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 第43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4-11-25
  

  • 全选
    |
    方法研究
  • 王西文
    . 2004, 43(6): 511-517.    摘要 ( )    PDF全文 ( )   
    针对岩性油气藏的储层预测及评价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岩性油气藏的储层预测及评价技术思路和配套技术。其分4个层次: ①基于层序地层学分析的小层对比、构造解释; ②基于地震属性提取的岩性油气藏的定性识别技术; ③基于地震波阻抗反演、拟测井参数反演的岩性油气藏定量(静态)评价技术;④基于多井拟测井参数反演的岩性油气藏定量(动态)评价技术。根据岩性油气藏的储层预测及评价技术,可以有目的地进行岩性地层油藏的勘探和开发。将岩性油气藏的储层预测和评价技术应用于准噶尔盆地石南31油田岩性油气藏勘探和大港周清庄岩性油气藏开发,获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根据预测和评价结果部署的多口开发井不仅获得了高产油气流,且新井数据为油田的滚动开发提供了进一步储层预测及评价的依据。
  • 曹 辉;唐金良;郭全仕;吴永栓;王世星
    . 2004, 43(6): 523-527.    摘要 ( )    PDF全文 ( )   
    井间地震反射波场分离可以看成是VSP波场分离的一种延伸。与VSP不同,井间地震波场较为复杂,分离的难度较大。借鉴VSP波场分离技术与常规地面地震处理技术,系统论述了实际井间地震反射波场分离的过程:①建立井间地震反射波场分离的工作流程;②进行井间地震初至波(直达P波)的切除;③运用多域多道滤波技术分离出上、下行一次反射波;④运用VSPCDP成像技术与初步叠加技术获得类似于地面地震资料的井间地震反射波初叠剖面。实际资料处理表明,运用多域多道滤波技术可以较好地实现井间地震波场的分离。
  • 宋炜 王守东 王尚旭
    . 2004, 43(6): 523-527.    摘要 ( )    PDF全文 ( )   

    暂缺

  • 李文杰;魏修成;刘 洋
    . 2004, 43(6): 528-5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声波波动方程有限差分波场数值模拟中,由于计算模型的限制,导致很强的人为边界反射的产生。为了使计算得到的边界波场值更接近真实的边界波场值,往往使用边界条件以减少来自计算区域边界的人为反射能量,使得声波在有限区域传播达到在无限介质中传播的效果。目前,在声波正演中,较常用的一种边界条件是基于标量波动方程旁轴近似理论的吸收边界条件,在此基础上诞生了许多新的边界条件算法。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吸收边界条件——双重吸收边界条件。该方法将标量波动方程旁轴近似与另一种边界方程通过加权的方式,使所计算的边界波场值比利用通常吸收边界方程计算的边界波场值更接近真实的波场。该方法计算量小,简单易实现,应用于声波正演能得到比利用常规吸收边界条件更好的吸收效果。
  • 张树林;夏 斌
    . 2004, 43(6): 532-5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对于高温高压盆地只有准确地预测其地层压力,才能确保钻井的安全,才能搞好油气地质研究。地层异常高压将导致地震波速度降低,因此可以利用地震速度法来预测地层的压力。利用层速度趋势线法和电阻率法进行钻前预测;利用改进的DC指数法、伊顿(EATON)法、岩石强度法和常规测井参数进行地层压力随钻监控;利用中途VSP和SWD(RVSP)技术及纵向宽带约束反演技术对地层压力进行随钻预测。这些技术应用于南海北部大陆架东方1-1、崖21-1等构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袁子龙;左黄金;李婷婷
    . 2004, 43(6): 537-540.    摘要 ( )    PDF全文 ( )   
    从大庆长垣南地区层状地质模型入手,选择Ricker子波为激发信号,主频从50~300Hz系列变化,根据各层的v0和β值计算地层的均方根速度,由均方根速度换算层速度。在此基础上,理论计算了T06,T1,T2,T3和T4-5各层位地震反射信号的主频、振幅衰减及地震垂向分辨率。计算结果表明, 24位遥测地震仪能够有效记录T1,T2,T3和T4-5地震反射信号时,激发信号的主频率不应超过270,165,117,102Hz;激发信号主频在175Hz以内,提高激发信号的主频能够有效提高反射信号的主频和分辨率;激发信号主频超过175Hz,反射信号的主频和分辨率不再提高,并且趋于稳定,此时反射信号的主频分别为65,54,41,36,35Hz,分辨率分别为8.69,10.91,17.98,29.51,37.46m。
  • 张军华;陆文志;王月英;高荣涛;王永刚
    . 2004, 43(6): 541-546.    摘要 ( )    PDF全文 ( )   
    以模型试算的结果为依据,对薄层频谱的理论计算值、薄层直观的分辨率与信噪比、时间-振幅解释量板、截断效应与时窗选取、穿层对时频特性的影响、地层横向变化对时频特性的影响、薄层的自相关和自回归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定量研究和重新认识。研究发现:①理论上,随着薄层的厚度变薄,薄层的能量变小,频率有所提高;②对于常规地震资料,薄层分辨率在10m数量级,开展薄层研究,信噪比最好要大于2;③通过对调谐厚度与速度和子波频率关系的研究,发现实际调谐厚度要小于1/4波长,振幅解释量板的可靠性要好于时间解释量板;④对常用的5种窗函数的分析表明,布莱克曼窗最好;⑤对于穿层严重的薄储集体,波形特征往往会受上覆和下伏地层影响,但其频谱特征基本不受影响;⑥对于地层横向变化较大的地层,时窗开取的方式不同,其频谱横向变化也不同,一般以上下开时窗效果较好;⑦通过薄层自相关和自回归特征研究,发现薄层特征呈比较好的规律性。
  • 陈香朋;曹思远
    . 2004, 43(6): 547-550.    摘要 ( )    PDF全文 ( )   
    第二代小波变换是从传统小波理论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与第一代小波变换相比它有如下特点:① 继承了第一代小波的多分辨率特性;② 不依赖于傅里叶变换;③易实现快速算法;④ 逆变换易实现;⑤可实现非线性小波变换等。目前对第二代小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应用主要是在图像处理领域。讨论了第二代小波变换的基本原理和变换过程,并将第二代小波变换引入到地震资料去噪处理中,通过对模拟数据和实际资料的处理,证明了它对地震信号去噪具有很好的效果。
  • 谭明友;张建宁
    . 2004, 43(6): 551-5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地震反演中,由于观测数据的有限性和误差,使得地震反演结果的非唯一性广泛存在,求得的模型是实际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的平均值。地震反演结果的评价是建立在现有观测数据精度和尺度基础上的。在进行地震反演时,反演结果的分辨率主要取决于地震问题的本质。对不同精度和尺度的观测数据,可以通过应用各种技术和方法来消除误差和干扰,使之尽可能地逼近所对应的原始观测数据已确定精度和尺度最高分辨率的反演结果,尽可能达到地震本身应有的分辨率。反演结果必须是在方差和分辨率之间折衷的综合评价,不能盲目地提高分辨率,使反演结果的方差过大而失败。
  • 应用研究
  • 张秀荣;李保华;胡国山
    . 2004, 43(6): 556-5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塔河油田七区碳酸盐岩储层埋藏深,厚度变化大,储集层非均质性强,孔、缝、洞系统变化大,给储层对比和寻找油气分布规律带来较大困难。通过测井资料的纵、横向对比与追踪,结合地震、钻井及试采资料,依据地层岩性、储层特性、构造及断裂特征,发现现今岩溶地貌特征是古构造运动及同期产生的断裂和古岩溶发育特征的显露,三者有机结合,对该区进行了油气区带划分与评价,从中找出了区带特点和高产油气区带。
  • 蒋进勇
    . 2004, 43(6): 564-5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塔河油田各区块碳酸盐岩储层流体具有不同的相态和特性,常规孔隙度解释模型受储层流体相态影响较大,且存在缺陷。通过递归分析受流体相态影响较小的测井资料,建立了新的有效孔隙度、裂缝孔隙度计算模型。将用新模型计算的有效孔隙度和解释的裂缝与录井和岩心观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吻合度较高;递归分析得到的胶结指数(m)和弯曲指数(a)较好地反映了储层的结构特征,与岩电分析结果吻合;利用m和a这2个参数计算的裂缝含水饱和度资料解释出的油层与测试结果基本吻合。实际应用表明,递归方程适用于不同的区块。
  • 陆修莲;蒋弋平;范海林;刘学清
    . 2004, 43(6): 568-572.    摘要 ( )    PDF全文 ( )   
    YA是江苏油田最为典型的复杂小断块油气藏。断块破碎、玄武岩多次波干扰、辉绿岩屏蔽是地震勘探面临的主要困难。为此,在该地区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①资料采集采用了合适的观测系统,如优化测网方向、提高覆盖次数;②采用处理解释一体化方法并借助于一些针对性的处理技术,以提高资料的处理质量;③运用综合的、多阶段的解释研究方法,即从研究火成岩的侵入机制入手,用地质理论指导地震解释,辅以三维立体解释技术,实现精细构造解释。上述措施的实施,使该区的滚动勘探开发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探明地质储量显著增加。
  • 范文红;林涨年;曾海东;梁尚勇
    . 2004, 43(6): 573-577.    摘要 ( )    PDF全文 ( )   
    高邮凹陷是一个勘探老区,中、浅层勘探程度较高,而作为资源接替区的深层,其勘探程度较低,为此对深层地震勘探的方法技术进行了研究。首先对高邮凹陷的含油气系统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凹陷深层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然后对深层资料的二次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层位标定与速度分析、构造模式指导构造解释、断层的精细刻画及储层预测等技术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形成了一套实用性较强的深层油气藏勘探技术。将该套技术应用于高邮凹陷富民地区的深层地震勘探,钻探的深探井B井获得油流。
  • 杨午阳;;杨文采;王西文;雷安贵;张喜梅;韩乾风
    . 2004, 43(6): 578-5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包1-庙4井区构造复杂,小断裂发育,储层横向变化大,油气分布受构造和储层物性变化的控制,具有隐蔽油气藏的特点。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精细储层预测技术的思路。通过精细地层对比、精细构造解释、瞬时地震相干体分析、测井资料预处理与标准化、测井曲线敏感性分析、拟测井曲线反演、砂体精细解释及储量计算和井位设计等方法技术的综合应用,对包1-庙4井区砂体展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和预测,部署的一口评价井获得了高产油流。
  • 李显贵;邵吉华;张 涛
    . 2004, 43(6): 584-586.    摘要 ( )    PDF全文 ( )   
    介绍了利用P波阻抗模型正演技术进行浅层砂体追踪的实用方法技术。这些方法技术具有如下特点:①根据已知井的岩性特征和声波、密度测井资料等参数制作砂体模型; ②利用P波阻抗模型正演方法计算砂体模型的地震记录; ③根据P波阻抗模型正演方法计算出的地震响应特征(低频、强振幅)来追踪砂体。在川西地区,利用P波阻抗模型正演技术进行浅层砂体追踪,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 姜素华;王永诗;林红梅;孟宪军;孙 怡
    . 2004, 43(6): 587-590.    摘要 ( )    PDF全文 ( )   
    为了把测井约束反演技术真正有效地应用到储层预测中,针对不同类型沉积体系,提出了应注意的问题:①针对浅层河流相砂泥岩互层,必须做好测井资料的环境校正,以避免因泥浆浸泡而引起的速度差异;②对于含有碳酸盐岩的冲积扇相砂砾岩体,在建立地质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多井多参数约束反演,建立相应的解释模型,以克服反演结果的多解性;③在储层与围岩速度难以区分的湖相沉积体系中,应在波阻抗反演的基础上,找出能区分储层和围岩的其它测井曲线(如自然伽马、视电阻率等)进行反演,以提高分辨率;④在复杂的海相碳酸盐岩裂缝储层中,要以钻井资料为依据,选择以钻井为约束主体的反演方法,以达到反演结果与地质条件吻合的目的。
  • 孙夕平;杨国权
    . 2004, 43(6): 591-594.    摘要 ( )    PDF全文 ( )   
    用于检测地震波同相轴不连续性的相干体技术可以用来识别断层、特殊岩性体、河道等,它提供了丰富的构造和岩性方面的信息,是三维地震资料地质解释的一个有效工具。在相干体切片上除了能够识别出地质上的不连续特征外,还可以根据相干性的级别进行目标区的沉积相研究。根据相干体切片上给出的构造框架和岩性信息,可以进行沉积相划分,弄清沉积相平面分布情况,分析和探讨研究区的物源方向。为了使相干体数据提供岩性解释和沉积特征描述方面的信息,需要对地震数据进行预处理。采用保持边缘滤波技术和高分辨率处理技术,使相干体成像细致,级别信息丰富,反映的岩性和沉积的层次细节清楚。
  • 杨建春;李仁甫;;张洪波;;周 杰;
    . 2004, 43(6): 595-598.    摘要 ( )    PDF全文 ( )   
    从白55块砂泥岩薄互层的地层特点出发,研究了该区储层地球物理特征,分析了砂、泥岩的地震属性差异,如速度、波阻抗差异等,确定以砂组为单位进行储层预测。为了减少误差和多解性,对所使用的测井、地震资料进行了预处理。基于地震波阻抗反演理论,提出了相对波阻抗反演思路;采用最小二乘法子波反演GLI技术进行了层位标定;在精细构造解释的基础上,使用分形和波形相似内插方法构建复杂储层的地质模型;采用信息融合技术把地质、测井、地震等信息统一到同一模型中;采用全局寻优的快速反演算法进行了波阻抗反演;然后进行了相对波阻抗反演,并提取了相对波阻抗属性。最后对沙三中2砂组和3砂组储层分布进行了预测,并进行了有利储层检测。储层预测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储层沉积规律。
  • 邬达理
    . 2004, 43(6): 599-6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进行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时,长排列资料往往会出现大炮检距的波组低频化现象,使得地震剖面的分辨率降低。提高分辨率是目前高分辨率处理中的一个难点,针对这一难点提出了匹配滤波法处理技术。介绍了该技术的主要处理步骤,并利用数学模型和实际资料进行了匹配滤波法处理和常规处理的对比,处理结果表明,匹配滤波法有效地提高了分辨率。
  • 吴树奎;;周明非;沈万杰;贾志斌;孟祥顺
    . 2004, 43(6): 602-6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东濮凹陷MC地区进行了数字三分量检波器二维地震采集试验,所获得的纵波单炮记录中高频成分的能量明显增强。经保幅处理后,剖面的分辨率较二维老剖面有明显提高。通过转换波处理得到X分量和Y分量剖面,对剖面沿时间轴进行压缩处理,压缩后的转换波剖面与纵波剖面有较好的对比性。该区气藏的顶面纵波振幅和横波振幅分别表现为“暗点”和“亮点”,通过振幅比技术确定气藏区,低振幅比异常对应着含气区。该区马62井振幅比异常显示和钻探情况吻合。
  • 刘艾奇;皇甫煊
    . 2004, 43(6): 605-607.    摘要 ( )    PDF全文 ( )   
    炸药震源是陆上地震勘探使用最广泛的激发方式。针对虚反射界面对其激发出的子波所产生的影响,从频率和振幅2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经过野外实地试验,确定利用虚反射调查和激发子波监测的定量分析技术可较准确地选择激发井的深度。尤其在深层地震勘探中,将激发深度选择在虚反射界面1/4波长处,可获得能量较强的激发子波,有利于提高深层的反射能量,改善地震剖面的整体品质。
  • 张保银;孙建国;黄伟传;马玉春;罗 宇
    . 2004, 43(6): 608-6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对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构造成图采用了有别于常规方法的时深转换。其主要流程是:①首先利用叠加、偏移速度精确建立三维速度场,将偏移时间域t0图转换到零偏移距时间域内;②利用叠加速度由浅至深逐层进行反演,分别反演出沿该反射层的层速度,计算并绘制出层速度平面图;③最终得到三维速度模型和零偏移距时间模型,并利用2种数据模型作时深转换。将该方法应用于塔中地区低幅度构造、岩性圈闭精细描述和研究,提高了构造成图的精度。
  • 其它
  • 毛立峰;王绪本;高永才
    . 2004, 43(6): 612-616.    摘要 ( )    PDF全文 ( )   
    从理论机理角度对大地电磁(MT)概率成像方法的成像效果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MT概率成像方法不能对复杂地质体进行较高分辨率的反演成像,为此,对成像方法进行了改进。大地电磁微分场概率成像方法是基于归一化大地电磁场的微分,因此更能突出异常场分布特性,将大地电磁场概率成像的发生概率函数改进为实测电磁场值函数与相应扫描函数微分函数的归一化互相关函数,改进后的方法不再需要求背景电磁场值,而且提高了成像效果;面感应源概率成像方法是将线感应源的概率成像推广成面感应源的概率成像,能以较高的分辨率对多个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上的电导率不连续界面进行成像。最后给出了用改进的方法对理论模型进行成像的例子,并与改进前的成像效果进行了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