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 第4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3-03-25
  

  • 全选
    |
    论文
  • 赵景霞;张叔伦;孙沛勇
    . 2003, 42(1): 1-5.    摘要 ( )    PDF全文 ( )   
    为更精确地模拟地质界面和波的传播, 给出了一种曲界面波场模拟算法。提出了具体的计算方案, 并改进了快速傅氏变换的计算。为使用方便, 推导了稳定性条件。该方法利用多块映射和超限插值技术将直角坐标系下的曲界面变换成曲坐标系下的规则界面, 在曲坐标系下利用伪谱法模拟波场。它能有效地消除因离散化曲界面产生的人为阶梯状界面所带来的不必要的绕射。
  • 赵连锋;朱介寿;曹俊兴
    . 2003, 42(1): 6-8,15.    摘要 ( )    PDF全文 ( )   
    提出了一种新的地震波走时层析成像方法———交错网格法, 即利用高密度网格进行射线追踪, 以适应实测射线数的剖分网格进行成像计算, 并采用任务并行化逐炮点进行射线追踪。方法原理简单, 易于实现, 成像精度高, 运行效率高。
  • 高少武;周兴元;蔡希玲;赵波
    . 2003, 42(1): 9-15.    摘要 ( )    PDF全文 ( )   
    首先讨论了互相关函数的计算方法及互相关函数的意义, 提取了 3种特征参数和 5个统计量, 并说明了这些特征参数所包含的地震信息及其意义; 然后分析了互相关函数及统计特征参数曲线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列举了在原始数据分析、剩余静校正分析、检验相位校正效果和判断埋置检波器极性是否翻转等几方面的应用情况。不同地区实际资料的应用结果表明, 互相关特征参数分析法是地震数据处理中一种有效的分析工具。
  • 李振春;张凯;张建磊;陈士军;王延光
    . 2003, 42(1): 16-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共聚焦点 (CFP)偏移 (激发聚焦和检波聚焦的双聚焦偏移)是一基于等时原理的地震成像方法。通过时空域的零走时成像原理 (CFP偏移的共聚型)和拉冬域的零截距时间成像原理 (CFP偏移的双聚型)分别实现构造成像 (角平均的标量成像)和岩性成像 (考虑AVO的矢量成像)。
  • 石玉梅;姚逢昌;甘利灯
    . 2003, 42(1): 22-2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多波地震勘探的发展提供的信息越大, 多信息数据的融合就成为多波数据处理中一个非常引人注意的课题。介绍了证据理论的数据融合原理, 给出了不同渠道所有观测数据的基本可信数的计算公式, 并利用证据合并原则, 获得来自同一渠道信息的基本可信度, 以此作为权值, 根据“广义均值”原理融合多渠道信息。以多波法裂缝检测为研究对象, 对分别基于P波和S波的 4种方法获得的裂缝方位角数据进行融合。
  • 韩立国;孙建国;何樵登;杨勤勇
    . 2003, 42(1): 25-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共中心点 (CMP)叠加是目前生产中普遍采用的叠加成像处理方法, 所用的参数只有速度。共反射面(CRS)叠加则是利用了3个叠加属性参数RNIP,RN 和 β0, 在整个叠加过程中不显含速度模型。将共中心点叠加引入到共反射面叠加中, 利用速度参数来描写共反射面方程, 可以简化CRS叠加的实现过程, 同时使得叠加剖面的物理意义更加明显, 便于后续的处理和解释。
  • 丁伟;李振春;刘玉莲
    . 2003, 42(1): 29-34.    摘要 ( )    PDF全文 ( )   
    波动方程法叠前深度偏移是实现复杂构造和岩性精确成像以及保幅处理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常用的这类方法有分步傅里叶法 (SSF)、傅里叶有限差分法 (FFD)、频率空间域有限差分法 (FXFD)和广义屏法(GS)。其中, GS法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方法, 具有成像精度较高、计算效率一般和条件稳定的特点。依据GS法, 考虑到效率、效果和稳定性, 提出了基于Born/Rytov近似的联合叠前深度偏移方法。当延拓层的速度横向变化较小时, 采用Born近似法; 当延拓层的速度横向变化较大时, 采用Rytov近似法。
  • 陈本池;牟永光;狄帮让;魏建新
    . 2003, 42(1): 35-38.    摘要 ( )    PDF全文 ( )   
    井中震电勘探是应用震电效应勘探油气的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应用井孔层状介质模型, 成功地进行了震电观测实验。实验表明, 井中震电结果确实能反映井周围地层的性质, 在含流体孔隙介质段信号强, 在纯固体介质段信号弱。
  • 潘文锋;贾随良;梁春生;王小山;皇甫煊
    . 2003, 42(1): 39-41.    摘要 ( )    PDF全文 ( )   
    灵活二维观测系统是一种新的二维勘探方法。通过合理布设炮点和检波点位置, 达到线元可分的目的。与常规二维观测系统相比, 该方法具有施工投入少, 过障碍能力强的优点; 通过变线元处理可为资料解释提供多种不同覆盖次数的剖面, 适合于勘探程度低、地表复杂的地区应用。
  • 张卫红;徐亦鸣;刘丽
    . 2003, 42(1): 42-48.    摘要 ( )    PDF全文 ( )   
    VSP三分量测井记录含有丰富的地震波场信息, 除纵波外还有转换横波资料。由于横波具有不在液体或气体中传播的特点, 因此可以联合利用横波和纵波信息进行井旁储层分析。根据PSV波的特征, 导出了PSV波动校正公式, 实现了PSV波水平叠加归位。通过数值计算及井旁成像剖面的实例分析, 表明转换波的VSPCDP方法原理是可靠的, 这就为井旁构造分析和岩性分析提供了可靠资料。
  • 应用研究
  • 苌衡;龚奇;欧阳睿;黄俊峰;杨学武
    . 2003, 42(1): 49-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古生代曾发生过多期大规模火山活动, 但从地震剖面上多数难以看出火山活动的痕迹。火山活动与塔中地区沉积埋藏史和热史密切相关, 对生、储、盖、圈、运、保等成藏条件有较大的影响, 特别是早二叠世晚期火山活动对志留系和石炭系古油藏影响尤甚。通过对塔中地区中西部火成岩的产状、分布规律、岩电性特征及形成期次的研究, 揭示了火成岩对油气的影响, 指明了进行火成岩研究对该区油气勘探的重要意义。
  • 王建民;刘财;杨宝俊;刘洋;冯晅;王世煜
    . 2003, 42(1): 54-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阐述地质雷达方法原理和岩石物性特征的基础上, 介绍了地质雷达技术在大庆探区太平屯—宋芳屯高分辨率地区表层地质调查中的具体应用。针对探区的实际情况优选了探测方法, 并对资料进行了精细的解释, 从而确定了全区表层岩性的分布情况, 对高分辨率地震野外采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谭绍泉;刘泰生;徐锦玺;张庆淮;邸志新
    . 2003, 42(1): 59-6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常规表层结构调查方法如小折射和微测井等, 都是解决一个点上的问题。利用间隔较大的多点测量对速度界面进行划分, 不能准确确定表层的岩性界面和结构, 对岩性的分析存在多解性。地质雷达探测是利用不同界面的电性差异, 反映岩性变化的特征。胜利油田利用地质雷达技术探测近地表层的结构及其形态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 刘福贵;张明振
    . 2003, 42(1): 63-67.    摘要 ( )    PDF全文 ( )   
    简要介绍了叠前深度偏移方法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流程; 主要研究叠前深度偏移资料的解释应用方法, 以实际资料为研究对象, 分析这种方法应用效果及存在的不足。将潜山分为单面山、残丘山、逆冲构造的复杂断块山和被不规则速度异常体覆盖的潜山4种类型, 以分析叠前深度偏移资料的品质特征为基础, 研究叠前深度偏移技术的应用范围及目前所用叠前深度偏移软件存在的问题, 使之更好地应用于生产实践。
  • 方伍宝;周腾;袁联生;杨子兴
    . 2003, 42(1): 68-71.    摘要 ( )    PDF全文 ( )   
    简要介绍了叠前深度偏移 (PSDM)的方法技术, 主要包括叠前深度偏移成像, 旅行时计算和速度模型建立3个部分。将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应用于 3个有代表性的复杂构造地区, 其结果在断层显示的清晰度、断块识别的准确度以及高速盐体的边界成像精度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提高。
  • 谢东;王永刚;乐友喜;刘伟
    . 2003, 42(1): 72-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主要包括 3方面, 一是地震属性的提取, 即利用各种分析方法从地震数据中提取与岩性和储层物性等有关的信息, 拓展地震信息在油田开发领域中的应用; 二是地震属性的优化处理, 就是从众多地震属性中挑选出与研究目标关系最密切、反映最敏感的少数属性, 减少信息的重复和冗余; 三是储层参数转换处理, 即根据油田实际情况, 结合工区内测井资料的解释成果, 利用优化后的属性参数实现储层参数转换。
  • 刘其;赵永勤;窦慧媛;王凯
    . 2003, 42(1): 77-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地震信号的频谱特征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或随横向沿层的变化规律, 是研究地层结构和岩相变化的重要信息。把时间域信息和频率域信息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称为时频分析法。利用地震波主参数进行时频分析的方法称为时频域地震波主参数分析法 (简称为地震波主参数分析法), 这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方法。这种方法是利用地震波主参数从宏观和微观上研究地质构造和地层结构的变化, 从而达到岩性和油气预测的目的。
  • 钟俊义;贾曙光;丁艳红;靳玲;李辉
    . 2003, 42(1): 82-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地震数据体中含有丰富的地下地质信息, 不同的地震属性值可能与某些地质参数具有很大的相关性, 因此利用地震属性参数可以有效地进行储层预测。描述了地震属性特征参数的意义, 并对安棚深层系核三段V和VI号砂层组进行了振幅、频率和衰减等属性提取分析。V号砂体的反射波具有连续性好, 振幅强, 频率低, 能量衰减快的特点, 预测它属于亮点型油藏; VI号砂体反射具有连续性差, 振幅弱, 频率高的特点, 属于暗点型油藏。
  • 黄花香;邓瑛;吴战培;何光明;熊艳;刘慧芬
    . 2003, 42(1): 86-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吸收系数是反映储层含气的重要参数, 对储层岩性及含油气变化具有很高的灵敏性。采用谱比法计算地层吸收系数, 并根据吸收系数的变化, 圈出吸收系数异常带。同时利用地质和其它地球物理资料以及其它参数, 区分吸收系数异常是由地层岩性变化或由油气藏存在所引起, 从而达到直接检测油气的目的。将该方法应用于川东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华勇;顾庆雷
    . 2003, 42(1): 89-92.    摘要 ( )    PDF全文 ( )   
    以合肥盆地低信噪比地震资料为例, 研究了复杂地表区地震资料的处理方法, 总结了一套适合该区地震资料处理的方法与流程, 其中包括了静校正技术、去噪技术、高精度速度分析及动校正修正技术等。通过实际资料的处理证明, 这些技术实用可靠, 效果明显。
  • 夏洪瑞;陈德刚;周开明
    . 2003, 42(1): 93-96.    摘要 ( )    PDF全文 ( )   
    由于方法的局限性, 随机干扰消除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经常达不到最佳去噪效果。针对这一问题, 分析了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 指出了它们的共同前提为有效波具有一定相似性, 只有满足一定信噪比的地震记录才能使用这些技术。然后将这些方法在形式上统一到矢量分解这一数学原理上。方法的不同, 主要在于单位相关矢量的求取方式的差异。单位相关矢量的计算方式, 决定方法在使用上的适应性和局限性。
  • 郭树祥;李建明;毕立飞;刘洪
    . 2003, 42(1): 97-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的重要手段是采用反褶积技术。反褶积方法很多, 如子波反褶积、脉冲反褶积和预测反褶积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 在高分辨率资料处理中应用受到许多条件制约, 不能有效地提高资料的分辨率, 其效果不能满足解释人员的要求。作频率域地表一致性反褶积需要对记录进行频谱分析和频谱分解, 同时要设计反褶积算子, 然后在共炮点域和共接收点域分两步对资料进行褶积。这种方法能够展宽频谱, 压缩地震子波, 并能校正地震信号的相位谱, 输出零相位子波, 较大程度地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
  • 王玉梅;李东波;马丽芳;李雯如;陈松莉
    . 2003, 42(1): 102-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正常沉积情况下, 随着深度的增加, 岩性相近地层的层速度逐渐增大, 平均速度呈由浅到深逐渐增大的趋势。但在某地区出现平均速度逆转现象, 即浅层平均速度大于深层速度。对这种速度逆转现象, 应用正演模型技术进行分析研究, 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存在较大逆掩断层造成的。为了消除逆断层影响, 得到合理的平均速度, 采用处理叠加速度、测井速度和地震地质标定速度相结合的技术, 研究该区平均速度, 编制平均速度平面图, 实现空间变速成图。
  • 臧明福;邹洪学;付连义
    . 2003, 42(1): 107-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以连续介质为主, 以单斜构造为模型, 结合具体的测算结果, 论证了在空间域中, 反射点三维空间偏移量的二维分量与二维偏移量是相等的。在时间域中, 在非倾向方向上存在二维偏移量偏大, 倾角偏缓, 二维深度偏浅等偏差, 与空间域的结论相矛盾。通过论证分析表明, 现有的方法与公式只适用于倾向方向, 不适用于非倾向方向。在没有二维偏移偏差的条件下, 根据二步法空校原理及其关系, 建立起新的改进算法, 不但改正了偏差, 也证明了在时间域中, 反射点的三维偏移量的二维分量与二维偏移量是相等的, 为成图方法明确了理论依据和检验标准。
  • 测井
  • 李万才;陈玉魁
    . 2003, 42(1): 111-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针对松南Q区构造及储层特点, 通过岩心核磁实验和对 2口测井资料研究, 阐述了利用核磁共振测井技术识别该地区低阻油气储集层的方法, 初步建立了一套适合该地区的核磁共振测井解释模型, 并对应用效果作了分析。
  • 徐文梅
    . 2003, 42(1): 117-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针对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 介绍了地层破裂压力预测和地层裂缝高度预测的基本原理, 选择了塔河油田 4口井的资料进行了破裂压力和裂缝高度预测的成果处理。为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改造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施工参数。
  • 李甲
    . 2003, 42(1): 122-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开窗侧钻井是特殊的钻井技术, 它不仅可以使“死井”再生, 而且可以直接利用原有的地面设施, 大大降低开采成本。在开窗侧钻井中使用国产SJC 2C水泥胶结综合测井仪替代进口的DDL系列CBL测井仪已取得了较好应用效果。
  • 综述
  • 王敦则;蔚远江;覃世银
    . 2003, 42(1): 126-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 基于国内外煤层气测井技术的发展现状, 综合评述了常用的煤层气测井方法、技术系列与煤储层测井评价技术及其优缺点, 总结了当前国内外煤层气测井的应用研究情况, 并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技术难题。
  • 王于静;朱海龙;刘永宁
    . 2003, 42(1): 132-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石油勘探开发领域, 数据管理正朝着多学科、多信息的数据集成管理方向发展。石油技术开放软件组织POSC提出的数据和应用集成开放规范, 得到了众多石油公司的响应, 推出了一些采用POSC标准的勘探开发数据集成管理系统———数据银行。
  • 杨红霞
    . 2003, 42(1): 137-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知识管理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 经济网络化、信息化和全球化发展环境中形成的一种新的企业管理理念。介绍了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关系, 指出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最新阶段, 阐述了实施知识管理过程中不同环节的技术支撑和工具, 初步探讨了知识管理系统对提高石油勘探决策水平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