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 第3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96-09-25
  

  • 全选
    |
    论文
  • 刘学伟;李衍达
    . 1996, 35(3): 1-9.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论述了噪声对分辨率的影响、噪声是提高分辨率的最大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噪声本身降低分辨率,其次,由于反褶积降低信噪比。因此,噪声的存在限制了分辨率的提高。在噪声存在的情况下,地震记录的分辨率取决于有效频宽,以及其高低截频点。一般地说,地震记录的有效频带越宽,信号的高低频越丰富,地震记录的分辨率就越高。本文还在理论上证明了,当信号与噪声在频率域重合时,对线性时不变滤波而言,提高信噪比和提高分辨率是一对矛盾的要求。线性时不变滤波不能提高单一频率分量信噪比。因此,也就不能展宽有效颇显。另一方面,若原始记录的信噪比很低,一味地通过反褶积提高分辨率是没有意义的。
  • 刘清林;郝守玲
    . 1996, 35(3): 1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给出了一种偏移共炮点道集地震资料的方法。它利用程函方程的差分解法求出空间任一点到所有地点和接收点处的地震波旅行时和射线路径,然后根据斯奈尔定律找出所有满足反射规律的炮检对,根据其相应道上成像时间处的地震反射波振幅的叠加来实现地震资料的叠前深度偏移。该方法适应于介质速度的纵向及横向变化。
  • 袁子龙;杨冰;王建国
    . 1996, 35(3): 14-20.    摘要 ( )    PDF全文 ( )   
    由于地震勘探分辨率不高,使得每一个地震反射波都是由一组薄互层所产生的地震波相互叠加的结果,利用这样的地震资料进行常规的薄层、薄互层解释是十分困难的。本文对薄层、薄互层地震反射在时间域和频率域进行了正演模拟研究,制作了砂岩楔状体及等厚互层砂岩厚度与振幅、频率关系曲线,揭示了振幅、频率、波形与砂岩发育程度及互层结构之间的关系。最后利用振幅、频率和波形对汪家屯气田北块扶杨油层砂体进行了综合预测,提高了预测精度。
  • 吴春玲;顾贤明
    . 1996, 35(3): 21-28,2.    摘要 ( )    PDF全文 ( )   
    针对三维弹性波有限元模拟要求计算机内存大和计算时间长的困难,本文采用一种特殊剖分法和刚度矩阵的上半带等带宽压缩存贮法,并采用集中质量矩阵和中心差分时间积分显格式的结合,极大地节省了内存,提高了运算速度,在微机上实现了三维弹性波有限元模拟的计算。理论模型的试算验证了算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 阴可;杨慧珠
    . 1996, 35(3): 29-37.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推导出作为射线参数函数的平面转换横波(P-SV)反射系数的一个近似公式。该近似式说明在非法线入射时,P-SV波反射系数主要取决于两个弹性参数:(1)△μ/ρ,反射界面两侧切变模量差与平均体密度之比;和(2)△ρ/ρ,反射界面两侧介质体密度之差与平均体密度之比。文中还给出了数值实例,以说明该式的计算精度,同时分析了其适用范围,并与Aki和Richards(1980)的近似式的数值结果作了比较。本文采用阻尼最小平方反演理论计算的反演参数结果表明,AVO资料线性反演中,估算△μ/ρ比估算泊松比差△σ精度高。
  • 孙淑霞;吴征;秦天我
    . 1996, 35(3): 38-43,3.    摘要 ( )    PDF全文 ( )   
    热史模拟是盆地模拟的关键。正、反演数值模拟通过不同的路径来恢复盆地热史;而磷灰石—锆石径迹古地温作为一种较可靠的地质温度计提供了新的古地温信息。三者相互比较和验证,有助于正确认识盆地古地温。本文将正、反演数值模拟方法应用于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热演化史的恢复中,并和磷灰石—锆石径迹古地温相互比较和验证,取得了三者近于一致的结果。
  • 王忠仁;何樵登
    . 1996, 35(3): 44-49.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针对有限长离散信号的具体特点,采用Mallat塔式分解重构算法,就有限长离散信号小波变换滤波过程中有关小波的选择问题提出了作者的见解,并就一个理论模型绘出了数值算例。
  • 聂凯轩;冉维莉
    . 1996, 35(3): 50-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储层特征描述中,针对某一储层,可对其在三维空间中的变化和分布规律加以描述,从而建立起储层空间静态地质模型。从地质模型出发,提取相应层位的等值线图或横切剖面显示,是进一步利用储层模型分析来检测断层与构造层位之间空间关系的一种手段。本文首先从储层地质模型建立方法出发,结合我们新引进的建模软件,对建立静态储层模型的过程及应用加以论述。
  • 曹务祥
    . 1996, 35(3): 59-64.    摘要 ( )    PDF全文 ( )   
    速度参数是地震勘探中的重要参数,尤其横波速度是常规二维地震资料无法确定的。本文根据VSP资料波场丰富的特点,把VSP记录看成少量的平面波场之和。以少量地震道组,分别从零井源距和非零井源距资料中提取纵横波速度,进而估算出与油气相关的泊松比参数。经过实际资料的处理,反演效果较好,质量可靠,认为该方法切实可行。
  • 姜宇东;唐权钧;元涛
    . 1996, 35(3): 65-70.    摘要 ( )    PDF全文 ( )   
    经典的共轭梯度迭代方法对线性反演问题是有效的。但是地球物理反演一般是非线性的,那未经典的方法得到的反演解法往往是无法控制的,又不能产生最大似然反演,更不会得到可重复的反演结果。本文提出了一种简明的反演算法,该算法在迭代过程中只需计算误差函数对各个反射系数变元的一阶梯度值,而无需进行复杂的矩阵运算和求逆,是一种简单明了且易于实现的快速算法。理论记录和实际记录处理表明,本文提供的方法具有可重复性和较快的收敛速度。
  • 罗志琼;王家映;邓忠凡;姚光庆;吕如
    . 1996, 35(3): 71-81.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以中扬子地区大地电磁资料为基础,综合其它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在大地电磁解释工作站上,采取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了资料的整理、处理和解释。其间运用了EMAP低通滤波和二维偏移技术等先进手段,并用地震、钻井等资料进行了必要的约束反演,使解释结果更加可信,地质效果大大提高。最后,得出该区燕山期以前的构造格架等重要结论,认为中扬子地区无论是中、新生界陆相地层还是中、古生界海相地层均具有良好的含油气远景。
  • 周远田
    . 1996, 35(3): 82-92.    摘要 ( )    PDF全文 ( )   
    以信号分析与处理的基本原理研究了测井信号的特征和性质,它们是开发油气测井解释新模型的基础。新模型以多种信号处理技术实观测井环境校正;以测井信号和储层先验知识确定储层参数;以信号重构模型计算饱和度。在没有先验知识时,模型能够自动学习,提取测井信号含有的反映储集性和含油性的特征,并最终确定储集参数和含油参数。
  • 陈国金
    . 1996, 35(3): 93-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如何选择井间观测系统,对于地震层析成像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不同的井间观测系统,不但在野外工作效率上,而且在其层析成像的结果上,可能极不一样。本文将根据直射线的SIRT方法,通过不同井间观测系统对成像质量的影响,提出了选择井间观测系统应遵循的某些原则,进而获得炮间距、道间距和最大排列长度间的估算关系。
  • 孙雪洁;陈生昌;刘秀珍
    . 1996, 35(3): 101-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为了在松南地区扩大油气勘查成果,我们对勘探重点的H凹陷A剖面进行了二维盆地模拟。得到了H凹陷的地史、热史、生烃史、排烃运移史资料。在地史研究中,从已知盆地出发,采用了回剥技术,由今溯古重建了凹陷的沉积史和构造史。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热史分析,得到了H凹陷在早期发生断裂活动,并伴有高热流值,形成了有利于有机物向石油烃转化的环境。生烃史和排烃运移史的研究主要对沙河子组地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沙河子组是凹陷中的主要生油气层,营城组次之。油气向超水头值小的方向运移,凹陷中心环带是油气运移的指向地区。这些地区有良好岩相体系和封闭条件的部位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
  • 李晓光;王永祥;屠其林
    . 1996, 35(3): 110-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储层预测技术,进行隐蔽油气藏预测,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预测中,如何正确进行时窗有效参数选择、样本建立、样本检验以及作图参数选择,将直接关系到储层预测的成败。我们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储层预测技术,在HG地区进行隐蔽油气藏预测时,针对隐蔽油气藏的特点,探索出了一套在精细的储层标定及层位解释后,沿层进行时窗选择、样本建立、有效参数提取、样本检验及作图参数选择的工作方法,并取得了可喜的地质效果。
  • 杨阿焕
    . 1996, 35(3): 117-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从岩石物性、地质及航磁△T磁场等特征出发,分析证实了南华褶皱系东西部存在显著差异,综合分析了造成这种差异的三种地质因素,推测东西部岩浆并非同源,对本区今后物探工作有一定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