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 第2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87-06-25
  

  • 全选
    |
    论文
  • 王正昌;欧庆贤
    . 1987, 26(2): 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干扰强烈而不易得到有效反射的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地区,可以采用超多道地震法进行油气勘探攻关。它是利用其道数特多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扩展采集范围,加密空间域时间域的采集密度,选择最有利的采集区间,以适应浅、中、深层和不同类型波的空间变化;同时提高叠加次数,进行有效的数据处理。这样能大大加强反射波,压制相干噪音,提高信噪比和分辨力,突出反射波组,以取得令人满意的解释剖面。本文介绍了超多道地震技术及其在南方碳酸盐岩地区的试验、应用,展示这一方法解决复杂构造问题的良好效果和潜在能力。
  • 黄延祜;张银凤;崔占荣
    . 1987, 26(2): 19-41.    摘要 ( )    PDF全文 ( )   
    由于地层结构和性质的复杂性,很难将它们概括为一类或几类物理模型。对于复杂的地震物理模型,也很难建立与之相应的数学模型。因此,本文在论文[1]、[2]的基础上,首先进行了在地震勘探中应用射线法的物理基础的讨论,并得出了基本上肯定的回答。然后用射线法计算模拟地研究了多层介质中三维地震运动学的正演问题。设每层介质是均匀的,各向同性的,具有常数的纵波和横波波速,其分界面是连续曲面,采用二元函数分片光滑逼近它们,给出了透射波和反射波在各层中射线的方向余弦和走时的计算公式,解决了射线与分界面的分片曲面块的交点求取问题,从而建立了多层介质中透射波和反射波时间场的算法,并计算出和分析了三层平行倾斜层和带有断层的二层平行倾斜层的反射波时距曲面。
  • 张双喜;熊维纲
    . 1987, 26(2): 42-54.    摘要 ( )    PDF全文 ( )   
    远年来,波动方程偏移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随着勘探工作的复杂化,要求有更完善的偏移技术。针对横向变速层的地质模型,有限差分法较其它方法有独到的优点,差分网格可以灵活地区划变速空间,而在每个网格之内只要求速度恒定。但是,传统的有限差分方法也有它的局限性,15°有限差分在降阶时忽略了波场对深度的二次导数,45°有限差分在降阶时忽略了波场对深度的三次导数,它们均没有实现全波动方程偏移。鉴于这种情况,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方法——共轭偏移法,通过把一个全波动方程差解成两个低阶微分方程,一次共轭迭代,基本实现了全波动方程偏移。通过理论模型的试算和实际资料的处理,证明了共轭思想是成功的。
  • 徐峰;张晓明
    . 1987, 26(2): 55-61,1.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在地震道复数道分析的理论基础上,介绍了复数道计算的一种方法,提出了解释层位上平均能量谱、平均频率谱及峰-谷宽度剖面的制作方法。并应用类似于光谱分析的显示方法,显示了上述几种计算结果。还采用了彩色叠合显示手段将触释层位上的能谱剖面与地震剖面用不同色彩叠合显示于一张剖面上,因而十分利于地震资料的岩性解释工作。
  • 王长春;周东兵;陈溧
    . 1987, 26(2): 62-65.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第Ⅰ部分发表在《石油物探》1985年第2期,文中叙述了将三维数字拓扑模糊化,使数字拓扑法有效地用于三维处理。本文第Ⅱ部分将描述,我们是如何在微机上实现数字曲面识别的。
  • 徐伯勋;白旭滨
    . 1987, 26(2): 66-74.    摘要 ( )    PDF全文 ( )   
    最大熵谱估计克服了窗函数对传统谱估计的不利影响,特别在数据短的情况下,它比传统谱估计优越得多。但最大熵谱估计所确定的信号最佳频率成分,其对应的振幅值并不反映原来振幅值,且随自回归模型的阶数的不同而变化。这是最大熵谱估计法的最大缺点,也是此法目前还不能很好地用于地震数据处理的主要原因。本文介绍两种由得到的最佳频率成分来恢复原振幅值和相位值的方法。
  • 于振清
    . 1987, 26(2): 75-84.    摘要 ( )    PDF全文 ( )   
    用零偏移距VSP不同深度点上观测的直达子波振幅,可直接提取有限测试距离上的振幅衰减值,进而求得不同频率时介质的吸收系数、品质因数、波阻抗参数及介质吸收系数与频率的关系本文根据模型地震试验,提供了VSP直达子波振幅衰减值的提取方法,并从数值上给出了各种参数的实验结果。定量研究这些参数有助于揭示介质的力学性质及空间分布。
  • 李克沛;陈正华
    . 1987, 26(2): 85-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控震源扫描模型的设计对资料质量影响较大。本文通过对联合国派助我处专家唐纳德·费·基德先生提供的、能取得相对较好资料的离散扫描模型的分析研究,模拟出数学模型,并反推了扫描模型设计的原理和步骤,为野外生产现场设计提供了方便,使黔南碳酸盐岩裸露区的地震资料质量得到了改善。
  • 魏建新
    . 1987, 26(2): 98-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介绍了地震物理模型实验中使用的脉冲换能器。换能器的结构、性能完全是按地震物理模型实验要求而设计和研制。在解决背衬匹配和其它工艺问题后,在水中得到了2~2.5个周期的反射脉冲波形、辐射(或接收)方向基本上无方向性。用此换能器可改善地震模型实验的时间剖面,同时也开拓了地震物理模型的研究范围。
  • 王硕儒;于涛;孙家昌
    . 1987, 26(2): 105-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根据拉氏方程,应用了结点任意分布的B样条函数来计算高偶阶导数。方法的优点是统一和灵活。使用曲线插值代替曲面插值不仅插值程序更易于编写,而且节省计算机内存。本文中用三个理论模型和一个实例作了二阶、四阶垂向导数的计算和检验。结果表明,方法非常有效。与其它空间域方法相比较(包括普通二元样条函数法)精度提高了一个级次以上,其中四阶垂向导数比二阶垂向导数更易于划分局部异常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