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 第24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85-09-25
  

  • 全选
    |
    论文
  • 贺振华;王寿永;G.H.F.加德纳
    . 1985, 24(3): 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向地下发射常速传播的下行倾斜平面波,经反射后在地面上用等间隔分布的检波器接收,这样得到的模拟剖面与通常的CDP正演模拟剖面相似,所不同的是需要在傅氏频率域中作二维插值。实验表明,最少得用8×8个插值项才能避免在结果中出现假同相轴。在偏移程序中同样需要二维插值。正演(模拟)及反演(偏移)程序均以数值模型和物理模型资料进行了实验。
  • 窦茂泽;李群堂
    . 1985, 24(3): 18-32.    摘要 ( )    PDF全文 ( )   
    QJ凹陷处于我国东部一个典型的断陷式盐湖相沉积盆地中。作者根据QJ凹陷的地震、钻井等实际资料,着重论述了QJ组盐构造的地震地质特征、形成机理、分布规律及含油气性。本文对与此类似的凹陷或盆地的油气勘探有参考的价值。
  • 雷致富
    . 1985, 24(3): 33-42.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叙述了声波测井曲线的处理流程、计算方法和应用实例。它的特点是: 计算简单,成果丰富,效果显著,可在小型计算机上实现。通过对声波资料的处理,将为岩性地震勘探和地震地层学解释提供基础资料。
  • 顾贤明
    . 1985, 24(3): 43-49.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较详细地探讨了有限元法频域中地震模型计算,研究了有限元法频域中的吸收边界和衰减问题。一些实例说明它们的有效性。
  • 唐权钧
    . 1985, 24(3): 50-55.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提出了一种多层介质射线轨迹的直接算法。这种算法比Chander的非线性方程迭代解法工作量要省得多;在给定发射点和接收点的情况下,射线追踪过程能否收敛只决定于反射界面的形状,而不决定于算法本身。
  • 孙传友
    . 1985, 24(3): 56-64.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从地震勘探对数字仪的要求出发,探讨了确定地震数据采集电路主要技术指标的理论依据及如何提高地震勘探的分辨率等问题。
  • 夏江海
    . 1985, 24(3): 65-71.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以极简单的数学推导,给出了正常重力垂直梯度的实用表达式,并对其精度作出了评价。本文还从数学上严格证明了如下结论: 正常重力垂直梯度随地理纬度的增大而减小。
  • 评述
  • 黄绪德
    . 1985, 24(3): 72-88.    摘要 ( )    PDF全文 ( )   
    这是对近两三年来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技术的一篇评述性文章。文中对处理技术的发展特点及趋势,对地震处理当前面临的寻找复杂构造及地层岩性圈闭的任务内容,对处理技术的各个方面的技术要点都作了简要的叙述和分析。
  • 经验交流
  • 杨文一
    . 1985, 24(3): 89-91.    摘要 ( )    PDF全文 ( )   
    野外地震施工中,常发现所记录的井口时间和估计值相差很大,达十至数十毫秒,而且有的超前有的落后。据了解,无论是石油部还是地矿部,也不论是进口的DFS-V、SN338HR,还是国产数字磁带地震仪,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一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井口时间误差这么大呢?下面,根据野外专门针对这一问题所做的试验,谈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供参考。(一)、来自井口检波器的井口信号井非如某些同志所说的是一个阶跃式的,也不是脉冲式的,而是一个由小渐渐变大,再山大渐渐变小的地震波,如图豆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