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 第3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91-09-25
  

  • 全选
    |
    论文
  • 徐仲达;屠浩敏;邬庆良
    . 1991, 30(3): 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讨论了声学介质与弹性介质在单界面和多层介质情况下平面波反射系数的实质。针对不同类型单界面,计算了相应的反射系数随入射角变化的曲线,分析了泊松比、速度和密度对反射系数曲线的影响。文中推导的固体多层介质情况下计算反射系数的公式及据此编制的反射波正演计算程序对于薄层AVO异常的解释是有意义的。最后,我们探讨了影响AVO曲线的各种因素,得到相应的结论。
  • 徐伯勋;姜成栋
    . 1991, 30(3): 22-37.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方法建立在地层反射系数序列是变化的,相邻道子波基本不变的基础上的。我们改进了以往在剖面上随机选取时窗的方式,有目的地在信噪比和分辨率较高和同相轴较一致、连续性较好的目的层附近选取一叠加段。然后再将时窗强行随机化,即对所选的同一叠加段中的各时窗起始时间点,人为加上一个随机数,使各时窗的起始点服从随机分布,相应时窗内所包含的反射系数序列也随之重新分布。这样就满足了反射系数序列为变化的,地震子波保持基本不变的条件。最后将这些时窗的对数谱进行叠加,使子波这个不变部分的对数谱能量增加,而反射系数序列这个变化部分的能量极大地减弱,从而达到提取于波的目的。为了提高所提取子波的精度,本方法还采用了对数谱平均、子波的拾取与整形等处理方法,取得了好的效果。
  • 张山;华素琴
    . 1991, 30(3): 38-49.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简要地阐述了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介绍了弥陀场工区两条正交高分辨率测线的处理情况,比较详细地分析了资料的处理效果。地震资料的分辨率主要取决于子波的频带宽度、振幅谱形态以及子波的相位特性。箱形谱、零相位、宽频子波的分辨率最高。高分辨地震资料处理的基本目标是把野外记录到的具有一定时变空变特点的子波尽可能转换成时不变的、空不变的、振幅谱为箱形的零相位子波。在弥陀场工区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的处理中,我们通过道编辑、叠加方式的选取以及高保真去噪声方法提高信噪比,拓宽有效频带宽度(我们把信噪比大于等于1的所有频率成分的集合定义为地震资料的有效频带);通过SCALCOMP消除了大部分与岩性无关的横向振幅变化;通过DESIG、QCOMP及TCOMP把振幅谱整形为时变作用较小的白色谱;通过NMP处理获得零相位子波。经过上述处理,资料的有效波频带宽度达到10~110Hz,相对频带宽度约为3个倍频程,子波近似为10~100Hz的零相位Sine子波;在高速的碳酸盐岩地区,薄层分辨力约为15~23m,与常规地震剖面相比分辨率有了明显提高。
  • 王宏伟
    . 1991, 30(3): 50-60.    摘要 ( )    PDF全文 ( )   
    众所周知,纵波信号和横波信号属线性极化波。反映在三分量记录上,在没有噪音的单一信号情况下,线性极化波的矢端分布应该是一条直线.由于噪音的存在,就会破坏矢端图的线分布状态。本方法的出发点是统计出波的偏振方向,把非线性分布的矢端图还原到线分布状态,从而达到压制噪音,提高信噪比的目的.从实际资料的处理效果看,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 张炳
    . 1991, 30(3): 61-70.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根据W-F-1构造的浅层强振幅异常的特殊反射外形,从振幅、速度和频率三大参数分析出发,认为它具有烃类直接指示的地震反射特征。同时,通过对中新世时期沉积环境的分析,认为这个强振幅异常体可能为生物礁含气圈闭。
  • 万明习;程敬之;孙传友
    . 1991, 30(3): 71-78,6.    摘要 ( )    PDF全文 ( )   
    消除线性调频信号可控震源相关子波旁瓣是提高信噪比和地层分辨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给出了线性调频信号和一类无旁瓣伪随机信号相关子波的数学表达式。以此为基础,利用计算筛选方法进行信号寻优,找到了一种更便于相关处理的完全无旁瓣伪随机脉冲压缩信号。相关处理乘法可简单地用伪随机门控采样(模拟)或伪随机控制数据保留与剔除(数字)方法实现。本文通过计算仿真与超声模拟实验,证实了在可控震源系统中应用无旁瓣伪随机脉冲压缩技术的有效性。
  • 石人骥
    . 1991, 30(3): 79-86.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就自然环境噪声条件下脉冲震源符号位地震记录的真振幅恢复问题展开讨论。自然环境噪声可认为是呈高斯分布的,这就已能满足符号位地震记录恢复真振幅对噪声分布的要求。因此,无需再叠加人工噪声。在高斯噪声分布条件下,单纯叠加是不能恢复真振幅的,叠加结果必须作校正。为了尽可能减少恢复真振幅所需的叠次,使真振幅恢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在野外采集时,必须选取合宜的观测系统,并控制震源能量,以限制所需恢复信号的动态范围;数据处理时,在叠加校正之后,还应作平滑滤波,这样就能得到较好的恢复效果。
  • 姚建阳
    . 1991, 30(3): 87-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地震反射波振幅与很多因素有关,地层厚度是影响地震反射波振幅的因素之一。本文介绍了消除地层厚度对薄层地震反射波振幅影响的方法,从而突出了地质因素在地震波振幅图上的反映,以利于地震波振幅平面图的解释,为寻找油气层及圈定油气边界提供依据。我们用实际资料制作了地震波振幅异常平面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 范小林;陆国新;殷勇
    . 1991, 30(3): 92-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华南中新生代盆地的周缘为古生代地层褶皱系,地表地质研究表明它形成于不同的动力学构造环境:其中在褶皱造山环境下形成了前渊盆地;而褶皱后的张性构造环境下形成了半地堑盆地;张扭性拉张裂环境形成箕状断陷盆地。自印支期以来,因受特提斯和滨太平洋两大构造域及华北陆块南挤的叠合影响,使原有的前印支期盆地被改造为新的盆地。当今深部地球物理研究对中新生代盆地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认识:褶皱系(含造山带)及前缘形成的盆地大都发育有壳内低速(阻)层;莫霍面附近显示有相对低速(阻)特征;岩石圈具有挠曲(潜没或上拱)现象。上述认识与华南中新生代盆地及古生界褶皱系形成的动力学条件(滑动因素,滑脱机理)一致。但因不同类型盆地所处大地构造环境及基底物性不同而表现出差异,从而使我们有可能依据不断丰富着的地球物理信息建立华南中新生代盆地形成机制模式,并对不同的盆地类型进行划分和探讨。
  • 经验交流
  • 邵玉海;王秀槐
    . 1991, 30(3): 98-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提出了一种在解编后的炮序记录上自动剔除噪音的新方法。剔除的噪音包括以下三种:高频震荡、单频谐振和异常大振幅。对噪音的处理分为局部压缩,局部清零和整道清零。为了更好地判断异常数据,本方法先对地震记录做道均衡和几何发散补偿处理,然后在一人工给定的时窗内求一炮数据的标准平均振幅,然后依据这个标准平均振幅和八个任意给定的门槛值对数据进行检测。值得提出的是,本方法是在原始数据上对各种检测到的异常振幅作局部处理,故本方法属振幅保持处理。另外,本方法设置的尾部范围和采取的保留面波的作法在生产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宋子齐
    . 1991, 30(3): 107-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综合应用“多参数”和“地区经验”研究了松辽盆地北部低孔、低渗油气藏地层岩石物性和含油性,确定出有效的分析参数和标准。这就较好地集中了专家的技能、经验、智慧和判断力,对这种地层作出了评价。经区内25口预探井、评价井实际应用,显示出较高的计算精度和较好的实用效果。
  • 王成礼
    . 1991, 30(3): 116-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值滤波的滤波过程,继而提出一种快速横向递推中值滤波方法。这种方法将数据的排序过程简化为两步:(1)在横向上递推寻找一个不再参加滤波的元素;(2)为新增加的元素编排位置。与直接排序法相比,这种方法的运算量大为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