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 第4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3-06-25
  

  • 全选
    |
    论文
  • 张永刚
    . 2003, 42(2): 143-148.    摘要 ( )    PDF全文 ( )   
    简要总结了地震波场数值模拟的各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主要特点, 对最近在该领域出现的一些方法和研究结果做了简要的阐述, 并对比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运用波动方程数值模拟作为基础, 结合射线方法辅助识别波场类型, 用于分析异常波的产生机理和出现特点的基本思想, 这对复杂条件下的地震勘探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 张文生
    . 2003, 42(2): 149-153.    摘要 ( )    PDF全文 ( )   
    研究了基于Hartley变换的叠前深度偏移方法。根据Fourier变换与Hartley变换的内在关系, 具体推导了裂步Hartley变换 (SSH)的叠前深度偏移公式。对Marmousi复杂构造模型和某区的实际资料进行了计算, 取得了良好的成像效果。
  • 刘洋
    . 2003, 42(2): 154-159.    摘要 ( )    PDF全文 ( )   
    针对强工频干扰问题, 提出了在时间域内提取单频干扰的共轭梯度方法。采用串联方法消除工频干扰及其谐波, 即逐个提取单频干扰波, 然后从地震记录中减去该单频干扰波, 最终达到消除工业电干扰的目的。理论记录试算和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 即使是对于常规滤波方法难以消除的极强的工频干扰, 该方法仍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工频干扰较强的情况下, 陷波滤波方法将导致信号起跳时刻模糊, 而本方法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 谭绍泉;刘光林;刘泰生;胡立新;徐淑合
    . 2003, 42(2): 160-168.    摘要 ( )    PDF全文 ( )   
    面元叠加地震采集技术是为适应资料处理的要求而提出的一种采集方法, 也是适应目标采集和目标处理的一种观测方式, 它对解决深层和复杂地区的地震勘探技术是有效的。通过对面元叠加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的论述和 4个地区应用效果的对比。
  • 刘殊;甘其刚
    . 2003, 42(2): 169-178.    摘要 ( )    PDF全文 ( )   
    碳酸盐岩是非常重要的一类储层, 应用层序地层学分析方法对碳酸盐岩有效储层进行预测是实用而有效的, 地震参数分析方法是有效储层预测的补充方法。总体上极为致密的碳酸盐岩中, 溶蚀性孔洞是有效储层形成的关键因素, 而溶蚀性孔洞的发育和沉积相密切相关。在下侏罗统大安寨段湖相介屑灰岩储层的预测中, 层序地层学储层预测方法成功地得到了运用。
  • 王军;董臣强;罗霞;王志高;牟敏;张金伟;孙淑英
    . 2003, 42(2): 179-185.    摘要 ( )    PDF全文 ( )   
    裂缝是潜山油气藏的重要储集层, 潜山的油气产出与裂缝的发育情况密切相关, 因此, 对裂缝发育控制因素和裂缝发育规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尽管单条裂缝在地震资料上难以识别, 但是裂缝带在地震资料上有其特征。描述了裂缝储层的地球物理特征, 并利用测井约束反演技术、吸收系数技术、地震相分类和相干分析技术对潜山储层进行预测。通过在车古201潜山的应用实例分析。
  • 梁尚勇;石生林;季红军
    . 2003, 42(2): 186-190.    摘要 ( )    PDF全文 ( )   
    JR地区地质构造复杂, 野外采集的地震资料信噪比低。虽然在这一地区进行了多年的地震勘探方法、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的研究, 但效果并不理想。为此, 在该区开展了反射和折射波联合地震勘探, 在采集方法、反射波处理方法和折射波处理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试验研究, 得到了适合于该地区的采集方式和处理手段, 并应用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的工作模式, 使资料的信噪比得到了提高, 获得了清晰的地下构造成像。
  • 王兴建;曹俊兴;李学民;郑圻森
    . 2003, 42(2): 191-195.    摘要 ( )    PDF全文 ( )   
    依据地震波的动力学参数对裂缝的敏感性和裂缝的分形特征, 以地震层位振幅数据为检测对象, 基于图像处理中的分形边缘检测技术, 提出了分形理论的裂缝检测方法 (多尺度分形参数的地毯覆盖方法和分形压缩方法。用计算机生成了Mandelbrot分形集和IFS分形, 并分别进行了检测试验, 效果显著。
  • 唐建侯;贺振华;黄德济
    . 2003, 42(2): 196-199.    摘要 ( )    PDF全文 ( )   
    角度作为描述裂隙走向的参数, 在各向异性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 利用它可以有效地分离快慢横波, 求取各向异性参数。提出了一种利用三分量资料求取裂隙走向的方法———角度谱, 阐明了角度谱的概念、原理及求取方法, 最后给出了参数选择和质量控制方法。
  • 石彦
    . 2003, 42(2): 200-203.    摘要 ( )    PDF全文 ( )   
    VSP勘探是地面激发, 井中接收, 优点是避免了地面各种干扰的影响, 尤其是利用多级检波器同时接收的方式获取的VSP资料, 可以提取较高精度的地层速度参数, 进而计算得到可信度较高的岩石物性参数, 如纵横波速度比、泊松比等。分析这些参数的变化特征以及对储层含油、气、水时的响应特征, 结合测井和录井等资料进行综合研究, 可以对储层的含油气性进行综合评价, 为进一步的地震综合解释和油气测试工作提供帮助。
  • 吴朝容;段文燊;蒋晓红
    . 2003, 42(2): 204-207.    摘要 ( )    PDF全文 ( )   
    河道砂体是一种重要储集体, 如何准确、快速地识别河道砂体是提高钻探成功率和降低生产部门投资风险的关键。河道砂体以单层厚度小、单砂体体积小和横向变化快为特点, 利用常规的方法难于识别。通过分析该类储集体的沉积特征, 建立起相应的地球物理响应模式, 利用先进的三维可视化技术快速地识别河道砂体。
  • 潘宏勋;方伍宝;武永山;孙建国
    . 2003, 42(2): 208-2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常规折射静校正方法, 诸如延迟时法、互换法等, 需要拾取准确的初至和追踪同一高速折射层, 这在复杂地区比较困难。因此, 人们提出了相对折射静校正方法, 但是当地震资料信噪比低, 折射波初至能量变化大时, 效果不很理想。为此, 提出一种改进的相对折射静校正技术 (IRRS), 它基于折射波相邻道的相关特征, 用相关系数和双时窗求取每相邻道的相对时移, 进而用统计优化方法确定每一桩号上相邻道的唯一相对时移。
  • 王鑫;陈新荣
    . 2003, 42(2): 212-2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动校正技术在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常规的动校正方法一般都忽略了偏移距对动校正速度的影响, 致使动校正结果不尽如人意; 同时也影响了静校正的结果, 使动、静校正后的地震道集内还存在着动、静态时移, 从而影响资料的叠加和偏移成像。
  • 应用研究
  • 杨学武;孙得福;张剑君
    . 2003, 42(2): 215-218.    摘要 ( )    PDF全文 ( )   
    线元细分观测系统是在常规二维观测系统三维面元理论基础上发展的一种全新的二维观测系统。通过合理地布设炮检点位置, 达到线元可分的目的。该观测系统与常规二维观测系统相比, 可以在不改变观测系统的前提下增强过障碍能力, 还可通过变线元处理为资料解释提供多种不同覆盖次数的剖面。
  • 邓国振;张树海;龙利平;韩福民;徐振强
    . 2003, 42(2): 219-223.    摘要 ( )    PDF全文 ( )   
    陕北黄土塬地震勘探是公认的世界级难题。以前的测线部署是沿沟弯线平面展布呈树枝状, 不形成闭合回路, 使得资料解释困难, 也难以对二维地震资料在平面上进行储层反演, 因而制约了油气勘探的发展。 2001年, 在采集上应用灵活的可变线元观测系统实现直测线过塬, 使测线形成闭合回路; 处理中采用基于模型反演的折射波静校正技术, 利用多种质量控制手段验证表层模型, 以此弥补低降速带资料的不足, 较好地解决了复杂地表静校正问题。
  • 赵军国;宋玉龙;魏福吉;高中录
    . 2003, 42(2): 224-228,.    摘要 ( )    PDF全文 ( )   
    随着勘探领域的不断拓宽, 山前带成为寻找油气新的场所。山前带的地表及地下条件复杂, 采集的资料品质低, 资料成像困难。针对这些难点, 在和田桑株地区, 设计了道间距和非固定炮间距的非常规观测系统, 用检波器组合和多次叠加联合压噪, 大炮检距和高覆盖次数进行采集, 解决了该区资料采集难关, 获得了品质较高的地震剖面, 形成了一套适合山前带的地震采集技术。
  • 翟鲁飞;王永刚
    . 2003, 42(2): 229-232.    摘要 ( )    PDF全文 ( )   
    通过野外试验和调查, 查明了垦东地区的表层是一种低速泥层与高速沙板层的互层结构。这种地质结构导致采集的地震资料包含大量的多次波。为了消除多次波的影响, 从斯奈尔定律出发推导出多次折射盲区的斜率表达式、多次波的表达式及其叠加特性公式, 并对薄互层地质结构产生的多次反射波和多次折射波进行了描述。结合本区的试验资料, 探讨了该区地震资料采集方法, 形成一套可避免多次波影响, 且具有可操作性和适应性的野外工作方法, 对生产设计和施工作业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 唐云;李显贵;邱华;刘胜
    . 2003, 42(2): 233-2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地震勘探中, 利用成本相对低的多方位P波勘探比利用成本较高的多波多分量勘探进行裂缝检测更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对JM和FG工区多方位角三维地震资料采集观测系统的设计进行了一些探讨性的研究, 提出了关于多方位角三维地震资料采集观测系统设计的建议。
  • 郭刚明;时立彩;高生军;郭树祥
    . 2003, 42(2): 237-239,.    摘要 ( )    PDF全文 ( )   
    通过分析传统傅里叶变换、窗口傅里叶变换和小波变换的各自特点, 指出了传统傅里叶变换和窗口傅里叶变换的不足, 以及小波变换可对信号任意时刻的任何细节进行细致分析和精细处理的优势。利用小波变换对地震信号进行分频处理, 分别计算不同频段的数据体, 校正后再进行小波重建, 经过分频动校正和分频静校正, 来减少不同频率校正量存在的误差影响, 达到提高信号分辨率的目的。
  • 刘治凡;毛海波;邵雨;李林
    . 2003, 42(2): 240-2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基于模型观测, 用水平的和浮动的 4种基准面计算静校正值, 分别用两步法和一步法作静校正, 研究复杂地表结构条件下各种基准面和静校正方法的校正精度。试验结果表明, 采用水平基准面两步法静校正, 时间剖面反演深度误差最小; 当基准面远离地表时, 水平基准面一步法静校正也会产生较大的误差。
  • 王克斌;赵灵芝
    . 2003, 42(2): 248-251.    摘要 ( )    PDF全文 ( )   
    长庆油田苏里格气田所在地区, 地表为小沙丘, 高差不大。该区近地表存在一条深达80m的古河道, 河道中已冲填了流沙, 造成近地表局部低速层的厚度发生了巨大变化, 引起地震剖面上严重的长、短波长静校正问题。在处理中, 利用本区域折射初至比较清楚的特点, 应用三维折射静校正技术。
  • 综合物探
  • 孟平;秦瞳;吴云海
    . 2003, 42(2): 252-2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归一化总梯度法是直接找油气的非地震物探方法中最常用的处理方法之一。由于方法简便, 并能半定量地确定地质体的位置, 从而被广泛用于研究含油气构造或检测油气。但是, 任何反演方法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多解性问题, 因此, 研究地质体的变化对归一化总梯度异常的影响, 了解它们的变化规律, 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 用模型分析研究了地质体的变化对归一化总梯度异常特征的影响, 所得结论对用此方法直接找油气者能起到有益的作用。
  • 测井
  • 栗建军;孟凡顺;孟恩;
    . 2003, 42(2): 256-260.    摘要 ( )    PDF全文 ( )   
    以电磁场理论为基础, 导出了过套管进行井间电磁测井问题的理论公式, 并用低频电磁波进行了数值模拟, 分析了套管对井间电磁测井的影响。结果表明, 用低频电磁波过套管测量地层电阻率的井间测井方法是可行的。
  • 付广;付晓飞;孟庆芬
    . 2003, 42(2): 261-264.    摘要 ( )    PDF全文 ( )   
    通过泥岩排替压力与孔隙度及孔隙度与声波时差之间关系的分析, 建立了泥岩排替压力与声波时差之间的定量函数关系。根据此关系, 利用声波时差可获得大量的排替压力信息, 据此不仅可以研究泥岩盖层毛细管封闭能力的剖面变化特征, 而且还可以研究泥岩盖层毛细管封闭能力的平面变化特征。通过泥岩排替压力与声波时差之间的函数关系, 利用声波时差资料较容易地确定泥岩盖层毛细管封闭能力形成时期, 结合烃源岩的大量排烃期可以判断泥岩盖层毛细管封闭油气的有效性。
  • 文环明;肖慈珣;甄兆聪;粟英姿;汪华
    . 2003, 42(2): 265-270.    摘要 ( )    PDF全文 ( )   
    以南海油田琼东南盆地ST36井的测井资料为依据, 对高压地层的声波时差测井响应特征进行深入研究。通过等效深度法计算出与测井曲线采样深度对应的地层压力梯度曲线。在此基础上, 对全井段不同岩性的测井曲线和地层压力梯度进行数据分析, 研究了声波时差与地层压力梯度之间的关系, 并结合ST36井的岩石结构研究结果和声波测井原理对取得的数据分析结论作出解释。通过测井资料综合解释, 高压地层声波时差与地层压力梯度之间关系的分析, 阐述了地层压力对储层解释参数的影响。
  • 秦绪英;陈有明;陆黄生
    . 2003, 42(2): 271-275.    摘要 ( )    PDF全文 ( )   
    介绍了井孔周围地应力的分布状态及在井壁上地层应力的表述方程式, 分析了地层应力变化对井壁的破坏作用, 讨论了井壁在受到拉张及压缩应力作用下的破坏机理, 给出了井孔的拉张及压缩破坏准则, 进一步分析了安全钻井的最大最小泥浆密度。
  • 汪中浩;吴锡令;张淑芝
    . 2003, 42(2): 276-2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两相流动模拟实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油水两相和气液两相流动的滑脱速度的实验关系, 进而确定垂直井两相流动生产测井解释的滑动模型。现场实际测井资料处理结果表明该模型有很好的应用效果。
  • 谈论
  • 李建荣;王磊;王赟
    . 2003, 42(2): 279-284.    摘要 ( )    PDF全文 ( )   
    油气田开发形势日益严峻, 开发地震技术随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这些发展有其理论和方法上的局限性, 迫切需要研究完善。在简要介绍了开发地震研究现状基础上, 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认为该项技术的发展应建立在储层各向异性和动态变化的研究基础上, 侧重于室内物理实验、多分量地震波场正演和参数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