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 第2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86-03-25
  

  • 全选
    |
    论文
  • 赵文津
    . 1986, 25(1): 1-6.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扼要地阐述了近几年在中国上、下扬子地区海相碳酸盐岩区开展油气资源普查的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扬子地区的地形、地表和地下地质构造条件十分复杂,古生界内部构造的普查和详探,非构造油气藏的寻找,以及区域含油气远景和选区划分,由于勘查技术上没有很好过关,使古生界油气资源勘查进展缓慢。有关单位研究了山区二维地震剖面、山区三维地震面积测量、宽线地震剖面、CAD山区定线地震剖面、重力、大地电磁法等等。拟定了若干套适合上、下扬子地区不同条件下应用的普查、详查的野处数据采集系统及地震资料的处理和解释系统,初步应用后取得了很好的地质成果。文中着重阐述了抓科技攻关、促油气勘查的中心思想,提出要抓改革、用改革、促科技。
  • 朱大绶
    . 1986, 25(1): 7-11.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扼要地回顾和总结了1955年以来地质部门石油物探工作的历史发展阶段和基本经验。着重谈了作者对地球物理勘探工作在油气普查勘探中的重要作用;正确处理好“纵向”和“横向”关系;以及要重视基础技术的研究和积累,积极依靠科技进步等问题的认识和体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八十年代后五年石油物探发展前景的展望。作者从地区勘探形势的分析和方法技术发展的动向两个方面指出了当前面临的任务和应该努力的方向。
  • 周铁英
    . 1986, 25(1): 12-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地震模型实验中,需要获得几十至几百千赫的、方向性较均匀的窄脉冲声波作为模拟震源。本文论述了作为这种模拟震源的脉冲压电换能器的表面换能原理;利用几种等效电路分析了获取窄脉冲声波的条件;给出了几种换能器的制作材料及其脉冲响应。由上述理论和实验的研究,研制出了具有一定灵敏度、方向性较均匀的窄脉冲压电换能器,初步满足了地震模型实验的要求。
  • 王仰华
    . 1986, 25(1): 23-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垂直地震剖面(VSP)技术的生命力体现在其丰富的波场信息、较高的分辨率和信噪比。而高保真地分离VSP波场,以充分反映出精细的波场特征,则是VSP资料处理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介绍了垂直地震剖面处理中几种上行波与下行波分离技术:最佳多道速度滤波是F—K速度滤波方法中较好的技术之一,如何选择合适的参数则是其关键所在;在实际工作中提出的叠加消去法简捷而又富有成效;新的中值滤波技术与叠加消去法效果相当,又各有特点。文中侧重讨论了它们的应用效果。
  • 吴律;武克奋;孙力
    . 1986, 25(1): 37-53.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简述了τ-p方法研究的发展概况,对τ-p的物理基础作了初步讨论。用比较简洁而又严格的数学方法推导出τ-p变换公式和在计算机上实现的数学模型。试验表明,用文中的数学模型作的变换效果较好。文中给出了用τ-p法消除野外资料中面波的例子。还对三分量地震记录的X分量(SV波)和Z分量(纵波)在τ-p域中的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
  • 张爱东;王永基;陈旭勤
    . 1986, 25(1): 54-70,1.    摘要 ( )    PDF全文 ( )   
    非线性扫描是用于可控震源地震勘探的一项新技术。它能控制输入信号的频谱,因而可用来提高输入信号的高频成份,补偿地层的衰减,提高地层分辨力;也可用来压制某一频率的规则干扰波(如面波、低频干扰)等。这对地层吸收大,低频干扰严重的地区的资料采集工作,特别是对于浅层高频地震勘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介绍我们在贵州南部碳酸盐岩地区的非线性扫描初步试验结果。
  • 张应波
    . 1986, 25(1): 71-83.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根据目前对子波的定义,分析了各种地震褶积模型及有关子波的数学表达式,并通过实际地震资料说明划分震源子波和基本子波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震源子波是地震脉冲的稳定形式,可以用一种明确的数学公式来表示;基本子波是震源子波与所通过介质的一系列滤波效应褶积的结果,携带着所通过介质的信息,用某一明确的数学公式来表示恐怕是困难的。有关子波的处理也应根据其不同的特点和目的,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 王家映;方胜;左海燕
    . 1986, 25(1): 84-97.    摘要 ( )    PDF全文 ( )   
    为适应大地电磁拟地震解释法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本文提出了一种近似计算大地电磁场在一维地电模型中平均速度的方法。首先,将大地电磁的响应函数C(ω)化为部分分式,然后再把部分分式展成连分式,并把它与C(ω)的近似的连分式形式的解析表达式进行对比,从而求取平均速度。文中列出了各种理论模型和一条实测资料的计算结果,并对这条实测资料用文中所提方法画出了深度剖面。与地震反射法结果相比,这种方法比常规的大地电磁法和电测深法的结果要好。奥秘的大自然虽然千姿百态,但是,研究各种极不相同的自然现象的途径和方法,有时却有着相似和共同之处。某些学科成功的秘诀,常常给人以极其深刻的启示和教益,可供其他学科参考和借鉴。近几十年来,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中,地震勘探的成功引人注目。把地震勘探中那些卓有成效的工作方法和解释方法有选择地运用到其他物探方法中来,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地球物理学家的兴趣和注意。大地电磁拟地震解释法把大地电磁测深法和地震反射法联系起来,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大家知道,可以比较准确地求得地震波在地层中的传播速度,是地震勘探得以成功的关键之一。
  • 王金星
    . 1986, 25(1): 98-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根据地球重力位球谐函数系数和地幔对流的应力方程,选用(26~30)阶模式,计算了下扬子地区地幔流应力场,结合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分析,认为下扬子地区地幔流发散中心及其左、右旋扭应力组成的张扭应力轴,直观地反映了一条大陆裂谷带。裂谷带的西南段与郯庐裂谷南段的嘉山—宿松断裂带的位置基本重合;其北东段与苏北—南黄海盆地的位置也恰好一致。显然,嘉山—宿松段裂谷带与苏北—南黄海盆地是反映在同一条地幔流张扭应力轴上,应属同一条大陆裂谷带。这一论点为在下扬子地区开展基础地质理论研究以及寻找与裂谷带有关的矿产提供了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