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 第4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5-07-25
  

  • 全选
    |
    方法研究
  • 吴国忱;梁锴
    . 2005, 44(4): 301-307,.    摘要 ( )    PDF全文 ( )   
    讨论了VTI介质中准P波频率空间域的边界条件。首先给出了VTI介质准P波波动方程,阐述了特征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讨论了边界上的反射系数与入射角和度量准纵、横波各向异性强度因子的关系;然后利用特征分析法结合Kelvin-Christoffel方程,构造了准P波波动方程在不同边界和角点的频率域吸收边界条件,利用最佳匹配层法构造了衰减边界条件;最后利用数值模拟对构造的边界条件进行了验证。为了得到好的吸收效果,将吸收边界条件和衰减边界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先用最佳匹配层法衰减传播到边界的入射波能量,然后再用吸收边界条件吸收边界反射,最终使边界反射降低到可以忽略不计。数值模拟的共炮点记录说明了组合边界条件的良好效果。
  • 裴正林
    . 2005, 44(4): 308-315,.    摘要 ( )    PDF全文 ( )   
    给出了三维各向同性介质中一阶应力-速度弹性波方程交错网格任意偶数阶精度有限差分格式,推导出了三维各向同性弹性介质完全匹配层吸收边界条件公式和相应的交错网格高阶有限差分格式。对三维French 模型进行了弹性波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法模拟精度高,边界吸收效果好。在三维French模型的xoz平面和yoz 平面的弹性波场快照中可以见到断面反射波、侧面反射波和散射波等波场特征。多次侧面反射波和多次散射波说明不同三维构造所形成的波场是相互影响的。
  • 李树军;李国发;张春涛;王濮
    . 2005, 44(4): 316-319,.    摘要 ( )    PDF全文 ( )   
    探讨了在地震资料偏移时对地震波粘滞效应进行补偿的方法。给出了方法的基本原理,即将地震波的吸收和频散考虑到偏移延拓算子中去,在进行波场延拓的同时,补偿地震波的吸收和频散。偏移延拓算子通过求解线性最优化和非线性最优化问题来获得,因此保证了算子的稳定性和精度。偏移时,通过延拓算子查表法,利用McClellan变换实现三维波场的向下延拓。数值模拟表明,与传统偏移方法相比,在偏移中考虑粘滞性吸收和衰减能够获得更真实、更精确的地下成像。
  • 孙成禹;张玉华;王学彩
    . 2005, 44(4): 320-324,.    摘要 ( )    PDF全文 ( )   
    速度在某一方向上呈线性连续变化的地层称为线性过渡层。2个或2个以上速度梯度不同的线性过渡层的组合。即为线性过渡层复合体。从弹性动力学理论出发,讨论了由2层过渡层构成的复合体的反射滤波特点, 推导了2层不同速度梯度的过渡层夹在2个均匀层中所构成的复合界面的反射滤波特性公式。通过一系列组合形式的数值试验,给出了它们的滤波特征。研究表明,不同的速度梯度及组合方式分别表现出低通、高通和带通的性质,它们对应着不同的沉积环境。据此可以从滤波特性来判断沉积类型,还可以结合振幅谱中零点的间隔和第一个零点的位置推断该地层的厚度。
  • 鲍祥生;尹成;田继东;韩朝军
    . 2005, 44(4): 325-328,.    摘要 ( )    PDF全文 ( )   
    目前数据处理中的中值滤波算法速度较慢,已不能满足三维勘探中数据处理对运算速度的要求。为此,提出了一种新的中值滤波快速算法。该算法从制约中值滤波速度的因素即排序次数出发,对传统中值滤波的算法进行了改进,将传统算法对每个窗口数据的排序改进为只进行一次窗口数据的完整排序。对各种算法运算量的对比得知,快速算法大大降低了排序时的比较次数和赋值次数,因而大大提高了运算速度,且数据量越大,快速算法的优势越突出。从地震数据体中取长度为10 000 000的实际数据进行了测试,新的快速算法在窗口长度为5时,滤波速度是传统算法的2.6倍;窗口长度为21时,滤波速度是传统算法的10.08倍。
  • 辛可锋;王华忠;马在田;高静怀;郑伟
    . 2005, 44(4): 329-333,.    摘要 ( )    PDF全文 ( )   
    讨论了基于双聚焦成像理论的层析速度反演方法的基本原理,利用该反演方法实现成像速度模型的迭代更新,使最终模型速度更接近于实际地层速度。由双聚焦成像产生的共聚焦点(CFP)道集是一个部分偏移过的道集,借助于反射层析思想,利用逆时聚焦算子和共聚焦点响应两者之间的时移,通过算子的更新来反演地层速度的更新量。该方法用向量参数化来描述速度模型,用摄动法来更新模型参数,因此提高了计算的稳定性。利用大庆油田的模型数据和胜利油田的实际地震数据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用该方法得到的速度模型进行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效果得到了改善。
  • 邓继新;王尚旭;俞军
    . 2005, 44(4): 334-3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不同围限压力下,利用超声波脉冲透射法对一套物性参数变化较大的储层砂岩弹性波速度进行了实验测量。基于Biot流与喷射流机制的理论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定量解释,给出了这2种速度频散机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并分析了将实验高频速度应用于现场地震低频的可能性。根据研究结果指出,喷射流频散作用对速度的影响明显,对于以喷射流作用为主导频散机制的实验结果不能直接用于现场的地震频段;如果Biot流作用是主导频散机制,对实验速度结果影响不明显,可将实验结果直接用于地震频段。
  • 陈国金;高志凌;吴永栓
    . 2005, 44(4): 339-3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初始速度模型对走时层析成像的质量和收敛速度影响很大,但对初始速度如何选择这一问题的探讨不多。经初步研究,提出了一种自动求取层析成像初始速度模型的方法。该方法假定激发点到接收点间的射线是直射线,并利用从地震记录上拾取的初至走时来求取初始速度模型。初始速度模型的建立由程序自动实现,无需人工干预。最后,用数值模拟和物理模型进行了验算,将获得的初始速度模型用于同时迭代重建技术(SIRT)层析成像处理,处理结果与真实速度模型基本对应。
  • 综述
  • 宋玉龙
    . 2005, 44(4): 343-347.    摘要 ( )    PDF全文 ( )   
    滩浅海地区地表条件复杂,陆地和海上施工方法不同,采集的资料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影响了最终成果。针对由于观测系统不同、激发和接收因素不同、海上检波器漂移等对采集资料造成的影响,探讨了改善资料品质的方法技术:①陆地采用延迟叠加震源,使陆海震源的激发信号相接近;②采用陆地压电检波器,使陆地检波器的性能与海上检波器相同;③采用匹配滤波法消除海陆资料之间存在的差异;④采用二次定位方法提高定位精度;⑤选择合适的气枪沉放深度和气枪组合方式消除气泡效应等。这些方法技术的应用,消除了陆地和海上地震资料的差异,提高了滩浅海地震资料的品质。
  • 郭建;马国庆;宗遐龄;赵群;黄中玉
    . 2005, 44(4): 348-351.    摘要 ( )    PDF全文 ( )   
    介绍了基于微机电系统(MEMS)的数字检波器性能,并将其与模拟检波器进行了对比分析。MEMS数字检波器的振幅和频率响应较为理想,动态范围宽,且体积小,重量轻,采用全数字传送;而模拟检波器由于是采用组合方式来压制环境噪声和相干噪声,因此使得高频信号损失,分辨率下降,且体积大,埋置和收放困难,工效低。通过对常规10Hz检波器和MEMS数字检波器的振幅响应、相位响应、谐波畸变的对比,讨论了数字检波器的优越性。在中原油田进行了数字检波器(单个)和模拟检波器(12个组合)的野外采集试验,结果表明, MEMS数字检波器采集的记录在浅层有较高的分辨率。最后介绍了国内MEMS数字检波器的研制现状。
  • 漆立新
    . 2005, 44(4): 352-356.    摘要 ( )    PDF全文 ( )   
    随着勘探开发的深入,塔河油田主产油区的原有地震资料已不能满足油田开发精度的需求,针对这一问题,在艾协克和桑塔木三维工区,开展了高精度地震勘探方法的研究。首先,针对工区的地震地质条件和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基于前期的勘探成果,利用工区丰富的地震地质资料,分析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工区的地震地质条件,在正演模拟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缝洞体地震波场的认识,提出下一步高精度地震勘探的方法技术。
  • 应用研究
  • 徐维秀;萧蕴诗;谭绍泉;唐廷海;杨晶;祝媛媛
    . 2005, 44(4): 357-361.    摘要 ( )    PDF全文 ( )   
    阐述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立地震采集工程数据可视化管理平台的技术和方法。首先,从数据管理平台的设计入手,探讨了GIS与数据库的关系、平台的数据结构以及软件的整体架构等;然后,介绍了平台实现的几项关键技术,即层次型的项目数据管理、图层控制的勘探项目查询、表层试验资料的数据处理、SPS(Shell Processing Support)与观测系统的显示与分析、地震数据的定量化分析等;最后,利用自行设计开发的实用软件对该技术的特色和功能进行了说明。基于GIS的地震采集数据管理平台可以整合地震勘探工程中的过程数据, 并提供主要技术环节的数据处理模块,为地震采集工程提供全方位的数据和质量监控。
  • 王秀玲;王延光;季玉新;谢雄举;刘玉珍;李静
    . 2005, 44(4): 362-366.    摘要 ( )    PDF全文 ( )   
    胜利油田有丰富的井间地震资料,但在地震勘探开发中如何很好地利用这些资料,有效地指导生产实践, 对资料可靠性和精确度的评价分析非常重要。为此,在胜利油田盐家地区开展了井间地震资料分析及解释方法研究。首先利用井点平均速度分析、井点层速度分析以及层析速度剖面形态分析等手段对井间层析速度的品质进行了讨论,认为层析速度不能很好地反映地层的岩性;然后利用频谱分析和反射特征分析等手段,对井间地震资料进行了评价,认为井间地震资料品质较高,但在能量和频率均衡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探讨了井间地震资料的深时转换问题,并利用测井约束反演获得了品质较高的波阻抗剖面;最后利用井间地震资料的解释结果并结合三维地震资料对盐家地区开发调整方案中的井位设计提出了建议。
  • 张公社;宋玉龙;丁伟;谭绍泉;刘美丽
    . 2005, 44(4): 367-3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华北某小断块油气田地处繁华城区,因此不能进行地面地震勘探。为此,对位于小断块的X井进行了多方位非零井源距VSP勘探,获得了井周边地区的高分辨率和高信噪比资料。通过标定,准确确定了任北潜山顶面的反射层位,对井周边地区的构造和小断层进行了解释,圈定了位于潜山顶面的主要目的层——二台阶断块的范围和形态。同时,利用VSP纵波资料的“亮点”特征,并以转换波资料作为印证,对二台阶断块进行了含油气分析,经钻探获得了高产油流。
  • 谌艳春;李守济;姚盛;王棣;王立歆
    . 2005, 44(4): 370-3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四扣地区地下构造复杂,义东大断裂斜穿整个工区,以往的资料虽然较好地反映了该地区的整体面貌,但对义东大断裂的成像效果不是很好,为此,在该区开展了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研究。介绍了叠前时间偏移基础资料的准备工作,讨论了主要的偏移参数的测试和选取方法,给出了实际生产中的处理流程。处理结果表明, 利用高精度三维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改善了成像质量,分辨率和信噪比得到了提高。
  • 何莉;查树贵;刘春燕;凡睿
    . 2005, 44(4): 374-378.    摘要 ( )    PDF全文 ( )   
    针对江汉盆地南部平原海相中古生界地震资料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该区中古生界地层地震资料信嗓比低、成像困难的原因,认为静校正问题是制约该区地震资料处理效果的主要问题。比较了多种折射静校正方法的处理效果,发现交互迭代折射静校正的效果最好。在做好初至波的拾取、剩余静校正层位和时窗的选定、速度分析与最大能量自动剩余静校正迭代等处理工作的基础上,利用交互迭代折射静校正方法处理江汉盆地南部平原海相低信噪比资料,剖面品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反射层次丰富,波组特征清晰,构造形态、断层等地质现象清楚。
  • 王增明;刘超敏;刘斌;潘家智;夏先贵
    . 2005, 44(4): 379-3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复杂地区静校正问题一直是影响资料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探讨了多种静校正联合应用的方法。董1 井区地表条件复杂,为农田、碱地和沙漠混合区域。在资料采集时,布设的调查点根据地表实际情况而定,不拘泥于规则的排列形式,农田区采用较少的调查点,农田到沙漠区的过渡带加密调查点,沙漠区则采用微测井观测。静校正量的求取是采用模型约束技术并结合沙丘曲线获得的,并利用大炮近炮点排列的初至来分析控制高速界面。静校正处理后的剖面,形态真实,信噪比较高,并通过建立全区地表模型,获得了地表各层的厚度图和速度图。
  • 储层预测及评价
  • 何昭勇;陈长征;许江桥;张浩东
    . 2005, 44(4): 383-387.    摘要 ( )    PDF全文 ( )   
    针对准噶尔盆地沙窝地(SWD)地区储层为岩性圈闭这一特点,进行了多种识别技术综合应用研究。首先利用沉积相分析和地震相分析技术,对SWD地区的砂体展布进行了描述;然后利用正、反演技术,对侏罗系三工河组二段的砂体进行了识别;由于SWD地区砂泥岩波阻抗差较小,用波阻抗识别砂体存在着多解性,因此,利用地震属性、谱分解、瞬时子波吸收等技术对砂体作了进一步识别,验证了波阻抗预测的结果;最后,利用综合研究结果对三工河组二段的岩性圈闭进行了识别,并结合区域地质和构造特征确定了2口井位,钻探后1口井获工业油流,1口井获低产油流,钻探结果与预测结果相吻合。
  • 乐友喜;袁全社
    . 2005, 44(4): 388-392.    摘要 ( )    PDF全文 ( )   
    传统储层预测学习方法大都基于经验风险最小化准则,预测效果不理想。而基于结构化风险最小化准则的支持向量机方法,通过对推广误差(风险)上界的最小化达到最大的泛化能力和全局最优,具有可靠的预测能力。对支持向量机法的方法原理,即非线性模式识别法和非线性函数估计法进行了讨论,并采用不同的样本数, 将其与神经网络法作对比,结果表明,2种方法的训练结果精度都较高,但对sinc函数的估计结果,支持向量机法更可靠。在胜利油田某区块应用了向量机法,以地震波波形作为输入向量进行了砂体孔隙度和含油性预测, 预测结果与已知结果吻合较好。
  • 采集技术
  • 薛友兵;尹兵祥;冷桂林;成云;许生卫
    . 2005, 44(4): 393-398.    摘要 ( )    PDF全文 ( )   
    高精度地震勘探对地震采集参数和观测系统的要求较高,通过地震勘探设计与评价技术(SED)可以给出适合研究区地震地质条件的采集参数,以提高野外采集资料的品质。给出了SED技术的基本原理。在准噶尔盆地沙窝地探区利用SED技术进行了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参数的设计和论证。首先建立地震地质模型,模拟野外单炮记录;然后对覆盖次数、纵/横向分辨率、面元大小、最大/最小偏移距、最大非纵距、记录长度及采样间隔等进行了设计与论证;最后结合仪器因素优选了8线14炮细分面元观测系统。对观测系统的属性分析表明,该观测系统在保持主测线方向覆盖优势的同时,实现了较宽方位角的激发和接收,这对压制侧面和散射干扰十分有利;均匀分布的近、中、远炮检距对速度分析十分有利;而合理的覆盖次数和相对较少的炮数,降低了勘探成本。
  • 康家光;钱光萍;杨继友
    . 2005, 44(4): 399-4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四川新场地区以超致密砂岩裂缝孔隙性气藏为主,新851井在深层获得了良好的天然气显示。但以往的资料不能很好地描述裂缝的发育情况,为此,开展了二维三分量地震勘探试验研究。首先,基于地球物理模型对转换波的采集参数进行了论证,分析讨论了道间距和炮检距对资料所产生的影响;然后,通过潜水面和低、降速带调查、激发和接收方式试验以及降低环境噪声等手段,探讨了提高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的有效方法;最后,确定了野外资料采集施工方案。该方案在新场地区的实施,使得三分量地震资料的品质较之老三维地震资料有了很大的提高。与老三维地震资料的对比表明,新资料能更好地反映地下地质特征。
  • 非地震
  • 刘宏;施泽进;刘东琴;杨轮凯
    . 2005, 44(4): 404-408.    摘要 ( )    PDF全文 ( )   
    探讨了山区地形对大地电磁测深曲线的影响。设计了山地地形的二维和三维模型,并进行了模型正演。正演结果的对比表明,地形相对高差越大,畸变越大。在二维情况下,地形起伏变化主要引起TM极化模式曲线畸变,而对TE极化模式曲线影响较小;在三维情况下,地形起伏变化主要引起2种极化模式曲线低频段畸变, 且畸变的情况较复杂。针对实际地形条件进行了地形对测深影响的高差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当地形起伏不大于极距的30%时,基本上可以忽略地形起伏对测深资料的影响,某山区的实测资料也证明了这一结论。综合分析正演模拟、野外高差试验及山区实测资料表明,在山区进行大地电磁测深时,地形起伏产生的地表不均匀性引起的静态影响十分严重,远远大于地形影响。
  • 苏远大;乔文孝;孙建孟;陈雪莲
    . 2005, 44(4): 409-412.    摘要 ( )    PDF全文 ( )   
    裂缝和不均衡地应力等均可引起地层的各向异性,利用正交偶极子测量的4组波形可在井孔内评价地层的各向异性。其方法原理是,根据各向异性地层中偶极声源激发的快、慢弯曲波具有波形相似的特征,对所有接收阵列的快、慢弯曲波进行波形匹配,并构造目标函数,然后反演出地层的各向异性参数。用该方法处理了裂缝性和存在不均衡地应力地层中多口井的正交偶极资料,处理结果与成像资料基本吻合,表明各向异性系数和快横波方位能够用来指示地层的裂缝和地应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