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 第44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5-05-25
  

  • 全选
    |
    方法研究
  • 何又雄;姚姚
    . 2005, 44(3): 199-2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常规层状介质地震波场理论已不适用于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储层横向预测、开发地震等高精度地震工作, 因此需要发展复杂非均匀介质的地震波场理论。而建立描述介质复杂性的非均匀介质模型是进行非均匀介质地震波场理论研究的重要环节。首先介绍了描述非均匀介质的方法;然后讨论了分形频谱函数模拟非均匀介质的算法及各参数对模拟结果的影响;最后根据实际资料模拟了几种不同的非均匀介质模型。模拟的结果表明, 用分形模拟的方法能模拟出更广泛类型的符合实际的非均匀介质模型。
  • 王书明;王家映;肖建玲
    . 2005, 44(3): 202-205,.    摘要 ( )    PDF全文 ( )   
    根据功率谱等价性或模型多样性原理。具体构建了2个系统:最小相位系统和非最小相位系统。用相同的激励信号作用,结果显示,功率谱密度无法分辨非最小相位信号.丢失了信号中的相位信息.而双谱包含了信号的相位信息。通过对大地电磁(MT)信号分析,表明MT信号一般具有非最小相位性.同样也可确定其他地球物理信号的非最小相位性。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用功率谱方法处理这种具有非最小相位特征的信号,则会使解释结果出现偏差。为了提高解释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可以利用高阶统计量(高阶累积量和高阶谱)方法处理地球物理资料。
  • 黄中玉;谈大龙;徐亦鸣;王于静
    . 2005, 44(3): 206-208,.    摘要 ( )    PDF全文 ( )   
    介绍了矢量保真度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利用VectorSeis数字和普通模拟三分量检波器采集的多分量资料计算了地震波质点偏振的椭圆率和平均互相关误差,并将两类检波器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对比结果表明,虽然用两类检波器采集的资料计算出直达波的质点振动轨迹都呈线性偏振,但数字检波器线性偏振系数的分辨能力和抗干扰性比普通检波器好,在互相关误差系数上表现得要比模拟检波器小得多,表明数字检波器采集的地震数据矢量保真度优于模拟检波器。在中原油田进行了二维三分量地震勘探试验,得到了较好的PP波和PS波成像资料。
  • 罗银河;刘江平;姚姚
    . 2005, 44(3): 209-2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多聚焦技术是一组以“巨模型-独立成像”为特征的地震成像方法.该技术实现了二维多次覆盖叠前数据到零偏移距剖面的转换,并用聚焦参数的最优化过程代替了传统偏移方法中的速度模型修正.避免了“速度难题”。首先介绍了多聚焦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确定多聚焦参数的方法;然后利用多聚焦成像技术对理论模型的正演模拟记录进行了时差校正和叠加,正演模拟记录是用射线追踪和有限差分法获得的;最后用实际数据进行了试算。将多聚焦叠加结果与理论记录以及试算结果与常规叠加剖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多聚焦成像方法的成像效果很好。
  • 李国发;彭苏萍;高日胜;何兵寿;崔晓芹
    . 2005, 44(3): 214-216,.    摘要 ( )    PDF全文 ( )   
    转换波资料的信噪比较低,有效信号往往被面波干扰淹没,因此需要对面波进行压制,但是将面波作为线性干扰的压制方法很难得到好的效果。面波的频散和衰减以及近地表速度存在差异等特性,使得面波干扰在能量分布、道间时差和子波形态等方面都不同于数学意义上对线性同相轴的定义,更多地表现为“视”线性的特征。通过对面波能量和道间时差调整,使面波干扰更接近真正意义上的线性同相轴,可以增强利用f-k滤波压制面波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面波干扰对转换波处理的影响。利用该方法对某煤田和某油田的实际转换波资料进行了处理,面波得到了有效压制,转换波从面波的干扰背景下被很好地恢复出来。
  • 杨国权;王永刚;朱兆林;刘磊;曹丹平
    . 2005, 44(3): 217-2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制作高精度的深度域合成地震记录是实现井间地震资料层位标定的关键。介绍了采用深度域不对称子波算子求取合成地震记录的方法,即对已有的测井曲线,利用有效地震地质模型分析方法进行层位划分并建立深时关系;根据由波动方程导出的反射系数计算公式,求取频率域的反射系数;把井旁道记录转换到时间域.利用相关分析方法提取实际资料的地震子波,进而得到频率域的子波谱;利用频率域褶积模型计算合成记录,经傅里叶反变换、时深转换和重采样后得到深度域合成地震记录。实际应用表明,采用深度域方法制作的合成记录与井旁地震道吻合程度较高,可以用于井间地震资料的层位标定。
  • 夏洪瑞;葛川庆;邹少峰
    . 2005, 44(3): 220-2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地下速度的变化,使各层反射界面的反射波旅行时曲线斜率产生变化,导致NMO校正中存在动校拉伸. 进而影响叠加结果。针对这一问题.①以双曲线动校公式为例,分析了动校拉伸与t0时间、偏移距、速度及速度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并应用数学推理及地球物理概念对其进行了解释;②根据叠加速度求取过程中所采用的分时能量最大原则,给出在动校后记录的某一时间段中尽管存在动校拉伸,但最大波峰的动校位置准确的结论.并采用横向滑动寻优的方法.拾取最大波峰动校后的t0时间;③计算动校拉伸因子.进行反拉伸校正。最后.应用理论合成记录和实际资料对上述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用上述方法处理的剖面.同相轴的连续性和资料的信噪比都得到了提高。
  • 储层预测及评价
  • 文晓涛;贺振华;黄德济
    . 2005, 44(3): 225-228,.    摘要 ( )    PDF全文 ( )   
    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孔隙空间非常复杂,因而进行储集层评价难度很大。近年来.采用神经网络进行储层评价越来越普遍,且取得了较好效果。但由于神经网络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缺点.如训练速度慢、网络结构设计缺乏理论指导以及易陷入局部极小点等,使得神经网络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利用遗传算法同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储集层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神经网络的这些缺陷。给出了方法的基本理论,并在某地区进行了碳酸盐岩储层评价,评价结果与测井解释和钻井结果吻合得较好。
  • 刘磊
    . 2005, 44(3): 229-232,.    摘要 ( )    PDF全文 ( )   
    渤深6潜山油藏的目的层为下古生界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埋藏较深,内部断层和缝洞较发育,地震资料品质较差,而且完钻井少,因此,难以准确预测储层的纵向及平面展布规律。为此,利用相干分析、振幅属性分析、测井约束反演和多尺度边缘检测等技术,对渤深6潜山有利储层发育区进行了预测,并对预测结果进行了综合评价。利用多参数聚类分析技术进行了储层含油气性评价,认为渤深6区块大面积含油。将预测结果应用于井位设计,部署的4口井均获得了高产油气流。
  • 张玲玲;袁建国;林晓芬;郭新
    . 2005, 44(3): 233-235.    摘要 ( )    PDF全文 ( )   
    杭锦旗地区杭南区块构造简单,勘探程度较低,储层为隐蔽性岩性圈闭,井位选取比较困难。为此,采用综合识别方法对该区块J6井区的砂岩体进行了识别,并进行了含油气性预测。①通过对地震剖面反射特征的分析,确定反射异常带;②通过对测井曲线特征的分析、岩性对比和地震模型正演,对异常进行解释;③利用波阻抗反演、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圈定砂岩体的展布范围;④通过对沉积环境、烃源岩、封堵性的研究,分析砂岩体的含气性,确定是否为岩性圈闭。最终解释结果为J6井山1段底部的砂岩体含气。
  • 李岩峰;刘殊;曾晓
    . 2005, 44(3): 236-2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川东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滩气藏是川东地区的重要气藏类型之一.“亮点”型反射特征识别鲕滩储层在研究区内成功率较高,但失败的钻井也不少。为了更有效地进行鲕滩储层的预测.结合区内多口成功和失败钻井. 从测井、地震反射特征、地震层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亮点”型反射具有多解性和不确定性。通过对钻遇的含气鲕粒岩储层成岩环境的分析.得到了2点认识:①鲕滩白云岩化是其成为有效储层的必要条件;②鲕滩沉积时近于暴露的古地理环境为其白云岩化提供了条件。此外,还利用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来识别古沉积环境,以排除无效“亮点”。
  • 张秀荣;赵冬梅;胡国山
    . 2005, 44(3): 240-2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强.储集层类型复杂。为此.以成像测井资料为主.结合常规测井资料、储层综合参数分析和岩心分析资料对碳酸盐岩储集层空间类型进行了分析总结.划分了5种油气储集类型,即大洞穴及洞穴充填型、单产状裂缝溶蚀扩大小溶洞型、溶蚀裂缝型、溶蚀孔洞型和溶蚀裂缝-孔隙型等.基本上与地质上按成因划分的储层类型相吻合。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一套识别和划分储层类型的方法. 实测数据证明.此方法对确定酸压、测试井段效果很好。
  • 综合研究
  • 李振宏;张军;郑聪斌
    . 2005, 44(3): 246-250.    摘要 ( )    PDF全文 ( )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断裂复杂的特征,采用地震剖面解释方法,总结归纳出3种主要的构造样式.即逆冲推覆、扭动构造及反转构造。不同构造样式在平面上的分布各异,其中,逆冲推覆构造的下盘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断裂对沉积体系控制作用的分析表明,在海相和湖相沉积体系中,单一断裂以及断裂组合的坡折带位置都是油气富集的主要区域;断裂的多期活动性,不仅改善了断裂附近储层的储集性能,而且造成了储盖组合的横向差异和纵向叠加,油气运聚受断裂活动差异的控制。
  • 陈东敬;于鹏
    . 2005, 44(3): 251-256.    摘要 ( )    PDF全文 ( )   
    西亚某区山前复杂带勘探程度低,且地震勘探难度大,反射品质差。为此,开展了大地电磁与地震联合反演技术的研究。对反演所采用的模拟退火算法进行了探讨和改进,给出了联合反演的处理流程;讨论了反演的约束条件类型以及建立速度模型和电性模型的方法;利用实际采集的大地电磁连续阵列剖面法(CEMP)资料和地震数据进行了模拟退火约束同步联合反演处理,确定了各地层的电阻率和速度,并根据研究区的物性研究结果建立了基本物理-地质模型;利用重磁资料进行了顺序联合反演,确定了各地层的密度和磁化率,并得到了磁性体的位置;利用各种物探资料反演的结果进行了综合解释,划分了有利构造区带。在该区某构造带上钻探的一口井获得了高产油气流。
  • 张建宁
    . 2005, 44(3): 257-2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利用东营凹陷的地震资料,探讨了在缺少钻井、测井资料地区岩性油气藏的预测方法,其核心是影响成藏条件主要因素的预测和定量计算,以及最终成藏指数的求取。①岩性成藏条件的分析表明,当烃源岩与砂岩体之间的剩余压力大于砂体本身的渗透性(等效排烃压力)时,易于形成岩性油气藏;②烃源岩剩余围岩压力可以通过利用地震速度谱计算砂岩体内的孔隙压力来得到;③利用砂岩透镜体的地震反射振幅和频率估算砂体厚度,从而预测砂体孔隙度,然后用实验中进汞50%时的排替压力与孔隙度的经验关系式求得等效排烃压力;④成藏指数可以通过计算烃源岩剩余围岩压力与等效排烃压力的比值来获得。本方法的预测结果与实钻结果显示了较高的吻合程度。
  • 采集技术
  • 石战结;田钢;董世学;何海元;王者江
    . 2005, 44(3): 261-2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沙漠地区,由于常规检波器与表层干沙不能很好耦合,因此使地震资料的分辨率降低;而地震波检测系统(即特殊耦合检波器)能改善检波器与表层干沙的耦合关系,但其野外施工的效率较低。为此,利用特殊耦合检波器和常规耦合检波器在相同条件下采集的单道地震数据,采用最佳维纳滤波方法,设计了耦合匹配滤波器。应用耦合匹配滤波器对常规检波器采集的地震数据进行了处理,拓宽了叠前地震数据的频带,提高了叠加资料的分辨率,基本达到了用特殊耦合检波器采集的地震资料的品质。
  • 石一青;徐继伟;高宏江
    . 2005, 44(3): 264-271.    摘要 ( )    PDF全文 ( )   
    江苏地区水网密布,地质构造复杂.采用常规三维地震勘探技术进行数据采集.所得资料的分辨率较低.不能满足岩性圈闭研究的需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地层吸收衰减、环境干扰、激发和接收因素等研究。研究表明.采用井深9 m、高密度4 kg炸药激发可以获得较高信噪比和分辨率的记录;采用中频检波器接收的信号主频高、频带宽;采用垂直测线方向的6串2并,组内距1 m,行距1 m的矩形面积组合,可有效压制环境噪音.提高信噪比。现场处理采用地震信号增强、频宽拓展及速度分析等技术,使目的层的有效频宽达到了10~90 Hz,主频达到了40 Hz,大大提高了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
  • 应用研究
  • 吴向阳;王浩铭;许江桥;丁正青
    . 2005, 44(3): 272-2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准噶尔盆地中部表层地震地质条件复杂。油气藏类型主要为低幅度构造控制下的岩性油气藏.用常规地震勘探资料圈定此类油气藏不能得到很好的地质效果.而提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及相关的解释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利用模型正演对研究区地震资料的分辨率进行了探讨;然后.利用提高分辨率地震资料进行了精细层位标定和精细构造解释;最后,综合应用地震属性分析、谱分解、测井约束反演等技术进行了岩性圈闭的识别与描述。研究结果得到了钻井的证实。
  • 张卫华;何生;郭全仕
    . 2005, 44(3): 276-279.    摘要 ( )    PDF全文 ( )   
    驾掌寺地区地层压力分布复杂,为了提高该地区压力预测的精度,提出了将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联合起来进行预测的方法.即首先利用测井和压力测试资料建立单井压力模型;然后利用单井压力模型指导地层压力预测的速度分析;最后用获得的高精度速度值预测地层压力。利用该方法对驾掌寺地区地层压力进行了预测.划分出了东西2个超压带和多个超压系统及超压子系统。对该地区地层压力分布特征的分析表明,西部斜坡与中东部的超压系统发育特征存在较大的差别,但整体上为中-低度超压,最大压力系数为1.6,压力系数主体在1.1~1.3。
  • 张永华;罗家群;田小敏;胡东海;朱景修;李连生
    . 2005, 44(3): 280-283.    摘要 ( )    PDF全文 ( )   
    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带构造破碎,圈闭面积小,油藏埋深70~1200 m.为了得到断层和地质层位信息齐全的地震资料,从采集、处理和解释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设计了基于模型的三维地震观测系统.采用新工艺解决了古河道和河床区激发接收条件差的问题,采用小道距、小线距、小偏移距和小炮线距技术解决了大规模障碍区浅层信息不全的问题;采用精细速度分析和叠前时间偏移等技术.提高了成像精度.剖面上断层清楚、信息丰富;采用三维可视化、面块切片和相干体分析等技术,搞清了断裂系统和断层的空间展布;采用综合评价技术,评价了有利含油气圈闭。通过以上技术的应用,目的层主频由原来的35 Hz提高到70~80 Hz.分辨出10 m左右的断层和单砂层.发现和落实了面积大于0.05 km2的小断鼻、断块和地层不整合圈闭.部署了15口预探井.有13口井钻遇油层。
  • 冯泽元;李培明;唐海忠;焦文龙
    . 2005, 44(3): 284-2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山地和山前带地区表层结构复杂,利用表层调查模型和初至折射静校正方法不能解决低、降速带巨厚区的静校正问题,为此进行了层析反演静校正技术的研究。给出了层析反演静校正技术的基本原理;讨论了初始速度模型的建立、模型空间范围的确定、模型底界和替换速度的选取等;在网格的确定上提出了在保证迭代收敛的前提下应尽量的小,以最大程度地解决长波长静校正问题的思路。采用层析反演静校正方法很好地解决了山前带地区长波长静校正问题,提高了山地地震资料的叠加效果。
  • 李显洲
    . 2005, 44(3): 288-281.    摘要 ( )    PDF全文 ( )   
    为探讨塔里木盆地塔河地区盐体对下伏地层的影响,选择了一块具有代表性的区块.从速度、振幅、频率、偏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首先对该区块的地震资料进行了重新处理;然后对DMO叠加速度以及炮域波动方程和克希霍夫叠前深度偏移剖面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提取了下伏地层地震反射波的振幅和频率,探讨了盐体对地震波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盐体对下伏地层的成像精度以及地震波的振幅和频率影响不大。
  • 李怀胜
    . 2005, 44(3): 292-2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塔里木盆地中东部地表沙丘、沙梁连绵起伏,高差变化剧烈;地下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奥陶系内幕无明显的波阻抗界面,地震反射能量较弱;主要目的层(T47)埋藏较深.地震波吸收衰减严重;构造主体部位断裂破碎,奥陶系内幕反射杂乱,落实构造困难。针对以上地震地质条件及采集难点,采用了大井深和大药量、小组合检波器基距、超长排列高叠加次数观测系统等地震采集技术,以利用广角反射信息.增强深层有效信号叠加次数,提高地震剖面的中、深层信噪比。所获得的地震剖面较以前相比.中、深层波组的能量、信噪比及连续性均有明显的改善。
  • 付广;苏玉平
    . 2005, 44(3): 296-299.    摘要 ( )    PDF全文 ( )   
    为了利用声波时差资料研究非均质盖层毛细管综合封闭能力,在盖层毛细管封闭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首先利用实测泥岩排替压力与声波时差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求取实际地层中泥岩排替压力的公式;然后再利用砂岩和泥岩排替压力之间的关系,推导了求取砂岩排替压力的公式。通过砂、泥岩排替压力和砂、泥岩在非均质盖层中所占厚度的比值,利用串连原理建立了非均质盖层毛细管综合封闭能力的研究方法。将此方法应用于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地区登二段非均质盖层毛细管综合封闭能力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泥岩盖层具有良好的毛细管综合封闭能力.对天然气的聚集保存十分有利。
  • 严建文
    . 2005, 44(3): 300-300.    摘要 ( )    PDF全文 ( )   
    由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主办,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油藏地球物理研究中心协助编辑出版的国际性地球物理专业英文科技期刊Journul of Geophysics and Engineering (JGE)于2004年开始以英文形式出版。委托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Institute of Physics Publishing, IOPP)印刷并在全球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