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 第2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83-03-25
  

  • 全选
    |
    论文
  • 本刊评论员
    . 1983, 22(1):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地震勘探方法、技术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转折时期,那就是由二维勘探进入到三维勘探。象所有的新事物出现时都会遇到的那样,对要不要搞三维地震勘探,特别是在普查工作中要不要搞三维地震勘探,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和看法。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是人们在认识、了解、熟悉新事物过程中的必然反映。我们认为,三维地震勘探是一种总体性地震方法技术,可以根据普查、勘探、开采各个阶段的需要而灵活应用。
  • 三维地震勘探研究组
    . 1983, 22(1): 2-24.    摘要 ( )    PDF全文 ( )   
    为了解决复杂构造勘探问题和地层岩性勘探问题,提高勘探的详细度和准确度以及勘探工作的总效果,我们以EM地区为基地进行了陆地三维地震勘探方法技术试验研究,取得了基本成果。本文就野外工作、资料处理、成果解释以及效果分析几个方面做一些初步介绍。研究工作成果,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证实了三维地震勘探应用的必要性以及在我国当前条件下用现有的观测设备和小型数处系统进行采集和处理三维资料的现实可行性。文中着重论述了选择合适的观测系统、速度参数在三维偏移处现中的重要性,用二步法偏移代替全三维偏移的精度和效率,某些特殊的三维显示和解释方法,并对三维地震做出初步评价及指出今后我国在能源地质普查、勘探和开发各阶段中,在构造勘探和地层岩性勘探的工作上都存在着要进行三维地震勘探工作的客观需要,因此积极地逐步推广一套三维地震方法技术是我国地震勘探发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 朱铉;罗妮妮;周军
    . 1983, 22(1): 25-30.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从PDP11/45电子计算机上进行三维叠加资料处理的实践出发,具体介绍了三维资料处理的主要环节——三维偏移和从偏移后的三维数据体中获得所需要的剖面的方法。对处理中怎样选择参数、提高效率、节省机时等问题做了讨论。
  • 朱铉;王世库;赵冠志
    . 1983, 22(1): 3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介绍了在小型计算机上获得、显示和解释等时剖面的基本方法。所介绍的方法在各种配有磁盘的计算机上均可实现,计算机越大效率越高。
  • 李堃;张秀荣;罗妮妮
    . 1983, 22(1): 38-45.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对三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的主要参数进行了讨论,计算和分析了观测系统的叠加特性和总压制特性。提出了选择观测系统的基本原则和应注意的问题。
  • 赵圣亮;杨益和;朱铉;罗妮妮
    . 1983, 22(1): 46-53.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根据三维显示和彩色显示的基本原理和特点,介绍了利用密度分割和三基色合成方法进行彩色显示的各种尝试。对密度分割假彩色等时切片,三基色合成层析图,不同to时间的等时切片分色迭加图以及振幅、相位、波数(频率)的合成假彩色等时切片及时间剖面的制作原理作了简要的阐述。这些假彩色图件,有其各自的独特含义,因而可用于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的不同方面。最后,本文提出了如何进一步开展地震资料彩色显示研究和应用彩色显示技术的意见。
  • 朱宪怀
    . 1983, 22(1): 54-61.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叙述了消除复杂多次波的预测反滤波迭代法。如果某个地区多次波的周期性较差,则用常规预测反滤波方法消除多次波的效果就很不理想。本文通过分析地震记录的自相关函数,利用“线性分解——拟合”的简易方法,对可能存在的周期性较差的不易识别的短程多次波,进行了不同预测距离的预测反滤波迭代处理,使之减弱到最低程度。通过对EM和J地区资料处理表明,本方法对压制短程多次波具有一定效果。迭代法效果的好坏,与预测反滤波参数的选择有很大关系。
  • 周腾云;李顺喜
    . 1983, 22(1): 62-72.    摘要 ( )    PDF全文 ( )   
    海洋三维地震勘探,是近几年才开展起来的一项新的工作,它在解决复杂地质构造问题、提高勘探精度等方面都具有很多独到之处。为使大家对海洋三维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有一个概略的了解,本文用不长的篇幅对这方面的情况作了一个简略的介绍,并用对比的方法说明了三维地震勘探与二维地震勘探在野外工作方法上的不同。
  • 彭展雄
    . 1983, 22(1): 73-83.    摘要 ( )    PDF全文 ( )   
    任意倾斜平界面三维射线追踪,是地震勘探工作的正问题。它根据几何地震学的原理,按射线追踪的办法,对多层倾斜平界面作数学推导,可得出一套递推公式。它可求得射线所经过的路径,射线通过各界面的位置,波传播的时间,并从中求得平均速度、均方速度,以及地震子波经界面反射、透射和折射后振幅的变化。对导出的公式,经计算机实现射线追踪,并通过模仿野外地震勘探得出理论记录。该公式的导出,对开展三维地震勘探和地震勘探的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 王维佳;徐亦鸣;何晓冬
    . 1983, 22(1): 84-94.    摘要 ( )    PDF全文 ( )   
    文中提出采集纵波和转换波资料的联合观测系统,并全面地叙述了其野外试验情况。利用这种联合观测系统能够迅速而有效地获得纵波和转换波。文中还给出计算转换波时距曲线的一种新方法。根据此法建立了转换波处理的两个模块(转换波动校正和转换波常速扫描),再结合其它常规模块构成了转换波处理新流程。用它处理出良好的转换波叠加剖面,其形态与纵波叠加剖面一致。最后,根据这两种剖面算出了波速比Vs/Vp的变化曲线,它将有助于岩性解释。
  • K.L.桑格;L.J休赫斯;N.R.卡尔桑;王继伦
    . 1983, 22(1): 95-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为了探测石油和天然气,自从1977年以来,在电法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各自的有意义的结果,但其中有些是和石油工业界人士最近的调查结果不一致的。在逆掩断层带,帕拉道克斯盆地,温德河盆地,波德河盆地,盆地和山脉区,丹佛盆地和得克萨斯狭长地带等地区条件下所作的种种调查,得出了下列结果:所测得的真正的激发极化异常还不到我们在已知油气田上调查总数的30%,明显的视电阻率异常则占不到实例总数的60%。然而,如果从野外测量结果的总体中将激发极化和均匀大地的理论响应消除后,将测得的谱的剩余部分称作剩余电磁或REM资料,则它在92%的调查地区中给出了真实的与油气相关的异常。REM的穿透深度正比于趋肤深度,而视电阻率和激发极化法的穿透深度则决定于标准的电流传导深度,电子计算机数字模拟和野外测量结果都指示REM的最大有效穿透深度是偶极距的四倍到六倍。在犹他州圣胡安县,位于帕拉道克斯断层和褶皱区中的里斯本油田证明了是一个油气异常的好例子。生油层的平均深度是8500英尺,上覆的帕拉道克斯盐岩的厚度在3000到7000英尺之间变化,形成了一个特别有趣的探测目标。
  • 欧庆贤
    . 1983, 22(1): 107-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最近我国引进了一批120道和更多道的数字地震仪。怎样用好这种道数较多的仪器,是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可能有些同志受旧的施工方法技术、组织管理方式所束缚,会感到道数这样多,要增加很多人,就会给各方面特别是生活管理、供应等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提出不用这样多道。这显然是与引进多道地震仪的宗旨不符的。也许有些同志认为超多道只宜用于面积三维观测,而我们又不进行这样的观测,因此也是无用的。这是由于不了解变革现有观测方法技术的必要性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