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 第4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4-03-25
  

  • 全选
    |
    方法研究
  • 孙鹏远;孙建国;卢秀丽
    . 2004, 43(2): 103-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利用Gardner's经验关系式对P-SV波反射系数近似公式进行了简化,给出了一个描述P-SV波反射系数和SS波零偏移距反射率之间关系的统一近似公式。4个不同的含油气砂岩模型的定量计算表明,该统一近似公式不受岩性弱反差条件的限制,入射角在30°以内能够准确地反映P-SV波反射系数和SS波零偏移距反射率之间的近似关系,而且能够适用于不同形式的P-SV波反射系数近似公式。因此,利用该关系式可以由P-SV波直接构建SS波零偏移距剖面,而且可以实现SS波阻抗的定量反演和多波AVO分析,还可以通过SS波资料提取P-SV波振幅随入射角变化的信息。
  • 谭绍泉;余钦范;徐锦玺;刘泰生;秦豹;何京国
    . 2004, 43(2): 106-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滩浅海地区所特有的复杂地表和表层结构条件给采集高品质的地震资料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也因此成为制约该类地区油气开发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此,开展了滩浅海地震水陆两用压电检波器的研究。阐述了陆用压电检波器的工作原理,分析了陆用压电检波器的实际应用效果。从单炮记录和地震剖面的信噪比、分辨率、频宽、主频以及能量等诸方面将其与AG3加速度检波器、常规检波器以及水上压电检波器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其他检波器来说,在频谱、分辨率以及高频响应方面,陆用压电检波器在滩浅海地区采集的地震数据具有明显的优势,且陆用压电检波器具备了水听器的一些功能,能够解决滩、浅海结合部的过渡问题。
  • 于世焕;丁伟;徐淑合;李明忠;周世忠;马国光
    . 2004, 43(2): 111-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探讨了延迟爆炸震源技术,设计了延迟震源柱的制作方法,进行了野外点试验和束线试验,对比分析了延迟炸药震源和普通炸药震源所获得的地震资料在频率和能量方面的特征。延迟炸药震源具有丰富的高频成分,其地震波具有较强的下传能力,能提高中深层反射波能量。除垂直向下方向和其附近方向以外的其它方向特别是向上方向和水平方向,由于每个小炸药包爆炸所产生的地震波相位等不一致,所产生的面波等干扰波能量均相互削弱。延迟炸药震源地震剖面各目的层反射波稳定且连续性好,反射特征清楚,断点清晰,说明了延迟炸药震源是一种较好的地震激发震源。在官1井区三维高分辨率地震勘探中采用了这一新技术,获得了好的高分辨率地震资料。
  • 卢秀丽;何樵登;孙鹏远
    . 2004, 43(2): 116-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由于直接从地震记录求取地层吸收特性的精度较低,因此利用层速度与Q值的经验公式来建立大致符合工区实际的吸收衰减模型。对理论公式中的射线参数进行高阶泰勒展开忽略计算机的计算误差就可以精确地计算出反射波在每层的传播距离,从而得到较为准确的不同偏移距在不同频率时的地层吸收量,这在进行地震数据采集时有助于设计合适的观测系统和激发能量。
  • 宋维琪;韩宏伟
    . 2004, 43(2): 118-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详细分析了地震属性组合优化的搜索算法,讨论了地震属性的组合分类特征及地震属性数值大小对分类特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联合应用搜索算法和进化算法,对地震属性和测井参数进行优化的新方法,并应用于实际资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甘其刚;彭大钧
    . 2004, 43(2): 123-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针对叠前地震数据中的线性干扰噪声,首先分析和识别出各组线性干扰波的频带范围及视速度范围,并通过分频处理从地震记录中自动分离出线性干扰所在频带范围的信号分量,然后采用线性干扰视速度扫描和空间域噪音剔除法迭代求解线性相干噪声,从原始记录中将其剔除或减掉,线性干扰频带范围之外的地震信号不会有任何改变。合成数据和实际地震数据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适合于叠前2D/3D地震记录中各种线性相干噪声的处理,对地震信号具有良好的振幅保真性。
  • 李文杰;魏修成;刘洋
    . 2004, 43(2): 126-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利用VSP资料受干扰程度小,信噪比高,高频成分丰富以及能精确地分离出上、下行波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利用VSP资料上、下行波的波场值反演深部地层层速度的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VSP资料提取地下地层的反射系数,然后利用地层反射系数反演出各个地层的层速度。与VSP资料解释的层速度相对比,该方法反演出的地层层速度的分辨率较高,且只与资料的采样率有关,与VSP测井的接收点距无关。利用该方法还可以反演出VSP测井接收范围之外的上、下地层的层速度(这些层速度不能通过VSP资料解释得到)。
  • 林伯香;孙晶梅;徐颖
    . 2004, 43(2): 130-134,.    摘要 ( )    PDF全文 ( )   
    起伏的地形可被分解成一系列不同周期的分量。从地形起伏周期和地震排列长度关系的角度分析了地形起伏对速度分析结果的影响。在地形起伏不同周期的分量中,当周期与地震排列长度相近的起伏分量比较大时,常规静校正产生的偏差对速度分析结果的影响会大到无法忽略的程度,这是常规静校正方法所固有的。速度分析时,为了得到可靠的叠加速度,应包含周期与排列长度相近的地形起伏分量的高点和低点位置。用模型数据分析了不同地形起伏分量对速度分析结果的影响,并用实例进行了说明。
  • 张永升
    . 2004, 43(2): 135-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一直是一世界性难题,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也不例外,而且其储层埋藏深(大于5300m),储集空间以后期构造及成岩作用形成的溶蚀孔洞及裂缝系统为主,纵、横向非均质性强。通过分析数10口井的钻井结果,细致类比过井地震剖面上地震反射波形特征,并结合模拟实际地层的正演模拟结果,总结出了储层发育与其地震反射波形之间的相关性,建立了应用波形分析预测碳酸盐岩储层的技术。
  • 季玉新;陈娟;谢雄举
    . 2004, 43(2): 139-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针对河流相储层厚度薄,横向变化大,预测难度大的特点,通过对测井曲线进行精细的处理和解释,包括深度校正、环境校正、标准化、曲线重构、测井与地震结合的地层对比与测井约束反演技术有机地结合,提高了测井约束地震反演的可靠性,确保了在地震储层描述中所用测井资料的精度和储层预测的准确性。将测井曲线精细处理解释技术应用于胜利油田樊东地区沙二段河流相沉积砂体的识别,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付广;孟庆芬
    . 2004, 43(2): 145-148,.    摘要 ( )    PDF全文 ( )   
    通过分析地层剖面中砂泥岩天然气扩散系数的影响因素,研究了地层剖面中砂泥岩天然气扩散系数的变化特征;通过天然气扩散系数与岩石孔隙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孔隙度与声波时差之间的关系,确立了天然气扩散系数与声波时差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根据砂泥岩天然气扩散系数随埋深的变化关系以及砂泥岩在其组合中的相对发育情况,提出了利用声波时差资料研究砂泥岩组合天然气综合扩散系数的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松辽盆地昌德气藏的泉一段和泉二段盖层天然气综合扩散系数的研究中,其结果符合实际地质条件,表明该方法用于研究砂泥岩组合天然气综合扩散系数是可行的。
  • 张付生;贾烈明;王莉
    . 2004, 43(2): 149-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对于陆上地震采集而言,不同的地表条件,采用的激发因素是有差别的。如何选择最佳激发因素,获得最佳品质的单炮记录,是提高地震剖面质量的关键。从激发的虚反射效应、激发岩性与炸药类型的耦合关系以及子波品质等方面,研究不同地表条件下的激发因素,探讨了最佳激发因素的选择途径,并且通过试验资料来证明理论分析的合理性。
  • 应用研究
  • 王士敏;鲁新便;
    . 2004, 43(2): 153-158,.    摘要 ( )    PDF全文 ( )   
    结合塔里木盆地北部碳酸盐岩储层地质特征,开展了储层预测方法技术研究,包括储层精细成像处理技术、三维相干体处理技术、地震特征参数提取及分析技术、波阻抗反演技术、三维可视化解释技术、成像测井技术、长源距声波全波测井技术以及裂缝综合概率模型技术等。建立了一套适合塔里木盆地北部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技术系列。应用该技术系列,预测了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的裂缝和溶洞发育带,并得到了钻探证实。
  • 薄永德;贺向阳
    . 2004, 43(2): 159-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加深,高邮凹陷构造圈闭越来越少,勘探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寻找岩性圈闭成为勘探工作的重点,高邮凹陷汉留断层下降盘戴南组(E2d)是实施隐蔽油藏勘探的有利区域。从物探角度出发,对邵伯西三维工区进行了精细层位标定和解释,利用Jason软件对汉留断层下降盘B2d段的岩性圈闭进行了研究,识别出了各个砂体的厚度,预测了相应砂体的孔隙度,并应用Landmark软件的属性提取、相干体切片以及三维可视化等多种技术,从平面和空间上对预测结果加以印证,最终落实了井位。
  • 王军;刘小燕
    . 2004, 43(2): 163-166,.    摘要 ( )    PDF全文 ( )   
    高邮凹陷北斜坡第三系地层内发育了4套辉绿岩。各套辉绿岩分布地区及侵入地层层位不一,厚度不稳定,且速度高达5500m/s,使其下伏地层成像精度受到影响。分析不同厚度情况下辉绿岩的反射特征,结合测井资料和地质资料的解释,表明研究区辉绿岩层速度变化不大,但厚度变化大,这是影响平均速度的主要因素之一。解释中,分析了辉绿岩通过断层的4种状态,并建立了断层模式,使断层解释结果合理可靠。
  • 丛向元;彭碧群;李占林
    . 2004, 43(2): 167-1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兴城工区进行了精细的高分辨率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应用研究。在构造解释中,应用了剖面和相干体切片等对比解释的精细断层解释技术及全三维人机交互构造解释技术;在岩性解释中,通过回归分析法和神经网络法对地震属性和岩石的物理特性之间的具体函数关系进行了分析,选取相关性高的属性,以沉积微相为指导,应用LPM软件实现储层的定量预测;根据圈闭条件和储层物性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对油藏类型和油气富集规律进行了分析,详细了解了该区的地质情况,最终解释圈闭幅度精确到5m,在井约束下预测的砂岩厚度精确到2m。
  • 安学勇;李六五;于培峰
    . 2004, 43(2): 171-175,.    摘要 ( )    PDF全文 ( )   
    二连盆地内许多地区的地表有大量火成岩分布,这些速度高、形状不规则的火成岩,极大地影响了地震勘探的施工效率和资料质量,制约了对下伏油气藏的认识。通过地表露头调查和小折射表层结构调查,基本了解了朝克乌拉凹陷和塔南凹陷的火成岩分布范围、岩层厚度和地震波速度等参数,研究了影响资料品质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采用以可控震源为主、井炮为辅的激发方式,通过选取最佳的激发岩性、增加可控震源的振动次数和扫描长度、加密炮点等措施,改善了火成岩区的资料质量,新采集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得到了明显改善,资料模糊区的范围减小,火成岩体的轮廓清楚,取得了良好的钻探效果。
  • 黄东定;陈迎春;唐成鸽;周正东
    . 2004, 43(2): 176-180,.    摘要 ( )    PDF全文 ( )   
    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黄桥-如皋地区进行了大量的地震勘探和综合研究工作,因受以下因素的制约:①乡镇企业发达,民居密布,不利于地震施工,造成大段丢炮;②激发岩性为流沙,易塌井,能量衰减快,频率低;③低、降速带横向变化大,等等,从而影响了剖面的质量。为此,在黄桥-如皋地区开展了地震宽线、小点距超多道、可变线元方法技术及成井方式、炸药类型对比、表层结构调查等野外数据采集方法试验,进行了野外采集、资料处理和综合解释一体化的系统分析和研究,总结出了一套适合于黄桥-如皋地区特点的勘探方法技术,解决了由于上述因素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获得了品质较好的地震资料。
  • 傅旦丹;刘一峰;沈丽丽;何汉漪;朱宏彰;韩庆时;粱惠玉
    . 2004, 43(2): 181-184,.    摘要 ( )    PDF全文 ( )   
    采用自主开发的海上二维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系统,对南海某构造采集的二维多分量地震勘探资料中的一条测线进行了试验处理。处理中,针对该构造资料转换波静校正难度大、气云区转换波不易成像等难题,采取了相应的处理手段和措施。通过对各种参数效果的比较和分析,确定了合适的处理流程和参数。结果表明,在“气烟囱”模糊带处得到了较好的转换波成像剖面。
  • 张亚斌
    . 2004, 43(2): 185-187,.    摘要 ( )    PDF全文 ( )   
    焉耆盆地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地震资料信噪比低,不能很好的用于地质解释。针对这一问题,探讨了交互迭代静校正、干扰波压制、地表一致性振幅处理、子波归一化、优化迭代叠加及叠后f-x域预测去噪技术等处理方法,建立了一套适合于该地区地震资料特点的处理流程。将此流程应用于实际资料处理,剖面品质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信噪比明显提高。
  • 夏显佰;夏代学;贾明辰
    . 2004, 43(2): 188-1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夏盐南三维工区地表条件复杂,低、降速带变化大,静校正问题突出,为此,进行了针对性的系统研究。分别用折射初至静校正方法和表层模型静校正方法提供了2套静校正量。由于该区折射层变化频繁,折射波难以追踪,折射初至静校正方法没能得到好的应用效果;表层模型法将微测井和小折射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静校正量的计算,加上控制点较多,较好地解决了该区的静校正问题。
  • 综合研究
  • 唐新功;胡文宝;严良俊;郑佳奎
    . 2004, 43(2): 192-195,.    摘要 ( )    PDF全文 ( )   
    用基于张量格林函数的体积分方程法对层状地层中一个油藏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瞬变电磁响应的正演模拟。首先在频率域内计算电磁场分量的频率域响应,然后和用快速数字滤波技术将计算结果转换到时间域。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当油层厚度逐渐变薄时,在电场和磁场二次场分量的图形上可以得到清晰的反映,这表明用瞬变电磁法对油藏进行动态监测是可行的。
  • 高东
    . 2004, 43(2): 196-2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十屋断陷位于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下部是西断东超的箕状断陷,上覆沉积为坳陷地层沉积。断陷地层的暗色泥岩是好的油气源岩,最好的储集层是坳陷层的泉头组。构造运动控制了盆地的演化、油气的生成、构造圈闭的形成、原生油气藏的破坏及浅部次生油气藏的形成;沉积环境控制了源岩和储层的发育特征、油气分布层位及原生油气藏的形成。嫩末构造运动控制局部构造的油气分布层位及次生油气藏的形成。处于休眠期的断裂作为遮挡,形成断鼻、断块圈闭,能够聚集油气形成油气藏;活动时期的断裂能作为垂向运移通道,并在浅部形成断鼻和断块次生油气藏。
  • 综述
  • 姜宇东
    . 2004, 43(2): 202-208,.    摘要 ( )    PDF全文 ( )   
    随钻地震(SWD)技术是一种利用钻井过程中钻头破岩时的振动作为震源,用地面检波器排列接收信号进行地震测量的井中地震技术。它与逆垂直地震剖面(VSP)技术有着相似的观测方式,同样可以提供井旁逆VSP剖面。该技术与钻井作业同时进行,不需要安装井下仪器,不中断钻井过程,实时地采集地震信息。通过现场数据处理,可以确定钻头在地面地震时间剖面上的实时位置,并可以实时地预测钻头前方的地层压力情况,协助钻井安全决策和优化套管设计。其独特的观测方式和应用潜力在开发地震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对随钻地震技术的基本原理、实际应用和进展情况作了综述性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