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 第4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5-03-25
  

  • 全选
    |
    方法研究
  • 云美厚;丁伟
    . 2005, 44(2): 101-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针对我国油藏特征主要是薄层和薄互层,而且大多采用水驱开采,叠后时移时差属性较弱,难以识别。为 此,就影响层状介质中叠前时移时差属性的各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设计了一个双层水平层状模型,探讨了 叠前时移时差随炮检距的变化规律以及地层结构(储层厚度,储层速度,储层埋深,上覆地层速度等)对叠前时差 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储层埋深较浅,且上覆地层速度低于储层速度时,只要储层厚度以及速度的变化足够大, 利用叠前大炮检距时移时差来揭示储层动态变化是可能的;对于埋深很大、上覆地层速度接近或高于储层速度 的情形,叠前时移时差往往很小,实用性较差。
  • 隋风贵;王永诗;王学军;王永刚;张家震
    . 2005, 44(2): 105-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利用Kohonen网络、模糊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等方法,对胜利油田埕东凸起北坡河道砂体的含油性进 行了预测。对其中1号河道砂体预测结果的分析表明,3种方法各具特点,Kohonen网络法因为使用了多属性聚 类的结果,因此与研究目标的关系比较直观;模糊神经网络法充分考虑了河道砂体内部存在的差异性;支持向量 机法完整地利用了地震波的属性。与井点的含油性对比,3种方法的预测效果中支持向量机法最好,Kohonen 网络法次之,模糊神经网络法稍差。综合应用各种预测方法,可以使预测结果更加准确。
  • 余波;黄中玉;谈大龙;徐亦鸣
    . 2005, 44(2): 109-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径向道变换(RTT)是一个简单的几何地震道集映射算法。在径向道域中,通过不同径向道参数设计,可以 大大降低线性干扰(如直达波、折射波、面波、空气波等)的频率,因此可以将它们从地震记录的波场中区分开来, 然后用带通滤波器把它们从原始道集中滤除掉。该方法可以分离或衰减多波多分量勘探中的强线性噪音,其去 噪效果比单纯的带通滤波效果好,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比F-K滤波的效果还好。径向道滤波法容易实现,滤波 效果明显,波形不发生畸变,能较好地保存浅层有效波振幅信息。
  • 武文波;赵健;杨志高;秦前清
    . 2005, 44(2): 113-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针对地震数据中信号和噪声的特点,基于多分辨重叠双正交变换(HLBT),提出了一种新的地震数据压缩 方法。HLBT方法的优势是,对信号频谱的非均匀划分可以更加有效地将能量集中在有限的变换域子带上。对 多分辨重叠双正交变换的原理进行了描述;给出了地震数据压缩的实现方法,即先对地震数据进行二维重叠变 换,再进行量化和系数组织,最后采用自适应算术编码对量化后的数据流进行无损熵编码。利用新的压缩方法 对实际地震数据进行了压缩处理,并与小波变换压缩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对于高倍率的压缩,其效果要 优于小波压缩方法。同时,对解压信号质量的评价标准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形态逼真度的概念。
  • 刘财;刘洋;王典;杨宝俊;高振山;李永章
    . 2005, 44(2): 116-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针对地震信号的吸收衰减补偿问题,在重新建立吸收系数和Q值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反Q补 偿的分时窗频域吸收衰减补偿方法。首先,逐道抽取地震信号,从浅层到深层选取不同长度的时窗进行傅里叶 变换;然后从非均匀粘弹介质波动方程出发,导出更加准确的吸收系数与Q值的关系,并应用于频域吸收衰减补 偿中;最后将处理得到的频谱反傅里叶变换回时间域重构地震信号。将该方法应用于松辽盆地某地区的叠前和 叠后地震资料的吸收衰减补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得到了提高。
  • 金抒辛;何樵登
    . 2005, 44(2): 119-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由于地震波波长远大于泥岩裂隙的尺度,因此只用Hudson散射理论建立泥岩裂隙的正演模型是不合适 的。根据Schoenberg的线性滑动理论、Hudson理论和HTI各向异性介质理论,将每条泥岩裂隙宏观上看作地 层中的一个柔性面,并用法向柔量和切向柔量来表示,柔量符合线性滑动边界条件,不同方向裂隙的切向柔量和 法向柔量可以进行矢量叠加。依据法向柔量和切向柔量与地层层速度的关系,讨论了利用线性滑动理论和 Hudson裂隙理论对泥岩裂隙进行描述的正演模拟问题,并对若干简单模型进行了计算,用成像测井资料对该模 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用Schoenberg线性滑动理论和Hudson理论相结合建立起来的泥岩裂隙模型是正确的。
  • 文环明;李瑞;马东辉;杨光惠
    . 2005, 44(2): 124-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将欧氏空间的体积概念在分形空间作适当推广,提出了岩石分形体积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推导了岩石分形 体积模型的测井响应方程,给出了非均质地层孔隙度的计算方法。同时,利用分形理论的幂定律,对泥质含量、 含水饱和度和渗透率等参数的计算公式作了改进,可以更好地适应非均质地层参数的计算。实际测井资料处理 结果表明,用分形测井解释方法计算的地层参数精度比常规方法的高。
  • 应用研究
  • 师永民;祁军;张成学;肖荣阁;王斌婷;
    . 2005, 44(2): 128-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探讨了利用地震道波形变化特征识别和预测裂缝的方法。介绍了该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实现过程,首先从 过井地震剖面出发,通过井-震标定,建立裂缝的地震响应模式,总结裂缝发育层段(时窗段)的特征波形;然后 利用神经网络技术逐道进行目的层段的实际地震道对比,把地震波形状分类成离散的"裂缝信息",再根据拟合 度准则进行分类,最终得到裂缝地震反射异常体的空间展布。在青西油田利用地震波形分析技术进行了裂缝预 测,并根据预测结果部署了5口井,钻探结果与预测结果相吻合,位于裂缝发育区的Q11井获得了高产油流。
  • 李忠;林刚;雷雪;李雪飞;刘泽斌;卢波
    . 2005, 44(2): 131-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川中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地层在其内部和下伏嘉陵江组的盐岩、膏岩等软地层的盐底辟作用以及区域 上的挤压作用共同影响下,形成了以坡坪式逆冲断层为主,密集的低幅度断弯褶皱相伴生的薄皮逆冲构造样式, 使得该区多个区块的地震资料构造成像质量不理想。雷一1亚段的白云岩层段与其上下围岩的波阻抗差较小, 地震反射表现为弱反射特征,雷一1顶面反射品质较差,反射层位难以准确识别,构造解释的难度很大。为此,在 3个不同区块内,对雷一1反射的目标处理结果及相应的采集参数进行了包括不同采集参数的二维新、老资料, 三维叠前、叠后偏移处理等在内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应根据雷口坡组地层的构造特征选择采集和处理技术, 即当构造形态呈密集的低幅度强烈褶皱和断裂时,必须采用三维地震勘探及叠前偏移等技术;当构造较简单时, 采用二维常规采集处理技术,即可获得较高品质的资料。
  • 雷雪;李忠;翟中华;宋继胜;李雪飞;康昆
    . 2005, 44(2): 137-141.    摘要 ( )    PDF全文 ( )   
    通过对川中龙女寺地区的地质、测井、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探讨了该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的构造特征,即 在雷口坡组和下伏嘉陵江组的盐岩和膏岩等柔软地层的盐底辟构造作用及区域上的挤压构造作用共同影响下, 龙女寺地区雷口坡组形成了以坡坪式逆冲断层为主,密集的低幅度断弯褶皱相伴生的构造特征。当难以直接对 雷一2顶界反射对比时,可以选择同一组硬地层-雷一1亚段与雷三1至雷一2亚段的地震反射间的平行和亚 平行关系作为识别目的层位的辅助层。
  • 黄花香;熊艳;邓瑛;李志荣;覃发兰;成竹
    . 2005, 44(2): 142-146.    摘要 ( )    PDF全文 ( )   
    针对川东北地区嘉陵江组层段存在的恶性井漏现象,选取了LJZ,DKH和QLX等构造上在钻井过程中漏 失严重的井,分析研究了恶性漏失层段的地质特征、测井及地震响应特征。通过多种特殊处理方法效果的分析, 总结了一套较为有效的恶性井漏地震预测技术,如相干体分析、频谱分析等。利用这些技术对LJ11H井和 LJ16H井是否存在严重漏失层进行了钻前预测,预测结果与钻井显示吻合得很好。
  • 马朋善;高秀花;李旭华;王向阳
    . 2005, 44(2): 147-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M气田存在着地震"模糊带",采用常规处理手段难以获得好的效果,为此利用AVO属性分析技术进行 了异常检测。阐述了AVO属性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AVO属性分析对叠前振幅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对实际地 震资料进行了球面扩散、吸收补偿和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等处理,以保留入射角变化对叠前振幅的影响。属性 分析采用了Shuey的简化Zoeppritz方程。在M气田的某2条交叉测线上存在着"烟囱效应",对这2条测线进 行了AVO属性分析,得到了P波、G波、拟泊松比和碳氢检测等AVO属性剖面。AVO异常对应时间剖面深度 为1200ms的"亮点"振幅,表现为气藏特征,由此预测地震"模糊带"为储层含气后所致。
  • 杨思通;孙建孟;李玉泉;张振城
    . 2005, 44(2): 150-153.    摘要 ( )    PDF全文 ( )   
    青海乌南油田普遍发育厚度仅为几十cm的薄储层,这些薄储层和泥岩夹层形成了砂泥岩互层。乌南油田 老测井资料多为分辨率较低的常规测井资料,评价薄层困难,为此,提出了沃尔什函数薄层评价技术。介绍了沃 尔什函数在测井曲线薄层分析中应用的理论依据,并利用沃尔什函数薄层评价技术对乌南油田7口井的测井资 料进行了处理,处理后的测井曲线与高分辨率测井中的微电位曲线有较好的匹配关系,分辨率得到了提高。最 终结果与实际地质情况较吻合。
  • 夏洪瑞;葛川庆;邹少锋
    . 2005, 44(2): 154-157.    摘要 ( )    PDF全文 ( )   
    许多新的广角反射NMO校正方法采用了Taner展开式的截断式,但截断误差的存在,使得这些方法的应 用效果受到了影响。从Taner的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入手,提出了具有截断误差校正的广角NMO校正方法。 该方法将截断误差分解成2部分来消除:①采用Taner的4阶方程,并在4阶项上加上一个权系数,使拟合曲线 最佳逼近反射波旅行时,权系数采用寻优方法求取;②利用偏移距与深度之比较小的记录道生成模型道,以求取 的地震道与模型道之间互相关系数最大时的延迟量为剩余截断误差,进行校正。理论模型与实际资料试算结果 表明,具有截断误差校正的广角反射NMO校正方法可以改善同相轴质量,提高叠加效果。
  • 高华;高楚桥;胡向阳
    . 2005, 44(2): 158-1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对于不同类型的储层,其束缚水饱和度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因此,利用测井资料求取束缚水饱和度的方 法也不一样。束缚水由毛管束缚水和薄膜束缚水组成,其含量与地层的孔隙结构、岩石性质及形成条件有关。 通过对实验资料的分析,研究了莺歌海盆地束缚水饱和度的影响因素,认为孔喉直径、孔隙结构、粒度、孔隙度和 渗透率以及气柱高度是该地区束缚水饱和度的影响因素;讨论了束缚水饱和度与微观孔隙结构、岩石颗粒粒径、 孔隙度、渗透率以及气柱的关系,认为通过建立束缚水饱和度与孔隙度、气柱高度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利用测井 资料来计算束缚水饱和度。
  • 詹毅;唐湘蓉;钟本善
    . 2005, 44(2): 160-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初至波常常会受到很多干扰因素的影响,因而无法保证准确拾取。小波变换的时频局部化分析方法能将 频率与时间很好对应,对信号突变敏感,可以用来对资料进行初至拾取前的预处理。分析了影响初至拾取准确 度的因素,探讨了选择小波函数和变换尺度的原则,并进行了不同小波变换处理效果对比。模型和实际资料处 理结果表明,小波变换可以很好地恢复初至波的峰值,突出起跳位置。
  • 潘树林;高磊;邹强;周熙襄
    . 2005, 44(2): 163-166.    摘要 ( )    PDF全文 ( )   
    根据初至波特点,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提出了应用边缘检测和边缘追踪技术进行初至波自动拾取的方 法。该方法的实现过程为:①对地震记录做单道归一化处理;②将地震记录转化为灰度图;③应用边缘检测方法 确定初至波的位置;④采用中值滤波处理消除异常点干扰;⑤利用边缘追踪算法拾取初至波。实例表明,应用边 缘检测和边缘追踪技术进行初至波自动拾取快速有效。
  • 地震采集
  • 魏继东;张旭;曹国滨;朱伟强
    . 2005, 44(2): 167-1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四川松潘-阿坝地区地表条件和地下地质结构复杂,资料信噪比低。针对这一问题,从该地区的表层结 构、浅层强反射界面的屏蔽作用以及地下地质结构等方面分析了造成信噪比低的原因,提出了采用浮动井深、变 道距相关半径调查和净噪音能量分析等方法来选择最佳激发和接收因素;同时还探讨了药柱与岩性的几何耦合 和阻抗耦合对震源激发效果的影响,提出了应注意的问题和改善措施;在资料处理上,提出了采用近地表地震散 射噪声正反演法来消除散射噪音,采用复合多域去噪技术消除线性噪音、压制区域异常、剔除多次波等。以上方 法和措施大大提高了资料的信噪比,改善了资料的品质。
  • 钱光萍;康家光;丁成明
    . 2005, 44(2): 170-173.    摘要 ( )    PDF全文 ( )   
    针对川西地区三叠系须家河组储层埋藏深,超致密,且具有很强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等特点,通过对以往 束状和砖块状三维地震勘探采集技术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满足P波各向异性分析的宽方位三维采集技术。该 采集技术较之常规束状、砖块状采集技术,在各个方位角上的炮检距和覆盖次数分布更加合理。将宽方位三维 地震勘探采集技术应用于川西某地区,得到了品质较好的地震资料。同时,P波各向异性裂缝预测结果与断裂 展布及构造分析结果相吻合。
  • 郑国庆;吴树奎;何新平
    . 2005, 44(2): 174-1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川东北通南巴灰岩地区表层结构复杂,地震波场混乱,构造成像困难。针对该问题,①进行了激发井深试 验,试验结果表明在高速层激发效果较好;②研究了灰岩区含水条件下使用不同炸药类型的激发效果,在该区使 用高能炸药可以提高激发能量;③基于地质模型进行了观测系统设计研究,并探讨了不同观测系统的实际应用 效果,根据该区实际地质地震条件设计观测系统为3640-60-(20)-60-6040不对称观测系统;④进行了灰岩 激发条件试验,采用水泥、清水和稠泥3种方式封井,清水封井对提高激发效果有明显作用。将上述方法应用于 实际地震资料采集中,地震剖面的品质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 吴长祥;李忠平;丁士平
    . 2005, 44(2): 179-1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塔里木盆地卡3区块处于沙漠腹地,地表为复合型沙垄和沙山,深层地震地质条件较差,地震资料品质不 高,波组连续性差,分辨率和信噪比低。为获取品质良好的地震资料,在该区进行了高密度二维地震资料采集技 术研究,开展了表层结构调查、干扰波调查、激发和接收因素试验等工作,采取抽炮、抽道方式,得到了不同覆盖 次数的剖面。用高密度采集技术获得的剖面,浅、中、深层反射波组齐全,奥陶系内幕反射资料信息丰富,断层断 点位置清楚,构造及低幅度隆起特征明显,反映了工区的地质结构特征。
  • 李桂林;陶宗普;陈春强;雷勋毅;杨红梅;贾烈明
    . 2005, 44(2): 183-186.    摘要 ( )    PDF全文 ( )   
    从理论上分析了激发井深、虚反射效应、岩性与炸药类型的耦合关系等激发条件对地震勘探分辨率的影 响。利用周口盆地黄淮冲积平原、宜阳凹陷黄土塬和塔里木盆地沙漠区的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分析了不同地表 条件下的激发因素,提出了在复杂地表条件下如何选择最佳激发因素,以获得最好的单炮记录的施工方法。
  • 司廷华;晏丰;梁永海;周兴海
    . 2005, 44(2): 187-1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华北油田巴音都兰凹陷老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较低,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采集技术和处理技术研究。在 资料采集方面,提出了变线元高覆盖观测系统设计思想和可控震源模拟变频扫描激发方式,得到的记录频率信 息丰富,信噪比较高;在室内处理方面,采用线元均化、变线元叠加和多域噪音衰减等处理技术,得到了品质较高 的多种不同线元不同覆盖次数的地震剖面。
  • 黄东定;堵平;唐成鸽;王泽山
    . 2005, 44(2): 191-193.    摘要 ( )    PDF全文 ( )   
    针对表层含沙量高的地区地震波传播速度低的特点,研究了一种密度大、体积小、能量较高的低爆速炸药。 探讨了低爆速炸药的震源机理,介绍了低爆速炸药的制造方法和性能,并在下扬子地区(表层含沙量高)进行了 炸药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低爆速炸药较之中、高爆速炸药及常规炸药与围岩有更好的匹配和耦合关系,因 而使地震记录的信噪比、分辨率都得到了提高。
  • 非地震
  • 苏朱刘;胡文宝;严良俊
    . 2005, 44(2): 194-198.    摘要 ( )    PDF全文 ( )   
    提出了电阻率和极化率测深法。该方法采用同一野外装置(直流电测深)同时进行直流效应和激发极化效 应观测,测深点沿一条测线呈密集分布。对单一测深点的观测结果进行一维层状介质反演,得到地下电性介质 层界面的深度、每层的电阻率和极化率参数。一维反演采用正演修正法,即通过比较电阻率转换函数的实测值 和一维正演计算的理论(拟合)值,依次修正每一个电性层的电阻率、极化率和厚度。该方法将地下介质划分成 与积分变量点数一样多的介质层,在纵向上能最大限度地反映观测资料分辨介质层的能力。在电法固有的等值 性范围内,正演修正法能恢复各电性层的电阻率、极化率和厚度。模型试验表明,正演修正方法是一种稳定收敛 和实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