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 第19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80-12-25
  

  • 全选
    |
    论文
  • 本刊评论员
    . 1980, 19(4): 1-4.    摘要 ( )    PDF全文 ( )   
    近年来,地震地层学得到了大力的推广,各油田各探区纷纷利用这个工具对地震剖面进行重新解释,取得了一批初步成果;石油地质和石油物探界已几乎很少有人不知道有地震地层学了,这是一个十分可喜的现象。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推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要让这些问题阻碍了地震地层学在中国的发展,更不要让它们掩盖、冲淡了建立和发展岩性地震学这个对物探来说是更根本的任务。
  • 许文源;徐伯勋;王怀恩;姜成栋
    . 1980, 19(4): 5-18.    摘要 ( )    PDF全文 ( )   
    过去,在处理深海域的地震资料时,一般是采用“反向消去法”或“深水波形预测反褶积法”来消除鸣震。但是,当鸣震和反射波互相干涉时,这些方法的效果不理想。为了改善这类资料的处理效果,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深海预测反褶积法”。与上述两种方法比较,这种方法所要求的前提条件少,应用的范围更广泛。理论分析和模型试验的结果表明,这种方法的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 陈沪生
    . 1980, 19(4): 19-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地球是层状结构的,由许多圈层所组成。各大圈层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又有相互作用和影响。作者认为板块构造学说只能说明大洋地壳的运动规律,不能解释大陆地壳的许多重要的地质现象。因此,本文着重探讨大陆地壳的运动规律,提出了凹隆波动的新论点;指明了凹隆运动在空间分布上和时间发展上的规律;论述了凹降运动的旋回特性和运动的过程及结果。最后,根据凹隆运动的观点,从产生运动的水平合力性质入手,分析解释了大陆地壳上十个方面的重要地质现象。
  • 聂勋碧;罗安合;何玉春
    . 1980, 19(4): 38-56.    摘要 ( )    PDF全文 ( )   
    短周期性质的剩余静校正问题,国内外已有广泛介绍。解决这类问题的各种方法,往往只从某一个侧面进行讨论,很少研究其内在联系规律。几年来,我们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大量工作,取得满意的结果,发现各方法之间既有差别又有联系,正确认识这些差别和联系才能处理好资料。本文试图找出有关规律,提出几个模块和子程序,借助于它,不同地区的剩余静校正问题,基本上都可得到解决。
  • 龚建人
    . 1980, 19(4): 57-63.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较详细地论述了样条插值使分段地震子波变成连续时变性质子波的算法。虽然地震子波具有二维的特点,但使用二维样条函数会使运算量大和程序复杂。本文介绍的算法是使用经过改造的样条插值公式,即样条—拉格朗日混合插值公式,其主要优点是运算简单。
  • 贺振华
    . 1980, 19(4): 64-80.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概述了复数道分析的目的在于求取表征地震波动力学特征的一些参数——瞬时振幅、瞬时相位、瞬时频率和视反射极性。这对解释油气藏和获取岩性信息有重要意义。 要获得较好的参数剖面,必须正确选择和改进某些计算公式,正确使用合理的处理方法。本文通过对合成记录的处理说明,对瞬时振幅做积分滤波处理可得到光滑可靠的瞬时振幅剖面,并可大大消除由随机干扰造成的假视极性。用反正弦公式代替常用的反正切公式求取瞬时相位,可获得与地震波周期一致的相位剖面,克服了相位畸变。利用经过积分滤波的瞬时振幅对瞬时频率做加权处理,可使瞬时频率更加稳定。 本文借用有限元素表示的射线轨迹法,在6912计算机上对一种常见的构造地质模型作了合成记录,用它计算了瞬时振幅、相位、频率和视极性剖面;分析了这些剖面的特征以及利用这些特征进行地震解释的可能性。 本文还对形成复数道的基本算法——离散希尔伯特变换的各种改进算法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表明,在频率域中做希尔伯特变换较为有利。
  • M·皮攸硕
    . 1980, 19(4): 81-83.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是法国赛舍尔(SERCEL)公司的地球物理专家M·Pieuchot先生给本刊撰写的稿件。
  • 边国柱
    . 1980, 19(4): 84-94.    摘要 ( )    PDF全文 ( )   
    作真振幅恢复时,若所用的数学模型是建立在均匀介质的基础之上,则由于这种假设与复杂的地下实际情况相差甚远,真振幅恢复往往是不理想的。 本文所述是基于连续介质情况下比较精确的数学模型。文中述及的几项试验,说明采用此方法的依据。 最后,我们用这种数学模型处理了一些地震剖面,并做了简单的效果分析。从分析结果看来是取得了初步的效果。这就说明了这种数学模型是可取的。
  • 刘大恒
    . 1980, 19(4): 95-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从声波测井的原理出发,叙述了声波测井和地震勘探的关系,分析了声波测井和地震测井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并根据当前石油普查测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声波测井与地震勘探配合使用的一些想法和要求。
  • M·德勃蓝德
    . 1980, 19(4): 108-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M·德勃蓝德先生是法国石油研究工程师和研究导师。这是他给本刊撰写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