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 第1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76-06-25
  

  • 全选
    |
    论文
  • 四川省第二物探大队队
    . 1976, 15(2): 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我队于1974年下半年开始,在四川DJB地区先后进行了干扰波调查、表层速度研究和多次覆盖试验。DJB构造属MYX背斜带,在地面是一狭长的高角度背斜构造,地层倾角约五、六十度,山区地形,比高约600米。工区地形恶劣,出露岩性多变,表层极不均匀,激发接收因素差异甚大。加之人烟稠密,地物颇多;同时地下构造复杂,地层倾角很大,各种干涉(表层干扰)与有效波混杂在一起,真伪难辨。此种情况在四川盆地的地震勘探中具有较普遍的代表性。
  • 江西省地质局第二物探大队
    . 1976, 15(2): 20-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前言我们工区的特点是盆地小、沉积环境动荡、构造复杂、断层发育,地层倾角大,因此导致速度横向变化大。整个工区,甚至一条测线都不能用同一速度回放处理。因此研究工区速度的纵、横向变化规律,求取准确的速度已成为我队进一步提高迭加效果的关键环节之一。
  • 贵州省一○九地质队
    . 1976, 15(2): 39-50.    摘要 ( )    PDF全文 ( )   
    速度参数是地震勘探资料处理和解释的一个重要参数。贵州灰岩地区,深部速度资料十分缺乏。因此,通过各种途径,求取速度资料,是我们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速度谱是近年在国内推广的一种求取速度资料的方法。我队进行速度谱工作,是1974年下半年开始的。时间不到两年,工作做得也很少,目前还未得到较为满意的结果。
  • 江苏省第六物探大队修配厂
    . 1976, 15(2): 51-53.    摘要 ( )    PDF全文 ( )   
    我厂在上级党委领导下,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认真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自力更生”方针,为提高地震工作效率,实现野外装备轻便化,于1973年下半年开始对遥控项目进行了研制。经过选择与比较了几种步谈机,并和兄弟单位交流了经验后,在1975年下半年正式在野外使用。
  • 黄绪德
    . 1976, 15(2): 54-59.    摘要 ( )    PDF全文 ( )   
    1.序言近年来反射地震探矿法(以下简称反射法)不象以前那样将重点只放在地下构造的分析上,而是向探知地层物性的方向发展。为了有可能探知物性,当然要求有高精度的数据获得技术以及数据处理能力。
  • G.SAGHY;A.ZELEI;赵雪涛
    . 1976, 15(2): 60-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剩余静校正值的估算作为一种线性系统来研究。计算了12次覆盖单边放炮偏移距的加权函数,即估算误差因子(estimation error operator)。假定时移确定值误差为零,剩余正常时差(RNMO)也是零,则显然可见,大的剩余静校正值将歪曲这个估算的效果。用一个包括按照深度点、炮点和检波点平均计算的迭代程序,该方法的效果就会变成更为有利。这可以从递归公式计算的估算误差因子推算中得知。事实上,由于时移确定值的误差,这个程序未能按照希望的水平给出改善的结果。用较为可靠的时移确定值程序可以减少误差。为了发现和抑制在数据中还余留着的时移误差的不利影响,我们发展了自适应法(Selfadaptive method)。在这个非线性程序里,数据是在所有的三个平均过程中,按照极限值以及由数据本身算出的加权因子进行计算。本文提供出用不同方法处理的野外资料实例。
  • John Wardell;赵雪涛
    . 1976, 15(2): 72-84.    摘要 ( )    PDF全文 ( )   
    自地震反射共深度点法介绍以来,我们看到界面覆盖的次数继续不断地增多,特别是现在,大部分的海洋地震勘探都采用48道的48次迭加。因为从这种多次覆盖次数中获得了好处,所以共深度点迭加法压制多次反射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对共深度点迭加压制多次波的理论响应曲线的检验表明,增加迭加次数虽然改善了对多次波的压制,但这种改善随着迭加次数不断增加只是对多次波有更高的频率和较大的剩余时差时出现。在迭加次数多于12次时,这种改善只在相对高的频率和较大的剩余时差时出现,而对剩余时差小、频率较低的多次波来说,则没有明显的改善,这里不幸只能看到那些迭加处理后残留下来的东西。冲零或迭加前切除经过一定选择的道(大部分是较近的炮检距道)的简单方法,能够在宽的低频和迭加响应曲线的剩余时差范围内给出平均6到9分贝的改善,在这个范围的局部地方达到9—15分贝的改善。改善的代价是使随机噪声水平增长1—2分贝。只要我们愿意,用数字处理方法很容易在所选择的地震剖面上把不需要的道冲零。这个方法不要求详细的知道多次波的剩余时差,就能够在强多次波成为问题需要应用更高的迭加次数的地方,常规的应用。
  • 吴暉
    . 1976, 15(2): 85-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对于水平层和平面水平脉冲波前,多次反射波在理论上是可以用根据射线原理推导的反馈法消除的。为了减弱方法之中的噪声的增加,对严密的理论公式作了变更,使之能够付诸实际应用。为此采用了自相关。对野外炮检距不足以有效地压制多次反射波的共反射点剖面,应用本法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 汪虹文
    . 1976, 15(2): 97-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由共深度点迭加速度正确推导均方根速度、平均速度和层速度以及相互推导都需要对这些速度间的关系有清楚的了解。我们用一个“非均匀因子”使平均速度和均方根速度相联系,这“非均匀因子”是一个量,它表示速度在地下不均匀的程度。层速度是一个随推导方法而变化的量。均方根速度和迭加速度之间的差别决定于非均匀因子和排列长度。如果不考虑这一点,这种差别会使长排列的优点消失并在确定层速度时产生很大的误差。它是可以通过许多方法来消除的。存在随机噪音时迭加速度的精度和非均匀因子无关。合式的公式可以分解成简单的形式,并能快而又精密地给出它的精度。
  • M.WAESELYNDK;林民瑞
    . 1976, 15(2): 111-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首先我们简单地讨论方法的原理、层状地层理论曲线的计算及用于我们测量中的记录技术。本例涉及到覆盖了逆掩推复体(中新统的泥灰岩)的地区,它在三迭系基底上已经滑动过,从而使地质图象模糊。大地电磁测量是紧跟在重力与航磁测量之后进行的,但先于从北到南的地震测量。它显示了一个浅的缓倾盆地、一个主断裂系统及一个具有厚电阻层的深盆地,它往往下伏一个导电层。地震工作及后来对剖面东部的钻井证实了这些构造特征;特别是所揭示的厚电阻层是侏罗系的,只是它的厚度稍微超过估算值。这个事实使得操作人员要求对大地电磁、地震及重力所提出的结果进行综合的重新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