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 第3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7-03-25
  

  • 全选
    |
    论文
  • 徐基样;吴律
    . 1997, 36(1): 1-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推导了球面波在弹性介质中传播的首项公式,包括直达波、反射波和透射波的首项。通过对球面波分解,用柱面波合成球面波;在界面上由压力和速度连续条件,给出入射波、反射波和透射波的表达式;对汉格尔函数用大自变量展开,用最陡下降法分别求出这三种波的首项解析表达式。利用VSP观测系统来数值模拟点震源球面波在界面上产生反射和透射的振幅和相位的关系,结果证明文中推导的解析式是正确的。这些公式可以应用于AVO分析;并为几何绕射理论在地震学中应用提供了基础。
  • 刘传虎;赵玉华;王志高
    . 1997, 36(1): 13-20.    摘要 ( )    PDF全文 ( )   
    CX地区按二段储层为砂泥岩薄互层,埋深在2000~2700m之间,且砂岩速度大于泥岩速度。过去一直认为:砂岩含油气后,速度降低,含油性好的储层在地震剖面上就表现为弱振幅特征。然而,大量的实钻结果证实:“高产井(含油性好的储层)均对应剖面的强反射振幅。”为此,我们从正演模型出发,利用测井、岩芯测试数据,研究了该区的岩石物理特征和沉积相特征,以及产生特殊地震相特征的物理基础和地质基础,建立了正确的油气检测标志,从而使CX地区的钻井成功率从过去的47.6%提高到96%以上。
  • 韩文功;李红梅;杨云岭;李国林;王兴谋;程远方;庄锦江
    . 1997, 36(1): 2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济阳坳陷浅层气藏丰富,含气前后储层的物性差异较大,研究合气前后岩石弹性和物性参数的变化规律,可帮助解释人员进行气藏的地震识别。本文利用三轴应力实验仪对不同岩性的岩芯进行模拟地下压力条件下的含气、水、油介质的试验,同步测量了岩芯岩石的动静态弹性参数,并分析了其变化规律。
  • 朱文浩;陈柏鸿;钟伟芳
    . 1997, 36(1): 28-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Born近似条件下,文中讨论了地震反射式弹性波三参数(密度和二个接梅参数)的衍射CT问题,给出了地表反射条件下的散射场积分表达式,和在单一频率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各类波型所包含的信息,从散射波场中分离出4种不同类型的散射波的数学表达式。最后,推导了多参数在变换域内解耦的衍射CT反传播公式。本文仅作公式推导,理论模型的数值计算将另文发表。
  • 吴爱弟;牟永光
    . 1997, 36(1): 36-42.    摘要 ( )    PDF全文 ( )   
    我们应用二维连续小波变换来提高地震记录的分辨率.二维连续小波变换把一个二元的地震信号变换为有关时间、频率、空间和波数四个方面的局部信息,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信号与噪声在时间、频率、空间和波数的四元函数,提供了地震信号有关时间、频率、空间和波数四个方面的局部信息,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信号与噪声在时间、频率、空间和波数方面的差异来压制各种噪声,能有效地提高信噪比。在提高信噪比的基础上,通过按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频率成份进行不同的补偿,可使地震信号因地层的吸收损失的高频成份或衰减的能量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使地震剖面的主频和频带宽提高到一倍至二倍左右。分辨率也明显地提高,对实际资料处理表明该方法是可行且有效的。
  • 鲁新便;何发岐;赵洪生
    . 1997, 36(1): 43-52.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依据塔里木盆地西南缘构造带的重力异常,大地电磁测深以及天然地震波速和航磁异常等地球物理资料,并结合该区的构造地质特征,将研究区划分为西昆仑叠瓦逆冲推覆带,推覆体前缘断褶带和外缘坳陷带。分析并探讨了该构造带的演化历史。提出了塔里木盆地西南缘构造带的形成受控于陆内俯冲作用的观点,并建立了塔里木和西昆仑之间的陆内俯冲模式。最后通过对塔西南前陆盆地构造条件分析,指明了有利的油气勘探方向。
  • 姜秀清;于建国
    . 1997, 36(1): 53-60.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通过正演模型,详细地分析了相对波阻抗剖面的优点,与常规地震剖面相比,在波阻抗剖面上追踪到的同相轴往往反映了砂层而不是反射系数,且其相位宽度具有厚度的概念。将波阻抗剖面应用到樊家地区的砂体解释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能很好地识别砂层,准确地判断其展布方向,与钻井试油结果完全吻合。此外,波阻抗剖面还能较好地预测砂层孔隙度的横向变化趋势。
  • 周辉;何樵登;徐世浙
    . 1997, 36(1): 61-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地震波形反演是非线性问题,其目标函数都是多极值的函数,若用线性化的反演方法求解,常会遇到迭代收敛于目标函数局部最优等困难。本文研究能求得目标函数全局最优解的遗传算法训练人工神经网络的地震波形反演方法。考虑到遗传算法训练神经网络地震波形反演的未知参数量大,而通常的二进制编码遗传算法占用计算机内存量大,不能在较小内存的计算机上实现,故以可节省内存的0-1编码遗传算法训练神经网络,提出了加速网络收敛的方法。
  • 陈钢花;王中文;李德云;张晋言;徐思顺
    . 1997, 36(1): 71-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关键井沉积微相分析的基础上,从测井资料中提取反映各种沉积微相的测井特征参数,并应用一套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建立各种沉积微相的判别模型,实现了根据测井资料用计算机对井剖面地层进行目前连续的沉积微相识别,并根据单井相分析结果进一步可研究多井剖面地层的各种沉积微相。应用所研制的软件对胜利油田十多口井的测井资料进行了处理,其结果与地质专家解释结果相当吻合。
  • 经验交流
  • 谢凤兰;李俊珍
    . 1997, 36(1): 77-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进行储层描述或油气预测时,吸收系数是一个很重要的参数,它反映岩性的变化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利用吸收系数并配合速度、振幅和频率等其它地震或非地震信息,进行油藏描述和油气预测有其独特作用和效果,可大大提高储层横向预测解释的精度。本文简述了反演吸收系数的方法原理,重点阐述了吸收系数在SN地区WJ构造储层横向预测中的应用和效果。
  • 周辉;何樵登;徐世浙
    . 1997, 36(1): 83-89.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分析了常规二进制编码遗传算法中二进制编码方法的特点,总结出二进制编码方法存在占用内存多、实现不灵活和译码运算量相对大的缺点,使较大规模的多参数优化问题难于用二进制编码遗传算法在较小内存的计算机上实现。为了克服二进制编码方法的这一缺点,我们提出一种0-1编码方法。文中介绍了0-1编码的方法和特点,并从定义的图式概念出发,证明了0-1编码遗传算法的收敛性。实际算例也表明,0-1编码遗传算法是可行的。
  • 徐传会
    . 1997, 36(1): 90-94.    摘要 ( )    PDF全文 ( )   
    松辽盆地南部自中生代侏罗纪以来.经历了两个大的构造发展阶段,即侏罗纪—早日垩世营城期的断陷活动期和早日垩世登娄库期至晚白垩世明水期的大型坳陷盆地发育期。中央断隆带作为断陷期分割东西断陷区的构造高带,在坳陷期又被坳陷层所覆盖,并且仍然表现为构造高带,具有较有利的油气成藏条件,是今后油气勘探的主要前景区。
  • 王永涛;白改先
    . 1997, 36(1): 95-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Cagniard(1953)提出的大地电磁测深方法中,定义视电阻率时,作了两个重要假定:天然电磁场是垂直向下传入地球的平面波;地球是横向均匀的。通常这两个假定是不成立的。造成大地电磁测深曲线畸变的两个最主要的原因:一是近场源的干扰,二是非一维构造。现在,大地电磁测深解释仍是以一维解释为主,也就是所谓的“一维形式化解释”。其中非一维构造引起的大地电磁测深曲线畸变(又称为“构造畸变”),是相对于一维构造的大地电磁测深曲线而言的、目前大地电磁测深解释中的一项工作就是对畸变的曲线进行识别和校正。本文从理论和实际曲线分析两方面阐述了曲线畸变的机理和特征,并提出了合理的校正方法。
  • 邓惠
    . 1997, 36(1): 107-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储量计算中,优良的测井资料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对非常规的复杂岩性气藏,大量的储层评价参数都要通过测井分析处理而取得,有些数据是岩芯分析无法得到的。在一定范围内,测井资料是进行地层对比的最可靠的资料。测井资料的标准化是气藏描述,储层横向预测、追踪的前提。储层评价参数的精度取决于处理参数的选取是否合理。文章介绍了储量计算中测井资料应用的全过程,证实应用此方法可以直接完成复杂岩性气藏的储量计算。
  • 傅绍乾;兰秀丽
    . 1997, 36(1): 116-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地区,用单一的地震方法解决油气地质方面的问题有一定的局限性。若有针对性地使用某些非地震方法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在GY凹陷应用高精度重力勘探成果,分析了全凹陷区域构造特征和油气地质情况,在此基础上查证、落实了下第三系内局部构造,并对凹陷含油气远景及地震地质条件进行了评价,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显示了使用非地震综合物探方法解决石油地质问题的能力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