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 第26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87-09-25
  

  • 全选
    |
    论文
  • 吴律;邵纽伦
    . 1987, 26(3): 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碳酸盐岩地区地质构造复杂,有的地区地层陡峭,倾角超过45度,横向速度变化剧烈。为了研究复杂构造的成象问题,我们提出并进行了双迭代偏移方法试验。双迭代偏移包括迭代时间偏移和迭代深度偏移。迭代时间偏移是基于这样的思想:第一,时间偏移方法所用的速度参量大多是由迭加速度乘上某个加权系数,在横向速度变化大,断层发育,构造复杂的地带,这种参量的精度是不够的。我们利用时间偏移结果来修改速度参量。第二,对于超过45度倾角的地层,做二次(或多次)偏移。将前一次偏移的输出作为下一次偏移的输入,以提高偏移质量,在实施中将两者密切结合,做二次偏移的同时修改速度参量,以达到速度渐变逼近速度剧变。在迭代时间偏移之后,进行迭代深度偏移,以获得比较正确的地层界面形态和空间位置。我们经过合成记录和实际野外资料试验,可以直接从迭代时间偏移的最后输出剖面上提取初始速度界面模型(先验模型)。文中给出了迭代的准则和双迭代偏移方法处理复杂构造剖面的例子。这个例子说明方法是可行的,效果也是比较明显的。应该指出,本文提出的双迭代偏移方法为中小型计算机上处理复杂地区地震资料提供了一种有现实意义的途径。
  • 蒋宏耀;王妙月;严寿民;仉大来;史保平
    . 1987, 26(3): 14-23.    摘要 ( )    PDF全文 ( )   
    根据我们在不同的技术要求和不同的地震地质条件下进行的工作,本文讨论了垂直地震剖面工作中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以及薄层和断层的探测问题,得出了四点结论:1.可控震源及浅水中爆炸能较好地保持地震波激发条件的一致性;2.小口径的井下检波器通用性好,下井时所遇流体的阻力小,且在井中流体上涌时能降低记录的噪音水平;3.垂直地震剖面资料也证明了薄层顶面及底面的合成反射波的主要频率高于入射波的频率;4.直达波穿过断层后高频成份显著减弱。
  • 刘德威;谢菊香
    . 1987, 26(3): 24-32.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就常规速度滤波中遇到的难题提出了一种解决办法——道集变换法。文章对变换道集可以改变反射信号和规则噪音的视速度关系进行了论证,具体分析了信号和规则干扰在几种道集上的视速度特征,由此而提出双向速度滤波的可行性。最后给出一个双向速度滤波的实例,说明双向速度滤波较一次速度滤波优越。
  • 徐英涛;冯诗齐
    . 1987, 26(3): 33-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小机器也能发挥大作用,这是数年来在我站现有的两台小机器(ComMand Ⅲ和TempusⅡ)上所证明了的。它们除了在进行地震资料的特殊处理、彩色显示处理方面发挥作用外,而今又为小型地震数据库配备绘图功能作出了新贡献。众所周知,在地质勘探领域,作为数据直观的显示方式的图件,在对地质现象的认识和解释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任何一个地质应用系统如果不能生成正确可用的图件,则将是一个失败。
  • 贝智敏;杨明
    . 1987, 26(3): 37-46.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介绍了一个在小型计算机上运行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及其在地震资料解释中的应用,对主要模块的计算原理和实效进行了分析。
  • 王博文;赵鸿儒
    . 1987, 26(3): 47-57.    摘要 ( )    PDF全文 ( )   
    超声波模型实验能够模拟含高速薄层组模型的特殊震相。本文把含高速双夹层的二维模型作为高速薄层组模型的一个实验例子来加以研究,并结合爆破地震记录的分析,获得赝首波传播的基本特性。沉积层的折射勘探和地壳深部测深可利用赝首波信息反演浅部或深部的薄层构造,本文为解释实际资料中的赝首波震相提供了实验依据,并就其传播机制提出了我们的看法。本文指出,赝首波可由两类性质不同的波叠加形成:1.在通过高速薄层(组)时作波型转换的透射行波(也称被屏蔽波);2.由上覆高速薄层产生的下行首波。在特定条件下,如上覆高速薄层(组)的层厚度远小于首波波长值以及赝首波形成层在层厚和介质弹性等方面占有优势,赝首波可以在振幅上大于超前的波。赝首波的透射能力和波型转换次数受震源的强度、震源在非近场下的波谱特性、介质的吸收特性、转换薄层的层数、各界面的速度反差,以及赝首波形成层的厚度、弹性和连续性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 勘探实例
  • 邓惠
    . 1987, 26(3): 58-62.    摘要 ( )    PDF全文 ( )   
    致密砂岩储层,具有低孔、低渗透、非均质和裂缝控油(气)的特征。常规测井解释方法和传统公式不适应这种特殊储层。地层水电阻率是评价油(气)的极为重要的中间参数。它可以使测井解释得出相反的结果。由经过校正的传统方程所得到的地层水电阻率Rw值与化验分析资料及其他方法所求结果对比,在本区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 瞿杰
    . 1987, 26(3): 63-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具有一定规模的河道砂岩体能为目前的地震方法所识别。河道砂岩体在横切河道的地震剖面上一般表现为充填反射状的顶平底凹的单透镜体;后期的差异压实作用可使一些河道呈下凹上凸的眼球状反射结构。
  • 经验交流
  • 杨再朝
    . 1987, 26(3): 74-79.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讨论了重力测量中地形校正值的一个计算方案。鉴于方域地形校正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用矩形网格的高程数据进行圆域地形校正的方法。计算对比了方域地形校正的校正结果(用物质线和二维数值积分法计算),也计算对比了圆域地形校正的校正结果与真值之间的截断误差。人们在进行电算地形校正值时,都把改正范围定为方域,且采用压缩物质线模型和二维数值积分法来计算。这样处理的结果,必然会造成结果的失真。本文的目的是要找出一种既能电算又较合理的地形校正值计算模型。本文提出的方法具有可行性。
  • 熊海金
    . 1987, 26(3): 80-82.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根据组合检波器方向性效应的原理,提出了用线性组合代替面积组合的设想。这一方法的野外实施十分简便易行。从理论上讲,它可以压制沿表层传播的不同方向的干扰。特别是当室内资料处理采用道间组合时,效果将更为理想。
  • 石人骥
    . 1987, 26(3): 83-95.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详细讨论了GEOCOR-Ⅳ1024道2D采集监视记录上影响波区分配的三个因素:表层纵波速度Vp、观测系统X、△x和记录长度T之间的关系,推导出选取合理观测系统的计算公式:远偏移距:X=6/5·T·Vp道间距:文中介绍了千道仪器所特有的满迭加次数和超迭加次数的滚入、滚出覆盖观测系统。还简单介绍了它在江苏和新疆两地的试验结果。
  • 蔡大江
    . 1987, 26(3): 96-98.    摘要 ( )    PDF全文 ( )   
    井口τ值是由埋置在井口附近的井口检波器所接收到的时间值,它来自井底的直达波初至传播时信息,常以毫秒计值。在野外地震记录上,是从爆炸信号到井口脉冲信号的计时值。τ值应用的现状目前,常将τ值直接应用于静校正中的井深校正上,这种校正是把震源位置从井底校正到地面上。τ值的直接引用,由主客观因素干扰所造成的τ值误差,势必直接影响到井深校正的精度,有时这种误差还很大。因此,为确保校正精度,人们逐渐地不再应用τ值作井深校正,τ值信息因此被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