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 第38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9-03-25
  

  • 全选
    |
    论文
  • 方伍宝;周腾;赵改善
    . 1999, 38(1): 1-8,20.    摘要 ( )    PDF全文 ( )   
    介绍了VIEWS地震速度建模、叠前深度偏移软件系统和叠前深度偏移处理的流程以及某地区A、B两条地震测线的叠前深度偏移处理过程, 包括初始速度—深度模型的建立、速度分析及模型修正、深度偏移成像处理等。并用叠前深度偏移剖面及其转换的时间剖面与叠加剖面、叠后时间偏移剖面进行了对比分析, 从中可以看到叠前深度偏移技术的优越性。
  • 王贇;王妙月;邢春颖
    . 1999, 38(1): 9-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系统阐述应变位能理论的基础上, 从理论模型到实际资料的处理, 较详细地论述了位能转换的高分辨率处理功能;证明在选择合适空间步长的基础上, 位能转换可以在不损害资料信噪比的条件下, 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简单地论述了应用应变位能转换提取横波信息, 为地震资料的油气检测提供一种辅助的手段, 从而证明位能转换是一行之有效的高分辨率地震处理方法, 并可为地震资料的解释提供有价值的横波信息。
  • 马中高;管路平;冯太林;徐亦鸣
    . 1999, 38(1): 21-30,5.    摘要 ( )    PDF全文 ( )   
    三分量地震的价值正被人们所认同, 现在正向三维三分量方向发展。本文较系统地介绍了斜三分量三维地震处理技术, 从坐标旋转变换、方位角校正到偏振分析、分裂快慢横波的分离以及各种岩性、物性参数提取, 总结出斜三分量三维地震处理的原则和处理流程。对东北H地区一块斜三分量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处理, 取得了成功。
  • 勾永锋;陈道宏;杨文采;李勤学;刘振彪
    . 1999, 38(1): 3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叙述了用于储层描述的反射地震新方法和在大庆探区的应用情况。对于大庆探区单层砂岩仅为几米的陆相薄互层储层的描述, 传统的反射地震方法已很难实现。为此, 我们围绕地震资料采集、处理和解释三个环节开展了研究工作, 形成了一套以高分辨率地震技术为核心的储层描述反射地震技术方法。在采集上, 采用高采样率、高低截滤波、高检波器自然频率、小组合基距、全部检波器深埋接收等方法;在处理上, 采用分时静校正、分频叠加等方法;在解释上, 采用一维波动方程反演波阻抗、地震道非线性混沌反演等方法。经大庆探区大面积推广使用, 证实了地震勘探的分辨率和准确度有大幅度提高, 地震剖面主频比用常规地震勘探技术提高100%, 在1800m深度上达80Hz, 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
  • 唐权钧;姜宇东;赵德斌
    . 1999, 38(1): 44-53.    摘要 ( )    PDF全文 ( )   
    用特征线法直接反演一维波动方程中的速度或波阻抗, 是8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关心的课题。本文对沿特征线方向的微分和积分算法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 提出了两个三阶精度反演公式, 并对4个模型和4种子波进行了数值计算。结果表明, 对平直的地层或者反射层位不多的地区, 该算法能完全恢复原始模型中的波阻抗信息, 且计算速度非常快, 因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对复杂地层或反演时窗较长的情况, 反演计算会出现振荡现象。最后, 对这类直接反演算法进行了简单的评价, 并对反演的稳定性问题进行了较详细地分析与阐述。
  • 赵德斌;唐权钧;庞世明
    . 1999, 38(1): 54-59,7.    摘要 ( )    PDF全文 ( )   
    首先详细地阐述了用L1模线性规划算法恢复地下波阻抗的数学原理, 指出了在层状地球模型假定下限制波阻抗具有极小结构的形式, 与数学上用L1模线性规划算法计算地层反射系数序列是相一致的。然后用理论模型、测井记录以及野外地震资料进行了反演计算, 证实了该算法是行之有效的。最后对如何引进约束条件进行了简单的讨论, 指出它对于反演解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减少解的非唯一性也是必不可少的。
  • 张应波;张骥东
    . 1999, 38(1): 60-68.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回顾了莺—琼盆地勘探状况。该地区在地震剖面上有一个令中外地质学家瞩目的巨大振幅异常体, 历经十六年的分析、落实, 已钻三口井, 但仍然是一个猜不透的谜, 反映了常规地震勘探方法的某些局限性。本勘探实例应用了储层物性参数处理技术的成果, 初步揭开这个勘探目标的“面纱”, 说明该技术有助于隐蔽油气藏的查找。
  • 张剑秋;张福炎;李敏
    . 1999, 38(1): 69-75.    摘要 ( )    PDF全文 ( )   
    用地震解释结果重构地质界面或地质体是地震解释成果三维可视化工作中一个最关键的环节。本文提出了适合于地震解释结果数据特点的最近邻优先法三角片曲面几何重构算法并以实例说明了其实际应用效果。
  • 董良国;李国治;杨泉荣;魏建新;周正仁
    . 1999, 38(1): 76-85.    摘要 ( )    PDF全文 ( )   
    陆相薄互层沉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横向各向同性(TI)介质来描述。通过对一种TI介质的地震物理模拟实验, 给出了该介质模型不同观测方式的实验记录, 并对介质中的波场、体波速度以及反射波的时差进行了分析, 发现TI介质中的波场较各向同性介质中的波场要复杂得多, 三种体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随角度的变化也不同。在不同炮检距下, qSH反射波具有相同的瞬时时差速度, 而qP和qSV反射波的瞬时时差速度却随炮检距的不同而变化, 但在炮检距不大的情况下, 可以分别用一个统一的时差速度来近似, 但该速度与介质中垂向速度无关。
  • 袁子龙;曹广华
    . 1999, 38(1): 86-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地层的高频吸收衰减效应是导致地震勘探分辨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高分辨率野外地震数据采集系统中, 频谱均衡滤波器是所设置的重要部件。本文以频谱均衡滤波器的原理和地层吸收衰减特性为基础, 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研究地层吸收衰减使分辨率降低的程度和频谱均衡滤波器对分辨率的补偿效果, 对目前仪器中采用的频谱均衡技术提出了改进意见。
  • 综合物探方法
  • 傅绍乾;段春生;姚知铭;兰秀丽;李刚
    . 1999, 38(1): 93-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M凹陷中生界基底侵入岩发育, 分布广, 与油气储藏有一定的关系。搞清侵入岩体的分布形态与赋存, 对凹陷下一步的勘探工作部署和油气综合评价是有意义的。本文应用磁重震综合物探方法技术有效地确定了基底侵入岩的形态与分布, 为地震解释、钻井布置、油气综合评价提供了重要资料, 取得好的地质效果。
  • 过仲阳;王家林;吴健生
    . 1999, 38(1): 102-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采用遗传算法研究了当地下介质为层状分布时地震—大地电磁(MT)之间的联合反演问题。在模型试算的基础上, 对大庆地区实际资料进行了处理,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 陈清礼;张翔;胡文宝
    . 1999, 38(1): 109-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基于人工智能中状态空间的启发式搜索技术, 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大地电磁测深三维反演新思路。其基本思想是把模型空间量化成有限模型集, 而后按一定的搜索策略选择一个最有希望的模型进行正演计算, 再把正演结果与观测数据比较并计算目标函数, 如果目标函数小于给定值, 则此时的模型即为反演结果, 否则继续搜索、正演、比较, 不断重复此过程, 直到找到一个满意的解估计。作为一种通用的反演新思路, 不但适用于大地电磁测深, 还可以把该反演技术应用到其它各种地球物理反演问题中。
  • 经验交流
  • 张玉芬;李套山;刘小喜;李凤兰;秦广胜
    . 1999, 38(1): 115-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多参数约束高分辨率处理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充分利用已知的测井、地质、地震资料的信息, 在它们共同约束下, 去求取一个具有较高分辨率和较宽频带的近似反射系数序列剖面。利用该方法对东濮凹陷部分实际地震资料进行了处理,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使地震记录的主频提高、频带展宽约3倍左右, 并且处理后剖面的交点基本闭合, 从而说明该处理方法是目前在室内提高常规地震记录分辨率的有效方法。
  • 张永华;李桂林
    . 1999, 38(1): 121-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的深入, 对许多岩性、裂缝性、地层不整合、低渗透性及高陡构造等特殊圈闭类型的油气藏的勘探开发, 已广泛采用斜井技术, 斜井层位标定技术是储层研究和油藏描述中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从斜井轨迹方程入手, 论述了斜井的层位标定技术, 介绍了空间层位标定和虚拟井层位标定的两种方法原理, 并以斜井测井信息为纽带, 建立起标志层和主力油层与地震剖面上反射同相轴的对应关系。通过实际应用具有较好的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