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 第1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78-09-25
  

  • 全选
    |
    论文
  • 聂勋碧
    . 1978, 17(3): 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问题的提出:1975年到1976年我们曾研究了提取剩余静校正的方法,并进行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的试算工作。结果证明,在“共炮点和共接收点平面上提取相对剩余静校正的方法,有一个严重的缺点-累积误差。实际资料中很难保证每一个相对值都提取正确,必然使结果发生一系列错误。为此须寻求新的方法,克服这个缺点。
  • 朱光明;李怡达
    . 1978, 17(3): 1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问题的提出一般动校正之所以精度不高和引起波形突跳畸变,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地震记录的采样间隔通常大于动校正的精度要求(前者一般为4毫秒或2毫秒,后者有时要求达1毫秒或0.5毫秒),因此,当动校正量不是采样间隔整倍数时,就不能按照要求的精度找到真正需要搬家的样值。例如,当采样间隔为4毫秒,动校正量为18毫秒时,需要搬家的样值应位于第4个样和第5个样之间(第4个样在16毫秒,第5个样在20毫秒处),但是那儿没有采样,所以只好用相邻点的样值(例如第5个样值)来代替。
  • 本刊编辑部
    . 1978, 17(3): 25-33.    摘要 ( )    PDF全文 ( )   
    七十年代初的“亮点”技术,标志着勘探方法开始了一个新时期。如果说亮点技术是“岩性革命”的初期阶段,则预测油气岩性的地震振幅研究方法比一般的亮点方法又进了一步。含油、气地层的地质地球物理特性,诸如反射系数、速度、振幅、频率等,与岩体本身的速度、孔隙度,包含的流体密度等等是密切相关的。
  • B.杰维克;A.尼耳森;J.赫因;朱宪怀
    . 1978, 17(3): 34-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地震勘探的主要问题,是根据观测的反射响应,判断密度和地震速度随深度的分布。这个过程通常称为反射资料的反演。对于在平行平面地层内传播的平面波,可以证明,在任意深度的透射波与反射波的振幅之比,都能满足里卡提(Riccati)方程。根据这个方程,我们提出了一种适合于数字计算的迭代反演方法。我们曾把这种方法应用在合成反射资料上,发现该方法可以实行极快而精确的反演。
  • M.拉维涅;C.威尔姆;初春田
    . 1978, 17(3): 46-60,2.    摘要 ( )    PDF全文 ( )   
    用地震记录的反演-作真振幅恢复处理和详细地研究时差速度,可以得到虚速度测井曲线,其精度取决于地震资料的质量和能否不增加噪音地进行反褶积。对由于地震讯号的变化和反褶积的不完善而引起虚速度测井的畸变作了研究。举出了海上和陆地在某些情况下使用测井作校准的两个例子。当地层倾角大时,时间剖面必须作偏移,虚速度测井曲线一定要用偏移剖面进行计算。对取自同一地区的声速测井和虚速度测井进行比较,将虚速度测井校正为声速测井通常能较满意地得到岩性参数变化的信息。即使没有钻井,虚速度测井也可给出沉积岩层与地震层位之间的某些关系。
  • M.拉维涅;黄绪德
    . 1978, 17(3): 61-72.    摘要 ( )    PDF全文 ( )   
    虚速度测井应用地震振幅和反射曲线两种资料,试图确定地下速度随深度而变化。严格的理论方法包括: a)将地震道反褶积,以消除地层和仪器的滤波效应。 b)用带有发散规则的完全的反合成处理(desynthesization)对反褶积过的道去除多次波。 c)计算速度, 将这个方法用于合成记录的例子时,并不能普遍用于野外情况,原因之一是对出现的噪声反合成不大可靠。现在这个方法是在严格的和现实的处理方法之间的一种妥协;不进行完全的反合成处理,反褶积和反多次是更典型的应用真振幅技术;确定了的绝对速度既适合反射系数又适合均方根速度。这就得出结论,即虚速度测井是足以正确地显示岩性的变化,经平滑后足以保存讯噪比。例子显示了地中海深海区2500米深处记录的软管激发(Flexichoc)的剖面。虚速度测井显示了1000米处覆于中新世蒸发岩之上的上新—更新世泥灰岩速度随深度而增加的资料。从蒸发岩内的高速和低速层的夹层似乎可看出垂直相变。与确定岩性的其他处理相联系的虚速度测井应成为深海勘探的一种地质工具。
  • K.卡特里;R.吉尔;林民瑞
    . 1978, 17(3): 73-90.    摘要 ( )    PDF全文 ( )   
    现代油气勘探中十分强调根据地震资料来确定地层圈闭的位置和测定象砂页岩比率这样的岩性信息。为了探索在这方面成功的可能性,我们研究了合成地震记录的波形和四种基本沉积模型波谱的特征:(1)表示一般河流成因沉积的互层砂页岩模型;(2)表示三角洲沉积的互层煤页岩模型;(3)表示滨线的海进海退的沉积模型;(4)底部砂层模型。结果表明,对于头两种模型,砂页岩或煤页岩比率的变化都会得到特征上完全不同的地震记录。然而,地震记录的性质大部分还取决于砂页岩或煤页岩层的排列,从而最终得到同一的总地层数,这就意味着同一的煤页岩或砂页岩的比率。海进、海退及底部砂层模型也产生特性完全不同的地震信号。这些地震记录的波谱显示了其特性的变化。然而似乎在实际资料被噪音所干扰以及有覆盖层影响的情况下,这些特征不可能始终很明显。
  • 解军
    . 1978, 17(3): 91-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我们的杂志里,曾经有时涉及到用约为人们所熟悉的地震方法能弄清的解释岩相变化的实际例子。我们现在可以再提供一个最新的例子。在普腊克拉地震公司(PRAKLA-SEISMOS)进行了多次反射地震测量的地区,发现在浅层背斜的附近,个别层的反射质量与以前的测量相比有了显著的改善。这种反射来自大约15米厚的非致密的多孔砂岩,在两个地震波周期之间的地层经常储有天然气。
  • 基潘;Y.希恩;唐权钧
    . 1978, 17(3): 93-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线性时变滤波处理通常应用许多时间不变滤波来重迭一道时间区域并且转而去内插(merging)这些不同的时间区域来实现。我们现在描述一种不同类型的线性时变滤波的设计。该类滤波的频谱作为时间的一个函数沿频率轴平移,而谱形则无明显变化。这个设计是以一个具有期望谱形的时间不变滤波为基础的。对于长的滤波长度,这个设计程序是较复杂的。而且,频移速率只能是常数。然而,对于滤波长度上的频移比滤波带宽小得多的许多实际情况,时变滤波处理可以进一步地简化,而频率误差不大。事实上,通过使用指定的时变频移算子的预前应用和相应于频率恢复算子的以后应用来修改原始的时间不变滤波的复杂信号模型而达到时变滤波。在这个短滤波近似下,可以实现频移速率不均匀的更一般的时变滤波。褶积时变滤波的性质用采样正弦信号的滤波例子来说明。
  • F.K.莱文;李明志
    . 1978, 17(3): 112-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计算员确定速度之前,为了提高有干扰的地震反射资料的讯噪比,一般的做法是把炮检距相同,共深点不同的几道相加。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垂直迭加。当反射界面是水平面时,并不影响反射波形,垂直迭加仅减少干扰。然而,当一个反射界面是斜平面时,来自该平面的各个反射可能都相同;但其到达时间稍有差别。从而总反射产生畸变;垂直迭加就起到一个滤波器作用。尽管众所周知,畸变是由于垂直迭加所致,然而畸变的大小一般似乎不易鉴别。在许多熟悉这个过程所造成潜在危害的地球物理学者中,对发表导出迭加滤波函数的简单计算,无一不感到伤脑筋,此篇短文弥补了这个缺欠。
  • P.迈克尔斯;程前进
    . 1978, 17(3): 117-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言经过正常时差校正的地震记录上波前的偏移,当与其有关的射线垂直于波前的矢量远远不是垂直时,是非常必要的。这种波前以某种视速度为特征,而根据该视速度可以算出射线的倾角。给出一个假设速度函数和一个射线出射时的角度,射线就能被追踪而返回初始点。这就是射线偏移的本质。在采用计算机以前,是用波前图和其他图解方法进行偏移的。经验说明,这些方法很不方便,因为对于每个新的速度函数都需要绘制一种新的图板。现在,用波动方程进行偏移普遍被应用了。波动方程偏移的基本原理是寻找下行和上行波前共同存在的那一点。这个点子就是上行波的初始点。对于反射波来说,它就是反射面的位置。
  • J.Y.舍罗;Y.勒杜;邵祝华
    . 1978, 17(3): 124-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常规或连续的地震测井一般不能完全解决用地震反射法所研究地区的速度问题。在地表测定往往会产生大量的表层干扰、相位畸变以及相关等附加信息。这样两个作者就提出了关于层速度在物理意义方面的理论。综合以前的公式(法斯特(Faust)、威斯特(West)等),研究了使用这些公式的实际方法以及怎样测定才能把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学结合起来,从而得到精确的解释,并采用测量学和地质学双重形式提出和解释了几个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