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 第2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82-12-25
  

  • 全选
    |
    论文
  • 瞿杰
    . 1982, 21(4): 1-8.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简单回顾了建国三十二年来我国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发展的历程;说明了建国以来石油物探工作取得的成绩和进展.文中还分析了我国石油物探现状和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并提出了改进的意见和措施。
  • 胡震中;邱琦;廖承继;韩玉珍
    . 1982, 21(4): 9-29.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用地震地层学的方法,对盐城凹陷地震剖面作了初步的分析.根据地震反射波的终止特征,将盐城凹陷新生界划分成11个地震亚层序,并根据各亚层序的区域意义,分别归属于3个层序或2个超层序。在地震层序划分的基础上,作者利用地震反射结构、振幅、连续性和层速度特征,着重对B3和B6亚层序进行了地震相分析。结合本区现有的钻井地质资料,进行综合转相工作,恢复了渐新统的沉积相和沉积环境,指出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文章认为:渐新世早期,盐城凹陷是向心充填式断陷湖泊沉积。多源水流自北向南,自西向东汇聚于南部深湖区。凹陷南陡北缓,从南向北呈湖泊——扇三角洲——三角洲平原相的沉积特征。南部陡坡带发育有洪积——冲积沉积。渐新世后期,向心式断陷盆地转为超越式以河流相沉积为主的沉积盆地。来自北、东北、西三个方向的水流,在凹陷中部汇聚后,沿盐城大断裂前缘向东流去。作者指出:小型的扇三角洲是B8亚层序沉积类型油气勘探的最有利部位。主河流砂相沉积,结合构造的有利部位是B6亚层序构造——沉积复合次生油气勘探的有利部位。
  • 刘元龙;曾维鲁;刘启玲
    . 1982, 21(4): 30-43.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探讨了国内外深部地壳构造与某些大油气田的关系,得出上地幔隆起区与中新生代油气田区相对应的结论,并讨论了其机制问题。认为上地幔隆起所产生的张应力可以形成大断层(特别是产生一系列正断层),因而形成坳陷盆地或“地洼盆地”,并有较厚的沉积物。其中的有机物质在合适的温度、压力、化学及构造条件下,可以形成石油和天然气。因此,可以根据:(1)有大的莫霍界面隆起区;(2)有巨厚的分布范围广的沉积层;(3)有宜于生油的温度、压力、化学条件及合适的储油构造来预测油田远景区.文中给出了预测实例。
  • 彭景诚
    . 1982, 21(4): 44-52.    摘要 ( )    PDF全文 ( )   
    逐层拟合速度模型所用函数是假设在每一速度层内的瞬时速度是时间的线性函数,而不是深度的指数函数。这种关系与随深度呈指数变化的函数关系极为相似,但计算起来却要简单方便得多。本文着重介绍这种模型程序的原理、模型的建立和求解及其效果和应用。
  • 罗定远;董庚
    . 1982, 21(4): 53-67.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通过测试及理论推导,在对放大器的输入阴抗和检波器的输出阻抗这两个基本物理量作出正确认识的基础上,重点对检波器在不同联结方式下的振动特性进行了分析,并对“饱和”以及表征检波器——放大器电压传输特性的H(f)参数重新进行了探讨。文中给出的一系列检波器振动特性曲线,为野外检波器联结方案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 王仲明;郑彬卿;黄佩智
    . 1982, 21(4): 68-73.    摘要 ( )    PDF全文 ( )   
    随着海洋重力测量技术的发展和重力仪器的更新换代,重力资料的数字处理已成为重力勘探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着重介绍KSS—5型海洋重力仪采集的重力资料在RDS 500及CYBER 172计算机上进行布伽、厄特维斯、正常场等项校正的数字处理及座标转换,最终绘出海洋重力综合剖面图及布伽异常图的方法及程序。分析了处理效果,并指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 张智;郭铁栓;赵鸿儒;刘宝诚
    . 1982, 21(4): 74-84.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以模型地震学中普遍采用的二维地震模型的理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有15种不同厚度的二维高速夹层地震模型。对不同厚度的平界面高速夹层产生的首波性质,进行了较详细的观测和讨论。实验结果表明:首波的形成、速度、能量和频谱都与高速夹层的厚度有关。实验结果还表明:在二维情况下,首波沿高速层界面传播时可以深入高速层半个首波波长。
  • 崔世权
    . 1982, 21(4): 85-97.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利用空间解析几何及矢量代数的方法,从理论上分析了地震深度剖面中断层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即断层线在深度剖面中的倾角)与断面真倾角、反射界面真倾角以及测线方向之间的关系。最后,根据本文观点对测线布设及资料解释等实际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 江震
    . 1982, 21(4): 98-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该方程是根据地下反射界面的倾角为零,水平方向看成是均匀介质,垂直方向看成是连续介质的地质模型而推导出来的。因此,方程(1)适用于反射界面水平的或者倾角较缓的情况(一般为150以下)。当地下反射界面倾角较陡时(一般大于150),由于建立的地质模型与实际地质条件相差较大,用方程(1)来构组反射界面就会有误差,倾角越陡,误差越大。钻井证实,在倾角较陡时,用方程(1)构组的界面要比实际的界面缓。所构组的背斜构造的两翼产状比实际的产状缓,断鼻和断块的高点部位及断层和地层上倾尖灭点的确切位置在水平方向上都有所偏移。
  • 谢明道
    . 1982, 21(4): 103-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地震测井是目前地震勘探求取速度参数的一种直接手段。由于地震探井求出的平均速度比较接近地区真实的平均速度,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为确保地震测井工作,一方面既应努力改善探井技术装备,提高地震探井效率,另一方面更应当重视地震探井工作。
  • 唐权钧
    . 1982, 21(4): 105-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数字地震仪月检程序中,相位一致性和畸变计算的方法较多。在PDP11-45机上,我们使用了几种方法进行处理,现将各方法简介如下,并就其优劣提出一些看法。一、相位一致性处理相位一致性是求每一道与该张记录N道平均值之间的相位移。即在某一时间(一般取0.5秒之后)求各讯号道的零点(或峰值)时间T1(加上扫描采样时差)和所有讯号道零点平均时间之差。
  • 姜忠纪
    . 1982, 21(4): 111-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石油物探》一九八一年第三期刊登了“数字仪月检处理中的‘假零漂'问题”(以下简称“假零漂”)一文。对于该文提出的看法,我觉得很有商榷之处。一、求取畸变的方法求取畸变的关键是求取理论正弦波曲线。其方法目前有两种:一是最小平方法;二是直接从实际记录拟取频率和峰值振幅求之。现将“假零漂”一文所述的第二种方法详述如下:
  • 赵子渊
    . 1982, 21(4): 114-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某一北北东向的大型生油凹陷,区域构造平缓,T1反射层(相当于下白垩系姚家组顶界)的倾角为1°~2°。以往作过多次物探工作,发现的局部构造极少,断层也很少。一般认为它是一个平缓的,非常简单的二级向斜。1974年以后,以姚家组下部(葡萄花油层)为主要目的层进行详探。葡萄花油层的单层砂岩厚度一般为0.5米~2.0米,砂岩总厚度为7.0~8.0米。砂岩薄,透镜体发育。根据大型二级向斜加透镜体控制含油的概念,布署了3.0~6.0公里方格井和大剖面井网勘探“岩性油藏”。钻探结果,部分剖面井成功率较高,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剖面井成功率低。曾经出现过这样的现象,两口
  • 刘光鼎
    . 1982, 21(4): 119-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如何积极、慎重、有效地开展综合物探工作,是在当前开展第二轮石油普查工作中值得充分讨论的大问题。在五十年代的第一轮石油普查中,综合物探测量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为什么后来在陆地石油普查中综合物探工作却被冷落,甚至处于被取消状态?最近十年由于新方法技术的发展,新区的普查和新问题的提出,促使石油物探界要求重视并积极开展综合物探工作。有的单位已在做较全面的研究试验;有的地区己经开展了工作,或者正在筹组队伍。但是,如何使综合物探工作在新的条件下开展得好,看来不是组几个队,做一些野外工作就能奏效的。而且,我们要注意防止形成一股风,盲目上马,以后又匆匆下马,不了了之。这里,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探讨,诸如第二轮石油普查中综合物探和过去应有哪些不同?有什么特点?开展综合物探的要求、内容、步骤、规模和分工应如何?过去得到的大量老资料,如何充分利用?老地区再次开展综合物探,应当怎么搞?主要解决什么问题?新地区又怎样合理地开展综合物探工作?等等。只有思想上的认识正确了,这项重要工作的开展,才会一步一个脚印,收到扎扎实实的效果。为此,本刊特开辟这个栏目,请一些同志谈谈自己的或对别人所发表的观点的看法。本着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的方针,我刊将完全保存各家的观点。
  • 王家林
    . 1982, 21(4): 121-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更好地发挥重、磁、电方法在石油勘探中的作用问题提到我们的议事日程上来了,我认为在当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是必要的。一是学习与实践。苏联、欧美等国对于石油重、磁、电方法是比较重视的,尤其是苏联,多少年来工作一直没有中断,并不断有所发展和创新。落后于人家的我们应认真学习,学习有关这方面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实践进行试验研究,总结规律,为我所用。这里要防止关门主义和机械照搬的两种极端倾向。例如美国的S.J.皮尔逊在七十年以来提出“磁电勘探直接寻找油气”,并在美国部分油田上获得了60%以上的成功率。
  • 王一新
    . 1982, 21(4): 122-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前一时期石油电法在我国已濒于灭绝。近年来随着石油勘探形势的发展,能否使电法重新在寻找油气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已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从国内外一些资料来看,电法的作用大致在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注意的。1.在地震勘探困难区,电法与其它物探资料相配合,解决区域地质问题。内蒙二连盆地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该地区地震地质条件复杂,不易获得良好的地震记录,重力异常又有低密度酸性火成岩体的干扰。电法勘探由于高阻标志层埋藏较浅(小于3千米),而较为有利。
  • 李秀新
    . 1982, 21(4): 123-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从研究任何一种地质问题来说,均被认为是互相配合和合理的科学组合。在不同的勘探阶段,应采用不同的勘探地球物理方法组合和工作方式,乃是综合物探的工作程序。科学的工作程序应该反映石油物探工作的整体概念。从区域调查开始到勘探和开发为止,在每个地质勘探过程中,能提供可靠的地质结论和信息特征。在地质勘探的全过程中,石油物探工作不能单独孤立的存在,而是整个石油地质勘探工作的组成部分。
  • 本刊
    . 1982, 21(4): 124-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波的传播和采样理论(1):多层介质中的复合信号及散射(Ware Propagationand Simpling theory——Part1:Complex signal and scattering in multilaye-red media,J.Morlet et.al.)根据地震反射资料数字处理的实验研究,地球物理学家们了解到地震信号的振幅、波形、频率和相位随传播时间而变化。为了提高地震反射法的分辩率,我们必须更详尽地研究这些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