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 第3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5-12-25
  

  • 全选
    |
    论文
  • 王世库;刘清林
    . 1995, 34(4): 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井间地震资料有着比地面地震资料更高的分辨率和更为丰富的波场信息。通过对吉林地区野外井间地震资料的处理, 我们得到了精确的井间物性参数及高分辨率的地下构造剖面。从我们得到的结果可以看出, 层析速度可以分辨出十米左右的速度层, 而其主要的速度界面与地面资料、VSP资料及测井资料等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井间地震资料的反射波偏移剖面可以分辨出四米左右的薄层。文中还对比了多种资料的分辨能力。通过综合应用井间地震、地面三维、VSP、测井及岩性柱状剖面等资料, 较好地解决了W1井和W2井两井间地层对比、小层岩性和厚度变化、主要储层横向变化及推断储层的连通性等问题, 并解释出了精细的岩性地质模型。
  • 刘清林
    . 1995, 34(4): 14-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程函方程差分解法的基础上, 本人曾给出了在已知二维空间网格点上的初至走时来一次求出所有接收点至激发点之间的地震初至波射线路径, 从而利用瞬时迭代重建技术(SIRT)实现了任意两维地下介质速度分布情况下的弯曲射线法层析成像反演算法。利用这种方法通过对大量数学模型资料、物理模型资料及吉林地区野外井间地震资料的处理, 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证明这种先由差分法求解程函方程, 再由得出的时间场做炮点-检波点射线追踪, 进而应用SIRT技术反演是层析成像反演方法中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
  • 冯太林
    . 1995, 34(4): 27-32.    摘要 ( )    PDF全文 ( )   
    沉积岩中的定向直立裂隙系是一种方位各向异性体, 它往往是油气富集区, 是地球物理工作者寻找的重要目标之一。横波在这种定向直立裂隙系中传播会引起分裂, 产生快横波和慢横波, 因而可通过纯横波资料或三分量转换PS波资料来检测这种所谓的横波双折射。通常的检测办法是进行快慢波分离技术。本文介绍旋转变换技术, 并给出一种求取裂隙走向方位角的算法。通过合成记录和实际资料检验, 说明本算法是正确有效的。
  • 李来林;吴清岭;牟永光;王才经
    . 1995, 34(4): 33-41.    摘要 ( )    PDF全文 ( )   
    用地震资料预测储层参数可以为勘探和开发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可以提高钻井的成功率和布井的准确性。但地震所提供的信息存在着局限性, 一般来说其精度较低。因此, 要有效地预测储层参数, 必须把地震、测井及地质学家的经验和推测结合起来。马尔可夫-贝叶斯方法就是这样一种方法。此方法不仅可以预测控制井点较少的区域, 而且在没有井的区域, 通过地质学家对点散图的解释, 仍然可以得到区域储层参数的分布。本文用此方法仅做了孔隙度的估算, 其它储层参数的估算道理相同。
  • 李智宏;李占奎;丁燕云
    . 1995, 34(4): 42-47.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探讨了用磁电勘探线积分法(ME)直接预测油气的可能性。文中阐述了磁电勘探线积分的基本原理, 计算方法, 方法的应用效果及应用效果的统计分析。通过直接预测油气藏的实际资料的应用表明, 本方法在直接预测油气藏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 值得应用和进一步的研究。
  • 石玉春;倪琦生;闫明;马宏伟;王年生
    . 1995, 34(4): 48-52,4.    摘要 ( )    PDF全文 ( )   
    江汉盆地内GC油田的地表为沼泽地。本文介绍在该油田应用氡管法, α卡法、α径迹法等土壤氡法圈定油气藏的效果的试验研究工作。结果表明, 在沼泽地区, 由于氡管法的测量装置避免了积水的影响, 取得满意的地质效果。氡管法施工轻便, 工作效率也比较高, 适合于沼泽地区油气普查与勘探。
  • 经验交流
  • 刘震;代建春;张万选
    . 1995, 34(4): 53-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当砂层厚度变化不大时, 孔隙度和流体成分将控制地层的层速度。本文根据差异层间速度分析(DIVA)原理, 以含水砂岩速度为背景层速度, 利用改进型DIVA方法正演了目的层的差异层间速度。LD构造东营组下段异常低的差异层间速度带很可能就是孔隙比较发育或者烃类富集的部位。
  • 陈永波
    . 1995, 34(4): 59-65,7.    摘要 ( )    PDF全文 ( )   
    PARM高分辨率反演技术综合利用地震、测井等资料, 完成对储集层进行横向预测的地质任务。该技术纵、横向分辨率高, 相关系数高, 工作方法独特。利用此技术对L构造石炭系I油组进行研究, 在岩性标定、储层孔隙度预测、储层特征与综合评价诸方面都获得良好效果。
  • 汪云家;王兴谋;韩文功
    . 1995, 34(4): 66-72.    摘要 ( )    PDF全文 ( )   
    济阳坳陷上第三系地层中, 地震波在砂岩中传播速度低于围岩, 含气砂体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亮点的反射特征, 利用二维地震资料识别气藏已取得成功。三维地震资料比二维资料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滤波后的三维纯波带资料突出了气藏亮点的反射特征, 减少了假亮点造成的错觉, 大大提高了气藏的识别能力。本方法已在济阳坳陷的浅层天然气勘探中应用。实践证明其效果良好。
  • 任敦占
    . 1995, 34(4): 73-78.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论述了在特定的条件下, 利用振幅与厚度成线性关系(ΔH=K·A), 估算薄砂层厚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重点阐述了比例因子K的两种求取方法:(1)在有井控制的情况下, 采用算术平均法, 即K/N(N为采用的井数), 求得比例因子K;(2)在无井控制的砂层情况下, 采用比例因子K依赖于反射系数R的大小的变化规律K1R1=K2R2, 求得比例因子KK值的求取是估算薄层厚度的关键, 文中列举了厚度估算的应用实例。
  • 付钢伍;高建华
    . 1995, 34(4): 79-87.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详细讨论了浅井高分辨率VSP野外工作方法、室内资料处理方法以及资料效果分析。指出浅井高分辨率VSP与常规VSP相比具有许多特殊性, 如选择小药量井炮激发比可控震源激发效果更好;管道波干扰对浅井VSP资料的影响极为严重, 降低井中液面高度可有效地压制管道波等。提出了提高浅井高分辨率VSP资料的精度、分辨率以及信噪比的处理方法, 获得的VSP资料主频可达140Hz, 大大高于过井地面地震资料, 这将对浅层高分辨地震资料的解释起重要作用, 也为地面地震勘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 谈大龙;张宏;张铁铮
    . 1995, 34(4): 88-99,1.    摘要 ( )    PDF全文 ( )   
    泌阳凹陷是一个勘探程度很高的地区, 80年代后期开展了以隐蔽油藏为主要对象的深化勘探。G-LOG处理的目的就是要查清探区内的砂体展布变化情况, 为储展横向预测和寻找隐蔽油藏圈闭提供布井依据。G-LOG是一种发展比较完善的合成声波测井技术。本次处理工作是在三维偏移数据体的基础上, 抽取48条连井线进行。本文以实际处理效果为例, 对G-LOG处理的原理、方法和技术进行较为详细的讨论。处理中的技术关键是做好地震数据的精细处理, 为G-LOG提取相对速度(即高频分量)奠定基础;还要做好合成地震记录处理, 为拾取合理、可信的低频分量提供保证。交点闭合是本次处理的难点之一。在取得良好的G-LOG资料基础上, 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综合分析。我们在核三段Ⅲ砂组预测了三个岩性圈闭, 布探井一口。经钻探证实了三个砂组的预测结果, 并在其中一个砂层组所夹的小层内, 见到了工业油流。从而, 为G-LOG资料在储层横向预测及寻找岩性油藏方面的应用, 探索出了一个有效途径。
  • 蔡玉华
    . 1995, 34(4): 100-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着重对比分析了四种网格化方法, 即近点按距离加权平均法(N-P法)、按方位取点加权法(带方向的N-P法)、趋势面拟合法及趋势面加残差叠加法。通过试验可清楚看到, N—P法和按方位N—P法都属插值类, 这类方法不改变原始测量点值, 而且运算速度快, 但N-P法没有考虑方向性, 往往会造成人为的偏差, 使得局部异常加大或减小;趋势面拟合法, 使得原始数据点值发生了改变, 拟合的结果往往取得平滑的效果, 它可将长周期的趋势变化同短周期的局部变化分开;而趋势面加残差叠加法, 是将方向N-P法与趋势面拟合法有机的结合起来, 它克服了单独使用插值法或曲面拟合法的弊病, 产生了一个既能反映局部特征, 又能反映全局变化的网格数据。通过对比分析, 我们最终采用了趋势面加残差叠加法作为达里亚工区网格化的方法.实践证明, 利用该方法网格化后所形成的速度体完全适用于本工区的变速时深转换。
  • 讲座
  • 杨文采
    . 1995, 34(4): 109-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与上一讲接续, 本文首先介绍以法国学者Tarantola为代表发展的一种结合波动方程逆散射与最小二乘准则的地震反演方法, 其理论分析还导致了共轭梯度下降算法的迭代格式;其后介绍非线性优化的另一种常用算法──仿真退火;最后, 从原理、计算成本及对计算机的要求、应用可能性等方面, 对本讲座中介绍过的五种非线性地球物理反演方法作了比较, 以此作为对当前非线性地球物理反演的发展作一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