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 第3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1-03-25
  

  • 全选
    |
    论文
  • 欧庆贤
    . 1991, 30(1): 1-2.    摘要 ( )    PDF全文 ( )   
    “技术每向微观深入一个层次,都会导致宏观某些方面成万倍的效应变化。”油气勘探与开发对地震勘探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些要求中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地震能更为准确、微细地揭露地层的结构、性质和流体的特性。针对目前所面临的中国客观油气地质情况(厚度为1m左右的薄地层十分发育)和现实的找油气情况(东部要深挖细找,查明小至零点几平方公里的油气田),实现这一要求就更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
  • 王正昌;欧庆贤
    . 1991, 30(1): 3-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南方碳酸盐岩复杂地区的地震工作经历了长期艰难曲折的道路,其中异常判别的经验教训极为深刻。本文从地震异常分析入手,揭示其实质,寻求问题的关键,探讨解决的办法,介绍高分辨率地震方法技术,展示高分辨率地震新成果,以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和建议。
  • 崔凤林;李勤学
    . 1991, 30(1): 19-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宋站地区油气勘探中,我们应用高分辨率地震观测方法进行野外数据采集,取得了高宽频带的原始记录。采用谱白化、反Q滤波等手段进行资料处理,获得了分辨率和信噪比均较高的时间剖面。我们根据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精细对比小断层,作油气顶面构造图,计算断层封堵量,研究圈闭的含油气性,进行碳氢检测和油气富集区的预测。使得勘探了二十多年未见工业油气流的宋站地区有了新的突破,展示了高分辨率地震应用的良好前景。
  • 姚姚
    . 1991, 30(1): 3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讨论了均匀介质情况下非零炮检距菲涅耳带和动校、叠加中速度误差对纵向分辨率的影响这两个问题。由此得出结论:单从提高纵、横向分辨率的角度考虑,必须尽量减小最大炮检距和减少叠加次数;当最大炮检距为零和叠加次数为1时,可以得到具最高分辨率的记录。此外,采用非零炮检距工作时,叠加剖面上浅层的纵、横向分辨率并不象人们按零炮检距分析时所预期的那么高,在工作中对这一点须加以足够的重视。
  • 杨云岭;孙怀福;王忠怀
    . 1991, 30(1): 39-50.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从分析普通声波测井存在的假象入手,研究了东营凹陷中浅层泥砂岩地层在压实作用控制下其速度和反射系数的变化待点,纠正了过去曾认为本区含气砂岩在反射地震剖面上属“暗点”型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一套在普通地震剖面和特殊处理剖面上识别气层“亮点”反射特征的方法。在陈家庄、单家寺、广饶等地区发现了大量的浅层含气砂体,并经多口井证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钱奕中;唐建人
    . 1991, 30(1): 51-63.    摘要 ( )    PDF全文 ( )   
    榆树林地区的三维地震勘探是大庆油田的第一次三维地震工作。所获资料采用INTERPRETⅡ解释系统作精细解释,并与二维地震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取得了显著的地质效果。解决了松辽盆地争论多年的“T2地震结构”问题,表明它是断层的反映;发现了一批小幅度构造和小断层,为提高钻探成功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高了深层反射的信噪比,为解决盆地内深层地震勘探的难题提供了新的途径。三维地震勘探成果的综合分析,使我们对榆树林地区油气聚集的规律有了新的认识。
  • 马永生
    . 1991, 30(1): 64-71.    摘要 ( )    PDF全文 ( )   
    VSP中的绕射波有其独特的性质,它既是提高地质解释精度的有用信息,又往往成为解释“陷井”。本文例举油藏中有代表性的地质结构,对VSP中波的轨迹关系进行分析,从理论上给出了VSP绕射波的一般认识规律。同时,对VSP的施工设计和波的解释过程提出了某些看法。
  • 涂国田
    . 1991, 30(1): 72-80.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讨论了相移法波动方程偏移的原理,对相移插值公式加以改进变形后,给出了一种不同于时间域内插的新的变延拓步长的方法。由于采用了快速矩阵转置,频域变延拓步长及正、余弦函数值造表等方法,因此,程序运行效率及横向道处理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使得在微机上实现的相移法波动方程偏移具有实际的生产意义。
  • 周远田
    . 1991, 30(1): 81-87.    摘要 ( )    PDF全文 ( )   
    一种新的声波孔隙度计算方法——声波孔隙度同态解释系统已经研制出来。它仅通过几块岩芯样品的孔隙度分析值,就能求准整个井的孔隙度。非取芯井的孔隙度能使用邻近井的反褶积因子确定,精度不低于数理统计方法的结果。本文讨论了该系统的原理和结构,给出了取芯井和非取芯井的应用实例。
  • 经验交流
  • 胡中平
    . 1991, 30(1): 88-96,1.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以南方碳酸盐岩地区某复杂构造工区为例,讨论了超多道地震资料处理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分析了在单检波器、小道距、小偏移距和长排列接收条件下干扰波的效应以及用超多道处理方法解决的途径。
  • 何惺华
    . 1991, 30(1): 97-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着重讨论从VSP资料求取各种速度参数和提高计算精度的方法。初至波时间拾取是VSP速度分析的重要步骤,采用零交叉点拾取法对提高层速度计算精度有良好效果。“似层状介质”模型更接近地下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根据走时反演原理用射线追踪和迭代算法,可以求得准确的层速度。文中研究了用VSP资料直接求取连续介质初始速度和速度梯度的方法。
  • 王跃
    . 1991, 30(1): 109-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由于地质构造中断层两侧各种参数的不连续性,使得在计算机配置的绘图仪上无法用常规的(不含断层的)等值绘图程序绘制含断层的等值线图。本文介绍了一种新颖有效的程序方法,用它可以处理出各种令满意的含断层的等值张图。这无疑大大减轻了地质解释人员的繁琐工作,并有助于实现地质资料的人机联作解释。
  • 詹世凡
    . 1991, 30(1): 115-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自动绘制地层发育剖面的程序,只需在解释后认为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地震剖面上,逐层输入各发射点桩号时间和断层编号,通过逐层断层拉平和地层剥离处理,就可以自动绘制出当今构造和自动恢复各地质时期的古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