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 第4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3-12-25
  

  • 全选
    |
    论文
  • 谭绍泉
    . 2003, 42(4): 427-4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延迟叠加爆炸是针对高分辨率和深层地震勘探而提出来的一种激发方式。这种激发方式能在保证地震分辨率的前提下有效提高地震波能量, 在地震波的入射角范围内, 有效克服非球形炸药激发引起的地震波传播的方向性。应用弹性波动力学对多级延迟爆炸进行理论研究, 结合实际试验资料, 研究了延迟爆炸情况下激发参数对地震波能量、主频、频宽等的影响。从几何地震学出发, 分析了不同时间激发的地震波在地下空间中的干涉情况, 对其能量传播的方向性进行了研究。理论分析和试验效果表明, 延迟叠加震源与相同药量的普通震源相比, 激发地震波的主频高, 频带宽, 增强了下传能量, 降低了次生干扰, 在高分辨率和深层地震勘探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 吴国忱;王华忠;马在田
    . 2003, 42(4): 434-440.    摘要 ( )    PDF全文 ( )   
    速度问题是勘探地震学的核心, 可以借助常速度梯度射线追踪方法, 从反演的角度探讨速度建模问题。在射线追踪方面, 从程函方程出发, 将复杂的速度场剖分成小的矩形单元, 并假设在每个矩形单元内速度具有常速度梯度, 由此导出的一组常速度梯度射线追踪公式, 可实现非均匀介质的射线追踪, 具有适应性强、精度高和快速的优点。在层速度反演方面, 采用相干速度反演的思想, 根据各向同性介质中, 零偏移距射线在界面处是法向入射的原理, 建立了合成共中心点道集与射线深度偏移的正反演关系, 由此利用合成共中心点道集与观测的共中心点道集逼近, 采用层剥离方法进行层速度反演。通过理论推导与模型试算得到如下的认识与结论: 常速度梯度射线追踪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与效率, 公式采用向量形式很容易推广到三维; 确定层速度采用的是正反演相结合的方法, 可得到稳定的速度场; 该方法屏弃了基于双曲时矩关系确定层速度场的假设, 使其能适应任意的速度分布。
  • 刘洋
    . 2003, 42(4): 441-447.    摘要 ( )    PDF全文 ( )   
    从水平层状各向同性介质中反射波时距方程的泰勒级数展开式出发, 推导出了时距方程的分式展开表达式, 并给出了相应的系数表达式。针对 3个典型的速度模型, 对双曲时距方程、泰勒级数展开四次时距方程和分式展开二次时距方程的精度进行了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 分式展开二次时距方程的精度最高。对泰勒级数展开六次时距方程、分式展开二次时距方程和分式展开四次时距方程的精度比较结果表明, 分式展开二次方程的精度对模型速度结构依赖性最小, 稳定性最好。对分式展开二次方程的参数进行了分析, 分析中以垂向线性变化速度模型为例, 得出了速度梯度值的解析表达式, 得到了速度梯度值一般随着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的变化规律。由于分式展开二次时距方程具有高精度、高稳定性和参数意义明确等优点, 可以应用到大炮检距地震资料处理中去。
  • 张文生
    . 2003, 42(4): 448-4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对国际上标准的SEG/EAEG模型进行了三维合成炮叠前偏移研究。与三维单炮叠前深度偏移不同, 三维合成炮叠前偏移有一个叠前数据的合成过程, 由于合成后数据量大大减少, 所以合成炮偏移的计算量要比单炮偏移小得多。阐述了三维合成炮叠前偏移的实现过程, 给出了相应公式。对SEG/EAEG盐丘模型的一个数据集进行了MPI并行计算, 取得了良好的成像效果。所作的较多计算表明了三维合成炮叠前偏移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这为野外实际数据的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提供了另一条有效途径。
  • 崔兴福;张关泉
    . 2003, 42(4): 452-4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分析以往人工边界处理优缺点的基础上, 提出了利用波动方程的频散关系式, 得到可以吸收任何方向入射波的自适应校正吸收边界条件和旋转校正吸收边界条件。同时, 采用波阵面法和能流密度法判别入射波方向, 克服了Pade近似吸收边界只对正入射波具有较好吸收性, 而对非正入射的波吸收性不好的缺点。数值试验结果表明了本方法的有效性。
  • 朱庆荣;黄雁琳;王敦则
    . 2003, 42(4): 456-459.    摘要 ( )    PDF全文 ( )   
    三维地震构造解释中最主要的难点是断层解释。尽管地震相干分析方法可以突出断层特征, 但断层解释方法多数采用二维解释模式。这种模式不仅降低数据体的利用率, 无法充分发挥相干数据体的优势, 而且还影响断层解释精度, 增加断层解释难度。尤其是对复杂地区而言, 断层的空间组合、断点闭合这些常常困扰解释人员的难题, 在二维解释模式下就更加复杂。针对这个问题, 提出了复杂断层快速三维体解释的新方法。该方法利用叠后处理及可视化等技术手段, 对相干数据体作进一步的分析处理, 用突出断层为特点的选择性滤波及断层数据体分离等方法, 把断层数据从相干体中剥离出来, 最后把分离得到的断层数据与原始数据合成新的三维数据体。这种新数据体用常规的层位自动追踪方法可实现复杂断层的快速自动解释, 也可沿解释层面自动生成断层多边形。
  • 傅旦丹;刘一峰;温书亮;李维新;李文倚;沈丽丽;陈宝书;李松康
    . 2003, 42(4): 460-4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海上多分量地震勘探中, 会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水平分量检波器的方位确定及其旋转校正问题。特别是当多分量数据采集采用绕圈悬挂式海底电缆系统进行作业时, 水平分量检波器的方位校正就显得非常关键和重要。针对最复杂的海上多分量地震勘探情况, 探讨了水平分量检波器随机任意取向情况下的方位校正问题, 并用三维理论模型记录和实际的海上三维多分量地震数据进行了试算, 获得了很好的校正结果。
  • 史玉平;陈世军;颜世磊;石建新;王志敏
    . 2003, 42(4): 464-4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地震剖面数据恢复 (或称图像矢量化 )的目的是利用图形识别等方法从旧地震剖面的扫描图像中拾取并复原地震道数据。波形搜索过程中, 针对波形断点及地震道交叉等问题的处理策略进行了一些探讨, 通过一种基于规则的控制模式, 利用地震波形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结构特点以及相邻地震道之间的纹理属性特征, 引导波形搜索过程, 使波形的拾取效果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 孙夕平;杜世通
    . 2003, 42(4): 469-4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储层表征中, 河道砂及小断裂的正确刻画对于油气勘探和开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河道边界和储层小断裂在地震数据中表现为边缘特征。应用边缘检测或相干体技术能够直观地描述数据中的边缘特征, 即不连续性。与相干体技术相比, 边缘检测技术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最大的优点在于其多尺度特性。利用图像处理中边缘检测理论, 研究了地震资料解释中的河道和储层小断裂的成像。引入了2种算法: 一是利用小波变换进行多尺度边缘检测, 二是最优滤波二阶差分边缘检测。 2种方法各有自己的应用优势。多尺度边缘检测可以检测出数据中所有尺度的边缘, 可以用于河道边界的成像。最优滤波二阶差分算法通过调整可以检测出特定级别的边缘, 对于储层中小断裂的成像特别有效。 2种算法相互补充, 给地震解释人员提供了一个有力工具。
  • 宋维琪;韩宏伟
    . 2003, 42(4): 472-476.    摘要 ( )    PDF全文 ( )   
    阐述了利用信号二维小波变换的特征点进行边界检测的理论方法及可行性, 以及地震信号二维小波变换的特征点的提取计算。讨论了不同尺度下二维小波变换特征点的性质、特点, 研究了利用自组织网络对提取计算的二维小波变换的特征点进行竞争学习、聚类。并根据所研究的问题, 设计了相应的算法, 通过实际资料的应用,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李宗杰;
    . 2003, 42(4): 477-4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塔河油田超深层碳酸盐岩油藏的主要储层为碳酸盐岩缝洞系统, 存在着很强的非均质性, 油田水平井开发难度较大。通过研究和实践, 提出了应用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结合岩溶、断裂及构造、古地貌、地震属性参数等综合分析、评价部署水平开发井的技术方法。其中, 振幅变化率、相干体、波阻抗反演等地球物理预测参数技术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提高了水平井的成功率, 为超深层碳酸盐岩油藏水平井开发部署提供了技术支持。
  • 王咸彬;
    . 2003, 42(4): 480-485.    摘要 ( )    PDF全文 ( )   
    从全三维储层 (岩性 )解释技术的基本概念入手, 详细介绍了全三维储层 (岩性 )解释技术的技术组成、解释流程和具体的技术要求, 并通过一个具体的应用实例说明了该技术的应用过程和应用效果。通过全三维储层(岩性 )解释可以比较准确地描述储集体的空间分布特征, 并对其含油气性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评价, 使解释人员从传统的剖面解释模式中彻底解放出来, 建立直接面向异常地质体进行三维立体解释的新思路。
  • 彭学超;郭依群;陈玲;沙志彬
    . 2003, 42(4): 486-4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利用在南沙中部海域所采集的大量地震反射资料及围区地质、钻井资料, 对南薇西、南薇东和永暑盆地的地震反射剖面进行了地震界面及地震层序划分, 对其反射特征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 并对各地震层序的地质时代进行了探讨。在进行地震相划分和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 对各层序的沉积特征和沉积发育史进行了分析, 这为研究该区沉积盆地的油气生储盖特征提供了基础资料。
  • 应用研究
  • 雷雪;李忠;巫芙蓉;林刚;邓雁
    . 2003, 42(4): 493-5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基于模型的方波化反演法具有明显的多解性, 横向上的多解性不仅与约束井的数量及分布密度有关, 还与地震层位框架模型有关。通常的模型框架是, 在几个稀疏的主要目的反射层位间, 以均匀充填地震参数的方式构成。运用高分辨层序地层学原理及研究方法, 构建地震剖面的等时地层格架, 建立高精度地震层位框架。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在 2种不同的地震层位框架模型下的反演结果说明, 在约束井的数量及分布密度一定的情况下, 用三维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结果, 生成三维波阻抗反演中的地震层位框架模型, 建立强地质约束, 可以减少方波化反演的横向多解性, 且可获得地质意义上的最优解。
  • 韩立强;常稳
    . 2003, 42(4): 501-504,.    摘要 ( )    PDF全文 ( )   
    浅海勘探中压电检波器需要放置在海底, 目前大多数的作业是采用抛掷的方式。海底电缆也是采用机械放缆的方式将电缆和检波器铺设到海底, 同时记录下检波器离开放缆船的位置。检波器在到达海底的过程中, 会受到海流、潮汐、船速的影响而偏离设计位置, 因此有必要进行二次定位来确定其在海底的准确位置。初至波二次定位方法, 能够利用准确的速度模型和大量的数据进行冗余计算, 从而提供准确的检波器位置, 为后期的资料处理和解释增加可信度。
  • 孙景旺;杜中东;任文军;钱汉林
    . 2003, 42(4): 505-507.    摘要 ( )    PDF全文 ( )   
    鄂尔多斯南部的黄土高原, 黄土巨厚, 干燥疏松, 厚度横向变化剧烈, 对地震波吸收衰减严重, 且相干干扰、次生干扰、黄土谐振干扰极其严重, 加之地形复杂, 黄土塬区一直被视为地震勘探的“禁区”。黄土塬区多线地震采集技术, 即采用二维测线三维观测方法采集, 利用相邻道面元叠加处理, 增加了优选炮点的条件, 保证了全线均匀的高覆盖次数, 有效地压制了干扰, 剖面质量大幅度提高。该项技术已可在黄土复杂区做正规测网, 与黄土塬区高分辨率沟中弯线、黄土塬山地网状三维共同组成黄土塬区地震勘探技术系列, 服务于黄土塬不同的勘探目标。黄土塬区多线地震采集方法, 是压制干扰, 提高剖面信噪比的有效方法, 可在地表复杂区、低信噪比地区推广应用。
  • 罗肇;曾朝润
    . 2003, 42(4): 508-5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吐哈盆地二叠系、三叠系 (简称前侏罗系 )具有很大的资源潜力和广阔的勘探前景, 但前侏罗系地层埋藏较深, 加之受以往采集技术的限制, 使地震剖面无法满足构造解释的要求。为此, 对前侏罗系二维地震勘探采集难点进行了分析, 并采用了用地质模型射线追踪优选观测系统, 通过试验选择激发参数, 在盒式排列干扰波调查的基础上选择接收参数等方法技术, 在实际生产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得到的新地震剖面与老剖面相比有质的飞跃, 完全满足构造解释的要求。
  • 刘培体;刘喜武;年静波
    . 2003, 42(4): 513-5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小波分析具有时频局部化优点, 被誉为“数学显微镜”。讨论了利用小波变换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 在阐述小波原理的基础上, 给出小波分频带能量合理补偿提高分辨率的方法。考虑到快速小波变换分解尺度数目与信号样点数有关, 借鉴通讯系统中的过采样技术, 提出过采样小波变换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方法。实际资料试算表明, 过采样小波变换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 是对小波变换方法的扩展。
  • 梁鸿贤;单联瑜;曲寿利;王立歆
    . 2003, 42(4): 517-520.    摘要 ( )    PDF全文 ( )   
    DMO技术 (倾角时差校正技术 )是当前一项非常重要的资料处理技术。它主要是针对叠前能识别出倾角的道集中 (如共炮检距道集 ), 通过特定的速度分析和倾角时差计算, 消除正常时差校正 (NMO)无法消除的地层倾角的影响, 以实现叠前部分偏移, 达到提高剖面叠加质量的目的。对于野外施工规则覆盖次数均匀的资料, 常规DMO处理效果好, 但对于由于野外施工不规则或丢道而造成覆盖次数不均匀的资料, 常规DMO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在覆盖次数低的区域常会引起斜干扰和空间假频, 这时EQ-DMO(即均衡DMO)就显示出了它的优势。在简单给出EQ-DMO基本原理的基础上, 通过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分析, 来验证EQ-DMO在覆盖次数不均匀资料处理中的重要性, 进而结合实际资料, 给出关于EQ-DMO在实际应用中的几点体会。
  • 张华军;肖富森;刘定锦;胡杰生;陈再学;何健秋
    . 2003, 42(4): 521-525.    摘要 ( )    PDF全文 ( )   
    钻井资料与海量的地震数据相比总是显得太少, 大区域速度场的建立必须借助数学插值方式, 把井点速度外推至全区。以纯数学的距离内插方式生成速度场而不考虑实际地质结构变化, 生成的速度场与实际速度规律是有差距的, 在复杂构造区, 这种差异非常大。以地层反射界面和断层面为约束条件, 建立起沿反射层变化的、更为精确的层速度场, 从而实现三维资料的精确时深转换。该方法应用灵活, 建场方式直观, 适合于各种复杂构造的时深转换。
  • 夏洪瑞;周开明
    . 2003, 42(4): 526-5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地震资料处理实践中, 消除相干干扰采用的技术一般为切除、带通滤波、F-X预测滤波、小波变换及均值加权等。实际上, 带通滤波、F-X预测滤波及小波变换这 3种方法采用的也是切除技术。由于信号与干扰无论在时域还是在频域或其他域均十分复杂地叠合在一起, 故采用切除技术来消除相干干扰总是以牺牲部分有效信号为代价的。均值加权消除干扰技术企图避开这一缺点, 但又要求相干干扰呈线性特征, 这一点在实践中有时可能得不到满足, 因而又损失了有效信号。目前, 仍没有一种技术能严格地完成地震资料的信号与干扰的分离。
  • 梁顺军;彭更新;齐英敏;叶林;雷刚林;刘云祥
    . 2003, 42(4): 529-5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山地复杂构造地震成图过程中, 采用不同的方法, 由于其基本原理、剖面类别 (叠加、时间偏移和深度 )和作图参数 (基准面, 静校速度、时深转换速度 )都不同, 其构造形态和圈闭要素就会存在大的差异。文中着重分析了影响山地复杂构造地震成图精度的 3个重要参数 (基准面, 静校速度, 时深转换速度 ), 比较了时间域和空间域成图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条件, 确认合理的作图基准面应为水平面, 静校速度为目的层的νav,时深转换层速度为vnl。采用Vnlog层位控制法, 进行由偏移时间剖面向深度剖面转换, 是山地复杂构造地震成图的行之有效方法, 它具有操作简单、实用性强和精度高的特点。
  • 钮学民;孟宪军;宋旭;李海涛
    . 2003, 42(4): 538-540.    摘要 ( )    PDF全文 ( )   
    火成岩速度很高, 而且厚度是变化的, 常常影响到它下面的构造成图精度。通过测井约束反演得到火成岩的空间厚度变化, 进行成图校正, 提高了成图精度。在S84地区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综合物探
  • 张锡林;姚长利
    . 2003, 42(4): 541-5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化极作为一种重要的数据处理方法, 很早就受到地球物理工作者的重视和研究, 并已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在低磁纬度地区, 作大面积化极换算并进行地质解释的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采用频率域局部扇形约束函数改造化极因子的化极方法对南沙中部海磁数据的化极处理结果表明, 该方法具有处理变倾角、低纬度资料的能力, 数值恢复精度较高, 在综合解释中, 显示了良好的地质解释效果。
  • 测井
  • 孙建孟;韩成;马建海;李召成
    . 2003, 42(4): 545-549.    摘要 ( )    PDF全文 ( )   
    裂缝性气层的解释目前仍存在许多困难, 主要原因是测井特征微弱, 不易识别。在文献总结的基础上, 采用纵波首波幅度比值法、合成横波时差重叠法、纵横波速度比法、等效弹性模量差比法和三孔隙度重叠法等方法定性识别气层, 其目的在于通过突出气层的测井特征来识别气层。引入弹性模量差比计算含气饱和度, 并用一口井的核磁测井差谱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没有横波资料的井, 通过引入纵、横波地区经验关系来获得横波。应用提取的斯通利波也可以计算渗透率。某油田 7口井的处理结果与地质实际吻合, 表明这种方法切实可行, 可以全面评价裂缝性气层。
  • 高楚桥;张超谟;布志虹;程汉林;孙灵芬
    . 2003, 42(4): 550-5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东濮凹陷发现了一大批电阻率相对较低的油气层, 经试油证明可以获得较高的油气产量, 但用常规测井解释方法容易得出错误的解释结论。在分析东濮凹陷油气层低电阻率成因的基础之上, 提出了测井评价方法。分析研究认为, 地层水的矿化度高与束缚水含量高是形成东濮凹陷低阻油气层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适合于低电阻率油层的含水饱和度计算模型, 该模型具有简单实用的特点; 由实验分析资料, 得到了计算束缚水饱和度、油水相对渗透率的方法; 提出了将孔隙度与油水相对渗透率相结合划分油水层的方法。通过 2 0口井试油结果证实, 这种低阻油层测井解释方法, 利用油水相对渗透率来识别油水层, 不仅具有解释更简单、更客观的优点, 而且能大大提高低阻油层识别的成功率。
  • 马向东;马俊芳
    . 2003, 42(4): 553-556.    摘要 ( )    PDF全文 ( )   
    ZJD构造E1f1段含气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强, 且受到围岩及泥浆侵入影响, 利用常规测井资料对储层流体性质的评价十分困难。通过对“精测”反演方法基本原理的介绍及E1f1段含气砂岩储层特征的分析, 将“精测”反演方法应用于E1f1段含气砂岩储层的处理, 确定了储层流体性质的“精测”判别标准, 取得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张军华;雷凌;仝兆岐
    . 2003, 42(4): 557-561.    摘要 ( )    PDF全文 ( )   
    PCCluster技术是目前地球物理界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 国内外许多地震资料处理、解释中心都在致力于此项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并已经在叠前深度偏移、全三维可视化解释等方面得到初步应用。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和前一阶段项目研究工作的总结, 对PCCluster的硬件特点、计算性能、软件环境等技术特征进行了扼要的阐述, 对此项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和地球物理领域开展PCCluster研究的必要性等问题作了较系统的总结, 并重点结合自行开发的微机集群, 对PCCluster技术的硬件环境、并行编译系统和应用效率作了较详细的探讨。最后阐述了PCCluster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将面临的挑战。
  • 讨论
  • 石人骥
    . 2003, 42(4): 562-5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地震资料解释中, 人们惯常将第一菲涅尔带半径作为地震数据横向分辨率的基准尺度。其实, 这样定义是一种似是而非的概念性错误。依据光学衍射原理, 阐释了这一定义所包容的几处主要错误, 并以几何光学原理和光波干涉叠加原理为基础, 求取任意方向分辨率的定量解析式。必须指出, 尽管据此解析式求得的横向分辨率, 与球面波入射时的第一菲涅尔带半径的计算式相同, 但我们绝不能用第一菲涅尔带半径冠名, 不然依然会产生概念上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