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 第2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84-12-25
  

  • 全选
    |
    论文
  • 庄成三;马国庆
    . 1984, 23(4): 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用计算机自动拾取叠加速度,并进而得到层速度等信息,对实现地震资料处理自动化和计算机进行综合地质解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文献[1][2]中,曾先后提出过利用图的最小生成树的模型和方法自动拾取叠加速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研究了一种新的自动提取叠加速度的方法:极小化拾取风险的最佳搜索算法。 通过对实际资料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方法是有效的,现已作为一个模块引入PDP-11/45的prospector系统中,并在生产中试用。
  • 朱子强
    . 1984, 23(4): 13-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利用摄动方法可以在数学上较严谨地获得地下介质的速度分布。然而在生产上至今尚未有广泛应用,值得继续深入探讨。本文继续了[1]中的工作,从更加符合地震勘探的实际模型出发,采用了带边界条件声波方程的提法,并使用了与[1]完全不同的数学推导,最终得出地下介质的深度剖面与通常使用的叠加偏移技术所得的剖面相仿,结果表明利用摄动方法对地震资料进行解释是可行的。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80年第5期上发表了北京大学陈亚浙老师“地震波速度计算的摄动方法”一文。这种方法从数学上求出速度解,获得深度剖面。在求速度解时,给了两个简化条件:(1)地层中传播的波可以用声波方程描述;(2)速度变化不大时,可将非线性问题化为线性问题。其中为简化声波波场在地面所满足的边界条件,文章考虑了一个近似问题,即假设介质完全充满全空间,且上下两半空间关于地面是对称的,可对波场施行偶延拓,从而略去了边界条件的提法。本文则保留边界条件的提法。为简单起见,仅对层状介质进行讨论。
  • 詹正彬;刘江平
    . 1984, 23(4): 3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简述了三维模型试验的装备和自制换能器的特点。较详细地叙述了直角断层和两个背斜加一个倾斜断层的典型三维模型的观测结果,并与有关的二维模型记录做了比较,由此说明野外三维勘探的必要性。
  • 刘广信;李新民
    . 1984, 23(4): 4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详细论述了CYBER170—720机宽线剖面资料处理方法,包括WLP叠加处理、宽线显示处理和人机联作终端进行空间解释处理。并概要介绍了宽线剖面的野外数据采集和宽线剖面的应用与效果。
  • 徐伯勋;白旭滨;赵静萱
    . 1984, 23(4): 65-78.    摘要 ( )    PDF全文 ( )   
    谱估计是数据处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初期谱估计主要用于维纳滤波设计滤波器的。近来谱估计已成为信息提取的一个有力工具,例如有些曲线(波形或信号)外形不同但却有相近的谱,而另一些曲线则其谱差别很大,通过谱估计我们可得到组成曲线的最佳频率成份,进而可以求出相应的振幅谱和相位谱来。这样,将各种曲线族通过谱估计转化成另一种更简明的形式,就能更便于进行分类识别。我们记录到的各种地震曲线就是这样,对有油气和无油气的地震曲线其中也需要用谱的特征加以分类识别。 另外,七十年代中期把最大熵谱估计方法引用到地震数据处理的反褶积方法中来,我们称它为最大熵反褶积,此法前提条件少,效果也不错,同时在此基础上我们能求取地震子波等。因此对最大熵谱估计方法的研究、改进和应用,我们认为是很有价值的。
  • 崔力科
    . 1984, 23(4): 79-87.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研究用有限元法求标量波动方程的数值解。相应的处理程序适用于非均匀介质中波的传播。也就是说,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仅在纵向上有变化,而且在横向上也有变化。为了减少计算时间,可以用二维空间来简化三维空间。计算中应用了Galerkin法、三角形单元和中心差分格式。计算是在IRIS—60机上进行的。计算结果与物理模型一致。
  • J.E.怀特;查勒基特·汤陶;卡罗尔·莫纳什
    . 1984, 23(4): 88-91.    摘要 ( )    PDF全文 ( )   
    用数字付里叶反演方法计算了点力垂直作用于对称轴上所产生并向横向各向同性介质中扩散的瞬时位移。波至时间与已经发表的群速度表达式相一致,其中包括多次波的出现时间及准SV波的尖点。对于象石膏一土壤薄层这类强各向异性介质,准SV波的最大振幅出现在尖点附近。在尖点之间,准SV波的波形是时变力的希尔伯特变换。关于奥斯汀白垩与石膏一土壤,其SH波的振幅随方向而变化。本文是已发表的同一标题文章的续篇。
  • 张炳
    . 1984, 23(4): 92-98.    摘要 ( )    PDF全文 ( )   
    连续介质的起始速度V0由浅层到深层都为固定一个常数的作法,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但它最大的优点之一是比其它介质的假设(均匀介质除外)简便得多。然而,引入平均梯度法以后,虽然其速度梯度随深度不断变化,但V0还是定值,以致在射线的出射角稍大的情况下,就会出现等时线与射线不正交的现象。那么,怎样去劣留良呢?本文提出一种分段拟合的设想。
  • 经验交流
  • 黄洪泽
    . 1984, 23(4): 99-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长期以来的经验证明,在低速带内激发地震波是不行的,而在潜水面以下的胶泥层中最佳。潜水面下激发所产生的的面波最弱,而向下传播的能量最强。可是在大沙漠区中,一百几十米以上全是沙层,那有潜水面可寻,最多也只有些潮湿的砂层。
  • 楚惟善
    . 1984, 23(4): 102-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338类型的数字地震仪在记录或回放时,偶而出现过记录的前部分很正常,而从某一时刻开始就出现全“乱”了的现象。而如再回放同一炮号资料又可得到全正常的记录。可见磁带上记录的资料是没有错的,而仅是在读出记录的过程中出了问题(见图1所附记录)。此现象出现的同时伴随有“同步错”显示。
  • 屈智新;兰光钊
    . 1984, 23(4): 105-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已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工程地震,水文地震、地震层位分析、划分小断层和确定古河道位置等方面。国内目前高分辨率地震勘探,通常使用150或200HZ以上的主频信号。 在进行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野外试验研究工作中,常常碰到野外数字地震监视记录难以辨认、信噪比低和同相轴不明显等情况。
  • 张继才
    . 1984, 23(4): 109-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目前所有SN338型及国产DSC481型仪器都还没有专用测试设备的情况下,存在着如何检查模拟量被数字化后送往磁带机系统的各轨状态,如何检验在数据传输过程或码制变换过程中有无差误和漏传现象的问题。笔者通过仔细琢磨记录格式并经实际观察,寻找到了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只用示波器看各轨输出波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