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 第3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7-12-25
  

  • 全选
    |
    论文
  • 黄绪德
    . 1997, 36(4): 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油气层是双(三)相介质。从1928年起双相介质理论即已开始发展, 至今已有近二十种理论, 这些理论大致可分为三类, 即有效介质理论、自适应理论及接触理论, 文中大致作户介绍, 由于在中国东部油田应用中不很适应, 因而本文提出了一个圣百灵公式。经过多方测试, 圣百灵公式估算结果与实测结果误差较小。这个公式考虑到了骨架成份、泥质含量、孔隙率、流体成份、饱和度以及温度、压力、地下水含盐度等对油气层纵波速度的影响。可用来预测工区内油层或气层的速度, 从而掌握油气预测的依据;研究各种因素影响速度的程度;了解油气层的反射系数及岩性横向变化的影响, 从而了解亮点的变化规律。文中对这些问题分别进行了研究, 并与经典的Gassmann公式作了比较。
  • 汪云家;王兴谋;韩文功;王金铎
    . 1997, 36(4): 16-27.    摘要 ( )    PDF全文 ( )   
    济阳坳陷浅、中层天然气比较丰富, 浅层(上第三系)岩性气藏的地震勘探技术基本成熟, 以亮点技术为核心的碳氢直接识别技术在本区浅层天然气的勘探和产能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借鉴浅层气藏地震勘探的成功经验, 在岩石物性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模型技术对中层(下第三系)气藏的地震反射特征进行了研究, 总结出了在本区具有代表性的亮点、平点、暗点等反射特征, 对指导今后中层气藏的地震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 阴可;杨慧珠
    . 1997, 36(4): 28-37.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分析了包括横向各向同性和方位各向异性在内的各向异性介质的成因, 以及它们广义的和各自的本构关系。由此讨论了弹性波在两种各向异性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并提出了表征各向异性程度的广义各向异性参数, 这些参数既可表征横向各向同性介质的各向异性, 也可表征方位各向异性介质的各向异性。本文特别讨论了两种各向异性介质中存在水平界面时的反射系数, 并将Dely等人推导的横向各向同性介质中的反射系数公式推广到方位各向异性主轴上。根据算例讨论了修正的Banik和Thomsen的近似式, 着重讨论和分析了两种各向异性介质中的AVO关系以及对实际勘探的影响和指导意义。
  • 李套山;高洪强;刘振夏;刘晓喜;钱绍瑚;曾照祥
    . 1997, 36(4): 38-44,2.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较系统地讨论了虚反射的理论时距曲线、信息的采集、解释及对地震信号的频率响应, 虚反射会影响地震资料的分辨率, 为克服其影响, 进行了不同激发深度的实际试验。说明了选取最佳激发深度的工作方法技术。
  • 李刚;康立乾;王旭日;邢玉平
    . 1997, 36(4): 45-49.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义依据地震资料推断了MM凹陷南部早日垩世MS水下冲积扇的存在, 并根据凹陷内生油岩成熟度、油气运移聚集规律, 对它的含油气性进行了评估。
  • 周巍;孔祥宁;吴光大
    . 1997, 36(4): 50-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储层极向预测中, 频谱分析是一重要的方法, 由于传统频谱分析方法的频率分辨率受信号长度的影响, 因而应用受到限制。本文采用的Marple谱方法, 对于短时窗的港分析具有较高的频率分辨率, 在储层横向预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祝伟业;张天霞
    . 1997, 36(4): 57-65.    摘要 ( )    PDF全文 ( )   
    三维补偿法是通过对二维叠偏剖面的三维补偿空间校正, 使两条叠偏剖面在交点闭合。本文把该空校方法利用计算机技术使剖面闭合、等T0图二次空校和时深转换一次完成, 得到的深度及构造图, 与钻井深度、三维构造图基本吻合。
  • 穆星;赵宏波
    . 1997, 36(4): 66-69.    摘要 ( )    PDF全文 ( )   
    混沌学是当今非线性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用来刻划混沌系统动力学特征的最大Lyapunov指数, 反映了系统的动力学变为不可预测的尺度。本文初步探讨了利用最大Lyapunov指数进行油气检测的可行性, 开发出相应软件, 通过实例分析, 证明最大Lyapunov指数的曲线形态变化与油气分布基本吻合。
  • 李盛汉
    . 1997, 36(4): 70-76.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根据柴达木盆地SB和NBS两地区高精度重力测量成果, 探讨了天然气(油)藏上的重力低值异常(或称负重力效应)的特征、成因与分离方法。本文指出:在有天然气(油)藏的地区, 因含油气层与含水层之间、储集层与盖层之间以及由于长期烃渗漏结果, 自油气藏本身到地表与四周围岩之间都存在着负密度差, 因而绝大多数油气藏上均有重力低值异常显示, 只不过有些异常信息较弱而已, 目前关键问题是要进行高精度采集, 以发现与油气相关的信息;另一方面要提高解释水平, 要善于识别与区分油气和非油气异常, 并设法从叠加场中将油气异常分离出来。
  • 吴永栓;曹辉;俞建宝
    . 1997, 36(4): 77-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分形理论是描述和研究自然界中不规则现象的重要手段。高精度重力油气检测的理论基础, 是识别与提取叠加在多种背景之上的有可能与油气相关的重力弱异常。本文试图应用分形集中的关联维去描述这类重力弱异常, 探索分形理论在高精度重力油气检测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文章介绍了高精度重力场关联维的计算方法, 并给出了模型与实际资料的试算结果。模型试验和实际资料的试算结果表明, 这次尝试是基本成功的。
  • 扶永铭;刘洪
    . 1997, 36(4): 85-91,9.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讨论了用激发极化方法寻找油气藏的可行性, 通过激发极化方法观测油气藏上方金属浸染晕的激电效应, 间接寻找油气藏。
  • 邵治龙;尹成;黄德济;董林平;张宗命
    . 1997, 36(4): 92-98.    摘要 ( )    PDF全文 ( )   
    薄层、薄互层厚度预测是储层横向预测的一重要环节。常规计算薄层厚度的方法是在时间域或频率域实现, 主要使用单参数计算。本文利用对薄层厚度敏感的地震特征参数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使用神经网络算法, 建立了一套计算薄层及薄互层厚度方法。通过模型的正反演结果表明:该算法对薄层厚度及薄互层累积厚度的预测均有较好的效果, 具有一定的抗噪声能力。对塔中DL92─04测线部分剖面的石炭系Ⅰ油组薄互层砂岩的累积厚度进行了预测, 结果令人满意。
  • 张红;聂荔;林刚
    . 1997, 36(4): 99-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1993年, 在“川东地区石炭系碳酸盐岩薄储层的横向预测”[1]一文中, 以川东地区大天池构造带石炭系储层横向预测为例, 论述了石炭系储层横向预测的方法。经近几年的推广运用,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在一些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 石炭系地层的厚度预测和储层预测均有失误现象。利用精细的地震资料处理和井间综合对比分析及多解性逐个排除法, 是为减少这种失误现象所作的一种尝试。通过本次工作我们认为:对川东地区石炭系储层横向预测方法进行改进, 其前景和经济效益是十分可观的。
  • 曹务祥;周安国
    . 1997, 36(4): 104-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把相互干涉的波场分开, 是VSP数据处理的关键。本文根据地震波的传播方向及偏振特性, 首先在频率域提取地层参数, 然后在时间域加以波场分离,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 欧庆贤
    . 1997, 36(4): 110-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经过五十年的艰苦历程, 中国石油物探形成了一支具有相当技术水平、丰富工作经验和庞大工业技术体系的队伍, 她已成为中国油气勘查工作中相对独立的、十分重要的技术手段和提供信息量最大的资料来源, 并被认为必须把她放到“先行之先”“重中之重”的地位。五十年来中国石油物探可分为三个发展时期,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特点, 今天她已走上基本成熟的阶段, 并已跻身于世界石油物探队伍的先进行列。但要使石油物探适应21世纪中国石油工业持续发展的要求, 她还必须再迎来一次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