变化趋势,在压力较低时纵波速度随饱和度的增加表现出非线性增大,而压力较高时纵波速度先减小后增加,实验结果与地震勘探中用有效流体模型得到的理论值不同。对基于有效流体模型和斑块模型的弹性波速度与饱和度的相关性理论进行了讨论,指出不均匀斑块饱和方式对速度的影响是频率相关的,它包含了多个孔隙的一种更大尺度上的频散作用。对低压力下的部分饱和储层砂岩样品的速度实验值进行了Biot流和喷射流频散作用校正,实验所得的纵波速度值落在了有效流体模型的下限速度值斑块模型和上限速度值所围成的区域内。
  • 朱兆林;赵爱国
    . 2005, 44(5): 499-5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基于Zoeppritz方程的地震波反射系数解析式是非线性的,而利用地震波反射系数公式来反演介质的弹性参数,或是直接利用非线性反演方法,或是对复杂的反射系数公式进行线性化近似。首先,从理论上讨论了各向异性介质中的反射和透射系数方程,给出了裂缝介质的线性近似反射系数公式;然后,利用ISO/HTI模型对Vavrycuk和Ruger的近似反射系数与真实反射系数进行了对比,得出在大角度情况下Vavrycuk近似比Ruger近似更逼近真实值的结论。因此,选择Vavrycuk纵波近似反射系数公式对纵波方位AvI线性反演公式进行了推导;最后,用模型对反演公式进行了验证,反演结果能满足精度要求。
  • 甘利灯;赵邦六;杜文辉;李凌高
    . 2005, 44(5): 504-508.    摘要 ( )    PDF全文 ( )   
    给出了弹性阻抗的概念,并根据弹性阻抗与波阻抗定义的相似性,提出了利用叠后测井约束反演方法实现弹性阻抗反演的思想。利用Gassmann方程对渤海湾地区上第三系储层进行了流体替代模拟,得出横波速度随水饱和度变化很小,纵波速度和密度随水饱和度变化较大,对流体变化较敏感的结论。用不同饱和度的纵、横波速度和密度参数,利用波动方程正演模拟得到叠前合成道集,并提取角道集剖面,然后反演得到弹性阻抗剖面。反演结果表明,利用叠后测井约束反演方法实现弹性阻抗反演是有效和可靠的。对弹性阻抗和波阻抗与水饱和度的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弹性阻抗可以更好地反映流体饱和度的变化,在岩性和流体的识别和预测中具有很大的潜力。对鄂尔多斯苏里格气田的实际资料进行了处理,发现入射角为16°时弹性阻抗与自然伽马有很好的相似性,因此利用16°入射角对应的弹性阻抗可以识别有效储层。此外,通过井点弹性阻抗与自然伽马的对比分析,可以确定区分有效储层的门槛值,如苏里格地区有效储层的弹性阻抗门槛值为2900。
  • 应用研究
  • 赵舒
    . 2005, 44(5): 509-5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具有低孔、低渗、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强等特点,储层的储、渗机理十分复杂。微电阻率成像(FMI)测井资料能够描述地下岩层的沉积特征,因此,可以依据碳酸盐岩地层的FMI测井响应特征,对碳酸盐岩储层进行评价。介绍了FMI测井解释结果的多种地质应用;给出了常规测井资料和FMI测井资料对岩心的深度归位和空间方位归位的方法原理和实现步骤;利用统计方法建立了裂缝参数的定量估算关系;通过与常规测井等资料的对比,建立了储层分级标准,并利用FMI测井资料对储层进行了分级。多口井的应用结果表明,利用FMI成像测井资料对缝洞型储层的评价结果与录井油气显示和测试结果较吻合。
  • 采集技术
  • 邸志欣;谭绍泉;姜维才;贾静敏;李胜文
    . 2005, 44(5): 517-524.    摘要 ( )    PDF全文 ( )   
    为精细查明川东北地区地下裂缝发育带和高陡复杂构造,针对该区碳酸盐岩出露、沟河发育、砾石区分布广等表层地震地质条件,开展了采集方法的研究,总结出一套适合于山地三维高分辨率地震采集的技术和方法,即①采用大排列片、宽方位三维观测系统,以获得更多方位的裂缝地震属性信息;②科学选择激发井深和药量,做好野外激发的阻抗耦合和几何耦合工作,特殊地段采用水中激发和组合井激发方式.以确保整个工区的激发能量和频率的一致性及资料的完整性;③通过研究地层吸收和衰减规律,合理选择检波器的埋置方式和组合参数,以提高记录的分辨率和信噪比;④利用高精度数字卫星地图进行地面物理点设计,以保证实测点位的精度和观测系统属性的一致性。采用以上技术在川东北地区获得了高品质的地震资料,主要目的层的分辨率和信噪比较高,视主频达到了60-80Hz,层间信息丰富,能量强,构造特征、波组关系以及膏岩层和地层陡翼特征清楚。
  • 非地震
  • 欧东新;王家林
    . 2005, 44(5): 525-5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利用大地电磁快速松弛反演法(RRI)中求偏导数的方法,结合二维块状地质模型建模法,提出了一种块状地质单元边界的快速二维反演方法。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采用二维有限元法进行正演计算,通过一组修正系数把RRI法计算的一维偏导数转化为二维偏导数,并且在偏导数矩阵中只保留对本测点模型参数的偏导数,忽略对其它测点参数的偏导数,形成一个近似雅可比矩阵。在每一次反演迭代中只需要做一次有限元法正演就可以求出近似偏导数矩阵,与常规的采用互易定理的反演方法相比,反演的时间大为缩短。3个模型的试算实例表明,该快速二维反演方法能够使反演稳定地收敛到真实模型附近。
  • 综述
  • 李林新
    . 2005, 44(5): 529-537.    摘要 ( )    PDF全文 ( )   
    我国南方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区总面积200×104多km3,中、古生界海相地层油气勘探区的面积达90×104多km2,但由于该区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干扰波发育,导致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因此,提高资料的信噪比是该区油气勘探的重中之重。为此,针对南方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区的地震地质特点,系统地分析和总结了地震采集所面临的问题和造成资料信噪比低的原因:①地表条件复杂多变,有平原水网区、碳酸盐岩出露区、砂泥岩出露区等;②地层时代老,地震反射信号弱;③地下构造复杂等。针对地震采集难点,从表层地质结构调查、激发接收因素、干扰波、观测系统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结合勘探实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技术。
  • 严建文
    . 2005, 44(5): 538-538.    摘要 ( )    PDF全文 ( )   
    由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主办,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油藏地球物理研究中心协助编辑出版的国际性地球物理与工程专业英文科技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s and Engineering(JGE)于2004年开始以英文形式出版。委托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印刷并在全球发行。该刊在国际标准序列刊号(ISSN)英国中心申请的印刷版刊号为ISSN1742-2132,电子版刊号为ISSN1742-2140。JGE设有三个编辑部,分别位于中国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油藏地球物理研究中心和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