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 第11卷, 第5期 刊出日期:1972-05-15
  

  • 全选
    |
    论文
  • 六四六厂研究所情报组
    . 1972, 11(5): 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前半部概括地叙述了多次复盖技术的发展情况,并且简要地讨论了应用多次复盖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后半部叙述了一些数字处理方法,诸如最佳多次复盖,统计方法的应用等,本文只是一般性的描述,凡涉及到的专门技术问题,均可在有关文献中查得。
  • . 1972, 11(5): 15-31.    摘要 ( )    PDF全文 ( )   
    现代地震记录仅器,可以精确地测量反射讯号的振幅。直观地说,可以预料关于振幅的信息能够增进我们对于反射地层物理特点的了解。与反射讯号振幅有关的因素为:球面扩散,吸收,反射界面的反射系数,其上部全部界面的透过损失,以及多次反射的影响。这些因素中有三个-—球面扩散,反射系数和透过损失是相当清楚的概念(虽然由声波测井曲线估计透过损失值,在合成地震记录盛行的时期仍有某些困难)。吸收仍然是旨前应当注意的细致问题,然而近几年来对其了解显著地增加了。了解最少的因素,肯定要算是多次反射的影响了。比一次反射多反射偶数次的反射,对通过地层序列的脉冲有延迟、整形和放大的作用。可以用薄层简单地论证这个现象,而这些薄层可以组成各种实际的地层序列。这种论证使人们能够探究透过脉冲的频谱与反射系数序列的频谱间的相关系数。如果可以区分出层间吸收造成的振幅和波形变化,就有可能将这种吸收的量度用作岩石特性的相互关系或特征的指标。如果能够区分出由多次反射引起的振幅和波形变化,就可能用作周期型沉积的指标和沉积周期的主要时代的指标。然而区分这两种影响是十分庞大而艰巨的工作。区分上的困难,意味着需要及时回顾由野外实验得到吸收的定量估值。
  • . 1972, 11(5): 32-41.    摘要 ( )    PDF全文 ( )   
    连续的共深度点剖面的普遍应用,意味着每一个深度点附近,可以按两个坐标系统加以考虑:地震测线为横座标加上反射时间构成的坐标系统,提供了对规则波的倾角的研究;反射时间和正常时差坐标系统可用来研究波的平均速度。对每一规则波这两方面研究的结合,乃是地震工作者常见的程序,而且可提供一些有助于解释的资料,诸如速度剖面,或层速度等。我们应用的这些组合原则,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作过考核,它仅当规则波占优势时才能适用。文中举了一些例子。
  • . 1972, 11(5): 42-50.    摘要 ( )    PDF全文 ( )   
    本文叙述一种计算系统,它能鉴别以数字形式记录在磁带上的地震反射。如果需要的话,进行转换并将资料画成剖面。鉴别或拾取的原理是在一组记录道中选出所有的波峰或波谷的时间位置,这些记录道构成有意义的地震剖面。跨道进行横向连续性研究“对比”波峰或波谷,确定出反射段。将至少三个连续记录道上的全部反射段,均以数字形式贮存在磁带上。用反射段的长度和其平均振幅的乘积表示反射段的等级。运用随时间变化的分级门槛值来限制反射段的数目,等级超过门槛值的反射段可输到自动绘图仪或作进一步处理,如用计算机转换为深度剖面。本文介绍了几个自动拾取的例子,并且与原来的变面积记录剖面进行了比较。这一系统容易推广到多条测线或面积测量资料。这就有可能自动地得到和显示三维解释结果,如等时线图或等厚图。
  • . 1972, 11(5): 51-59.    摘要 ( )    PDF全文 ( )   
    欲从地震资料中解释地层圈闭的变化,通常是从研究波的振幅或两振幅间的时间间隔的变化入手。有时,还可能发现波形的质变。从单个变数的变化来判断地层圈闭的存在,譬如时间间隔或振幅,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在预期的噪音范围内,可观察到的变数间差异可能很微小。然而在某些时候,大量变数的线性组合却能突出地反映一个特殊的地层圈闭条件。加之,线性系数能够计算,这就使得对地层圈闭条件间的判断变得乐观。地层圈闭条件,例如从砂岩到页岩的变化可以由地震测量加以描述,象在每一时间的振幅值即是。譬如X11,X12…,X1n能够代表从一口砂岩中井得到的合成地震记录的数字振幅。X21,X22…,X2n可以是从另一口砂岩井中得到的振幅。y11,y12,y1n是从一口页岩井中得到的振幅,等等。对于砂岩的判别式λ123和对于页岩的判别式r1,r2…,rn。进行计算后,相当于两组(砂岩,页岩)极大地分开时,某一组的一些地震记录便靠近了。这一判别分析技术,统计工作者是熟悉的。它表明这一技术能有效地应用于地震资料的分析,并且列举了一个例子:直接根据地震记录成功地勾绘出了一个已知的含油砂岩体。