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 第4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4-07-25
  

  • 全选
    |
    方法研究
  • 张文生;宋海斌;崔兴福
    . 2004, 43(4): 313-3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基于波场外推的叠前偏移具有较好的成像精度,但其成像精度又建立在精确的速度模型之上,利用叠前偏移对速度的敏感性来建立较好的速度模型是精确成像的重要保证。基于双平方根算子的波场外推,探讨了一种新的适应横向变速的叠前偏移速度分析方法。该方法首先在共中心点一半偏移距域中进行波场外推,然后根据波场外推的结果建立速度能量图并拾取速度信息,这个过程可根据需要作若干次迭代。对该方法的计算公式进行了推导,并设计了点散射体的常速模型和变速模型,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了方法的正确性。该方法具有适应横向变速和倾角变化及计算量小的特点。
  • 黄中玉;赵金州
    . 2004, 43(4): 319-322,.    摘要 ( )    PDF全文 ( )   
    纵波和转换波AVO联合反演,增加了反演问题的约束条件,因而使反演方程的稳定性得到了提高,而密度参数作为未知数与波阻抗一起参与反演,则增加了一个重要的岩性参数。应用射线追踪法来确定共角度道集旅行时,所采用的混合射线追踪法是在矩形网格三点扰动法基础上的一种改进,取矩形网格的3个点,在Fermat最小旅行时原则下求取中间点的位置,而不是任意扰动,因此计算速度比扰动法快。数值模拟结果证明了P波和PS波AVO联合反演的可行性。
  • 杨怀春;高生军
    . 2004, 43(4): 323-3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海洋地震勘探中,空气枪是其主要震源。研究了空气枪震源的工作原理及其子波测试方法,并利用Zi-olkowski模型实现了空气枪震源的近场和远场子波信号模拟,分析了不同空气枪沉放深度的能量和初泡比。同时,以套筒式空气枪为例,从能量大小、初泡比、频率等方面对空气枪信号子波特性进行了分析。
  • 陈国金;曹辉;吴永栓;唐金良
    . 2004, 43(4): 327-3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利用基于最短路径树弯曲射线追踪的联合迭代重建层析成像(SIRT)技术进行井间地震层析成像。从方法原理、算法的有效性、数值模型和野外实际资料的层析反演等方面,对SIRT井间地震层析成像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数值模型和野外资料的反演结果表明,该方法可靠稳定,收敛性好,层析成像结果的精度较高。
  • 吴明华;吴清岭;李文艳
    . 2004, 43(4): 331-336,.    摘要 ( )    PDF全文 ( )   
    以内蒙古海拉尔地区复杂地震资料作为研究剖析实例,根据叠前深度偏移剖面的具体特点,通过建立新的合成地震记录模式和新的地震数据处理模式,探索出一套针对叠前深度偏移资料的解释方法,使深度剖面的岩性解释工作得到了补充。变频率初相位的合成地震记录方法合理有效地解决了模拟地震子波的相位问题,使层位的对比更加可靠;通过峰谷差值剖面的处理,提供了一种类似于经过反演处理的剖面,有效避免了振幅横向不均匀变化给岩性预测带来的影响,使得深度域的解释方法更加简便和合理;地震资料相干体技术的应用,为进一步提高储层构造分析精度提供了有利的工具。结合钻井资料,对海拉尔地区叠前深度偏移地震数据体进行了研究分析,最终确定了布井有利区,为进一步的井位部署提供了依据。
  • 时华星;王秀玲;季玉新;刘玉珍;李静;陈娟
    . 2004, 43(4): 337-340,.    摘要 ( )    PDF全文 ( )   
    裂缝性储层非均质性强,成藏条件复杂,预测难度很大。为提高该类储层预测的精度,研究了一种新的构造裂缝定量预测技术——构造正、反演裂缝预测方法。将该技术应用于胜利油田埕北30古生界潜山,预测了各目的层的裂缝分布和方位,预测结果与测井资料得到的裂缝方位有较好的一致性,2口新井的实钻情况也证实了裂缝预测结果的可靠性。
  • 谭俊敏;杨国权;王永刚;孙夕平
    . 2004, 43(4): 341-344,.    摘要 ( )    PDF全文 ( )   
    潍北凹陷下第三系孔店组沉积中砂砾岩体较为发育,由于地震资料质量较差,砂砾岩体的剖面特征及平面分布一直得不到较好的落实。从原始地震记录人手,分别进行了时频分析技术及均方根振幅(能量)技术处理,获得了相应的时频分析剖面及均方根振幅剖面。由时频特征确定了地震旋回体的存在,旋回体的横向变化揭示了砂砾岩体沉积环境的规律。均方根剖面能量团的变化反映了砂砾岩体的空间分布范围,揭示了研究区砂砾岩体沉积期多水系、多物源、纵向上多期叠置的沉积特征。
  • 左国平;王彦春;隋荣亮
    . 2004, 43(4): 345-347,.    摘要 ( )    PDF全文 ( )   
    介绍了能量比法拾取地震道初至的一种改进方法,即利用时窗滚动来计算能量比值,并从比值特征中判断初至。在以前的计算中是把要计算的地震道划分成许多个时窗,然后逐个求能量比值。由于各道初至的到达有先有后,如果静态地划分时窗,有可能初至到达前后时窗的能量比值并不是最大的,也就是说这时的拾取结果是错误的。但是通过时窗滚动可以多次计算初至前后时窗内的能量比值,经比较得出最佳比值。改进的方法能快速准确地拾取地震道的初至,并且可以提高拾取的精度和稳定性。
  • 徐小红;段云卿;隋荣亮;苏春山
    . 2004, 43(4): 348-349,.    摘要 ( )    PDF全文 ( )   
    为了改善滤波效果,传统的二维滤波都是在变换域内加一个过渡带。根据在时间一空间域对冲激响应加时窗的方法,提供了几个二维窗函数,并给出二维窗函数应该满足的条件。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合理地选择窗函数能很好地改善滤波因子,提高资料的信噪比,同时也较好地保持反射信息的波形特性和振幅特征。
  • 任锋;沈建国;张强;王玉平
    . 2004, 43(4): 350-3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声波换能器振动时具有不同的振动模态,分别对应于不同的频率特征,换能器发射或接收声波时,在这些振动模态的频率附近灵敏度最高。裸眼和套管井对声波有过滤作用,不同频率的传播特征不一样,这些影响使得实际测量的阵列声波测井波形的频率呈一定的分布特征。裸眼井测井波形中,纵波、横波和伪瑞利波、Stone-ley波的传播速度不同,频率分布也有一定的差别。根据这些特点和声波换能器频率特征测量结果,设计了变窗长处理软件,针对实际测量波形中不同类型的声波特征,使用不同的窗长进行处理,有效地提高了声波时差的处理精度。
  • 何惺华
    . 2004, 43(4): 353-358,.    摘要 ( )    PDF全文 ( )   
    随着VSP、深度偏移、井间地震等物探新技术的出现,深度域地震记录的应用日益增多。从时间域和深度域的地震波场描述出发,对深度域的子波、褶积和Fourier变换等基本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证明了时间域与深度域中的地球物理概念、原理和方法是相互联系的,其数学表达方式是相似的。对深时转换中采样间隔的选择、频率谱与波数谱数据的关系和深时转换剖面上视频率变化等实际问题,给出了合理的解释。
  • 应用研究
  • 宋玉龙;谭绍泉;
    . 2004, 43(4): 359-368,.    摘要 ( )    PDF全文 ( )   
    随着勘探的不断深入,常规地震采集技术已不能满足油气田开发的需要,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胜利油田勘探开发实践中,发展了一套针对复杂地质目标的高精度采集技术。在理论上,从观测系统设计、震源激发、检波器接收、噪音压制等方面对高精度地震采集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在实际应用方面,针对胜利油田的田家地区、罗家地区、四扣地区和渤深6地区的不同地质目标和地质任务,从采集工艺上详尽地分析了所采用的方法和措施。对取得的地震资料,采用新老剖面对比的方法,分析了高精度采集技术的应
  • 符溪;文鹏飞;陈洁;舒虎
    . 2004, 43(4): 369-3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反射波地震勘探中,一般会将折射波作为干扰波而在资料处理中将其切除掉。详细分析了折射波与反射波时距曲线的区别与联系,发现折射波视速度与下伏介质速度密切相关。北黄海盆地的几个应用实例表明,在反射波地震勘探中,充分利用折射波资料,不仅可以协助处理人员快速定洼,有效选择处理模块,还可得到反射地震勘探不能获取的基底速度资料,使勘探精度得到提高,并使常规地震勘探的信息得以充分利用。
  • 甘其刚;杨振武;彭大钧
    . 2004, 43(4): 373-3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川西坳陷深层须家河组埋藏深,岩石超致密,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近年的勘探实践表明,裂缝是否发育对该地区深层超致密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性的改善具有重大作用,是天然气能否富集、产出和高产的主控因素。目前,国外在利用P波振幅检测定向垂直裂缝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其本质是利用P波振幅随方位角变化(AVA)估算裂缝的方位和密度。为此,针对川西深层须家河组裂缝型气藏,利用宽方位采集的三维地震资料,研制并建立了一套预测裂缝方向和裂缝发育强度的P波方位各向异性裂缝检测技术,并且在JM地区三维地震勘探中进行了初步的应用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姜岩;李文艳;吴明华
    . 2004, 43(4): 377-3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大庆外围油田的葡萄花油层主要为砂泥岩薄互层,储层砂体横向变化大,这给井位设计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近几年地震属性分析技术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地震属性与储层地质参数之间的关系较模糊,难以用地震特征参数直接预测储层的砂岩厚度。为此,研究了一种模糊神经网络预测砂岩技术,它将人工神经网络理论与模糊逻辑分析相结合,在地震属性分析的基础上,以井旁地震道主分量参数为输入,以井孔地质参数为期望输出,建立模糊神经网络,并对网络进行训练,当网络收敛且网络整体方差达到要求的精度时,便完成了网络训练。该技术应用于大庆太平屯地区储层预测中,通过4口后验井检验,预测厚度与钻井厚度吻合较好,平均绝对误差为0.21m。
  • 吴云海
    . 2004, 43(4): 380-383,.    摘要 ( )    PDF全文 ( )   
    针对天山南部地区复杂地表条件下的三维地震资料采集,采用了多种类型震源激发、优选激发点位、逐点设计井深、动态观测系统施工和利用卫星遥感数据进行辅助设计等有效手段;对于多类型地表以及山前巨厚砾石沉积区域,开展了综合多种方法的精细表层调查;针对静校正问题,采用了地表模型静校正和初至波静校正相结合的静校正技术,提高了静校正的精度。从实际采集结果看,资料品质与以前的二维资料相比有很大提高。
  • 王者顺;樊佳芳;王卫江
    . 2004, 43(4): 384-3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叠前深度偏移的效果如何取决于建立的速度一深度模型正确与否。通常以叠后偏移数据的构造解释结果为构造背景,以叠加偏移的均方根速度为初始速度,来制作初始速度一深度模型,然后再经反复迭代,求得最终的速度一深度模型。但是,当构造复杂、速度变化剧烈时,叠偏剖面成像差,不能得到正确的构造,使这种制作速度一深度模型的方法难以得到预期结果。以EAGE/SEG盐丘模型为例,探讨了在从叠加偏移剖面中无法得到正确构造形态和速度的情况下,采用叠前逐层成像速度建模的方法来求取叠前深度偏移速度一深度模型的处理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地震数据处理,得到了成像效果良好的剖面。
  • 杨子兴;金晓雷;张林松
    . 2004, 43(4): 388-394,.    摘要 ( )    PDF全文 ( )   
    溱潼凹陷工区包括10块三维地震资料,每块资料的处理成果数据之间在分辨率、信噪比、波组特征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尤其是各区块结合部位存在着严重的边界效应,这给全区统一的构造解释、岩性处理和解释造成一定的困难。针对各区块处理成果资料之间存在的各种不一致性、边界效应及成像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确定处理方位角和扩展半径,采用了面元均化技术;为达到能量的一致性,采用了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技术;为提高资料分辨率和统一全区频率,采用了不同的反褶积技术;为提高资料信噪比,采用了噪音自动识别与压制和动校CMP道集迭代校正等技术;为正确归位、准确成像,采用了DMO和偏移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解决了不同三维边界处的拼接问题,有效地提高了原三维资料的处理质量,得到了统一的成果数据体。
  • 刘振宽;刘俊峰;宋宗平;宋瑞
    . 2004, 43(4): 395-399,.    摘要 ( )    PDF全文 ( )   
    为了提高海拉尔盆地野外采集资料的品质,针对具体影响因素,对表层结构调查、激发、接收及观测系统设计等环节进行了改进和完善。表层结构调查以微测井为主,对微测井资料除了进行基于运动学特征的常规解释外,还运用了初至波的振幅、频率等波动力学信息进行岩性细分,提高了表层岩性划分的精度;激发采用小药量多井组合方式,组合基距不大于20m,激发井深根据微测井成果与生产中的井深实验资料逐点设计;采用多检波器组合方式接收,检波器频率为28Hz和35 Hz,组合基距为22.5m;观测系统采用斜交观测系统,20m×20m面元,6×10次覆盖,最大炮检距为2961m,1680道接收。将上述措施应用于实际工区,在野外采集的单炮记录上,从浅层到基底反射齐全,连续性好,信噪比较高;新剖面比以前采集的剖面在信噪比和分辨率上都有较大的改善。
  • 石玉
    . 2004, 43(4): 400-4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制作合成地震记录的方法和技术虽然已很成熟,但因各油田的油藏类型和地震地质条件各不相同,因此制作合成地震记录的技巧以及采用的措施有着各自的特点,不能一成不变。合成地震记录能否真正反映层位信息,对储层的精细解释和油气的准确预测非常重要。针对合成地震记录制作方法的改进和完善这一问题,根据塔河油田实际地质情况,从基准面校正、声波时差校正、深时转换精度、井旁地震资料提取子波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在塔河地区油藏描述中,利用人机交互对比解释方法,制作了百余口井的合成地震记录,并用于地质层位的标定,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 开发地震
  • 刘文岭;朱庆荣;戴晓峰
    . 2004, 43(4): 404-406,.    摘要 ( )    PDF全文 ( )   
    介绍了一种有效绘制构造图的方法——具有外部漂移的克里金方法。在二级变量与主变量具有良好相关性的条件下,具有外部漂移的克里金方法能够简单有效地利用二级变量信息来估计主变量。地震旅行时与对应层位井深度数据的相关性、地震同相轴的连续性和地震数据的区域性,使得可以应用具有外部漂移的克里金方法来进行时深转换,绘制构造图。研究表明,具有外部漂移的克里金方法地震旅行时数据时深转换,绘制的构造图既能符合井的深度数据,又能确切地表现地震旅行时间趋势,可以很好地解决用其它方法做时深转换的边界效应问题,从而提高构造成图质量。
  • 李桂荣;巢阳
    . 2004, 43(4): 407-4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地层压力、温度、流体性质等储层信息是评价油气储层的重要参数,模块式地层测试器(MDT)能在钻井裸眼条件下的不同深度段测出这些信息。分析了塔河油田三叠系T-Ⅱ和T-Ⅲ油组的油层、气层、水层的测井响应特征,结合实例给出了划分气水界面、油水界面的方法,并用MDT测试资料进行了验证,给出了T-Ⅱ和T-Ⅲ油组的气水层及油水层的压力梯度关系式。将测井技术与地层测试技术互相验证的方法应用于塔河油田探明储量的计算中,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提供了准确的油水和气水界面,确定了T-Ⅱ和T-Ⅲ油组的油藏性质。
  • 梁海龙;姜岩;齐春艳
    . 2004, 43(4): 410-414,.    摘要 ( )    PDF全文 ( )   
    介绍了一种在薄互层条件下,用地震解释层位控制,以测井曲线为出发点进行外推内插,形成初始波阻抗模型,并通过对初始模型的不断更新,使模型的合成记录最佳逼近实际地震记录的方法。该方法把地震和测井有机地联合起来,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地震资料分辨率的限制,大大提高了薄层的识别能力。反演结果能较好地反映主力油层葡I2和葡I3的横向变化。将该技术应用于肇州油田州603区块和州62-平61水平井的设计和轨迹调整中。州62-平61井共钻进水平段614m,葡I2层水平钻进了280m,向下调整钻遇葡I3层,水平钻进334m。该水平井砂岩钻遇率达74.4%,初期平均产油30t/d以上。利用该技术在徐21井区作单井评价,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