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 第39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0-09-25
  

  • 全选
    |
    论文
  • 张文生;张关泉;郝现军
    . 2000, 39(3): 1-7,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叠前深度偏移是解决复杂构造成像的重要方法,单炮叠前深度偏移具有最高的精度。本文针对Marmousi复杂构造模型,用广义相位屏法进行了单炮叠前深度偏移,并与裂步法和傅里叶有限差分法的偏移结果作了比较。计算用MPI并行算法实现。数值计算表明,广义相位屏法的精度比裂步法高,与傅里叶有限差分法的精度相当,而其计算量要小于傅里叶有限差分法。由于并行算法缩短了计算时间,使得该方法用于实际资料处理成为可能。
  • 曾新吾;向云阳;宋江杰
    . 2000, 39(3): 8-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横波地震勘探中,一个常见的应用就是利用多分量数据确定快横波 (qS1)的极化方向以及它与分裂出的慢横波 (qS2)之间的时间差。为确定这 2个参数,通常采用 2个正交震源,这已得到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但当只有单源数据时,通常必须假设介质是均匀各向异性介质。本文基于矢量褶积模型,导出了一个从单源多分量数据中获取横波各向异性参数的算法。此算法可以应用于均匀各向异性介质,也可以用于复杂地表及各向异性特性随深度变化的情况。我们用合成地震数据以及实际数据对该算法进行了验证,并与多源算法的应用结果进行了比较。
  • 范贵良
    . 2000, 39(3): 16-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库车山前高陡构造区因受地表结构复杂、地下地层倾角大、地层速度横向变化大等因素的影响,常规的地震偏移手段很难使地层准确归位,常规的地震成图方法很难使圈闭准确定位,勘探现实迫使我们必须寻找新的更加适合本区特点的成图方法以解决圈闭的准确定位问题。我们对影响山前高陡构造区地震成图精度主控因素进行了仔细的理论分析,指出了山区常规地震成图方法的不足,提出了合成谱、法向校正、变速图偏等新技术的技术流程,解决了山前高陡构造区准确的地震成图问题。
  • 吴志强;田志福;丁国栋;石平
    . 2000, 39(3): 26-35,4.    摘要 ( )    PDF全文 ( )   
    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工区下石盒子组砂岩体主要属平原分流河道沉积,具有低孔、低渗和高阻抗特征。针对这一地质目标,提出了以BCI反演处理、解释技术为核心,以AVO特征响应为依据,以时频主参数为参考,综合地质、测井、地震多学科的储层预测技术系列,指出了有利的储集区。
  • 吕景贵;刘振彪;牛滨华;王兆湖
    . 2000, 39(3): 36-42.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依据速度分析原理及L1L2 范数的滤波特性,假设经过动校正的中心点道集中,任何一个时刻地震信号的采样值与炮检距平方满足一阶线性方程,提出了一种叠加速度分析新方法。该方法通过对沿着由t0 时间和叠加速度决定的双曲线延迟数据中提取的地震信号进行L1L2 范数混合滤波,来实现噪声和信号的分离。由此,我们可以估计信噪比和设计合适的速度检测因子,从而提高速度分析的精度。我们用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 张玺科;段永明;曲建山;王海明;周扬新;刘斌
    . 2000, 39(3): 43-49.    摘要 ( )    PDF全文 ( )   
    焉耆盆地本布图构造由于速度陷阱的影响,其构造的预探—详探—开发评价以及开发方案实施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即从起初的一个完整断背斜到最终的断背斜和断鼻块,并且构造细节的显示也发生了变化,从而为开发方案的实施带来了较大的困难。通过使用三维叠前深度偏移资料,结合地层倾角测井资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构造图精度经钻井检验,其绝对误差最大为7m,相对误差最大为 0 .2 9%,从而满足了开发方案的要求。
  • 杨德宽;郑泽继;胡立新;赵军国
    . 2000, 39(3): 50-6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地震勘探过程中,随机噪音是影响地震资料信噪比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对能量弱、频率低的深层地震信号。与有规律的线性干扰相比,随机噪音没有固定的视频率和视速度,但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这类干扰又是遵循统计规律的。因此,深入地调查和分析工区内随机噪音的特征及其与施工因素的关系,对于更好地指导野外数据采集具有实际意义。本文结合胜利探区深层试验资料,主要对随机噪音中的环境噪音和次生噪音的特征及其与施工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和统计,获得了一点认识,并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压制方法,在实际生产中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 张君廷;安学勇;于培峰
    . 2000, 39(3): 62-72.    摘要 ( )    PDF全文 ( )   
    物探公司在冀中探区的蠡县斜坡、文安斜坡和二连探区洪浩尔舒特凹陷的东西洼槽进行了3个年度的高分辨率二维地震方法试验及技术研究工作,先后对 10种类型检波器和 2种激发震源进行了采集试验,随后通过对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的处理和解释,取得了一定的地质效果,摸索出了针对冀中探区和二连探区地震地质条件下的高分辨率地震采集、处理方法。
  • 蒋连斌;崔文鹏;傅朝奎;王永民;关延学;李树忠
    . 2000, 39(3): 73-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高分辨率地震勘探中,能否采用组合一直是人们争论的问题。本文从震检联合组合原理及理论分析出发,结合大庆地区的实际资料,说明在石油地震勘探中,采用较小的组合距进行震检联合组合能压制低频和高频干扰,有利于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
  • 王晓华;杨汝超;吴建文;张学峰;季顺昌;钱绍瑚
    . 2000, 39(3): 79-86,9.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较系统地讨论了炸药震源激发子波的形成、拾取及其运动学、动力学、频率响应等特点,提出优质的震源激发子波是获得高品质地震资料和推进采集工作量化进程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在理论研究结合实际试验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选取最佳井深等激发因素可操作的实用方法。
  • 吕公河;谭绍泉;徐锦玺;荆中书;于静
    . 2000, 39(3): 87-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地震勘探中,有时将检波器埋在井中接收。本文通过对实际资料分析,提出了检波器井中接收所引起的“伪陷波”问题,并从理论上分析了伪陷波产生的机制,并采用不同的激发方式和接收深度进行了野外试验,进一步证实“伪陷波”对地震信号的影响。通过对这一现象的科学研究,可以有助于在高分辨地震勘探中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幅频损失,从而获得较高品质的地震资料。
  • 王跃;戴春秋;杨红霞;朱海龙
    . 2000, 39(3): 92-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工作站上开发研制的年代地层和海(湖)平面相对升降变化解释分析系统,采用映射、联动方法,编制年代地层图和海(湖)平面相对升降变化周期图,极大地提高了分析解释工作的效率和精度,使地震地层学的技术方法走向更加实用的道路。
  • 祝伟业;张权
    . 2000, 39(3): 100-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目前,在二维叠偏剖面作图中经常使用的方法有许多种。本文是利用一个单斜构造模型,分别在地层真倾角Ψ =11°、Ψ =23°和Ψ =40°时,将几种方法用同样的数据进行空校产生出不同的空校结果来说明二维叠偏剖面作图中应注意的问题。使大家在选择某一作图方法的同时,还应注意到方法本身存在的误差,从而减少因采用不同作图方法而产生的误差问题。
  • 毛宁波
    . 2000, 39(3): 108-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R/S分析是估算储层参数和测井数据分维的重要方法。R/S分析要求数据满足分数布朗运动(FBM),而许多测井数据和储层参数满足分数高斯噪音 (FGN),R/S分析前必须对数据进行分级处理(Gradedsequence)。迄今为止,没有人对此做出明确解释。本文研究发现,储层参数或测井数据可以看成是典型的灰色系统,分级处理就是对数据进行灰色累加生成 (AGO),AGO处理能削弱数据的随机性。文中还提出了一种识别FBM和FGN的灰色判别新方法。
  • 陈小斌
    . 2000, 39(3): 112-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以有限元直接迭代算法为基础,首先给出了各种基本地表条件下的有限元迭代格式和复杂地表条件下视电阻率的定义。在此算法的基础上,通过 2个简单的算例讨论了地形起伏对MT视电阻率和相位的影响,证实了复杂地表下 2种极化模式的MT观测资料都有明显的异常,并且以TM模式尤为严重。文中总结了一些地形起伏对MT资料的影响情况,同时分析了MT视电阻率异常的成因,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
  • 王大力;陈玉英
    . 2000, 39(3): 121-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提出用前馈神经网络进行油田压裂效果预测,并介绍了几种行之有效的加速学习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