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 第28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89-09-25
  

  • 全选
    |
    论文
  • 欧庆贤
    . 1989, 28(3): 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建国40年来,中国的石油物探事业一直在发展,在任何时期都没有停止过,更没有倒退过。长期的发展使我国建成了一支具有相当技术水平的和庞大的、组织体系完整的石油物探队伍,并具备了独立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成为我国油气勘查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手段和主要资料来源,也成为世界石油物探队伍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部份。
  • 朱大绶
    . 1989, 28(3): 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建国40年来我国油气普查勘探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石油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使我国从原先的贫油国很快发展成为世界上主要产油国之一。文章高度概括了油气勘查中地球物理勘探所起的重要作用,并以我国油气普查勘探中三次战略性重大突破为例,说明充分重视和正确运用石油物探的重要性。接着作者总结了40年来石油物探工作的若干基本经验。最后提出了今后应该加强研究和开发的若干技术方向。
  • 刘光鼎
    . 1989, 28(3): 8-15.    摘要 ( )    PDF全文 ( )   
    中国海洋物探工作开始于1960年。经过渤海的技术方法试验和北部湾综合物探生产试验,然后在各个海域全面铺开,先后发现了渤海、北部湾、南黄海、珠江口和东海陆架等新生代沉积盆地及其中的局部构造,并经钻探见到了工业油气流或油气显示。 以寻找油气资源为主要任务的海洋物探,不仅在引进技术装备、完善勘查方法、提高处理与解释水平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而且进一步开展了海域内的深部调查、工程地质条件调查以及深海大洋多金属结核调查,为全面开展海洋地质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为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和发展海洋地质科学技术作出了重要贡献。
  • 朱英
    . 1989, 28(3): 16-21.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着重回顾了十多年(1977—1988年)来我国石油航空磁测工作的进展。指出这是一个发展和转变的年代,石油航空磁测在我国油气普查和勘探工作中起了巨大的作用。 文中指出,我国的石油航磁技术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独立自主地发展起来的。经过十多年来的不断努力,探测仪器和技术已经接近世界平均先进水平。此外,我国石油航空磁测资料的分析解释技术也处于世界前列,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最后,笔者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中国石油航空磁测今后发展的见解。
  • 刘大恒
    . 1989, 28(3): 22-33.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回顾了建国40年来,地质矿产部系统石油测井工作所走过的全部历程。在充分认识测井在油气勘探中的作用和地位的同时,简要地叙述了测井技术的发展过程。通过松辽、华北、江苏、四川及海上各含油气盆地所展示的测井实例,更充分证明了测井的重要作用。文章还扼要总结了建国40年来测井工作的一些经验教训,特别强调了在油气勘探新形势下强化测井工作的必要性。
  • 熊维纲
    . 1989, 28(3): 34-37.    摘要 ( )    PDF全文 ( )   
    文章从石油物探人材培养的发展战略、方针、规格、方法及基本素质要求等五个方面作了总结,并提出了培养年青一代石油物探工作者的意见。
  • 陈邦彦;王光宇
    . 1989, 28(3): 38-43.    摘要 ( )    PDF全文 ( )   
    近20年来,地质矿产部南海地质调查指挥部在南海开展了以油气为主的矿产资源调查和区域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回顾叙述了海洋地球物理方法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南海地质诸多领域中的应用。
  • 曹金声
    . 1989, 28(3): 44-51.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以1982年地质矿产部系统开展的第二轮石油天然气勘查为重点,阐述了第二物探大队在四川盆地开展物探工作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和技术进步方面的基本情况。文中介绍了多次覆盖技术、三维地震和宽线地震方法引进到山区后所获得的效果;高分辨地震、转换波地震试验及其显示的潜力和带来的启迪;川西坳陷物探工作获得的进展;地震资料处理质量和效果上的明显提高;地震资料解释的深化及非地震物探资料利用上的探索等等。 作者认为,第二物探大队的前进步伐是与我国石油物探的形势合拍的。通过这个局部,可以从一个侧面来了解建国以来我国石油物探工作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和进步。
  • 曲福生
    . 1989, 28(3): 52-60.    摘要 ( )    PDF全文 ( )   
    50年代至60年代期间,是松辽盆地广泛开展石油普查最兴盛的时期,亦即所谓“一轮”石油普查时期。在此期间,综合地球物理勘探在石油普查中起到了先行作用。由地球物理资料提供的局部构造上首次获得工业油气流,打开了开发大庆油田的新局面。与此同时,松辽盆地南部(第二松花江以南),在扶余三号构造上亦获得了工业油流,为开发江南地区扶余油田创造了条件。 本文着重介绍松辽盆地南部石油普查勘探的工作程度、成果和对松辽盆地南部含油远景的评价与展望。
  • 于占元;阎增芳
    . 1989, 28(3): 6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在简略回顾油气地震勘探成绩的基础上,提出当前地震法是油气勘探“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面临着更复杂的构造、地层和岩性多种类型油气勘查任务。随着新方法新技术的发展,油气地震勘探存在很大潜力。因此,首先要在认识上解决充分发挥地震法寻找油气的作用问题和充分的进行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解释问题。文中举出找礁块油藏实例来说明解决上述认识的必要性。
  • 田正平
    . 1989, 28(3): 65-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我国地球物理勘探工作的发展历程中,电法(包括电磁法)勘探在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的石油天然气概查、普查勘探阶段,曾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并取得了明显的地质地球物理效果。笔者将勘探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期阶段(1954年前)、发展阶段(1955—1965年)和缩减提高阶段(1966年以后),并分阶段、分地区简述了石油电法勘探的发展概况和达到的勘探程度,总结了电法勘探的任务和一般采用的方法技术。文章以大量的实际材料说明了电法勘探的地质地球物理效果。
  • 施志群;於庆利
    . 1989, 28(3): 85-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近年来,通过对规格化总梯度方法的研究和大量的模型试验以及部分实际资料试算,进一步肯定了方法的找矿效果。 规格化总梯度法是一种既经济又简便的解释手段,它适用于剖面测量。该方法的实质就是将重力剖面数据向下半空间延拓若干高度,求出各高度水平上的垂向与水平一次导数,在合成总梯度后再进行规格化运算,可以得到剖面上的断面等值图。它展示了下半空间的总梯度场分布,直观地反映出地质体特征,从而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同时还可根据不同频段的异常特征来区分不同层次的地质体。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已有论述。 本文仅就所做的模型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使我们对各种较常见的地质体所产生的规格化总梯度异常特征有所了解。这些规律将有助于对实际资料的推断解释。
  • 谢凤兰
    . 1989, 28(3): 101-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所讨论的Q扫描法反滤波是以Futterman(FTM)衰减模型为理论基础,在频率域内采用分时窗变Q扫描技术,对地层吸收所造成的地震波振幅和频率衰减而进行的补偿处理,其实质就是反大地滤波。用这种方法能够校正地震子波相位的拉伸,补偿地震波频率和振幅的损失,达到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和信噪比以及改善相同轴连续性的目的。 本文论述了Q扫描法反滤波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原理,并据此法在PDP-11/45机上对实际地震资料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这种方法提高了地震资料的分辨率,改善了剖面质量,从而为精细研究构造和岩性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工具。
  • 邓林
    . 1989, 28(3): 112-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地震反射波的波形含有极为丰富的地下地质信息。同一界面的反射波具有相似的波形特征。据此,本文分析了反射波的外形特征,建立起适于地震波形的符号描述法——树表达式。提出了利用树间距离对比反射波组,实现地震层位的自动追踪,试算结果表明方法的效果良好。文章最后还讨论了本方法的不足之处,并指出其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