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 第18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79-09-25
  

  • 全选
    |
    论文
  • 徐怀大;胡震中
    . 1979, 18(3): 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除了构造信息之外,在地震剖面中,还蕴藏着大量地层和沉积特征方面的信息.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解释它们所代表的地层学和沉积学意义,有助于在井数很少的情况下正确地划分地层,识别沉积环境,建立沉积体系,推测有利的含油气地带.此外,地震地层学方法把地层和构造两方面的特征天然地结合起来,对于解释盆地的形成和发育机制,有着重大意义.作者利用地震地层学方法,对黄骅拗陷下第三系沉积环境中的几个基本问题重新加以认识.其主要结果是;1.明确了各层组间的接触关系,调整了某些层组的界线;2.半定量地计算了始新世——渐新世海平面升降变化;3.通过古水流方向分析,明确了板桥及唐家河地区东营组、沙一段及沙二段三角洲的物源;4.山麓型冲积扇三角洲是本区主要的骨架沉积相,而重力滑动所引起的滚卷背斜和刺穿构造则是本区重要构造特征.
  • 赵圣亮
    . 1979, 18(3): 23-35.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概述了目前弯曲测线的生产及资料处理情况.根据三维空间时距关系公式,推导出弯曲排列和直排列反射波旅行时间的差值公式.其中,核心部分是取决于炮点和检波点偏离中心解释线的距离和横向视倾角φy的[(y+b)/V]sinφy 这一项,从而提出进行“弯曲校正“或”以直代曲校正”以后再叠加的弯曲测线资料处理方案.然后,探讨了在进行自动剩余静校正过程中同时实现弯曲校正和用解方程组来提取横向视倾角参数的方法.
  • 何友三
    . 1979, 18(3): 36-41.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是趋势面分析在研究构造中的一次应用.文中简单地介绍了趋势面分析的原理;比较详细地阐述了所做工作的实际成果;初步分析了成果资料中某些局部构造在原有物探资料上未被发现的原因.最后指出,在地质变量存在某种不连续的情况下,利用趋势面分析以突出局部构造仍然是值得注意的.
  • 弯线试算小组
    . 1979, 18(3): 42-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弯曲测线资料处理程序,简称“S”程序,是为处理弯曲测线观测的野外资料而编制的.整个程序包括弯线处理要求的一些子块以及常规处理要求的一些子块.程序适用于150机,用的是150机器指令,除主机外,还使用了光电、觉行、A/D输入机、剖面显示仪等外围设备.现有程序处理100张野外带的一条弯线剖面大约需要用2—3小时.这分报告主要说明程序结构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实现的数学模型,而没有涉及具体的机器指令.另外,报告还从处理的两条冲面的实例出发,对观测系统、地层倾角、速度等参数对于弯曲测线地质效果的影响进行了一些初步探讨,计算了一些临界数据;企图能给野外施工设计和处理参数的选取提供一些依据.
  • 古晏光
    . 1979, 18(3): 63-70.    摘要 ( )    PDF全文 ( )   
    石油地震勘探中的组合法,已有较长的历史.对于改善地震记录面貌,提高讯噪比起了良好的作用.至今,野外施工中还在使用,在复杂地区尚有增加检波器个数之势.在模拟回放处理和电子计算机处理资料时,也在某些情况下使用.可见组合法还有其生机.规则波组合法的研究,从早期的简单正弦振动求和法算出其方向系数,到以后的福里哀频谱法,从理论上不断提高了分析能力,而且对组合特性的研究更加深入.但这些办法在分析中也还只是把波分解成谐波之和,并未算出合成波之波形.本文就是要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从拉氏变换的角度,先导出线性组合的系统传导特性,给出输入之波形求输出之结果.这样对组合法提供更深入更直观的(输出)分析.希望对从事石油地震勘探工作的同志能有所俾益.
  • 俞文魮;丁松柏;曾锦光
    . 1979, 18(3): 71-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深部地质条件复杂的情况下,时间剖面上呈现出各种异常的和虚假的地震现象.这往往使我们难以直接从剖面上识别地质构造,甚至从而导出错误的结论.本文计算并分析了一些复杂的地质模型,直接为地质解释提供根据.这将有助于正确地判断时间剖面,力求合理地作出地震剖面的地质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