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 第4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1-09-25
  

  • 全选
    |
    论文
  • 孙成禹
    . 2001, 40(3): 1-7,41.    摘要 ( )    PDF全文 ( )   
    从弹性动力学理论出发,详细推导了速度线性变化的过渡性地层在平面波法向入射时的反射波响应,并分析了其反射的滤波特性;说明了在不同厚度下,过渡层的振幅频率特性和相位频率特性的变化规律,给出了数值算例。数值算例表明,对于具有某一特定主频的脉冲波入射到均匀层—过渡层—均匀层界面上时,在过渡层为一相应厚度时表现出反射振幅明显增强的现象,即所谓的振幅调谐现象。
  • 傅旦丹;何樵登
    . 2001, 40(3): 8-14.    摘要 ( )    PDF全文 ( )   
    自Bush和Crampin等人用ORA介质模型成功地解释了巴黎盆地观测到的横波分裂异常以来,正交各向异性问题的研究已引起了地球物理学界极大的兴趣和重视。现在,地球物理学界也越来越意识到,对于许多地球物理问题,正交各向异性可能是最简单的实际介质模型。
  • 林伯香;孙建国
    . 2001, 40(3): 15-22.    摘要 ( )    PDF全文 ( )   
    获得到好的叠加剖面和提取正确的AVO信息都要求消除道集上的各种时差,校平同相轴。将现实中使用的各种时差校正方法应用于实际资料时都存在着局限性,在经各种时差校正后的数据上仍有剩余时差存在。本文给出一种以相位替换为基础的时差校正方法,其理论基础是信号的到达时完全包含在信号的相位谱中,通过改变相位谱可达到改变信号到达时的目的。理论上,该方法可以消除任何时差,但由于参考道选取上的困难,实际上仅能用于消除剩余时差,作为静校正、动校正及倾角时差校正的补充。
  • 孙夕平;曾红;张学峰
    . 2001, 40(3): 23-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利用熟知的主元素理论,以K-L变换为数学基础,给出了本征结构分析的几何解释,研究了该数学方法在数据处理中的实际意义。在主元素空间通过对本征值进行分组,由重建过程将构造背景和异常区域以及信号噪音分离开来,从而为构造运动及古地理环境的分析提供依据。
  • 夏洪瑞;陈德刚;周开明;刘新强
    . 2001, 40(3): 29-33.    摘要 ( )    PDF全文 ( )   
    首先分析了中值滤波去噪与矢量分解去噪的特点,然后给出了将两种方法结合的新的去噪方法—中值约束下的矢量分解去噪技术。该项技术先对要处理数据中的样点进行记录,沿信号方向求取中值,并以中值与该样点组成一矢量,然后利用矢量分解的办法在定义的标准矢量上投影分解,从而达到去噪的目的。
  • 孙爱萍;何晓冬;朱文杰
    . 2001, 40(3): 34-41.    摘要 ( )    PDF全文 ( )   
    介绍了VSP多波波前扩散校正理论推导和方法研究程序研制等方面工作,并对油区的VSP多波资料做了波前扩散校正处理。VSP多波亮点、瞬时振幅、瞬时频率、瞬时相位等参数与钻井资料联合起来能标定地震多波亮点与瞬时信息等参数对油气藏的反映,从而提高地震多波资料解释的准确性。
  • 黄布宙;潘保芝
    . 2001, 40(3): 42-47.    摘要 ( )    PDF全文 ( )   
    根据松辽盆地北部深层火成岩的岩心及录井资料,将该区火成岩划分为6种类型,并对这6种岩性的11种测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获得了对这6种岩性的测井响应特征的认识。利用最大隶属原则,编程实现了火成岩地层岩性的自动识别。
  • 侯俊胜;罗娜
    . 2001, 40(3): 48-56.    摘要 ( )    PDF全文 ( )   
    首先,基于孤东油田沙河街组水淹层测井资料和岩心物性分析资料,建立了本区水淹层孔隙度、渗透率、原始含油饱和度等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其次,利用水分析资料和自然电位测井(SP)资料,建立了本区混合地层水电阻率与SP、泥浆电阻率和泥质含量的关系;综合利用遗传约束优化方法,建立了考虑水淹影响因素的剩余油饱和度测井解释模型。然后,讨论了储层与油层识别问题。
  • 孙鹞鸿;左公宁
    . 2001, 40(3): 57-60.    摘要 ( )    PDF全文 ( )   
    介绍了用于井间地震的传输式电火花震源的工作原理及其关键部件,并给出了其电声技术参数。井间地震现场试验取得了质量较好的原始资料,经资料处理后得到纵波与横波两套资料。
  • 韩文功;郭栋;赵玉华
    . 2001, 40(3): 61-67,7.    摘要 ( )    PDF全文 ( )   
    胜利探区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在车西地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完成了车408、车22高分辨率三维数据采集和资料处理,资料的分辨率和信噪比明显提高,能解决常规三维难以解决的地质问题。
  • 杨懋新;庞跃武;卢春阳;彭碧群
    . 2001, 40(3): 68-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剩余油分布的预测与描述是油田开发中后期油藏描述的首要任务。如何应用地震技术参与这一研究,既是地震技术进一步向油田开发延伸的需要,也是将来开发地震技术的一个探索方向。
  • 吕公河
    . 2001, 40(3): 76-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地震勘探的次生干扰是普遍存在的,它严重影响了地震资料的品质。认识和分析这些次生干扰的内在本质和外在原因,是解决次生干扰问题的关键所在。用弹性动力学的理论,通过弹性波在波阻抗界面上的分布特点和振动系统受激励后的振动特点,对次生干扰产生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客观条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存在波动和振动两类次生干扰的观点,并对两类不同次生干扰的特点做了分析。
  • 尚新民;石林光;李红梅;童思友;赵明金
    . 2001, 40(3): 82-93.    摘要 ( )    PDF全文 ( )   
    近几年,胜利油田一直在进行利用AVO技术寻找天然气藏的研究,但由于资料所限(二维AVO分析),并没有取得太大的进展。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选择了胜利油田主要天然气产区之一的YA地区进行了三维地震资料的AVO处理研究。从已知气藏入手,对三个典型气藏进行了正演模型研究;进行了实际资料的处理(道集处理与三维AVO处理),得到了分偏移距叠加数据体、分角度叠加数据体、三维AVA数据体和三维碳氢检测等属性体,将这些数据体进行三维可视化解释,可以准确确定已知气藏及异常区的空间展布范围,使AVO技术实现了从二维到三维的转化。
  • 陈军;陈岩
    . 2001, 40(3): 94-99,1.    摘要 ( )    PDF全文 ( )   
    介绍了地震属性的定义和分类,并在JH凹陷SH地区和YM油田LGZ地区,进行了地震属性分析方法研究。通过对储层含油气性敏感参数的分析,建立了它们与含油气性的关系,并评价了目标区含油气状况。
  • 季玉新;王秀玲;李静;刘玉珍
    . 2001, 40(3): 100-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t0图可以看作是一二维空间曲面,其梯度矢量的大小和方向分别表示地层的倾角和走向。根据每一点的地层平均速度和倾角可以求出每点的空校量,从而实现对等t0图的二维变速空校。
  • 吴国平;徐忠祥
    . 2001, 40(3): 107-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基于氧化还原电位油气信息的灰色性,提出了对勘测的氧化还原电位信息进行关联滤波形成灰色动态聚类空间,利用ART评价的方法。在新疆塔里木盆地TK研究区,应用采集的自然电位信息用该方法进行处理,圈定了4个油气圈闭区,其中③号油气圈闭区已钻获高产油气流。
  • 陈高;金祖发;马永生;苏朱刘;王寅虎;王巍
    . 2001, 40(3): 112-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由于大地电磁测深勘探易受人文因素干扰,致使资料数据离差大、曲线形态畸变、可信度差。远参考技术是一种有效压制人文干扰的方法。本文阐述了远参考处理方法以及野外采集技术。
  • 赵改善;包红林
    . 2001, 40(3): 118-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对于高性能计算不断增长的需求和计算技术的持续发展,促进了计算机集群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计算机集群系统具有系统建设、维护和升级成本低,可扩展性好,易维护,易升级,计算性能强以及通用和跨平台的并行计算软件开发环境(PVM和MPI等)等优点。本文概述了计算机集群技术的概念、技术基础、并行软件开发环境和Beowulf集群;论述了石油工业对高性能计算的需求;介绍了集群技术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现状;指出了集群技术将大大降低石油勘探开发成本,促进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