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 第2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85-06-25
  

  • 全选
    |
    论文
  • 黄延祜;张银凤
    . 1985, 24(2): 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研究了多层介质中地震分界面的数学解析表示法。其目的是为将多层介质中透射波和反射波的运动学正演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作一基础工作,以便在地震勘探的进一步实践中,能够获得较精确的正演地震图象和实现地震资料反演过程的人机联作,从而获得较好近似的反演地震结果。为此,我们具体地研究了双三次Coons曲面逼近地震分界面的问题,并将之应用于HQ地区碳酸盐岩三维地质结构。理论证明,无论地震分界面的埋藏深度如何,双三次Coons曲面可以等精度地逼近它们。而实际计算表明,在50×50m2的采样网格上,由Coons曲面公式计算出的插值与原始采样数据的绝对误差一般小于采样读数误差,在倾角小于50°时,其值一般小于5m。由Coons曲面公式计算出的网格中点插值绘制的构造图和网状透视图,与由对应的原始采样数据绘制的构造图和网状透视图几乎完全相同。于是,我们得到以下结论:双三次Coons曲面可以相当好地逼近三维地质结构所具有的诸地震分界面。
  • 李志明
    . 1985, 24(2): 19-28.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讨论了“传播介质的品质因数与地震波频率无关”这一理论的适应性,回顾了水平层状介质中任意两层面上的上行波和下行波之间的传输关系,给出了计算品质因素Q与频率无关的层状介质中的合成垂直地震剖面(SVSP)的算法。同时对介质中地震波的衰减、几何扩散、频散也作了适当的讨论。
  • 肖姹莉;赵世昌
    . 1985, 24(2): 29-45.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在对τ—p变换原理作了简略介绍的基础上,从理论上详细讨论了τ—p变换中假频和端点效应的形成原理,提出了一整套消除假频和端点效应的方法技术,其中,特别是值得指出的是变速介质中的反假频自适应加权倾斜叠加方法和自动切除技术。通过模型试验资料对各种方法的效果作了对比验证。另外,作者还对τ—p域内动校正问题作了理论分析和模型试验,提出了水平层状介质条件下的动校正公式。这就疏通了直接在τ—p域内进行动校、叠加以及作速度分析的渠道。
  • 于振清;王贵和
    . 1985, 24(2): 46-55.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通过多层介质模型及断层构造模型的超声波测试,分别研究了多层界面及断层构造界面上垂直波场的特点,分析了实测波型,并介绍了模型实验中的数字处理方法及其流程。
  • 唐文榜
    . 1985, 24(2): 56-64.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义讨论了超声模型试验中SV型横波的观测技术,通过改变发射、接收探头的安置角度,取得了单界面上的反射转换波P1S1和反射横波S11,为横波地震勘探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了一种实验观测方法。
  • 苏午四
    . 1985, 24(2): 65-85.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以变换的观点出发来讨论F—K偏移,通过虚速度时深变换的方法,使F—K偏移适应于速度有变化的情况。由于要处理的数据总是有限长的和离散化的,前者会引起端部的边界效应,后者可能产生假频现象,这就要求我们考虑在各个坐标系中所选用的采样间隔的大小、数据道延伸的长短、边界二端的补零道、网格和接头等一系列问题。本文讨论了与这些问题有关的参数意义和选择原则,适当地选取这些参数能提高处理的效率和改善剖面的质量。本文提供了用变速F—K偏移方法计算的模型和实例。计算结果说明变速F—K偏移具有处理效率高、适应于陡倾角偏移和用来做反偏移等特点。变速的F—K偏移对速度变化较敏感,在速度变化较迅速的情况下,建议进行速度光滑。
  • 陈溧
    . 1985, 24(2): 86-89.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引入L-,l-连通度的概念,把Rosenfeld等人建立的三维数字拓扑模糊化;并在三维地震处理中找到了它的应用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